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在古代,像如今這樣大規模的從政策、資金和幹部下派包村包戶等方式的扶貧很少見,而是以臨時性的賑災救濟為主,因此在扶貧上,主要靠基層幹部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古代的縣令既是基層的主官,又是基層的指揮員戰鬥員,他們處在最基層,最了解百姓所需所求,大多數縣令能夠秉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把百姓的冷暖掛在心上,全身心投入到發展生產扶貧濟困上來,這其中就有兩位榜樣,他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汗水,甚至自己的資金,千方百計改變農村面貌,引領百姓走出貧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戴偉自費收購茅草




明代嘉慶年間的戴偉,是兗州府鄆城縣(今屬山東)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鄉試中一舉奪魁,考中舉人,被朝廷任命為碭山知縣。戴偉上任之初,看到的碭山縣是田園荒蕪,茅草叢生,一片荒涼。百姓面黃肌瘦,衣衫襤褸,逃荒者不絕於道。為了改變百姓的貧困面貌,戴偉花了足足一個多月的時間,跑遍了全縣的村寨,訪問百姓,察看災情。原來這碭山縣土地瘠薄,到處是飛沙,加之官府只知橫徵暴斂,不注重發展生產,致使田地失耕失種嚴重,出現了大批撂荒,茅草遍地,十分刺眼。扶貧工作迫在眉睫。




摸清了情況後,戴偉馬上上報,直至上書朝廷,要求減免該縣賦稅,放糧賑濟百姓,幫助恢復生產。但是戴偉的報告遲遲沒有批下來。百姓的貧困容不得等待,無奈戴偉只好自己想辦法為民解難。他決定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和老家的田產作為激勵資金,幫助百姓恢復和發展生產。他回到家鄉,向老母親述說了碭山縣百姓的貧困情況以及自己的打算。老母親聽後為之潸然落淚,對戴偉的想法很是支持。把家裡能變賣的東西都換成錢,讓戴偉去救濟幫助碭山的百姓。戴偉帶著自己的資金回到碭山,馬上召集縣屬的各級幹部開會,商議消滅田間的茅草,變荒地為良田的辦法。






為了激發眾百姓消滅茅草的積極性,他貼出告示,通告全縣百姓,凡是開荒刨得的茅草,縣衙一律按價收買,三個青錢一斤,過完數後仍將茅草返歸百姓,讓百姓運回家裡作飼養牲畜的飼料。同時還規定,誰開的荒田誰耕種,免交賦稅一年。布告一貼,很快傳開。百姓看到這一政策後,十分振奮,農人們既可開荒種田,又可換錢買米下鍋,全縣百姓欣喜無比,紛紛下地刨茅草。就連原本流落他鄉逃荒要飯的百姓也都聞訊陸續歸來。經過一冬一春,各家各戶都刨出一大堆茅草,開墾出一大片荒地。加上原有的良田,算起來全縣可耕地已達到一半以上。




荒地開墾出來了,為了幫助百姓買種子,戴偉只好二次返鄉,賣了自家大片土地和四十餘間房屋。戴偉把變賣家產所得的資金在鄆城老家設站收購棉花、高梁、穀子、大豆種子,用鐵輪大車運往碭山縣。在戴偉的帶動和感召下,碭山縣的其他官吏和當地開明士紳,也都開始捐款,幫助百姓購買種子,並且一百畝地配一犋牲口。經過深刨茅根,碭山縣的飛沙地變成了二合土、蒙金地。一年之後,掙扎在飢餓線上的碭山百姓生產生活大為改善。放眼望去,碭山遍地高梁紅、穀子黃、棉花白,菜花飄香,一派豐收的景象。




隆慶四年(1570年),在碭山縣令任上近四年的戴偉升任順德府通判(相當於地級市副市長)。碭山百姓依依不捨,自發來到縣衙,苦苦挽留,不忍戴偉離去。戴偉含淚與碭山百姓惜別,踏上赴任的征途。




為紀念戴偉開荒刨茅草之事,百姓稱他為「戴茅草」,並贈送金匾一塊,上書「民之父母」四個金字。後來,碭山民間流傳開了這樣一首民謠:「舊時茅草遍碭山,來了恩人戴知縣,茅草除盡地改良,大囤流來小囤滿,吃水不忘記挖井人,吃饃不忘戴青天」。恐怕這是對戴偉的最高評價吧!






謝仲坃助農種紅薯




有句官場名言說的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其實,在歷史上,還真有那麼一位「紅薯知縣」,他不是賣紅薯的,而是為民種紅薯的。 清代有一首《謝公薯歌》就歌頌了他的事迹:




謝公薯,何青青,沿山被嶺周郊埛。




請問謝公何由稱,山人再拜謹具陳。




雲昔謝公宰平日,憂我民貧心惻惻。




遠自家鄉購種來,種植從茲大繁息。



謝公薯,滿平邑。




豐歲佐餚飢歲食,六十年來無菜色。




今年夏旱連秋螟,種薯薯熟倉囷盈。




隆冬大雪閉門坐,地爐撥火燃榛荊。




滿爐兼作羹,妻孥飽啖童僕爭。




謝公薯,豈浪名。



每飯祝公德, 願公世世公侯卿。




這首民謠,講得是乾隆時期湖南平江知縣謝仲坃,帶領農民種紅薯救災年的故事。




謝仲坃,廣東陽春縣人。雍正元年(1723),高中廣東解元。乾隆四年(1739)被任命為湖南常寧知縣。乾隆六年(1741),他調任平江知縣,他引進紅薯到平江縣,解決當地農民的溫飽,使百姓擺脫貧困。







原來,紅薯產於交趾,即今之越南(古也稱安南),後引種到廣東吳川、電白以及廣東其它各地廣泛種植,因為紅薯不怕土地瘠薄,而且產量高,為百姓解除了不少饑荒。這個電白縣和謝仲坃的老家陽春縣相鄰,謝仲坃當然深知紅薯的好處。當他來到平江擔任知縣後,看到平江山多田少,土地瘠薄,旱地上種植的蕎麥、豆類和玉米,一遇到旱澇,就會失收,就是豐收年份產量也是很低。農民一年到頭,耕種山地,到頭來仍然挨飢受餓。於是,謝仲坃看到許多廣東來平江做生意的商人,有豐富的紅薯種植技術,便請他們先試驗在平江種植紅薯,果然獲得豐收,然後便發布《勸種雜糧示》的通告,到全縣各地張貼宣傳,勸導農民大量種植紅薯。一面自己出資派人到他的老家陽春縣,購來大批紅薯種,無償送給農民試種,再聘請廣東人教給平江農民種植紅薯的技術。還制訂了嚴禁牲畜人等損壞紅薯苗的條例,違犯的加以懲罰。



種種措施之下,使紅薯種植在平江迅速推廣。恰好這一年,湖南遭到大旱災,別的縣旱地全部無收,而平江縣的旱地因為多種紅薯,卻獲得空前的收成,真是「家家廣植,戶戶豐收」。農民免除了饑荒之苦,社會秩序也得到了安定,從此,平江縣百姓擺脫了苦難。




雖然謝仲坃在平江只做了三年知縣,但他的功績卻感動了一方百姓。平江人民為了紀念他,於道光十二年(1832),在縣城南面水府廟的右邊,建立了一座「謝侯祠」,當地人民親熱地稱做紅薯縣官廟,謝仲坃的塑像手中拿著紅薯,神態慈祥,栩栩如生,展示著清正廉明、為民辦事的好官模樣。




乾隆八年,謝仲坃被調任衡陽知縣。乾隆十六年(1751),謝仲坃升任永順府通判。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升為郴州知州,第二年再次升長沙府知府,乾隆三十七年調任永州(今零陵地區)知府。




謝仲坃連續在湖南做了30多年的官,不僅幫助百姓扶貧解困,而且處理了數百宗冤假錯案,解救了許多無辜百姓,真是「直名滿天下」。特別是他所到之處,大力推廣種植紅薯,使紅薯種植遍佈於湖南各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紅薯縣官」,深受當時湖南人民的稱讚,才有了本文開頭那首《謝公薯歌》。




*作者:劉永加,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


版權聲明:

【本文由劉永加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薯 的精彩文章:

土豆、紅薯這些家常菜就不要再花錢買了!在陽台上自己種都吃不完
紅薯的食用禁忌!你得知道
紅薯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
家居養花:紅薯扔水裡,兩周之後比綠蘿還好看!
紅薯發芽後把小芽摘下栽培,2周後長得比綠蘿還好看

TAG:紅薯 |

您可能感興趣

蛙不回家,你就打算不回你的家了嗎?
爸媽,我不是不想回家,是不敢回家
我的蛙,你怎麼還不回家?
我的蛙蛙,你怎麼還不回家?
蛙兒子,你怎麼還不回家
男人不理你,蛙崽兒不回家,看看,還得我陪你不是?
與花書:你的蛙之所以不回家,是你的便當不夠好吃!
不是蛙蛙不回家,而是你們不懂它
你怎麼不回家呢?
冬季不防晒不如回家賣白菜!
你的青蛙為什麼不回家?
爸媽對不起,我想回家還真不是為了你
蛙兒子還不回家?可能是你家還不夠理想!
蛙兒子不回家?你還有他們
鏟屎官丟貓後發布的尋貓啟事,貓主子:你是不想讓我回家了吧!
不回家的青蛙和不回信息的你
你的蛙都回家了,你還不回去嗎?
我蛙不回家!它在看雪!
「聽說你不想回家?」
哈士奇不想回家,主人說不回家就沒有爸媽了,二哈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