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點擊播放 GIF/61K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血緣親情,清明祭祖是綿延數千年的習俗,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具體表現。而今隨著生活節奏與方式的變化,祭祖的流程逐漸被簡化,對於年輕的一代來說,清明甚至僅僅意味著一個小長假。


又一個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


記者特別選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們中有江蘇啟海移民後人、有90後大學生、有旅居海外的遊子……儘管隨著生活半徑的不斷擴大,人們歸鄉祭祖的道路變得越來越漫長,但每年的這一天,他們總會用自己的方式寄託對先人的思念,同時也完成了對一個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正如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我們說的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不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將先祖的風範傳遞給後人,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才是清明節的意義所在。」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點擊播放 GIF/63K


海外遊子千里迢迢回國祭祖,不忘家鄉一草一木


安徽合肥的許女士於1997年隨丈夫旅居美國,儘管不能每年清明回來祭祖掃墓,但每逢春節長假,她都會帶著子女回到故土,捧上一束鮮花來到先人墓前。「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到了清明,更平添了思鄉之情。」長期住在海外的許女士感觸頗深。


「一方面會給祖上先人上香禱告,以寄託緬懷、哀思之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探親訪友,家族團聚,共敘親情。」許女士告訴記者,隨著自身年歲的增長,她越來越能體會到「落葉歸根」的道理,這也是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堅持每年千里迢迢回國祭拜先人的原因之一。「儘管在異國他鄉多年,我也依然忘不了家鄉的一草一木,也希望我的孩子們不要忘記故土。」


其實,許女士只是千千萬萬思念家鄉的海外遊子中的一員。在福州長大的陳先生30年前赴美國留學,現在一家在美國工作。他尊重父母的生前遺言,為過世的雙親選擇了回歸大自然的方式安葬。「以前每到母親祭日時,我就在美國面向中國的方向祭拜。」今年,他專門回來參加福州市舉辦的骨灰撒海活動,把對兩位老人家的思念灑向大海,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海水也連接著同樣的思念。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點擊播放 GIF/20K



90後大學生回憶童年祭祖,清明節已成3天假期


對甘肅天水師範學院的90後大學生張順禕來說,隨著老一輩人相繼離世,「清明」對他而言僅僅是3天假期,「祭祖」已成為久遠的記憶。但回想起小時候全家共同祭祖的經歷,張順禕顯得意猶未盡。


張順禕告訴記者,在蘭州永登縣的老家,祭祖被籠統地稱為「上墳」。「每到上墳的時候,就是整個家族聚得最齊的時候。小時候,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上墳帶給我們的歡樂僅次於過年。」

張順禕說,上墳的地方有兩處,一處屬於整個家族,是大多數祖先被安葬的地方,稱作「老墳」;爺爺的墳在另外一處,是「新墳」。到了之後,要先檢查自家的墳有沒有被水衝到或是被老鼠打了洞,有的話要馬上修復。接下來,父親會將事先剪好的黃紙和彩紙獻在墳頭,還需要供豬鼻子,以求不要有豬來拱墳;帶來的吃食則被放在一張「小桌子」上,是請祖先先品嘗的意思;接著把劈好的松木壘起來,撒上柏枝子,意味著把柴火和溫暖送給祖先;再點著紙錢,希望祖先在另一個地方過得富裕,也祈求把好運帶給整個家族。「燒紙時會順便把烙餅放進去,老人們說,吃了燒焦的烙餅,晚上睡覺不磨牙。」


「對於我而言,在離開家鄉的這幾年裡,『清明節』3個字已經沒有祭祖的意味了,取而代之的僅僅是3天假期。如今,新墳埋葬著爺爺和伯伯,而哥哥姐姐也都已成家,這些屬於我的記憶怕是要留給以後的小輩來經歷了。」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點擊播放 GIF/27K


返回鄉下老家上墳,不忘初心才能更好抵達遠方


杜再江出生於貴州省黔西南望謨縣一個偏遠小山村,現居貴陽,是當地一家省級報刊的中層幹部。從求學到工作,至今已離家20載有餘,「不管怎麼樣,人永遠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了從什麼地方而來。」帶著這樣的想法,杜再江每年清明節都會返回鄉下老家祭祖上墳。


「我的很多同齡人大多是在清明祭祀爺爺奶奶以上的老人,而我,因為母親的緣故,清明時節思念親人的感情更加濃烈。」


杜再江的母親去世快20年了,去年父親也離世了。每年清明節,不管身在何處,他也一定會選擇趕回老家。


雖然鄉下還有哥哥、侄兒,每年清明節都會在家給父母掛青,但是杜再江仍會趕回去,「因為那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那裡還有我的爹娘,盡孝道沒法讓別人代替。」


今年的清明節,杜再江打算帶上自己兩歲的兒子,一起回去給父母磕頭祭拜。杜再江說,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抵達遠方。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點擊播放 GIF/21K



江蘇啟海移民後人講述祭祖文化,共憶「廢灶興墾」百年史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地處黃海之濱,公交車上的乘客能聽到兩種方言報站,一種是江淮方言,另一種則是吳語。講江淮方言的,是「本場人」;講吳語的,是「啟海人」。這種特殊的人口結構,與100年前的一段「廢灶興墾」的移民史有關。


曾幾何時,數萬南通人推著小車從家鄉出發,來到鹽城東部的沿海灘涂屯墾開荒,種植棉花。因這些移民多來自南通下轄的啟東、海門兩縣,他們也被稱為「啟海移民」。


50歲的陸衛星便是啟海移民的後代,他的普通話還帶有一點吳語腔。據他介紹,清明節前,生活在大豐的啟海人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在儀式上,他們緬懷先祖,共同回憶家族在這片土地上開荒興墾的歷史。


「因為啟海人在大豐已經生活了多年,所以祭祖不會再回到啟東、海門的老家了,但清明祭祖的儀式一點也不會馬虎。」據陸衛星介紹,啟海人墳前上香祭祀,回家上供祭奠的習俗,與本場人只在墳前祭奠的習俗頗有不同,屬於啟海移民獨有的文化標誌。很多啟海移民在祭祖時,長輩還會向後輩訴說家族史,勉勵後輩紮根大豐,不忘先人開荒艱辛。

清明節來了,你還「祭祖」嗎?90後大學生這樣說… 點擊播放 GIF/11K



蒙曼談清明祭祖: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傳承


「我們說的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不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將先祖的風範傳遞給後人,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記者徵集這組「祭祖」故事的同時,也採訪到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對於「清明祭祖」這一話題,蒙曼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也有自己的解讀。


蒙曼認為,中華民族每一個家庭傳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歷程,而「祭祖」正是作為後輩傳承先人精神,表達後人追思的重要途徑。「在清明這一天,除了祭祖的儀式,家裡的長輩也可以把祖先的故事、美德、經驗教訓講給子孫聽,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古代也有遠遊的人,他們在清明時通常會走上山頭,遙望家鄉,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這其實也是祭祖的一種表達方式。」談起「由於生活半徑不斷擴大,歸鄉祭祖掃墓對很多人成為奢望」這一話題,蒙曼建議,不妨參考一下古人對待祭祖的情懷:走上附近的一座山,遙望一下家鄉,追思一下先人的不易,在家靜靜懷念一下上一輩,想想他們曾經有什麼地方打動過自己的內心,也可以給後輩講講前人的故事。「祭祖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中國所謂的『祖先崇拜』里,還有賢人崇拜、英雄崇拜這樣的一種內核,把這樣的一種精神傳遞下去,這才是清明節的意義所在。」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得失的根本——損己益人
修督脈鍊氣血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節選(1)
「止」是養生第一步
從頭到腳話「艮」卦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雙節來襲!生娃「惠」不可擋,來這兒就對了!
教師節來了,作為一枚教師,我也來說說……
我們有清明節來緬懷先人,歪果仁又會如何祭祖呢?
萬聖節來源大解密!原來你是這樣的萬聖節!
父親節來了!讓我們喝酒吧,爸爸!
兒童節來了,你不來看看電影里這幫熊孩子到底有多快樂么?
春去冬又來,寶寶名字可以按照季節來起哦!
鬼節來了!不想鬼上身,今天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入冬前最可怕的季節來了!做好這兩件事!比吃什麼都補!
一大波福利正在來襲!春節來韓掃貨,你不知道就吃虧了!
春節來了,為什麼我卻不想回家?
教師節來了,感恩我們生命中的每一位老師!謝謝你!節日快樂!
父親節來了,6.18來了,哪款手機更適合老爸呢?
露肉的季節來了,你的雞皮去光光了嗎?
萬聖節來了,大家都怎麼玩?
玩樂|動漫節來啦!比天氣還熱的現場,你去了嗎?
這個節來了,攸縣人怎麼做的?
春節來臨,據說一個個都是這樣的……
教師節來了,還記得老師那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