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文李輝


一直喜歡看探險和旅行的書,從斯文·赫定的《亞洲腹地探險八年》,到黃永玉的《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墨西哥灣千里徒步行》書影。


最近,「遠行譯叢」中的這本《墨西哥灣千里徒步行》,頗為喜歡。作者約翰·繆爾,被譽為自然保護運動的先驅、美國「國家公園之父」,他用優美筆調和精彩細節的勾勒,將一百多年前徒步旅行的過程,留存於這本已有百年歷史的老書之中。

千里徒步,約翰·繆爾看到一片他覺得最美的波那文都墓地。佇望墓地,他看到的是生與死美麗的融合和交流 。下面這段文字,品味再三,為作者的這種感悟而讚歎:


讓孩子們走入大自然,讓他們看到死亡與生命美麗的融合和交流,它們不可分離的地快樂結合在一起,就像森林與草原、平地與高山、溪流與星星那樣,孩子們就會了解死亡事實上並不痛苦,它跟生命一樣美麗,墳墓並沒有戰勝生命,因為兩者間從來沒有戰爭。一切都如上帝安排的那樣和諧。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1867年前後攝影師格利森拍攝的波那文都墓園。

波那文都墓園內的幾座墳大部分都種上了花。通常,墳前靠近豎立的大理石墓碑旁邊種著玉蘭,墳後是一兩株玫瑰,墳上或兩邊則是紫羅蘭或鮮艷奇特的花朵。這一切都用黑色鐵欄圍住,那些堅固的鐵杆可能是地獄戰場上的矛刺或棍棒。


觀察大自然如何勤勉地補救這些愚蠢的人工作物,著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它腐蝕鐵欄及大理石,把隆起的墳頭漸漸剷平,好像是過重的泥塊不應壓在死者的身上。彎曲的綠草一棵接一棵長出來;種子默默無聲地舞著柔軟的翅膀飛來,把生命的至美帶給人工的塵土;而壯盛的常青樹枝幹裝飾著各種蕨類,樹蘭的簾幕更覆蓋了所有一切——生命在各處滋長,消滅了人類的所有迷惑記憶。


(《墨西哥灣千里徒步行》,第51頁,美國約翰·繆爾著,王知一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


約翰·繆爾說得不錯,孩子們走進大自然,總是會感受到過去從未體驗的東西。包括墓地。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黃永玉為沈從文墓地所題碑文,李輝 攝。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2014年陪同沈朝慧大姐在鳳凰郊外拜謁沈從文。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2014年陝西漢中拜謁諸葛亮墓。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位於廬山植物園的陳寅恪夫婦墓碑,李輝 攝。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2016年12月6日,丁聰百年誕辰日在故鄉楓涇墓地拜謁丁聰沈峻夫婦,李輝 攝。


我的母親曾是小學教員,許多年裡奔波於鄉間。因而,我的童年是在不斷流動的狀態中度過的,而時間呆得最多的自然是農村。


與城裡墓地不同,農村的田野最多,墳也最多,大多不集中,它們似是被撤在荒野,星星點點,孤零零的。除了一年一度清明掃墓時培培新土外,人們很少光顧它們,一般來說它們總是顯得破敗、寂寞、荒涼。


按照我們湖北家鄉一帶的習俗慣,好像是在人被埋七天或多少天后,親朋好友應該夜間去祭奠。祭奠往往要延續一整夜。在這個夜晚,死者的靈魂會走出墳墓,大人說,年紀越小,心越誠,就能看到鬼的影子,看到他吃親人送來的食物。


後來從書上得知,佛教中有「七七」之說,人在死去之後,到第七個七日時,必定會重生他處。按照佛經解釋,人生有六道流轉,在由死至生之間存在著「中陰身」,以求再生。每七日為一期,如不得生緣,就再延續,最終到四十九天時便再生。生者在此期間需要做超度、祭奠等。我想,我們那裡鄉間的習俗,想必與此有關。


曾記得十歲之前,在一個無月的夜晚,我隨一個小夥伴去祭奠他的爺爺。新墳在一處山岡上,並不孤單,周圍散布著不少舊墳。完成例行的擺放祭品鞠躬放鞭炮之後,所有人就遠離墳墓,躲到低洼處,等著亡靈走出來喝酒,品嘗家人的祭品。夜很深,很靜,墓前兩支蠟燭在夜風裡飄飄忽忽,神秘得很。我有些害怕,緊偎在大人懷裡,但眼睛還是死死盯住前方,生怕漏過神秘的那一瞬間。


那一夜就在等待中熬著。「瞧,爺爺出來了!」小夥伴驚奇地輕叫一聲,立即被大人捂住嘴巴,說是怕驚動亡靈。可是我儘力睜大眼睛,還是什麼也沒看見。是心不誠,還是根本就沒有,我說不清楚。但我後來寧願相信小夥伴的眼睛,我想,即便根本沒有,他也能從他的錯覺中得到安慰。在這樣的場合,表面上看,人們是為了亡靈,其實依我看更是為了他們的願望能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


這也許就是人們創造墓地的意義所在。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1997年拍攝的維也納墓地之一。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1997拍攝的維也納墓地之二。


誠如約翰·繆爾所言,墳墓為死者而修,更大程度上卻是為了生者。看到它們,生者往往看到的是他們自己。記憶,願望,情緒,生者生活中種種形態,在墓地里閃爍著光影。魯迅把他的舊文彙編成冊,命名為《墳》,就明明白白地說過,他「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方面是為了埋葬,一方面則是為了留戀。


埋葬的是過去,留戀的也是過去,但它們都屬於生者的現在。墓地就具有這樣的雙重意義,它既代表生,又代表死。當你把目光注視著墓地時,就彷彿能聽到生與死的對話,無聲,卻並非空白一片。說得再明白一點兒,在我看來,墓地的每一座墳丘,每一塊墓碑,是生與死之間的門檻,是兩者擁抱的空間。生者由此表明跨入另一世界,而死者也由此意味著與生者保持了持久的聯繫。


於是,走進墓地,生者看到的不僅是死者的影子,更有自己情緒的波動。實際上,生者之所以常常光顧墓地,之所以把墓地作為永恆的話題,與其說是為了死者,不如說更是為了自己生命情緒的某種平衡。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在盧森堡二戰美軍墓地,拜謁巴頓將軍。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位於台北陽明山的閻錫山墓地。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2001年,來到美國弗農山莊安葬首任總統華盛頓的墓地。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2014年8月在英國牛津郡拜謁奧威爾。


法國作家蒙田說過:「要使自己習慣死亡,唯一的辦法就是更靠近它。」但他說的只是墓地的一種哲學意義。更多的時候,墓地是和人的感傷緊緊相連的,在文學家那裡,則是常常借墓地來渲染感傷。


八十年代中期,我曾撰寫蕭乾先生傳記《浪跡天涯》。二戰爆發後,蕭乾在英國生活七年,曾在劍橋大學潛心研究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晚年,他和夫人文潔若一起聯袂翻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圓了他當年的夢想。


蕭乾告訴我,二戰結束後,他前往瑞士蘇黎世,特意前往茵夢湖畔尋訪喬伊斯墓地。走進墓地,他在墓碑之間徘徊,從依稀可見的墓文中尋找喬伊斯的名字。他敲開管理墓地人的房門,走出一位身穿粉紅衫的小女孩,她帶領蕭乾走到喬伊斯的墓前。在四周都是大理石的墓叢中,出現在他面前的不過是一小方塊灰石塊,上面刻著: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


喬伊斯對墓地的描寫也十分優美。他在小說《死者》結尾部分寫道:


玻璃上幾下輕輕的響聲,引他把臉轉向窗戶,又開始下雪了。他睡眼迷朦地望著雪花,銀色的、暗暗的雪花,迎著燈光在斜斜地飄落。該是他動身去西方旅行的時候了。是的,報紙說得對,整個愛爾蘭都在落雪。它落在陰鬱的中部平原的第一片地方上,落在光禿禿的小山上,輕輕地落進艾倫沼澤,再往西,又輕輕落在香農可黑沉沉的、奔騰澎湃的浪潮中。它也落在山坡上那片安葬著邁克爾·富里的孤獨的教學墓地的每一塊泥土上。它紛紛飄落,厚厚地積壓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門的尖頂上,落在荒蕪的荊棘叢中。他的靈魂緩緩地昏睡了。當他聽著雪花微微地穿過宇宙在飄落,微微地,如同他們最終的結局那樣,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死者》)


我讀過的一些描寫墓地的作品,喬伊斯的這段文字,恐怕算頗具感傷也頗為優美的描寫。自讀過這段文字之後,我的印象里,感傷與墓地就是一體。


第一次走進歐洲墓地,是在瑞典旅行期間。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1992年在瑞典鄉村教堂旁的墓地。


我在瑞典的日子裡,去過不下十處墓地,或在城市中央,或在鄉村,或在湖畔。無一例外,它們都在教堂附近。有時匆匆一瞥,有時悠閑自在,便獨自一人如同觀光一樣在裡面緩行,還不時拍攝幾張照片,抄錄幾句碑文。瑞典墓地給我另外一種感覺。沒有荒涼,甚或沒有感傷,而是一種平靜下的和諧。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位於哥德堡的墓地一瞥,李輝 攝。


去得最多的一個墓地在哥德堡,它就在我居住的瑞典朋友家附近,有好幾個早上,我到那裡散步。在我所見過的墓地里,這座最大,據說也是哥德堡城最大的。大約上千座墳墓,有規則地排列著。墓地以一座小丘為中心,四周則為平地。這是一塊有很久歷史的墓地,我曾看到十八世紀的墓碑。當年修建它時,想必屬於郊區,但如今已成為市區的一部分。公路、住宅區、商店與它相伴,它完全成為一個城市的一部分。


墓地中央,有一處噴水雕塑,陽光下,水霧透明而飄逸。墓地非常整潔,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處水並或自來水龍頭,並備有水桶,供每日前來掃墓的人使用。每一處墓碑前,均留有一小塊地,用以種植花草。這是春天,鮮花已經開放,和身旁水靈靈的嫩綠一起,點綴著墓地,渲染出暖意。早上剛剛澆過水的花草,更顯得鮮活明快。這裡距海不遠,一群群海鷗,飛來,又飛去。


幾乎每一塊墓碑,都是一個雕塑,但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大者是一門石屋,最小者只是小小一個十字架。精緻者為銅雕塑,或是身有雙翼的小天使,或是獅身人面像,或是海鷗和我叫不出名字的鳥。至朴者,只是一塊未做任何雕琢的礁石。


最有特色的一處墓碑前,沒有花草,但卻擺放著幾個大小不一的海螺。死者一定是位水手或漁民,他的親人願意他在寧靜的世界裡,仍然聆聽大海的聲音。還有最為簡單的碑文,上面只刻著三個字母,沒有生卒日期,也沒有多餘的裝飾。這一切,構成了一個龐雜的墓地,但在清新的空氣中,在一片片花草點綴下,它們顯得和諧而具有藝術氛圍。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布拉格郊外猶太人墓地,卡夫卡一家人合葬一起的墓碑,李輝 攝。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布拉格威舍堡墓地,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墓碑與教堂相映襯,李輝 攝。


這裡感覺不出陰森和荒涼,與周圍流動的車與人,與每日變化跳躍著的世界,也沒有形成強烈的明暗反差。相反,卻有生者創造出來的溫馨。看來,墓地在瑞典人手中。不是渲染感傷。瑞典給我的總的感覺是靜多於動,感情真摯但有節制,並不隨意揮灑。對他們而言,生活需要平靜與安適,需要藝術,紀念死者也同樣如此。這樣,創造墓地,就是充實自己的生命,就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墓地也自然而然成為城市的一個場景。


我看到人們不時駕車或步行來到這裡。


一位老太太,年過古稀。她手拿小鏟,正在修整花草。看到我留心地觀看每一塊墓碑,她便站起來,微笑著等候我走過去,然後熱情地指著墓碑和我交談。但她只會講瑞典語,我一句也聽不懂,只聽出「爸爸、媽媽」的發音。我明白她是說這是她爸爸媽媽的墓。看得出,她很高興我這樣一個東方人,能來觀看她父母的墓碑,能在一個美麗的早晨,和她分享墓地的溫馨。


去瑞典之前,我翻譯的英國作家布瑞南的散文集《枯季思絮》,作家出版社剛剛出版,其中有一段也寫到墓地:


世界上最美的墓地是在喬治亞州的薩凡納。蒼老的灰色墓碑,躺卧於綠草之間,生機勃勃的橡樹,低垂下蒙蒙長枝,墓碑上籠罩著樹的影子,布滿西班牙苔蘚。在這樣的地方,死亡既富有詩意,又合乎自然。


(《枯季思絮》 )


他對墓地氛圍的描述,與我在瑞典看到的墓地,頗為貼切。


這些年,時常會去走進不同墓地,拜謁親人和前輩,在墓碑前獻花,鞠躬。最讓人為之痛苦的是,不到十年時間,妹妹、父親、哥哥相繼去世。不過,我們把他們一起安葬在湖北襄陽的同一個墓地。這樣,他們三個人相聚一起,不會寂寞。他們也會不時出現在我的夢中,與生者對話。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2007年我們兄妹三人與父母的最後一張全家福。

墓碑不會戰勝生命,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戰爭



父親、哥哥、妹妹一起安葬於襄陽這片墓地,李輝 攝。


清明將至,又是走進墓地祭掃的日子。約翰·繆爾說得多好:「讓他們看到死亡與生命美麗的融合和交流,它們不可分離的地快樂結合在一起,就像森林與草原、平地與高山、溪流與星星那樣……」


完稿於2017年3月, 北京看雲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根 的精彩文章:

苦命的繼母,孤零零的外婆船
縣城遊戲廳往事,熱血激斗的少年時代
聖人隱退,響馬消失,擰巴的山東於歡來了
與代駕司機的午夜談話
鄉村電影之夜,孩童時期的浪漫與恐懼

TAG:六根 |

您可能感興趣

梁山好漢誰最先戰死,誰又是最後戰死?兩者有什麼相聯的地方,為何這樣安排?
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而不是培養「競爭意識」,兩者天壤之別
會不會泡妞的男人,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寂止和勝觀,兩者缺一不可
失眠無非兩者,別人吹的好,不如你做的好
在黑水鬼和「黑相機」兩者之間,我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
動漫看多了是否會影響心裡年齡的成長?兩者之間該如何平衡?
殲16戰機與這款戰機太相像!但兩者綜合作戰能力卻有質的差別!
憂鬱症就是抑鬱症嗎 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這四個地方長一痣,要麼婚姻順利,要麼有生財之道,兩者不可兼得
清朝的「兵」和「勇」,兩者有何差別?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相同
兩者之間不要再傻傻分不清,塑形不是健身,健身不是塑形
這個星座的人喜歡熱鬧,但是也很享受孤獨,兩者之間搞得很平衡
兩者平衡難以把握好,婚姻生活常常會出現動蕩的手相
凱門鱷和巨蟒都是水中霸王,當這兩者相遇之後誰又更厲害一些呢?
在技術上是很難突破的,兩者選其一才是正解。
生活就是改變,有時痛苦,有時精彩,但大多數時候,兩者兼有
順產寧願撕裂也不側切?真是這樣嗎,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董卓死後,蔡邕又因舉止不適被殺,兩者都是王允動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