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美國告誡蘇聯別插手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美國告誡蘇聯別插手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美國告誡蘇聯別插手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

美國借力中國抽腿越戰泥潭


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4年多時間過去。在此期間,世界各國聯合救市,危機得以暫時「緩解」。但是,救市只是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危機本身並未解除。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危機逐漸從金融領域向國家主權信用領域演化。本輪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更成為自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


這輪危機到底是如何演化來的呢?要想了解本輪經濟危機的根源,有必要了解近幾十年的人類發展歷史。找到其因,方能究出如今之果。


筆者認為,要搞清楚本輪危機的來龍去脈,應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參加越南戰爭。這裡,我們就以此為切入點,對該事件的演繹進行推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地緣戰略、經濟因素等作用力的促使,美國直接參与了越南戰爭。美國參加越南戰爭的初期,曾一度因為戰爭的需求,拉動、刺激了其經濟的大幅增長,美國經濟在短期內受益。但這場戰爭,越南並非是單打獨鬥,而是在中蘇的支持下與美國抗衡。特別是中國,更是派出數十萬的軍力協助越南人民軍。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美國告誡蘇聯別插手



越南戰爭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南北越內戰階段;第二階段,美國間接介入階段;第三階段,美國直接介入階段;第四階段,美國準備撤軍階段;第五階段,美國撤軍階段。


其中,在第二階段,也就是1961年開始至1964年,肯尼迪政府發動「特種戰爭」,美國間接介入越戰。介入越戰後,自1962年起,美國經濟大有起色,GDP增長從1961年的上升到1962年的。之後,GDP增長趨於下降。1963年,由於南越政權的內訌深化,美國拋棄吳庭艷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楊文明、阮慶等軍人通過政變,推翻了吳庭艷政權並槍斃了吳庭艷。越南軍政府上台執政,但戰事毫無進展。

1965年,按捺不住的美國直接介入戰爭,在美國直接介入的1965年、1966年的兩個年度,美國GDP增長率均超過6%,戰爭對經濟的短期刺激作用可見一斑。


但是,由於北越政府獲得中國和蘇聯的巨大支持,戰爭陷入僵持狀態,美國國防開支越來越重,經濟逐漸被拖入泥潭。


1967年,美國經濟從上一年超過6%的GDP增長率一落千丈,僅為。而且,由於越戰財政開支過大,美國經濟逐漸陷入衰退。1969年12月,美國爆發新一輪經濟危機。1970年,美國經濟陷入停滯。新任總統尼克松自1968年當選後,開始著手撤軍籌備工作。1973年,美國確認從越南的撤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南越反政府武裝、越南共和國,在法國首都巴黎正式簽署《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即巴黎和平條約)。隨後兩個月內,美國軍隊全部撤出越南。


正是在美國深陷越戰泥潭、蘇聯展開對美國戰略進攻的壓力下,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兩國關係發生逆轉的戰略契機,實際上出現在1969年。1969年3月,蘇聯軍隊數次武裝入侵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並炮擊中國岸上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中蘇關係徹底惡化,從貌合神離轉向直接對抗。


中國當時雖然落後,但卻是一個地方大國,且老一輩革命家特別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都是頂尖的戰略家。中蘇珍寶島衝突後,1969年4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上赫然出現這樣一段話:「我們要作好充分準備,準備他們(美帝、蘇修)大打、準備他們早打。準備他們打常規戰爭,也準備他們打核大戰。總而言之,我們要有準備。毛主席早就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們一定要打,我們奉陪到底。」這一報告中,最重要的國際戰略信號就是,中國最大的國家敵人由一個變成兩個,從原來的「美帝」變成「美帝、蘇修」。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美國告誡蘇聯別插手



據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實權派人物、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稱,美國很快接收到這一重要戰略信號。在蘇聯展開對美國戰略進攻,且美國深陷越戰泥潭的背景下,美國認為此時繼續打越南戰爭已不再是一筆划算的買賣,完全可以利用中蘇關係的惡化「以中制蘇」,而不必去和中國為敵盲目消耗國力,美國就可以達到遏制蘇聯擴張的目的。前提只有一條,就是和中國改善外交關係。


對美國來說,和中國改善外交關係具有絕對的主動權。只要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就能改善與中國的關係。而對於中國來說,中蘇關係的惡化,在外交上使中國比較被動,急需尋找突破口。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兩個對抗的大國的外交改善,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雙方戰略上的需要,因為雙方有著一個共同的威脅——蘇聯。

當然,這其中彼此也一定互有條件。譬如,中國必然要求美國從越南撤軍;而對美國來說,撤軍則是順水推舟的事情。在中蘇對抗的第二年即1969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請即將訪問北京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轉告中國政府,美國準備改善兩國之間的關係。


美國的這一戰略調整,使其在後面近20年的東西對抗中與蘇聯相比佔盡優勢,蘇聯最終分崩離析。可以這樣說,美國如今的霸權地位,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藉助中國的力量實現的。反過來,中國接下來的改革開放、經濟崛起,同樣也是藉助美國的力量。中美的特殊關係,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


因此,從戰略上說,美國在越南戰場的重創,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因禍得福。正是美國在越南戰場陷入泥潭不可自拔,使西方對蘇聯的壓力驟減。同時,鑒於美國對蘇聯的包圍形勢,蘇聯不得不投鼠忌器。如此的結果就是,中蘇矛盾激化,最終形成對立格局。而中蘇對立格局的結果是,美國得以從越南戰爭中抽身。美國只要在西南方扼住蘇聯的咽喉,就能制服這頭龐然大物。於是,美國在龜縮的同時,和中國這一大國合作,在東方牽制住蘇聯,成功遏制蘇聯在東方的繼續擴張。


20世紀整個70年代,美國基本處於守勢。守勢下的美國,促成第四次中東戰爭。並在之後的數年,徹底分化阿拉伯聯盟,將阿拉伯聯盟從蘇聯陣營爭取到自己這一邊。當然,這也都是拜野心勃勃、同時又投鼠忌器的蘇聯所賜。


蘇聯帝國夢的破滅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阿拉伯國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失敗,使其對蘇聯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阿拉伯國家在埃及的領導下,不願再充當蘇聯的附庸。於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蘇聯和中東的關係已不是附屬關係而是合作關係。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援助阿拉伯國家的效率遠低於美國援助以色列的效率,使阿拉伯國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苦心經營十幾年建立起來的中東勢力網,面臨著即將失去的危險局面。鑒於此,蘇聯戰略上選擇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避免蘇聯在美蘇對抗中落於下風。


1973年7月,達烏德在「旗幟派」(該派主要是由一些受過蘇聯訓練的青年軍官組成,受蘇聯支持)的支持下,完成對阿富汗當時政權的政變,推翻阿富汗200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並就任總統。達烏德上台初期,積極奉行親蘇政策,深得蘇聯領導的賞識,蘇聯正好乘機積極向阿富汗滲透。


但是,蘇聯外交上一貫的霸道干預和控制,使達烏德非常不滿。從1975年開始,達烏德清洗親蘇勢力,並向蘇聯以外的世界尋求援助。1977年2月,阿富汗通過共和國憲法。根據憲法籌建的民族革命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親蘇的「旗幟派」分子被徹底清洗出政府和軍隊。


很快,蘇聯進行報復。1978年4月27日,人民派和旗幟派的軍官聯合發動軍事政變,蘇聯飛行員駕機直接參加進攻總統府的戰鬥。次日,總統府被攻佔,達烏德以身殉職,阿富汗政權再次更迭。政變後,表面上,人民派雖然和旗幟派一樣完全倒向了蘇方,實際上,人民派領導人很快展開對旗幟派的清洗。


最後,親蘇方的旗幟派領導人塔拉基和人民派領導人阿明矛盾激化。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暗殺阿明不成,反被阿明反手一擊。9月16日,阿明政變成功,公開強烈表示對蘇聯的不滿。


接著,蘇聯再次報復。1979年12月27日,在蘇聯的支持下,塔拉基政權時期擔任阿富汗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和副總理的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發動政變,推翻哈菲祖拉·阿明政權。這次政變,實際上是在蘇軍的直接參与下完成的。1979年12月24~26日,蘇聯出動200架次大型運輸機,突擊向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運送5000多人的軍隊、300輛裝甲車和幾十輛坦克,蘇聯駐喀布爾地區的部隊增加到近1個師的兵力,這些部隊控制了喀布爾空軍基地和各個軍事要地。與此同時,在與阿富汗接壤的蘇聯邊境地區,還有5個師處於集結待命狀態。12月30日,據報道,蘇聯在阿富汗的軍隊已經增加到萬~3萬人。


蘇軍入侵阿富汗,遭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美國、北約、伊斯蘭國家認為,這是蘇聯為謀求私利和打破已有的戰略力量平衡的直接嘗試。


1979年12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發表聲明:「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是對和平明目張胆的威脅,它可能標誌著我們雙邊關係根本和長期的變更。」卡特要求蘇聯立即撤軍,並停止干涉阿富汗內政。兩天後的1979年12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堅決要求蘇聯停止對阿富汗內政的干涉,撤出一切武裝部隊。1980年1月6日晚,鄧小平在宴請來訪的時任埃及副總統的穆巴拉克時說:「最近,蘇聯悍然派兵大規模入侵阿富汗,粗暴地干涉其內政,嚴重地威脅著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蘇聯這一行動,是它為謀求世界霸權而採取的一個重要步驟。」1980年1月7日,孟加拉國、牙買加、尼日、菲律賓、尚比亞五個不結盟組織理事國,代表世界上50多個不結盟國家,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不結盟國家通過的關於阿富汗局勢的決議草案,要求尊重阿富汗的主權、領土完整、獨立和不結盟地位,並立即無條件從阿富汗撤走一切外國軍隊。


蘇聯入侵阿富汗,一下子成為世界公敵。更為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開始全面反蘇,同時倒向西方,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營的中東勢力網徹底瓦解。


與此同時,蘇聯的入侵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強烈反抗,全國各地大規模起義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為保住對這個經營多年國家的控制權,決定加派兵力(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如果蘇聯在失去中東的情況下再失去阿富汗,結果必然是整個空間被美國聯盟封死,被包圍下的蘇聯很難持續發展),一場複製美國越戰失敗的戰爭就此展開。包括沙特在內的阿拉伯國家不斷為阿富汗抗擊蘇聯侵略提供資金和人力,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則提供武器彈藥。蘇聯,不可避免地如美國陷入越戰泥潭一樣,墮入阿富汗戰爭的深淵。越戰,是因為越南背後有中蘇兩個大國。而當時抗擊蘇聯的阿富汗背後,則是阿拉伯世界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


此時,再看蘇聯形勢。東方有日本、韓國作為美國的橋頭堡與軍事基地,根本無法突破。而且,即便突破,後面就是太平洋,對蘇聯來說戰略意義並不大;南邊是一個東方大國——中國的牽制;西面和西南面是北約的勢力範圍。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客觀上的確只有阿富汗這一個通向印度洋的突破口。一旦打通並控制,即可向前延伸到印度洋,接著伸向非洲。如此,東、西冷戰下的實力對比,就會明顯改觀。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是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戰略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唯一選擇,蘇聯也是考慮借美國衰弱之機形成突破。這種戰略壓力,在中美關係解凍後更是緊迫。


但是,蘇聯在阿富汗的10年戰爭,直接拖垮其實力上本來就弱於西方的經濟。10年戰爭,蘇聯在國際上顯得無比孤立,經濟難堪重負。與此同時,更嚴重的是,蘇聯內部持續的「不同政見者運動」愈演愈烈,黨內派別林立,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尖銳激化。1989年2月,不堪重負的蘇聯軍隊黯然撤出阿富汗。


蘇聯的戰敗,積累的內部矛盾難以向外轉嫁和宣洩,意味著蘇聯向外擴張的戰略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內部團結,矛盾疏導及時並進行有序的體制改革,國家應該不會崩潰。


令人遺憾的是,蘇聯黨內派別林立、分歧嚴重,燃燒起來的民族矛盾徹底激化。最終,這個強大的帝國在1991年分崩離析。1991年8月19日的「八月政變」失敗之後,蘇聯已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6日,蘇聯壽終正寢。


蘇聯的解體,本質上是蘇聯在美蘇競爭中的全面失敗。由於蘇聯內部矛盾特別是民族矛盾過度激化,在不能很好疏導的情況下,瓦解的命運就不可避免。


筆者看來,蘇聯之所以瓦解,根本原因在於以下四點:


1.外交上,過度擴張導致樹敵過多,特別是中蘇對抗後,社會主義陣營逐漸走向瓦解,本來是盟友的中國變成對抗的敵人,直接導致蘇聯戰略上在中東走到輸不起的地步。不巧的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又讓蘇聯極不如意,中東勢力網的瓦解,迫使蘇聯不得不親自操刀上陣,試圖通過掌控阿富汗向中東施加影響力並跨入印度洋。這種投鼠忌器的選擇,源於早先戰略上的接連失誤,而這種戰略上的失誤,來源於過度的貪婪性擴張。


2.過度的軍事擴張、霸權主義,特別是阿富汗戰爭,徹底拖垮蘇聯經濟。1973~1978年,蘇聯的軍備開支比美國多出近1000億美元。相比歐美,本身就是計劃經濟的蘇聯,經濟修復能力更差。在整體經濟實力弱於西方的情況下,加上過度消耗,蘇聯經濟不陷入崩潰才令人奇怪。


相比蘇聯,美國有準世界貨幣,有強大的資本市場,這些都能幫助美國休養生息。同時,美國充分利用蘇聯霸權主義下的蠻力,借力打力,完成對蘇方勢力的分化、瓦解,蘇聯卻不具備這些,更何況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近20年時間一直處在過度消耗亢奮狀態。過度亢奮且缺少新鮮血液補充,必然體力不支倒下。


3.蘇聯內部矛盾過於嚴重。這種內部矛盾包括官民矛盾、聯盟之間的矛盾、宗教矛盾、黨內派別林立導致的路線矛盾和長期高壓下一觸即發的民族矛盾等。這些矛盾,在蘇聯解體前的最後幾年持續激化,不可調和。


4.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失敗後,直接面對的是已經足夠修復的美國,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對蘇聯進行和平演變。


在這四重巨大壓力下,最終,北極熊自己打敗了自己,蘇聯在1991年一夜瓦解。


中美擊碎蘇越中南半島「美夢」


說起中國和越南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而且極其複雜。為了對時局的發展理解更深刻,有必要闡述一下中越兩國之間的歷史淵源。


傳說中越南的第一個國家是文郎國,後改名為甌雒國,實際是由秦國滅亡的古蜀國後裔、開明王朝王子開明泮(蜀泮)逃到越南北部時創建。之後,秦征服百越,越南屬象郡管轄之下。


秦末,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各地群雄並起,中原一片混亂。此時,秦朝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死前,他召來時任龍川縣令趙佗,向其闡述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建立國家、以此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對南海郡侵犯的設想。任囂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其代為行使南海郡尉的職務。


於是,擁兵數十萬的秦朝龍川縣尉河北正定人趙佗,看準時機,封關、絕道、築起三道防線,聚兵自衛。公元前207年,甌雒國被趙佗所滅,趙佗於公元前205年完成對桂林、象郡的兼并,統一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趙佗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廣州)。越南人認為南越國是越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稱之為趙朝。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


公元前112年,南越國發生叛亂,漢武帝派兵征討,於公元前111年平叛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九個郡縣。自此,越南再次被納入中國郡縣版圖,中國王朝直接統治其長達1182年。直到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亂,越南叛亂,再次建立國家。但即使如此,越南也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或藩屬國。


越南曾用名大越國、安南、越南。直到中國明朝明成祖時期,明朝趁越南王室內亂,出兵佔領越南並在升龍(今河內)設立交趾布政司(行省,與如今的行政省基本等同),實行直接統治。1802年,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同年完成全國統一,取國號「南越」。1803年,清朝政府(嘉慶8年)將安南國改為越南國,封阮福映為國王,越南由此得名。直到淪為法國殖民地之前,越南與中國一直是藩屬關係。


19世紀後期,法國不斷發動對越南的殖民侵略,清兵多次派兵抵抗。1882年8月25日,法國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越南屈服後,法國立即禁絕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係,並故意造成越南與中國的直接對峙的局面。之後,中法經過多次交戰,最終不敵,被迫於1885年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從此,越南徹底淪為法國殖民地。


1940年9月22日,日本派兵攻打涼山,經過幾個小時的較量,時任越南總督德古向日軍投降,越南控制權易手。1945年8月11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臨時政府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獨立,胡志明宣讀《獨立宣言》。1946年2月28日,中華民國與法國簽訂協定,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保護權,以換取其把上海、漢口、廣州的租界和廣州灣交給中國,並把滇越鐵路轉賣給中國。但是,歐洲二戰最丟盔棄甲的軍隊之一——法軍,蠻橫地欲強行接管中華民國軍隊在越南的防務,遭到中華民國第53軍130師少將師長王理寰的強力抵抗,法軍不敵敗北。


1946年5月初,中國軍隊全部撤出越南。7月6日,越、法雙方在法國楓丹白露正式談判。9月14日,兩國簽訂臨時協定。但是,法國的談判實為緩兵之計,只不過是因為法國忌憚中國軍隊和其他盟國的壓力。當盟國各方力量先後撤離越南後,法國馬上180度大轉彎。1946年12月,法國發動對越南的進攻,全面侵越開始。


經過4年戰爭,法軍始終無法消滅藏在深山中的越南遊擊隊。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胡志明派人同中共中央直接聯繫請求支援。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南下,中越邊境交通線被打通。1950年1月15日,胡志明政權外交部長黃明鑒致函中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宣布「承認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交換大使」。周恩來總理於1月18日復函表示,歡迎中越兩國建立外交關係。於是,中國成為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


1950年1月,時任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羅貴波,奉命以中共中央聯絡代表的身份,於1950年1月先期赴越了解實際情況。根據羅貴波從越南發回的考察報告及其與越共中央協商的結果,中國立即向秘密開進我國的越軍主力2萬人提供武器彈藥、醫藥和通訊器材方面的全部武器裝備,進行整編訓練,組建正規軍,為實施打通中越邊境交通運輸線、便于越南接收中國物資援助為目的的邊界戰役做準備。同時派遣以韋國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政委)為團長,由約40名師、團級軍官和機要人員組成的中國援越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幫助工作。同年6月22日,中國委派時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四兵團司令員陳賡即刻抽調人員火速組成中央代表團,於7月7日乘火車奔赴越南進行支援。


在中國的支援下,越軍逐漸取得戰場優勢。1954年5月,越南軍民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全殲法軍主力16000餘人,迫使法國於1954年7月20日在日內瓦簽訂關於在印度支那恢復和平的協議,越南北方完全解放,徹底取得抗法戰爭的勝利。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領導人第一次登上國際舞台。


但是,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設定所謂的越南共和國。美國支持的吳庭艷,發動政變取得政權,吳庭艷任總統。自此,越南南方淪為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殖民地。


之後的越南戰爭中,中國一直堅決支持越南抗戰,直到1973年美國撤出越南。中越關係,在胡志明主席主政時期一直非常友好。1960~1962年,連續三年生日,胡志明都在中國度過,由此可見中越當時的友好程度。


1969年,胡志明在河內逝世,臨終遺言都不忘提到對中國的友情珍視。他說:希望我們黨對積極活動、有情有理地為恢復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基礎上的兄弟黨的團結作出積極的貢獻。面對中蘇現狀,我本人十分痛心,但我黨要對他們多做團結工作。


胡志明去世後,周恩來總理在越南戰爭激戰正酣的情況下,不顧個人安危,親赴河內弔唁,周總理和胡志明深厚情誼可見一斑。胡志明逝世後,黎筍上台,取得北越領導權,並在1975年擊垮南越政權統一越南。1976年,南越併入北越時,黎筍將越黨第一書記改稱總書記。與胡志明的親中相比,黎筍則主張親蘇。


1976年,完成全國統一後,在蘇聯的支持下,黎筍著手推行「印度支那聯邦」計劃,試圖吞併整個支那半島。越南一面加緊對寮國進行全面控制,同時出兵柬埔寨,推翻紅色高棉政權。另外,黎筍政權在蘇聯的慫恿下,在越南南方發動大規模排華暴亂,大批驅逐在越南境內的華人,不斷侵佔我國邊境領土,撕毀1958年越南政府承認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聲明,侵佔我國南沙群島96%以上的島嶼。在與中國交惡的同時,越南與蘇聯建立更為親密的盟友關係。作為回報,蘇聯1979年特授予黎筍「列寧和平獎」。


蘇越結盟,站在越南的戰略角度,是想借統一之勢吞併整個印度支那半島(中南半島),一舉奠定南亞大國地位;站在蘇聯的戰略角度,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從中國向南擴張之路堵死,可借越南黎筍政權野心在中南半島做大之機遏制中國,同時以越南為跳板在南亞建立勢力範圍。蘇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曾經一度租借越南的金蘭灣。越南不顧以往中國對其援助的情誼,反而在戰略上配合蘇聯遏制中國,並侵佔中國領土和領海,實行以鄰為壑的政策。


1978年,中國確定改革開放方針。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979年1月29日,中國改革開放掌舵人、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應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邀請,正式訪美。


訪美期間,鄧小平在與卡特交換雙邊重大戰略問題時指出:世界不安寧主要危險來自蘇聯,同時表示中國願與美國一起抗蘇。同時,鄧小平批評蘇聯在世界各地擴張,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與越南一起提出要在亞洲建立集體安全體系,這對世界很危險。針對蘇聯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的問題,鄧小平還向美國暗示將進行自衛反擊。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卡特專門通過美蘇之間的熱線打電話告誡蘇聯,不要採取任何可能惡化目前局勢的行動,阻止蘇聯對中國進行軍事冒險。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很快,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就被打了個稀里嘩啦。1979年3月16日,中國宣布達到目的撤軍,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不過,兩國邊境上陸續的交火併沒有真正結束,打打停停,持續了10年。


這一戰擊碎了越南「印度支那聯邦」的美夢,也使得蘇聯企圖借越南在南亞立足並進行帝國擴張的野心徹底破滅。中國之所以速戰速決,是因為中國經濟拖不起,不能重蹈美國陷入越戰泥潭的覆轍。同時,中國還有更重要的改革開放大計。


這一戰後,鄧小平給出了30年和平發展時間的判斷。之後,越南雖然並未從柬埔寨立即撤軍,但中國打破其夢想的目的已經達到,持續13年的柬埔寨戰爭不但消耗了越南的元氣,也消耗著蘇聯的元氣。這一戰,對美國來說,在戰略上徹底遏制了蘇聯在東方、南方企圖突圍的可能;對中國來說,奠定了改革開放30餘年來的周邊安全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色美女 的精彩文章:

將軍談對越反擊戰:「不能說楊得志比許世友打得好!」
全球八大第四代戰機:中國竟獨佔三席列榜首
戰神:一個人兩挺機槍48小時擊退3000日軍的萬歲衝鋒

TAG:國色美女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印自衛反擊戰內幕:解放軍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周恩來參與決策開國第一戰內幕
對越反擊戰內幕,打的最好不是許世友和楊得志,而是他!
感到完了!走不下去啊!舊日本海軍大臣證言錄揭示終戰內幕
《檔案》揭731部隊細菌戰內幕 竟有四人奇蹟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