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風口中有朵「掃墓」的雲

風口中有朵「掃墓」的雲



風口中有朵「掃墓」的雲



傳統祭祀通常被認為是中國鄉土文化的一種。某種程度上,它的「雲」化,跟現代人的「背土離鄉」遵循的是同一個邏輯。

文 張文政


編輯 卜昌炯


「打開附近的墳,尋找更多小夥伴吧。」


「檢測到前方500米範圍內有3個您的已故好友,是否去掃墓?」

「電子屏墓碑共享,搖一搖簽到掃墓,在線訂購祭掃貢品。」


這是兩年前微博網友集思廣益為一款號稱估值過億的假想App「死了么」所做的部分功能介紹。除了掃墓,該App還提供火化、出殯、墓葬、網上祭奠等一條龍服務,而且採用了當下最時興的VR技術,「帶上3D眼鏡看墓地,一片死人全站在墳頭」。


雖是惡搞,卻也並非不著邊際。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透,網友的很多設想實際上已經走進現實。


比如去年日本就曾推出過一款名為Spot message的AR掃墓應用,先後在Android和iOS平台上線。該應用利用AR技術和GPS衛星定位,能夠讓用戶在掃墓或到達逝者生前經過的地方時,通過App看到逝者生前錄下的視頻。


而在中國南京,當地最大最著名的陵園雨花台功德園,在近年相繼推出網上祭掃、3D生態雲葬等功能之後,最近又推出一項「代客掃墓」服務,全程手機直播。逝者親屬只需在約定時間輸入密碼進入直播間,即可看到墓地工作人員祭掃現場實時畫面。


風口中有朵「掃墓」的雲



南京雨花台功德園內的3D生態雲葬


相對於直播代掃的前衛,網上祭奠代表了一種更普遍的雲掃墓模式。


目前,國內大部分公墓都建有網上紀念館。其中,北京八寶山公墓的網上紀念館裡已有1354位逝者個人祭祀網頁。訪客可以通過滑動和點擊滑鼠,進行獻花、點蠟燭、發送祭文、點歌、供奉祭品等虛擬行為——相當於分別向伺服器發送一個包含修改數據、表單名稱等在內的通信包,伺服器在接受後完成參數修改,網頁上隨即新增一條祭掃記錄。

還有一些商業性質的祭祀網站,通過售賣網路墓地和虛擬祭品等,進行盈利。網路墓地視空間大小、裝飾程度甚至「風水」等,分成不同等級。線上祭品除常見的蠟燭、花圈、花籃、果品、酒,還有烤鴨、紅燒肉、蘋果手機、房產證、別墅、名貴豪車等,價格從幾元到數千元不等。


當現實繁雜的工作壓縮了清明假期,遙遠的路程和擁堵的交通阻礙了回鄉的腳步,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對傳統祭祖節日的敬重又無從割捨,通過互聯網遠程為親人掃墓成為一種可能。


只是,這是對傳統祭祀的一種創新還是消解,一直爭議不斷。有多少人支持,就有多少人反對。


01

互聯網技術正在不斷地把人從現實向「雲」里搬運。雲種菜、雲養貓、雲辦公、雲社區、雲健康管理……然後有一天,死在「雲」里。


照這個邏輯,雲墓碑、雲掃墓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產物。相對於現實,它更簡潔、更高效、更平等、更環保……既然本質上都是形式,那用一種形式代替另一種形式,看起來好像無可厚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建人胡劍波借用現代科技,重新詮釋了「掃墓」二字。


2012年,他開通了一個叫「2D回憶」的網站,專為逝者提供二維碼墓碑製作服務:將刻有二維碼的金屬片鑲在墓碑上,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就可以訪問逝者的網上紀念園,了解逝者生平,察看逝者生前照片、視頻等信息,同時進行網上祭奠。



風口中有朵「掃墓」的雲



當傳統的民間祭掃越來越淪為節日例行功課,墓前若沒有立碑,一些後人可能連跪拜的逝者叫什麼名字都不清楚,只知道是自己的祖輩,比如「我爺爺」「我外婆」或「我曾祖父」等。相形之下,存有大量逝者信息的雲墓碑優勢明顯。


一樣來自福建的沈傑斌,針對時下墓地稀缺、祭祀不易的情況,創造了「洞穴陵園+互聯網祭祀」模式,通過洞穴一次性封存數以萬計的骨灰盒,讓逝者家屬後續利用VR技術進入虛擬的陵園洞穴參觀,在App上完成祭祀。VIP用戶只刷一下卡,洞穴陵園裡跟用戶相關的祖先們(靈骨台實況影像)都會被請出。憑藉這一構想,他已完成2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在傳統業務基礎上轉型「互聯網+」,是「雲」的另一種呈現形式。


一家叫「彼岸」的網站是中國最早主營殯葬電商業務的公司之一。創始人王丹在2013年母親去世時,因感受到殯葬業帶給逝者家屬的冷酷和不信任,決定自行創業,與合伙人徐毅一起租店鋪、建網站,除銷售用於祭祀和下葬的殯葬用品外,後來也介入操持入殮、火化、安葬等環節。他們在官網上售賣的祭品包括中華煙、寒衣、冰箱等,單價數十元不等。此外,他們推出了將骨灰做成鑽石、在太空撒骨灰等服務。


新三板市場上還有一隻叫「翊翔文化」的股票,主營產品是以冥幣為核心的祭祖、拜神、祭祀等用品,主要銷往東南亞地區。去年上市時,網友稱之為「冥幣第一股」,調侃說:「這不是上市,是上天啊」、「『互聯網+』模式是轉發送冥幣大紅包嗎?」


毋庸置疑,互聯網在將傳統的祭祀文化進行改造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推動了它的商業化。對這些以營利為主的機構來說,清明節無異於它們的「雙十一」。


02


雲掃墓流行背後是現實的逼仄。


以北京為例。目前全市共有33家經營性公墓,加上其他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共安置骨灰超過100萬份。在墓地價格高企不下、人人感慨死不起的時代,它們的「居住」條件比現實中的人要更差。


在八寶山數扇立體骨灰牆上,每塊標準的墓碑大概一張4A紙大小,上面刻著逝者姓名、生卒年月,或用金粉描畫。碑上大多粘著衣鉤或拇指大小的花瓶,以便掛上花籃或插入鮮花,有些貼有便簽紙,寫滿對逝者的懷念與祝福。



風口中有朵「掃墓」的雲



市民來到八寶山悼念故去的親人,寄託哀思


在這樣的場合為親人掃墓,其體驗可以想像。北京市民政局2016年曾表示,以後不再開發傳統墓穴,這意味著未來可進行祭祀的空間可能更小。除了擁擠的墓地,大概只有暗夜的街頭能一表哀思。


還有一種情況是,現實里「無墓可掃」。已故作家史鐵生曾和父親、妹妹一起去找母親的墳墓,卻發現那裡已經蓋了新房,無從祭拜。在《複雜的必要》一文里,他寫道:「我當然反對大造陰宅。但是,簡單到深埋且不留一絲痕迹,真也太殘酷。一個你所深愛的人,一個飽經艱難的人,一個無比豐富的心魂……就這麼輕易地刪簡為零了?這感覺讓人沮喪至極,彷彿是說,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這樣刪除的。」


這些構成了雲掃墓的市場基礎。然而,在雲掃墓成為一項選擇的同時,也在稀釋莊重、稀釋嚴肅甚至親情。


粗糙、不真實、缺乏儀式感……這差不多是反對者的共同感受。在一些人的觀念里,掃墓的另一個意義是和家人在一起,這是網路祭祀和代掃無法完成的。


傳統祭祀通常被認為是中國鄉土文化的一種。某種程度上,它的「雲」化,跟現代人的「背土離鄉」遵循的是同一個邏輯。


更多內容歡迎移步博客天下微信公眾號(ID:bktx20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客天下 的精彩文章:

「病人」薛之謙:我的內心世界不給你們看
《八月》導演張大磊:成熟前儘可能以自我為中心
A面費玉清,B面費玉「污」
「鬼畜皇帝」唐國強:與其被嘲,不如自嘲
樂高是玩具,也是中國年輕人手裡的商機

TAG:博客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散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婁燁的價值與困境
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亮相柏林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井柏然:婁燁幫我打開一扇窗
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入柏林全景單元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曝角色海報 井柏然素顏出鏡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為愛撲火的連阿雲,悄然蛻變的陳妍希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點映 井柏然談與婁燁合作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相逢一笑風雲起,宋佳用內心戲實力控場
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時代是風,慾望成雨,命運如雲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 井柏然宋佳曝幕後細節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發布會 秦昊誇井柏然白凈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時代是風,慾望如雨,命運成雲
6位主演演技集體承包熱搜,《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用口碑刷屏!
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首曝預告!
主演揭秘《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婁燁絕對是「三無」導演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時代變遷面前,每個人都太渺小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六主演拍攝時尚大片首曝光
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首曝正式預告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將撤檔?首映禮或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