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秋水堂藏 清 靈璧石《頻伽空谷》

問:「三界競起如何?」

師曰:「坐卻著。

曰:「未審師意如何?」

師曰:「移取廬山來,即向汝道。」

——《祖堂集卷七·岩頭》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緒 論

文人賞石(以下簡稱文石),廣義上是指那些具有瘦漏透皺等天然形態、符合文人審美價值標準,用於布景、觀賞、把玩的石材,包括宮苑庭園的大中型露天賞石和小型的文房室內供玩石,「大可列於園館,小或置於几案」。狹義的文石,則專指文房內的幾、案、盆供擺石和把玩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正道堂 盆石供養

文石,是中國林泉文化的延伸和精華濃縮,體現了士大夫與文人的仁山樂水精神,是「天人合一」古典思想的重要文化遺產。這種充滿東方人本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洋溢著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氣息的中式符號,深刻影響了美術、戲曲、宗教、文學等人文領域,歷史上甚至牽動過政治經濟的神經。它隨著中國山水畫和園林文化而伴生共長。如蘇州的四大名園:宋代滄浪亭、元代獅子林、明代拙政園、清代留園,還有南京瞻園、無錫寄暢園等江南名苑;而北派則有北京圓明園、御和園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等清代名作,都是賞石文化的物質遺存。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園林石景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文案把玩石

文石史源遠流長,歷代文人是其發展、流變的最重要推動力。

早在上古史中,或與石器時代的崇石有關,《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約於戰國成書的古籍就已有青州的泰山怪石、琨石、瞻諸山彩石、長石山鳴石、葛山瑊石、即谷山珉石、遊戲山封石等各類美石搜奇,甚至記載被大禹生下兒子啟,也是變成石頭後破裂生出。

漢代的黃老思潮、魏晉玄學和南北朝佛學的興起,清淡風氣盛行,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等文士名流造就了人文史上「魏晉風度」的氛圍,直接導致了林泉、田園文化的濫觴,其中「桃源陶令」陶淵明成了著名石友,後世稱之為賞石祖師,據傳其擁有一方可催發詩情的「醒石」。宋人程師孟有詩讚曰:「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

南朝·齊著名畫家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所說:「山水質有而趣靈」、「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等藝術美學觀點,將山水的自然性與文人們的主觀情緒和價值取向掛鉤起來,為後世的文人藝術發展奠定了精神基礎。其「豎劃三寸,當千初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 的書畫布局濃縮理論,更直接成了「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文石意象原型。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唐 孫位《高逸圖》上海博物院藏

隋唐五代時期,宮苑園林文化達到了第一個高峰,佛教昌盛也使寺觀建築鼎盛一時,大批達官貴人、文人詩家甚至上層僧侶,多有追求奇山異石的雅興並將之植入園林、庭園和書房。唐代著名文人如杜甫、劉禹錫、白居易、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都留下過大量讚譽美石的詩文和記錄,吳道子、閻立本等眾多名畫家也描繪過大量奇石珍木的畫面場景。如唐代閻立本《職貢圖》描繪八蠻進寶場景中的奇石貢品,周昉的《簪花仕女圖》、《調琴啜茗圖》描繪了唐代仕女與園林賞石、庭院坐石的場景,孫位的《高逸圖》刻畫了魏晉隱士在奇石異苑中席坐清談的場面,五代趙岩的 《八達春遊圖》在描寫縱馬春遊的背景里,全面寫實了當時湖山洞石的宮苑布景情形。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安陽出土 唐代趙逸公墓湖石花鳥屏風畫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唐 閻立本 《職貢圖》局部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五代 趙岩 《八達春遊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兩宋時期是文石文化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北宋時,在趙佶、米芾、蘇軾等人文領袖的帶動下,上自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名公巨卿,范成大、葉夢得、陸遊、杜綰、趙希鵠等文人學士,直至一般貴族士紳,朝野內外,無不紛紛仿效,竟成一時風雅,尤其是杜綰的《雲林石譜》,是文石文化已臻成熟的里程碑式著作,影響深遠。宋代除了董源、巨然、范寬、李成、關仝等宏偉壯觀偉大山水繪畫藝術外,偽作趙佶《聽琴圖》、蘇漢臣、陳宗訓等名家在仕女、嬰戲等庭院風情作品中留下了大量以文石為景的歷史作品。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宋 蘇漢臣 《靚裝仕女圖》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宋 陳宗訓 《秋庭嬰戲圖》

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藏的「宋四家」之一米芾《研山銘》卷,便是宋代文石文化鼎盛一時的縮影,一段關聯四個歷史人物的離奇記載,敘說的是宋徽宗與蔡京合計搶奪了畫中之石:米芾夫婦的傳家寶——南唐後主李煜遞藏遺傳的「靈璧研山」。米芾愛石近癲,在人頭與石頭的抉擇間不得不泣別愛物,這厥三言體的雄奇崔曠詩文和書法,據說便是悲憤離別前留下的千古絕唱:「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面,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後坤。極變化,闔道門!」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北宋 米芾《研山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蒙元階段,是人文發展的低潮期。但壓抑的社會氛圍,不僅沒有摧毀山水林泉文化,反而更激發了文人們嚮往自然自由之情,元四家也將中國古典山水畫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道教受寵而倡,也為山水泉石文化的一個庇護所,趙孟頫與道士張秋泉就曾留下「水岱研山」一石的逸事。元代戲曲與元代陶瓷裝飾等藝術領域也都持續留下了庭園賞石的印記,元青花瓷器便是這兩者的完美結合體。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元 倪瓚 《古木幽篁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以降,文石文化得以全面恢復,並迎來全盛時期。在這數百年間,傳統山水畫和明式園林文化、家居文化,從實踐到理論均已發展成熟。浙派和吳門畫派的興起,造園大師計成的開山專著《園冶》,林有麟的《素園石譜》,王象晉的《群芳譜》,文震亨的《長物志》,李漁的《閑情偶記》等相繼問世,極大推動了園林和賞石文化的發展,也將文人雅賞活動推到了一個極專業、精微的理論境界。明末,時稱「友石先生」的書家米萬鍾便是文人藏石玩石的代表,其從粒珠大的雨花石到高達數米的庭園巨石,搜藏成癖,無所不羅。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傳說女媧補天遺下的那塊石頭,凡心未了,乃惹來一段紅樓舊夢的孽緣。清代文豪曹雪芹以此暗喻為引,也寫下不朽作品——演繹豪門興衰與愛恨情仇的《石頭記》。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明正統二年 謝環《杏園雅集圖》手卷局部 大都會博物館藏

交入近代,隨著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衰退,時世動蕩,家宅難安,賞石文化也衍流漸竭,不復昔日盛況。文石隨著古典人文精神的頹廢而全面式微沒落、變異了。

如民國趙汝珍於《古玩指南·名石》所言:「至以為陳飾者,今日雖不如往昔之盛,然餘韻尚有可尋……現在好之者既鮮,而天地之精英亦遁世不顯。」

20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後,百廢俱興,賞石文化才又重新在全民收藏熱、盆景熱、當代藝術等大潮中再次引來了新的生機……但猶如大眾收藏市場的幼稚和狂亂,80-00年代這30年的所謂民間藏石賞石,多是奇石文化和寶石文化,與傳統的文石精神風馬牛不相及。

直至近幾年,屢經商業炒作、泡沫和幼稚而付出代價後,煩囂漸沉,開始出現了一批富有學養與格調的成熟藝術收藏、鑒賞圈子,文石的深厚文化積澱才再次迎來新生,成為新古典人文復興的重要元素和亮點。

一、文石的哲學精神

古典文石,充滿了人文隱喻和信仰圖騰的象徵意味,包含著多重文化基因和元素,它是中國千年以來,以許由、巢父為代表的高士文化和隱士精神的結晶,彙集了道家、儒家和禪宗的東方人本哲學精華,也是這三家對話自然、天人交融的修行介質。

濃縮了一方山水,安靜佇立於喧鬧世俗中的文石,在三教九流的石痴眼中,道家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家稱之「堅貞沉靜,孤高介節,君子也」,釋家曰「片石孤峰窺色相」,照見五蘊皆空,觀石而得自在。美國學者克勞蒂亞·布朗(Claudia Brown)在其1997年發表的論文《中國文人石與永生之土:從中國畫中管窺》(《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sight from Painting》)中,認為通過分析宋元以來中國山水畫中表現的仙山景象,可以解釋文人賞石與道、佛、儒諸家的文化內涵、關聯。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宋 李唐 《採薇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賞石的玩索過程,既是人格的物化,也是物的人格化。頑石一塊,不僅被能認為有助養性致知,明心見性;甚至被賦予養生的功能,文人稱其能清心敗火,「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 白居易曾提出石之十德:「養情延愛顏,助眠除睡眼。澄心無穢惡,草木知春秋。不遠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尋見海浦,迎夏有納涼,延年無朽損,弄之無惡業。」

眾生無不託石觀心,以石為友,拜石為師,籍此追求「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的境界。下面的五代《神駿圖》與筆者舊藏這件18世紀青花瓶的主題材,就分別展示了儒釋、儒道合流的歷史情節,圖中各自以文石為座、為襯景,而渲染了一種獨特的人文氣氛,可見儒道釋三家都與文石的不解之緣。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五代 佚名 《神駿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清中期《儒道共演圖》青花觀音瓶 秋水堂舊藏

1自然 清靜 無用 至樂 —— 道家的思想內蘊

文石,是道家「仙山文化」的縮影。

自老莊、列子的先秦學說,到兩晉道玄思想,特別是葛洪的「無為自化,清靜自在」,謝靈運的詩文,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滋養了中國山水、林泉文化的哲學根基。強調現世修鍊的道教丹派理論,修行中的洞天福地、幻覺中的海市蜃樓,理想中的蓬萊世界,也無不建立在奇山異水的仙山文化之上。

克勞蒂亞·布朗在《中國文人石與永生之土:從中國畫中管窺》一文中,也將中國的「石」的概念與道家外丹派的葯和煉丹術以及道家文化中的「仙山」掛鉤聯想,文石是仙山的縮影,石體中漏透結構的空洞,則暗喻通往仙境的秘道。

莊子的《齊物論》和《逍遙遊》兩大充滿人文和自然美感的名篇,構造了其奇偉瑰麗的哲學體系,他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的傲岸姿態,超越一切世俗功利,至今震撼人性。而這種哲學靈魂,也是文石的首要精神內涵。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而文石色調寡淡、黯然,正迴避了修道的忌諱。這樣形容枯槁嶙峋的「丑石」,或正是託夢與莊子的「至樂」髑髏,「髐然有形」,視寂滅和死亡為永久的寧靜與安逸,而免遭輪迴之苦,遠比南面稱王更值得。

莊子又曰:「七竅具而混沌亡」,人因七孔開竅,氣通表裡,乃能啟智、聰慧。靈璧石和太湖石這兩大文石常具的玲瓏剔透的孔洞結構,正暗合道家的洞明、開悟。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清 靈璧石《髑髏》 秋水堂藏

文石,也是道家尊崇自然法則的體現,是聖賢們萬物齊一、道法自然和參化天地的精神物化。

昔日列子學道於壺丘子,熱衷遊山玩水。壺丘子問他:「你到處遊盪,有啥好玩的呢?」列子洋洋自得的說:「俗人遊玩無非看景閱物,而我觀賞的是萬物的變化。」壺丘子笑道:「你這與別人也沒有本質區別嘛,你們都只知道觀賞外物,卻忽略、錯過了觀賞自身的變化,那才是遊玩觀賞的最高境界啊!」列子聽了老師的話,幡然醒悟,從此安心閉門修行。誠如清人趙繼恆所言:「人能悟得其中趣,確勝尋山萬里游」。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明代 高士銅造像 秋水堂藏

有了文石,修行者就可於方寸間神遊幻境,不用舟車勞形,也能像列子御風而行,神遊太虛,實現壺丘子的內視觀心,洞微知著,一葉知秋。也如莊子一般作《逍遙遊》:「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故宮館藏名畫宋徽宗趙佶的《祥龍石圖》,清勁的院派線條勾勒,層層漬染的水墨,雋秀的瘦金體題詩更「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生動地描寫了奇石玲瓏剔透之餘,投射的是作者趙佶以帝皇之尊迷戀道家、異石、庭園的情結,以及徵召花石綱、大興土木修建「艮岳」 修仙宮苑引發社會危機的縮影。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宋徽宗 趙佶《祥龍石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淡泊 堅貞 孤介 隱遁 —— 儒家的人本精神

自古以來的儒家君子,大抵信仰不達則遁、獨善其身之道,且非名山無以寄高士。文石的傳播,歷代儒者也當記首功。

文石的質樸古陋,及其靜默、內省的氣質,體現了重精神、蔑視物質享樂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的孔顏樂處」價值觀。這與西方古希臘哲學中主張擺脫慾望支配、恬然寡慾的斯多葛學派禁欲主義,也不謀而合。清代大玩家李漁就認為,有好石之心卻經濟有限的貧士,一件小石,只要安置有情,也可慰泉石膏肓之癖。並說王羲之勸人種竹,他則勸人立石,認為人的其他毛病的都次要,惟獨不能有俗氣。而竹和石,恰恰能治俗氣的病。(見《閑情偶寄·山石第五·零星小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石還被儒家賦予了人格化的哲思、情感和信念。蘇軾曾作《詠怪石》一詩,也歌頌了文石的這種外表和氣質:警懼以戒驕,威武不能屈,凜然守苦節,不飾如初心,貌丑卻高貴。以其「怪」、「丑」之孤傲,拒絕與庸俗世故的審美同流合污。 正如筆者所藏清代靈璧石《頻伽山谷》上舊主鐫刻的七絕 —— 陸奇《石中問答》: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問余何意醉此山

笑而不語心自閑

金樽功名盡散去

石中天地非人間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智兼者樂石」,儒家這種「以石為德」的人文說教,充滿了自然主義的智慧,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在以儒學為意識形態的歷朝,皇家貴族中富有人文修養的成員,文人學士,多與石有往來之情,似乎無竹不能卻俗,非石不能修心。文人畫興起以後,竹石、蘭石、梅石或松石的題材便興盛千年,至今仍為堂賞案供之物,不可或缺。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文案與文石 天津博物館藏

及至宋明,邵雍、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共同構造了理學的宏觀大廈,朱子學強調「此心湛然無事,自然專一」的律己、養氣、靜修,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靜觀探究精神;陸王心學提出「吾心即宇宙」、「吾心即理」的絕對自我的內修主張。

無論格物、格心,在文石這種特殊介質和載體上皆可形神合一的體現。尤其心學,更是玩索文石的精神根基,「能蘊千岩之秀」的一塊賞石,既是宇宙的縮影,也是「理」和「心」的物化。

文石,不僅是儒者入世養性、隨身修行的權變,也寄寓了文人們隱遁出世情緒和桃源情結。如筆者所藏這幅得自滬上名家陳佐凡的《蘭竹湖石圖》,為明末「秦淮八艷「、「畫蘭第一家」馬守真的作品,她在畫中以蘭自喻,寄託了對煙花生涯的厭倦與對竹(情人)的相思依戀之情,其情人吳中文壇領袖王稚登則題款呼應,也是渴望共同逃遁江湖、遠離塵世煩囂的寫照。

畫中湖石,為蘭與竹之根系所在,即是家。石,也是文人們的精神家園。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秋水堂藏 明 馬守真《蘭竹湖石圖》 紙本水墨 立軸

3苦行 定慧 破色 入滅 —— 佛家的信念境界

文石,對於佛家修行者的意義,如過十萬大山,越百千神佛,覓得一勝處,名曰樂土。

五代畫僧貫休的《十六羅漢圖》、宋代劉松年的《羅漢圖》、宋畫僧法常等宗教畫歷史名作,在描繪清奇怪古的宗教偶像時,都襯以湖石孔洞形態的樹石和文山。五代-明代時期流行的各式水月觀音繪畫和造像,法身也多於湖石上作半跏趺坐。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浙江萬佛塔地宮出土 五代鎏金銅水月觀音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早在大乘佛教普世的大唐時代,長安城及國內廟宇林立,寺觀文化便與賞石密不可分,寺觀園林,是古代三大園林之一。僧侶取石之質堅,以喻金剛不壞、無生無滅。頑石一方,也代表苦行與戒、定、慧。

禪宗是最富東方氣質的佛門本土流派、釋道合流的產物。禪學也是一種宗教色彩的迷人哲學,崇尚智慧開悟。文石的丑、怪、陋、破、缺、朽、空、虛等諸像,對於破除信徒對色相的嗔痴執迷,無疑是一種明心見性的開啟,觀石得自在,見石即見如來。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宋 劉松年《羅漢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是以,明代林有麟在《素園石譜》中說 :「石,尤近於禪」。歷代名僧大德,不乏尤對茶道、石道等技藝造詣精湛者,如唐有趙州禪師,宋有佛印禪師,都是富有文人情趣與修養的行家玩家。

近代,禪的傳播者鈴木大拙在批判西方的人與自然的敵對式二分法時,也重述了禪宗力圖迴避語言等介質障礙、提倡直覺和頓悟 —— 難說現代西方哲學家德里達的「被語言侵蝕的直覺」、口語比書面語更高級的解構觀念不是剽竊自中國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思想(可恨的是此人卻曾誑稱「古代中國無哲學」)。

「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禪風禪骨的文石,以其「不能言」、「無文無聲、無臭無味」的介質特性,恰恰成功迴避了語言桎梏;並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完美解決了人與自然二元命題的困境。直指人心,見性明義。

禪宗還與茶道、文石等結合,產生了所謂的「禪茶」、「禪石」,這種文化交融,既有月白風清的隱遁、秋歸、田園式審美,也有脫相、無住、入滅的般若(智慧)。今天,隨著禪宗的世界性傳播與風行,文石也隨流逐浪,再興波瀾。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清 木雕達摩像 秋水堂藏

二、文石的美學價值

文石美學,結構上具有「具象」與「抽象」的雙重屬性;內容上則突出主體的審美體驗,強調客體的自然性,主張自然美高於藝術美;是一種形神合一論,具有含蓄優雅的東方古典取向,並且在鑒賞史上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的系統理論和價值觀。

歷代賞石鑒賞主要代表作,有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記》,南宋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杜綰的《雲林石譜》,明代林有鱗的《素園石譜》和文震亨的《長物志》等索石探奇的名著,這些專業理論名篇奠定了古典賞石的審美原則和指導思想。

清代初期,李漁甚至提出物似人形、石如其主的神秘主義觀點,不僅壘石造山,文人本身並不擅長,但沒多少文化的工匠隨手拈來卻別成天趣。氣質修養高雅的主人,造出來的山石就俊秀優美;而有的人天性鄙俗,雖耗費萬金,但所造所玩終究是拙劣不像樣,冥冥中似有鬼神操縱,可見天公造物的神奇。這或許也是一個人的審美情趣、修養層次,最終決定了他的藝術成果的道理。

1具象美

中國古典山水畫以高遠、深遠、平遠的平面構圖藝術去展示林泉文化。而文人賞石則以一種類似雕塑的立體具象結構,更強烈、直觀的表達這種效果。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秋水堂藏 明 馬槽爐座山子

「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文石,形態上具有陰陽、虛實、平衡、破立 等結構之美,盡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觀賞時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變化萬千;孔洞結構之美,更獲古人譽為疏風漏月,洞竅生煙。

唐代白居易在其《太湖石記》中,更細緻形象的描述了這種種具象的變化之美:「有盤拗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跧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者。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頦,若欱雲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岩堮霮,若拂嵐撲黛,靄靄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狀不可。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覼縷簇縮,盡在其中。」

唐代「蒼、拙、靈、秀」的賞石審美標準,及宋代米芾開創的「瘦、皺、漏、透」之評鑒要法,皆意有所指,並非隨心所欲。後更有好其事者提出《二十四石品》之辨:「端好,精緻,朗透,細膩,飽滿,鮮艷,絢爛,綺麗,清淡,雅趣,蒼老,柔嫩,高古,含蓄,深遠,疏野,雄渾,刻畫,磊落,纖巧,生機,精神,奇特,怪異」。無非痴迷到了極致,諸相由心生。

文石無論哪一類,皆以古拙奇崛為精,溫潤老熟為神,以生機動感為氣,此三要素是鑒賞的靈魂;而避諱生澀枯縞、形神呆直之劣弊。歷代諸家甚至還有以「叩之如磬」的聽音選石標準。

西方藝術史家,習慣上將中國的寫意水墨畫歸類為意象藝術。同樣,宣稱「從象徵符號走向實在世界」的意象派所強調的具象性和直觀感受,及其形象、生動、含蓄和凝鍊展現事物的表達方式,也正是中國古典文石所具備的美學具象性。文石也可以說是一種中式意象藝術。

2抽象美

美學家朱良志在《真水無香》里曾說:「石是有風骨的。」

文石被儒家置於書房、案頭,煙雲供養;或倚於庭園,竹蘭松梅芭蕉相伴,疏風漏月,曲徑通幽,倍添林泉風情、山野之趣,更得詩情文興,並顯耿介清高,不事俗流。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清乾隆 凌霄閣款綠釉太湖石瓷雕 秋水堂 藏

文石負陰抱陽、別有洞天的形態結構,嶙峋浩淼的氣質,「象外之象」的暗喻,全無雕飾的天然質樸,與常人眼中的世俗裝飾審美大相徑庭,但卻暗合了不分美醜、以拙勝巧的道家之「天地大美」,特別是莊子《齊物論》等美學觀點,如萬物齊一思想,自由美、夢境美、殘缺美。

文石樹於寺觀禪房,形態雲頭水腳,質地枯淡黯然,神韻含蓄高古,境界虛靜空靈,恐怕也是世間諸物中,最為吻合禪宗審美觀的物什。

這類賞石美學的主觀體驗性,正是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述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充滿象徵和隱喻的中國古典文石哲學,與把意象當做符號,注重聯想、暗示、隱喻的象徵主義,也不謀而合。

3自然美

文石美學,首先是一種自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哲學,猶如竹林七賢的林泉情結,也是一種以自然美去抵制世俗美的處世態度,一種不雕飾、不逢迎、不配合的特立獨行表達方式。

文石的美,本質上屬於一種在自然世界中的發現美,而非藝術創作的創造美、社會美。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清 白太湖石 水松石山房藏

美學家王朝聞的《石道因緣》,是現代最有代表性的賞石美學名篇,他強調:「觀賞石不是藝術品」。藏石家夏華炳也說「觀賞石作為自然之物的所謂藝術性與藝術作品具有的超越自然現像的審美特性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類論述文石自然性的理論,淵源或都來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自然美高於藝術美」的美學觀。

4被附加了的工藝美及其價值之辯

李澤厚說:「只有當某種人工製作的物質成為審美對象時,藝術品才現實地存在著」。但顯然,藝術品屬性不是文人賞石的審美價值的關鍵,自然美才是。

廣義文石範疇中的宮苑庭園賞石,假山文化是特殊的一種,它主要是一種自然仿生的人工製造品,基本屬於工藝美術一屬。

狹義的文石,本非一種人工藝術品。但近世以來,基於某些賞石理論的成熟和程式化傾向,有人依著所謂「瘦、皺、漏、透」的範式,對一些天然石作了刻意加工,使之更具可賞性和裝飾性。此時,傳統的古典賞石,不再是純粹天成之物,而被附加了工藝美術的屬性,也具有了藝術品的性質。對此玩家中多有不同看法。

天然美與藝術美的文石審美價值爭論,也是禪門公案的機鋒之辯。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秋水堂藏 宋 卷經觀音像

昔日禪宗六祖的衣缽之爭,神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此為北宗「漸修派」的「拂塵看凈」,人為的琢石成玉之苦行。

而慧能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即南禪之開宗法門。世人皆以為高絕出塵。

他們的老師五祖弘忍觀後曰:「皆未見性!」他認為慧能雖天賦悟性更高點,但也還未達到真正的「清靜無住」的洞悟境界。如若真悟,則本無明鏡與台的執念、亦無有塵無塵的著相……

所以,天然之璞石,斫與未斫,該不該飾,也不應過分執著於色相而較真,強分錯對。如果只為強化某些自然形態優點,或對質感、皮色和包漿的修、磨、盤、養等專業職業行為,只要不過分矯情和商業功利,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並沒逾越文人石的範疇。心無所住,方為審美的境界。

三、文石的本體構成與變異

文石的主體構成,有別於以質材論價的石件,諸如剛玉、軟玉、壽山、硯石、化石類或青金石綠松石鑽石等名貴寶石類,而專指那類純粹以天然形態縮影山水靈氣的石材,有以純天然成相的,亦有在保持其自然本態基礎上、輔以適度工藝加工而成器的。

文石,以形神兼具的自然神韻為要旨,貴在發乎性情,遇之於野,得之於緣。本無具體質材的剛性囿限,恢宏龐巨者勢逾樓閣,精細小巧者體若藏珠。但傳統上卻以靈壁石、太湖石、昆石、英石這幾種質材的賞石最具自然美態而號稱 「四大名石」。 如白居易推崇的太湖石,體態俊秀欣長,結構疏風漏月,向是最受國人推崇的庭園石與供擺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文房明堂的水石假山

玩石之風到了明清時期,文石的狹義屬性開始凸現。除了原本的形態要求,更出現了以強調質感、皮殼、色澤等要素的鑒賞新理念,如文震亨推崇各方面元素具備的靈璧與英石。特別是文玩觀念興起,中小型石成為文人玩石的主流後,兼具形、神、皮、色、音等特性的靈璧,逐漸成為文玩石之首重。

文石文化進入沒落期後,人文精神逐漸淡漠了,而質材、摩玩感觸和物質價值的意義逐漸凸顯,各種以奇巧珍貴為價值基礎的新石材紛紛湧現、侵入,18世紀特別是近代以後,古典文石文化開始呈現出向所謂奇石文化兌變的異化傾向。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當代中式古典風格的新賞石

到了現代,雖然新石種中也有古典樣式的新成員,如廣西墨石、黃蠟石、水沖石,巴蜀三江石、新韁和內蒙風礪石等,但絲毫掩蓋不了奇石、寶石的珠寶式價值觀已經完全掩蓋了古典文石的精神內質,與傳統的文石觀念剛格格不入。當代奇石寶石文化,與古典文人賞石,有著本質的差異。

重地質科學,有直觀、明確、規程化指標的當代西方式玩石觀念,全面壓制了東方式的古典石文價值觀。除了剛玉軟玉、綠松石、青金石、瑪瑙石、雞血石、壽山石、青田石等傳統重質材的品類外,各類外來礦石晶體和寶石,甚至古樹化石等千奇百態的新品種,也打著文玩的旗號,紛紛加入其中。

四、文石的傳播和流變

賞石文化自唐代起傳入高麗,到了宋代漸風靡日本,稱為「盆石」或「盆山」。近代起,日人尊奉文震亨《長物志·水石》卷中「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理論,而將這種文化最終定名為「水石」。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文氏水石布景圖例

《長物志》的《室廬》、《器具》、《位置》等篇目,以及李漁《閑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等所詳述居室置石的布景原理和賞石心得,對近世影響尤深,傳播遠及海外,成為後世今人的東方古典式精緻休閑生活的精神指引。

至清中期,「乾嘉學派」的領袖之一、揚州學派大宗師、金石家阮元,更融合古代山水畫屏風和文石文化,在具有酷肖山水雲氣景象的天然紋理的雲石板,鐫題詩文,成為文房插屏、掛屏直至案、桌、椅的鑲嵌主板,風靡一時,流行至今。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秋水堂藏 清中期 紫檀座阮氏石刻雲石文案插屏

文石的破碎、空虛、枯槁和黯然的靜態美,與日本禪宗文化中的宅、寂思想,形神無不貼合。日本人的「拿來主義」向爐火純青,他們將同來自中國唐宋文化體系的禪宗思想、茶文化、園林盆景文化與石學,自近代起更青出於藍的完美揉合一起,打造出日式茶道、茶庭文化及「枯山水」的類宗教藝術。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日本枯山水茶庭

誠如鈴木大拙的禪宗傳播一樣,中式古典賞石文化後再由日本人傳播到歐洲。近代以來,歐洲許多貴族等上層社會,都以家裡擺設有一些中國外銷瓷或唐宋等髙古陶瓷、青銅器為地位和品味象徵的,但真正認識和接納中式古典賞石,還是日本人的傳播之功。到了80年代開始,歐美許多家庭就不僅掛起中國的古典水墨和書法中堂立軸了,堂前燕下,也不時見有賞石的倩影。

近代隨著中國華僑的遷徙傳播,整個東南亞地區,中國古典園林和賞石文化的無所不在了。賞石也已跟琴棋書畫一樣,成為一個中國文化乃至東方古典文明的符號象徵。

五、文石與現當代中西方藝術的交融和衍生

古典文石的形象,形態優美詭魅,內涵豐富,如詩歌一樣充滿幽情和隱喻,與山水畫用平面去構造的「歐幾里虛擬空間」不同,它猶如雕塑一樣,以多維度、多空間的立體和奇詭的孔洞結構展示自身的具象和意象美,及其所包含的深厚人文信息,都給當代藝術家們展示造型、表達和創造力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推動了新文人藝術。

今天,隨著古典文化熱潮和當代藝術的興起,以賞石為主題的傳統藝術也得到了改造和復興。現代中式庭園建築設計與家居文化里,賞石再次成了重要的人文元素。

中外文化與藝術,往往呈現奇妙的歷史偶合性。18世紀英國最富有想像力和獨創性的藝術家、水彩畫巨子約翰· 羅伯特· 科曾斯就曾經多次創作了類似文石孔洞結構奇特效果和氣氛的作品,給人以無限遐想。 如下面這幅《堪帕尼亞岩洞》: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約翰· 羅伯特· 科曾斯 1780年作《堪帕尼亞岩洞》 伯明翰美術館與藝術畫廊

現代西方最偉大的雕塑家們的作品,也時常充滿中國古典文石的審美取向與意象表現手法,瘦皺者如賈科梅蒂,漏透者如亨利·摩爾。特別是英國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著名的「摩爾之孔」 風格及其眾多孔洞結構的代表性雕塑作品,靈感就來自其日常搜集的樹根、貝殼、化石以及帶有透漏孔洞結構的奇石,摩爾曾說:「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經得起推敲的形式,僅僅帶有空洞的石頭,也可以構成一座立在空中的雕塑。」由此也帶動了西方雕塑界對與「體塊」物質屬性相反的「孔洞」研究探索之風。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

在華人藝術家中,劉丹、喻慧、范勃、展望等人通過當代水墨、油畫、雕塑等表現手段再現了這種古典藝術。這種當代新文人藝術,將古典精神與現代觀念性藝術作了巧妙的成功嫁接,為文石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氣,獲得了業界的讚譽認可。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劉丹《太湖石》立軸 紙本墨色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喻慧《鷹石圖》立軸 紙本工筆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煙翠三秋》布面油畫 100cmX80cm 范勃 2015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展望 太湖石系列 不鏽鋼

六、文石的收藏市場新動向

自唐代始,隨著造園文化和賞石風氣的形成,歷代官民爭相搜集,民間奇貨可居,賞石身價百倍,社會需求生成了相對穩定的消費觀、受眾和市場,職文石從此便被正式烙上了奢侈品的市場商品記號。

及至當代,在一股所謂「全民收藏」的浮躁狂熱下,奇石收藏一拔接一拔的此起彼落,泥沙俱下。雖說賞石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相當部分藏石者並不具備必要文化素養和基本專業知識,也沒耐心學習鑽研鑒賞技巧,盲目摻和,熱衷囤集居奇、囂嚷炒作,從而走上了一條功利浮躁的歪道。

民間的奇石收藏,大都不具備古典賞石的精神內涵,代之以一種追怪獵奇的膚淺低級趣味:諸如人工雕飾仿生,染色打蠟甚至造假等商品化手段泛濫,刻意追求奇形怪狀的低俗造型、圖案,嘩眾取寵,捨本逐末。藏石圈混亂如斯,自然就無一個傳統價值支撐的相對穩定價格體系和健康市場。

國內藝術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正式建立後的前十幾年裡,人們更多的只是追逐書畫、陶瓷、青銅、玉器這些傳統大項。古典文人賞石,被歸於古董大類的「雜項」一屬,在二線的拍賣市場長期被冷落。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宋 玄芝岫 黑靈璧石(傳米芾舊藏) HK蘇富比08春估價300-500萬港幣

直到近幾年,當國內古玩藝術行業日漸龐大和成熟,每個大品大類也都幾乎都被翻炒了幾遍後,先是文玩類全面復甦,接著各式雜項也紛紛粉墨登場,特別是銅爐供器類和古茶道具和香具等的興起,文人雅集的氣息逐漸在大眾收藏中重新抬頭後,玩家們似乎才如夢初醒,才發覺好像缺少了一點什麼。古典賞石終於迎來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市場,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大台與西冷、瀚海、保利等國內拍賣行也紛紛將之作為一個新熱的單獨品種開設了古典賞石專場。

雖然,古典賞石在藝術大市中尚未扮演足夠分量的角色,價值體系尚未牢固,古代文石因天然性太強而工藝史的時代特徵匱乏,其斷代問題也還是學術難點。尤其現當代的西方人收藏中它的年份幾乎被忽略不考。但市場缺口一旦打開,這個古雅的部類必將前途無量。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北宋-郭熙《早春圖》立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統文化:文人賞石


作者簡介:

萬斌,廣東籍,自由學者,收藏家,齋號秋水堂,《猛虎文化》負責人。幼蒙藝術不成,雜學不專,及長於中山大學受法學、社會學專業教育。然從政不遂,從商敗,玩物復喪志,索性閉門讀書。文喜三教,洞窺五術;趣涉九流,遍學中西。某23歲學京房、邵雍之象數易古學,乍有小成,與一眾野老於學會稱兄道弟,任常務理事。33歲玩收藏小成,投本省一文物類學會山頭,再任常務理事。終究沽名釣譽,從未理事。兼不堪江湖種種,後皆意興闌珊而去。現閑賦在家,呼朋聚友,暫以藝術、文物和考古研究為寄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繪畫與生活 的精彩文章:

解讀油畫的秘密
那些引起爭議的藝術品
注視黑暗的眼神—倫勃朗
人文:玩石六感
中外水彩人物畫集錦

TAG:繪畫與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孫智漫談《中國賞石文化》之十四:題石
淺論古典賞石的文化特性
賞石藝術「從自然中賞讀人生,從歷史中品讀文化
當傳統賞石遭遇「當代文人」
賞石,文人審美的最高趣味
關於舉辦第一期賞石文化與家居風水文化高級研修班的通知
《賞石與健康》觀賞石圖片徵集公告
名家雲集 精品薈萃——國石·賞石藝術博覽會即將盛大開展
第十屆中國新疆國際觀賞石、和田玉精品博覽會開幕
中國古代的山石崇拜與賞石雅好
清新素雅 欣賞石坤祖先生的梅蘭竹菊國畫
賞石的五品
爭奇鬥豔 異彩紛呈——2017中國賞石文化藝術展獲獎藏品欣賞
徐州龜山·中國觀賞石長壽石精品展徵集公告
咸岳九盆景根藝賞石展
徐州龜山·中國觀賞石長壽石精品展隆重啟幕
賞石 秦漢瓦當
《十二生肖》觀賞石配詩
「為祖國獻禮」國慶題材觀賞石大放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