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本可不殺,為何諸葛亮揮淚斬之?馬謖不死,自己就得死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震動,隴右三郡皆反,魏明帝親臨長安督戰,這也是蜀漢北伐影響最大的一次,諸葛亮原本計劃將隴右歸入版圖,作為攻取中原的前進基地,可惜的是,自己力排眾議親點馬謖為鎮守戰役關鍵之地街亭的統帥,不料馬謖因戰略選擇錯誤痛失街亭,致使蜀漢大軍後背暴露於魏軍鐵騎之下,諸葛亮急忙率軍退回漢中,躲避魏軍鋒芒,此一次北伐就此失敗,馬謖因此被諸葛亮斬殺,以謝三軍。
但對於馬謖的懲罰是否過重了呢,古代對於戰敗的將軍如何處置也是有很多方法的,降級、重罰、軍前施以重刑等,馬謖雖錯,不過也沒有非要處以極刑方可平息眾怒,加之蜀漢本來就是缺少人才,人才的儲備和曹魏相比相差甚遠,馬謖的過錯代價是很打,可那畢竟是馬謖第一自己獨自掌軍,不能一次戰敗就斬殺一員大將,哪有那麼多的大將給你斬?能獨擋一方的大將也都是在戰場上歷練出來的,一次失敗並不能完全證明馬謖是一個無能之人。而且馬謖和諸葛亮的私交甚好,且不論諸葛亮南中之戰時採用了馬謖的攻心之計,進而平定蜀漢南部蠻族叛亂,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甚是投緣,以兄弟向稱,而馬謖對諸葛亮也有長兄的敬意,哪么明明可以不必斬殺馬謖,為何諸葛亮會處死馬謖呢?
事實上真正處死馬謖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蜀漢脆弱的政治結構,蜀漢主要掌握益州之地,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把持著最高的權利,而劉備集團畢竟是外來的勢力,短時期內很難取得益州原本勢力的認可,並且劉備竊取益州之行多少有些不地道,劉璋父子遺留的集團官員也大多被劉備所接納,除此之外,益州還有本土的世族豪強,也就是劉璋父親劉焉來到益州前的勢力,劉璋父子勢力和益州本土勢力對於劉備集團是不可能完全認同的,夷陵之戰前,劉備憑藉軍事實力尚可震懾益州,可是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猇亭,最後自己也歸西了,這無疑給蜀漢脆弱的政治結構予以毀滅的打擊,此時如果有足夠的外力威脅,蜀漢即瞬間滅亡,此時諸葛亮被委任為託孤重臣,名義上可以代行君權,這樣另外兩大勢力如何看待諸葛亮,可定是等著看他犯錯,而馬謖則恰好給諸葛亮出了一個難題。
如果諸葛亮對於馬謖處罰從輕,那必然引起兩大勢力的反擊,蜀漢會分崩離析,無需曹魏和孫吳的干預,蜀漢國內就會爆發內訌而亡,那些和諸葛亮敵對的官員也會趁此時機扳倒諸葛亮,重整蜀漢的政治結構,作為漩渦中心的諸葛亮能保全性命就不錯了,這也是其必須立刻處決馬謖的原因,以此來堵眾人之嘴,維持蜀漢的穩定。


TAG:閑嘎嗒牙 |
※喬峰蓋世英雄,為何最終選擇自殺?真相是不得不死!
※韓信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五不死」,為何最後還是慘死呢?
※自己桃花運不錯卻為何終不得婚姻?
※諸葛亮智計超群,用兵如神,若此人不死,他不敢出山,這是為何?
※馬超投奔劉備後,為何鬱郁不得志?原來是他太坑爹
※黃子韜撩楊冪,卻哭笑不得,究竟為何?
※袁世凱為何至死都不願落葉歸根?不是不願,而是有苦難言!
※眼看關羽失荊州被殺,諸葛亮為何見死不救,真相原來如此
※衛青都已經選擇了既往不咎,霍去病為何仍然執意要殺李敢?
※于謙為何非死不可?明英宗:朕殺得沒錯
※劉備帶兵攻打荊州慘敗,諸葛亮明知不妥,為何不以死進諫?
※崇禎皇帝臨死之前為何將自己的妻兒也殺死?換你也會這麼做!
※龐德誓死不降,關羽可選擇關押,可他為何卻斬殺龐德呢?
※佟麗婭為何看起來好沒勁,一直不慍不火的?
※周瑜為何正當壯年就死?幕後黑手不得不動他
※薩達姆被抓時,明明身邊有槍,為何不自殺呢?
※失敗不可怕,不知為何失敗才可怕
※曹操臨死之前,為何殺了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此王朝災荒不斷,百姓活活餓死,皇帝卻說,你們為何不吃肉吶?
※劉備已經默許,劉禪又這麼不爭氣,諸葛亮為何不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