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沈尹默‖談執筆

沈尹默‖談執筆

寫字必須先學會執筆,好比吃飯必須先學會拿筷子一樣,如果筷子拿得不得法,就會發生拈菜不方便的現象。~

沈尹默‖談執筆



/// 沈尹默執筆


寫字必須先學會執筆,好比吃飯必須先學會拿筷子一樣,如果筷子拿得不得法,就會發生拈菜不方便的現象。這樣的情況,我們時常在聚餐中可以遇到的,因為用筷子也有它的一定的方法,不照著方法去做,便失掉了手指和兩根筷子的作用,便不會發生使用的效力。用毛筆寫字時能與前章所說的規律相適應,那就是書法中所承認的筆法。

沈尹默‖談執筆



///齊白石執筆


寫字何以要講究筆法?為的要把每個字寫好,寫得美觀。要字的形體美觀,首先要求構成形體的一點一畫的美觀。人人都知道,凡是美觀的東西,必定通體圓滿,有一缺陷,便不耐看了。字的點畫,怎樣才會圓滿呢?那就是當寫字行筆時,時時刻刻地將筆鋒運用在一點一畫的中間。筆的製作,我們是熟悉的:


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便是鋒;周圍包裹著的彷彿短一些的毛叫作副毫。筆的這樣製作法,是為得使筆頭中間便於含墨,筆鋒在點畫中間行動時,墨水隨著也在它所行動的地方流注下去,不會偏上偏下,偏左偏右,均勻滲開,四面俱到。這樣形成的點畫,自然就不會有上輕下重,上重下輕,左輕右重,左重右輕等等偏向的毛病。能夠做到這樣,豈有看了不覺得它圓滿可觀的道理。這就是書法家常常稱道的「筆筆中鋒」。自來書家們所寫的字,結構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不同,可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點畫無一不是中鋒。因為這是書法中唯一的筆法,古今書家所公認而確遵的筆法。

沈尹默‖談執筆



///林散之執筆


用毛筆寫字時,行筆能夠在一點一畫中間,卻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筆毛即使是兔和鼠狼等獸的硬毛,總歸是柔軟的,柔軟的筆頭,使用時,很不容易把握住它,從頭到尾使尖鋒都在畫中行而一絲不走,這是人人都能夠理會得到的。用什麼方法來使用這樣工具,才可以使筆鋒能夠隨時隨處都在點畫當中呢?在這裡,人們就來利用手臂生理的作用,用腕去把已將走出中線的筆鋒運之使它回到當中地位,所以向來書家都要講運腕。但是單講運腕是不夠的,因為先要使這管筆能聽腕的指揮,才能每次將不在當中的筆鋒,不差毫釐地運到當中去;若果腕只顧運它的,而筆管卻是沒有被五指握住,搖動而不穩定,那就無法如腕的意,腕要運它向上,它或許偏向了下,要運它向左,它或許偏向了右。這種情況之下,你看應該怎麼辦呢?因此之故,就得先講執筆,筆執穩了,腕運才能奏功,腕運能夠奏功,才能達成「筆筆中鋒」的目的,才算不但能懂得筆法,而且可以實際運用筆法了。

沈尹默‖談執筆


///啟功執筆

沈尹默‖談執筆



沈尹默 行書授藝殘稿(一)


柳公權筆偈:圓如錐,捺如鑿;只得


入,不得卻。尖、齊、圓、健,筆之


四德。提案結合,左轉者側,方圓結


合……


沈尹默 行書授藝殘稿(二)

孫過庭書譜敘:執,深淺長短。便,縱


橫牽掣。轉,鉤環盤紆。用,點畫向


背。朱南宮語:三字三畫異,故作異。


輕重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異……


執筆五字法和四字撥鐙法書法家向來對執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其中只有一種,歷史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它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唐朝陸希聲所得的,由二王傳下來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可是先要弄清楚一點,這和撥鐙法是完全無關的。讓我分別說明如下:


筆管是用五個手指來把握住的,每一個指都各有它的用場,前人用撅、押、鉤、格、抵五個字分別說明它,是很有意義的。五個指各自照著這五個字所含的意義去做,才能把筆管捉穩,才好去運用。我現在來分別著把五個字的意義申說一下:


擫字是說明大指的用場的。用大指肚子出力緊貼筆管內方,好比吹笛子時,用指擫著笛孔一樣,但是要斜而仰一點,所以用這字來說明它。


押字是用來說明食指的用場的。


押字有約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節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筆管外方,和大指內外相當,配合起來,把筆管約束住。這樣一來,筆管是已經捉穩了,但還得利用其他三指來幫助它們完成執筆任務。


鉤字是用來說明中指的用場的。大指食指已經將筆管捉住了,於是再用中指的第一、第二兩節彎曲如鉤的鉤著筆管外面。

格字是說明無名指的用場的。格取擋住的意思,又有用揭字的,揭是不但擋住了而且用力向外推著的意思。無名指用指甲肉之際緊貼著筆管,用力把中指鉤向內的筆管擋住,而且向外推著。


抵字是說明小指的用場的。抵取墊著、托著的意思。因為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擋住和推著中指的鉤,還得要小指來襯托在它的下面去加一把勁,才能夠起作用。

沈尹默‖談執筆



以上已將五個指的用場一一說明了。五個指就這樣結合在一起,筆管就會被它們包裹得很緊。除小指是貼在無名指下面的,其餘四個指都要實實在在地貼住了筆管。以上所說,是執筆的唯執筆五字法用這種執筆法,指實掌虛,筆桿直立於五指之中,能揮運自如。


一方法,能夠照這樣做到,可以說是已經打下了寫字的基礎,站穩了第一步。


撥鐙法是晚唐盧肇依託韓吏部所傳授而秘守著,後來才傳給林蘊的,它是推、拖、捻、拽四字訣,實是轉指法。


其詳見林蘊所作《撥鐙序》。

沈尹默‖談執筆


沈尹默‖談執筆



///撥鐙法


鐙,一作燈,故有比喻執筆運指如挑撥燈


芯,拇指、食指與中指「撥」動起來。


把撥鐙四字訣和五字法混為一談,始於南唐李煜。煜受書於 光,著有《書述》一篇,他說:「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又說:「所謂法者,擫、押、鉤、揭、抵、導、送是也。」導、送兩字是他所加,或者得諸 光的口授,亦未可知。這是不對的,是不合理的,因為導、送是主運的,和執法無關。又元朝張紳的《法書通釋》中引《翰林禁經》云:「又按錢若水雲,現今使用最廣泛的是「擫、押、鉤、格、抵」五指執筆法。擫,用大拇指的上節端,斜向地按住筆桿的左後方,其作用力是向外推。押,用食指第二節與第三節之間,斜向地壓住筆桿的右前方,其作用力向內,與大拇指相對,內外配合,捏緊筆桿,手指要自如轉動筆桿,不可攥死,由於大拇指和食指已將筆桿執穩,因而是執筆的主力作用。鉤,用中指第一、二節勾住筆桿前方,其作用力向內,大拇指與食指雖執穩了筆桿,但相對拇指來說食指作用力會小得多,所以用中指將其向里勾,以求力的平衡。格,由於中指向內的勾力加強,力的平衡又被打破,向內的力大於向外的力,因而用無名指的指甲根部和肉相連接的地方頂住筆桿的右後方,其力由內向外推出。抵,是小指的作用。我們都知道無名指的力與相向的中指向內的力難以平衡, 用小指緊緊抵住無名指,給它托一把勁,使這種執筆法達到五指齊力的目的。

沈尹默‖談執筆



///單鉤法


用三手指的方法。比較靈活多變,

人的手指需自然放鬆。

沈尹默‖談執筆



唐陸希聲得五字法曰,擫、押、鉤、格、抵,謂之撥鐙法。」但檢閱計有功《唐詩紀事》陸希聲條,只言「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而無「謂之撥鐙法」字樣。由此可見,李煜的七字法是加入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足為據的。運腕指法講過了,還得要講腕法,就是黃山谷學書論所說的「腕隨己左右」,也就得連帶著講到全臂所起的作用。因為用筆不但要懂得執法,而且必須懂得運法。執是手指的職司,運是手腕的職司,兩者互相結合,才能完成用筆的任務。照著五字法執筆,手掌中心自然會虛著,這就做到了「指實掌虛」的規定。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的懸起,肘腕並起,腕才能夠活用。肘總比腕要懸得高一些。腕卻只要離案一指高低就行,甚至於再低一些也無妨。但是,不能將豎起來的手掌跟部的兩個骨尖同時平放在案上,只要將兩個骨尖之一,交替著換來換去地切近案面。因之捉筆也不必過高,過高了,徒然多費氣力,於用筆不會增加多少好處的。這樣執筆是很合於手臂生理條件的。寫字和打太極拳有相通的地方,太極拳每當伸出手臂時,必須松肩垂肘,運筆也得要把肩鬆開才行,不然,全臂就要受到牽制,不能靈活往來;捉筆過高,全臂一定也須抬高,臂肘抬高過肩,肩必聳起,關節緊接,運用起來自然不夠靈活了。寫字不是變戲法,因難見巧是可以不必的啊!

沈尹默‖談執筆



前人把懸肘懸腕分開來講,小字只要懸腕,大字才用懸肘,其實,肘不懸起,就等於不曾懸腕,因為肘擱在案上,腕即使懸著,也不能隨己左右的靈活應用,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有主張以左手墊在右腕下寫字,叫作枕腕,那妨礙更大,不可採用。


以上所說的指法、腕法,寫四五分以至五六寸大小的字是最適用的,過大了的字就不該死守這個執筆法則,就是用掌握管,亦無不可。


蘇東坡記歐陽永叔論把筆云:「歐陽文忠公謂予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此語最妙。」坊間刻本東坡題跋是這樣的,包世臣引用過也是這樣的。但檢商務印書館影印夷門廣牘本張紳《法書通釋》也引這一段文字,則作「予當使腕運而指不知」。


我以為這一本是對的。因為東坡執筆是單鉤的(山谷曾經說過:「東坡不善雙鉤懸腕。」又說:「腕著而筆卧,故左秀而右枯。」這分明是單鉤執筆的證據),這樣執筆的人,指是不容易轉動的。再就歐陽永叔留下的字跡來看,骨力清勁,鋒芒峭利,也不像由轉指寫成的。我恐怕學者滋生疑惑,所以把我的意見附寫在這裡,以供參考。

沈尹默‖談執筆


沈尹默‖談執筆



將執筆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若是在夏天,也可使用一種叫「臂擱」的物件來置於腕下,避免因夏天手上的汗水沾染紙張。枕腕法的手腕枕在桌上較為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受到限制難於移動,不易於書寫大字。

沈尹默‖談執筆



自腕至肘皆懸於空中而不著案的書寫方法。採用懸腕的書寫方法,凌空取勢,易將全身力氣送至毫端,無論是直筆橫下,還是橫筆直下,筆力自能沉勁,縱橫如意。尤其是寫大楷或行草書,轉動靈活,生氣勃發,不會出現筆勢板滯的現象。


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剛開始懸腕時,會有顫抖的感覺,頗感吃力,但這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畏縮,只要經常實踐,逐漸增強腕力,便可努力加以克服。


打開2017最新版書藝公社APP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李剛田‖江湖意冷
經典‖八大山人藝術的孤獨精神,是中國傳統藝術最為閃光的部分
扒一扒《人民的名義》中的字畫:反貪局侯局長家一幅畫「價值百萬」
啟功‖題籤展
一日之跡‖蓉鏡重開,漫向湖山尋舊跡

TAG:書藝公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沈尹默楷書欣賞
沈尹默小楷《談書法》
沈尹默臨褚遂良《倪寬贊》
沈尹默楷書《題筆陣圖後》
沈尹默楷書欣賞《臨唐姜遐碑》
沈尹默的文人書法,筆筆秀氣!
沈尹默臨《孟法師碑》
書壇最後一位大師,沈尹默臨書墨跡《沈尹默臨唐姜遐碑》
沈尹默楷書欣賞《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
沈尹默《書法論叢》
經典欣賞——沈尹默臨褚遂良《倪寬贊》
行書欣賞《沈尹默書秦婦吟卷》
沈尹默的文人字,筆筆秀氣!
書法-沈尹默《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
沈尹默小楷《談書法》手稿真跡
沈尹默是這樣握筆的
沈尹默談永字八法和運筆奧秘,他的書法卻亮了
沈尹默楷書臨張旭《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沈尹默先生臨褚遂良楷書《倪寬贊》書法欣賞
沈尹默論書詩《與豫卿夜話因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