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患得患失,害己誤國藤枝投稿
文/嚴文全
···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李斯出身卑微,偶然看到廁所中的老鼠,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兩廂對比,感喟人生。由此而得出結論:人有沒有出息,正如廁中之鼠與倉中之鼠,完全由環境而決定。這就是李斯的人生觀,他認為最恥辱的事情莫大於卑賤,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窮困,求富貴是李斯的人生目標。
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學生,但兩人的氣節與志向完全不同,非常奇怪,同出師門怎麼有如此大的差異?李斯告別老師荀子的一番言論,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貧窮可恥,富貴光榮」。追求富貴,急於入世的心情表露無遺,其人生觀、價值觀就是赤裸裸的世俗觀。觀念決定行動,其後的所作所為也就不足為怪。荀子的學說應該是「內儒外法」,其秉承的仍然是儒家思想,感覺李斯德行修養不夠,不得荀子之學說要領,非荀子之真傳弟子!
感慨儒家學說的沒落,孔子、孟子所倡導的仁義道德,已經被世俗的觀念衝擊的七零八落,根本沒有市場。人們講求的是求富貴的實際效果,早把仁義道德拋到九霄雲外,認為那是迂腐的東西,不合時宜的東西。這就是戰國時期主流意識,實際上是一種「叢林法則」,若有強勢,道德淪喪。
李斯說服秦王這一段也很精彩,用其三寸不爛之舌,充分施展其辯才,成功說服了秦王。評點春秋,縱論戰國,對時局和形勢的分析判斷可謂精到。從秦穆公、秦孝公說起,對六世君王功過得失做了客觀評價,鞭辟入裡分析透徹,最後提出自己的主張:「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這是李斯人生最為精彩的一刻,也是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刻,為秦王提出了統一六國的戰略,堅定了秦王一統天下的決心。在秦國的歷史上,有「三馬並驅」之說,即秦孝公、秦昭王和秦始皇三位最有作為的君王。同時期相對應的,有三位丞相的貢獻比較大,即商鞅、范睢以及李斯。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范睢「遠交近攻」方略不斷蠶食諸侯,李斯的「統一戰略」最終使秦國一統天下。
李斯的《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篇,文辭雅緻,旁徵博引,借古說今,曉明大義。李斯一展其雄才大略,學識淵博,視野宏闊,通古曉今,縱論天下,最終打動了秦始皇收回成命,同時也挽救了秦國。秦國之強在於用人,不論國別不論出身,招賢納士舉賢任能,由此而吸引了大量人才。戰國期間,機會所有一流的人才都被秦國所用,這是其它六國所不能比的,這也是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奧秘。穆公用百里奚、蹇叔,孝公用商鞅,惠文王用張儀,昭襄王用范睢,這些人對秦國都有傑出貢獻,而且都不是秦國人。試想,如果秦國真的驅逐所有非本土人才,那麼秦國還能剩下什麼?《諫逐客書》猶如晴天霹靂,使秦王嬴政猛然醒悟,即使挽留了逃離秦國的人才,這其中包括李斯本人。就此而言,《諫逐客書》不單是一篇辯士諫言的典範,更是一篇謀國理政的良策,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的歷史價值。
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恢復其官職,官至廷尉。經過二十餘年的艱苦征戰,誅滅六國統一天下,嬴政尊為皇帝,拜李斯為丞相。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思想門類眾多,往往是各自為政爭論不休。為了國家治理的需要,李斯建議「禁私學、黜百家」,只留下醫藥、占卜以及種樹農業之書。為了便於國家統一管理,李斯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明法度、定律令」,這些措施都與當時的情況相適應,體現了李斯治理國家的才能。另外,李斯還主張採用「郡縣制」,堅決反對復古的「封分制」。李斯協助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居功至偉,位極人臣,人生價值得到體現。為相執政期間,也能竭力謀劃盡職盡責,在國家治理方面功勞很大。這個時期的李斯,和其後的李斯判若兩人,這可能和秦王嬴政馭人有方有關係。秦王的英武之氣壓制了李斯的私慾,使其不敢為,也沒有機會顯露。秦王駕崩後,李斯失去了主心骨,徹底陷入了迷茫,人生路徑偏離了軌道。
李斯擔任丞相二十多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是他想要的生活,畢生的追求達到了人生的頂峰。「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長子擔任三川郡守,兒子們都娶了公主,女兒們都嫁給了公子,父貴子榮蔭及家族。百官拜壽,車水馬龍門庭如市,好一片奢華景象。李斯感喟道:我一個上蔡布衣平民老百姓,何德何能受到君王如此擢拔,位極人臣,富貴至極。我想起了老師荀子的話『物禁大盛』,盛極必衰物極必返,我真不知道如何把控未來。李斯可能已經意識到,世上根本沒有永遠的富貴,頗感擔憂,不知未來有何結局。人在得意時容易忘乎所以,很難清楚認識自己的處境,此所謂利令智昏得意忘形。
秦始皇駕崩後,發生了矯詔立太子事件,李斯參與其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沙丘之變」。其人生的轉折點,命運的轉折點,歷史的轉折點,實際山由李斯一人把握。李斯有剛開始堅決拒絕,到猶豫不決,到最後迫於趙高威逼而同意,突顯其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李斯既非忠臣,也非良臣,完全從個人利益考慮而屈從於趙高。也有過思想鬥爭,但還時經不住趙高的威逼誘惑軟硬兼施,最終與趙高同流合污。趙高久居君側,其察言觀色洞悉利害的能力何其了得。言辭切中要害,善於揣摩人心,先後說服了胡亥和李斯。尤其將李斯和蒙恬對比連發五問,觸到了李斯的痛處,使李斯最後下了決心。《史記》對趙高的描寫有點過頭,可能時史馬遷有意袒護李斯,讓趙高來說服李斯,似乎李斯是被迫無奈。趙高一介閹人,有那麼高的水平嗎?值得懷疑,也許李斯早有此心,兩人一拍即合。「沙丘之變」為秦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是秦始皇重大失誤所致。秦始皇過於自信,以為自己能長生不老,沒有安排好身後之事。主強臣弱,強幹弱枝,無法形成君臣之間的力量制衡,使朝政失序很容易走向極端,最終的結果正是如此,嬴政一死局面馬上失控。而公子扶蘇也過分愚忠,不聽蒙恬勸告,情況不明而盲目就死,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
三人合謀是沒有秘密可言,「偽造詔書逼殺扶蘇」的事情遲早要敗露,趙高把矛頭指向李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趙高設好圈套讓李斯往裡鑽,李斯不明就裡身陷囹圄,李斯自覺有功而無謀反之心,準備上書秦二世為自己辯護。李斯列舉了自己的「七宗罪」,實際上是七種功勞的反說,以為能打動秦二世而免於一死,豈不知上書落到了趙高手裡,秦二世根本看不到。李斯的死期到了,《史記》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臨死之時,李斯只後悔自己為官,而不思其所作所為,還幻想和兒子一起「牽黃狗,逐野兔」過平民的生活。可見其臨死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可謂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李斯死後,趙高再無對手,權傾一時欺上瞞下,秦二世成了趙高的傀儡,竟然演出了「指鹿為馬」的荒唐鬧劇。眾人懾於趙高淫威,無人敢說真話,二世昏聵至極,連馬和鹿也分不清,大秦不亡天理難容!二世成了趙高手中的玩偶,聽之任之,迷惑至深,最終被趙高威逼自殺,可憐!可悲!可恥!二世之為成為歷史笑柄,成為歷史上最昏庸之君的榜樣,與秦始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極具諷刺意味。人常言:虎父無犬子,老子英雄兒子好漢。可秦始皇恰恰相反,虎父犬子,老子英雄兒子齷齪軟蛋,誰之過也?始皇之過也!
太史公評價:李斯以布衣之身遊歷諸侯而入秦,得到機會輔佐秦王,最終成就統一大業,位列三公之尊位,位極人臣貴不可言。李斯熟讀儒家《六藝》,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卻不能把自己的學識用於推行明政,也不能幫助秦王糾正為政過失,改正個人缺點。自恃高爵厚祿,阿諛奉承,苟且迎合,亂用刑罰,枉殺無辜。聽信趙高邪說,廢長立幼,貳臣亂國,等到諸侯反叛,想要諫言爭辯,不是有點太晚了吧!人們都以為李斯是因為忠誠而遭受五刑之禍,看清他的本來面目吧!真是的情況與世俗傳聞根本不一樣,不然的話,李斯之功可以和周公、召公這樣的聖賢大德相提並論了!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孔子說:「可以跟品質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慮患不能得到;當他得到以後,又慮患失去。如果慮患失去,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了。」李斯就是這樣的人吧!患得患失,害己誤國。
想投稿嗎?


※歷史的輪迴,法國革命的7個關鍵階段
※《慕尼黑協定》後捷克斯洛伐克一夜消亡,但捷克人民卻沒有屈服!
※綜合國力決定民族命運——長平之戰註定的結局藤枝投稿
※宋遼戰爭卷 第一章 宋太宗趙光義 6 鐵腕反貪:宋太宗反腐實錄
※曾經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
TAG:袁騰飛 |
※無視殺父之仇,夏侯淵之子叛投蜀國解析:諸葛亮一策誤國
※朱允炆為何敗給朱棣?腐儒誤國
※侯景兵敗投奔南梁,群臣各懷心思誤國終害己
※最坑爹的皇太子,袁世凱罵他「欺父誤國」,卻寧願餓死也不做漢奸
※慈禧誤國多年,為何臨終遺言禁止女性參政,原因其實很簡單!
※史上最牛親王,才華橫溢卻錯失帝位,否則不會有咸豐誤國、慈禧禍國
※崇禎登基迫不及待的剷除魏忠賢,他卻不知道,東林黨誤國更甚!
※曾為良臣能吏,為何最後卻落個弄權誤國,讓世人唾棄!
※身世複雜的春秋蕞爾小國——胡國,夾在楚吳之間,竟被聰明誤國
※趙匡胤被罵誤國誤民,一個決定使宋朝處於被動,與郭威差距在哪?
※他是蜀漢最大毒瘤,陷害忠臣,亂政誤國,蜀漢亡後司馬昭將其活剮
※治國還是誤國?諸葛亮滿身功名的同時,卻是對能臣的打壓
※周立波!又被起訴 唐爽:戲子誤國,栽贓嫁禍 妻子:還記得跟你叔叔的簡訊嗎?
※抗戰初蔣因何說出「敬之誤事誤國」?未被派發的攻堅利器指什麼?
※楊玉環:不只是「誤國的紅顏」
※靖康之恥,書生誤國,氣煞我也!
※庚子事變中,李秉衡為什麼被稱為「誤國之忠臣」?
※徐蚌會戰,蔣緯國大罵劉峙李延年誤國,卻因何被老蔣攆出淮海?
※明知慈禧誤國,手握大權的李鴻章為何不扶持光緒?
※宋史中誤國誤民的奸臣,卻是當年憂國憂民的良臣,辛棄疾寫詩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