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榮光及其《辛丑銷夏記》概覽

吳榮光及其《辛丑銷夏記》概覽

吳榮光及其《辛丑銷夏記》概覽



明、清之際,廣東書家輩出。特別是清中葉以後,更有一些書家,他們不僅書法精到,而且善於鑒藏及考據,加之粵中刻帖之風的興起,他們又紛紛將自己喜愛的古帖、名跡刻成法帖,並編輯目錄,加以題跋,流傳後世。吳榮光就是這樣一位精於書法藝術,又集鑒藏、著錄、刻帖於一身的傑出代表人物。


吳榮光(1773 —— 1843)字伯榮,一字殿垣,號荷屋、可庵,晚號石雲山人,別署拜經老人。廣東南海人。嘉定四年(1799)進士,由編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後坐事降為福建布政使。善於金石、書畫鑒藏,且工書善畫,精於詩詞。著有《歷代名人年譜》、《筠清館金石錄》、《辛丑銷夏記》、《帖鏡》、《石雲山人文集》、《綠枷楠館錄》、《吾學錄》等。


吳榮光早年得到乾隆時期的大文臣、奉敕修《石渠寶笈續編》並著有《石渠隨筆》的阮元的指教,後又受到當時北方四大書家中的翁方綱(精金石考證,善鑒碑帖,著有《兩漢金石記》)的影響,加之與朝中諸名士的往來交好、切磋技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瀟洒多姿的書畫風格,使書畫技藝、鑒藏水平日益提高。吳榮光與當時同朝為官的同鄉葉夢龍有四十年的交往。葉夢龍(1775——1832),字仲山,號雲谷,嘗服官農部,被稱為「葉農部」,官至戶部郎中,擅繪畫,精鑒別,廣收金石、書畫。有《風滿樓書畫錄》、《貞隱園古篆法帖》、《友師齋集古帖》、《國朝名賢法帖》等。吳與葉二人在各自收藏的作品中相互題跋、鑒賞者很多,二人還有兒女姻緣,時常書信往來談書論畫。對於吳榮光的書法藝術,廣東南海的一位在中國晚清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康有為評價到:「吾粵書賓有蘇古(蘇珥)、張藥房(張錦芳)、黎二樵(黎簡)、馮魚山(馮敏昌)、宋芷彎(宋湘)、吳荷屋(吳光)、謝蘭生(謝解園)諸家,而吳為深美,抗衡中原,實無多讓。」

吳榮光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書畫家、鑒藏家。對於其書法藝術的評論歷來很多,而對於其在鑒藏品評書畫方面的研究似顯單薄,本文現據其《辛丑銷夏記》一書之藏品,對其鑒賞水平略作探討。《辛丑銷夏記》是吳榮光因坐事由湖廣總督降為福建布政使,告老還鄉之後撰的一部書畫著錄書。因其年老體病,於是在辛丑五月(1841)被皇帝 開恩卸掉官職,回歸故里。其間正值內憂外患,而其不能「執戈捍患」,於是,就將自己四十三年來收得的書畫及題跋款記錄出。如其自序中所言:「……漫為消遣,閑錄拙詩跋於後,名曰『辛丑銷夏記」。非敢言真鑒,用附於江村、退谷兩公之後云爾」。這裡所說的「江村、退谷兩公」是指高士奇與孫承澤。高士奇(1645——1705)是清代著名的鑒賞家,康熙朝的重要詞臣,因其號江村,所以他著錄書取名為《江村銷夏錄》、《江村書目錄》。《江村銷夏錄》三卷,錄所見書畫,每卷以時代為序,考其源流,記錄尺寸、質地、印鑒、題跋、畫面的內容等,間加評語。而對作品的真偽卻多未評定,這是有原因的。在高士奇的《江村書畫目》中或許能夠找到答案。在《江村書畫目》中,他將作品的真偽、優劣評判得十分明確,因為這個「目」是留給自己看的,他進呈皇帝的書畫幾乎全是假的。孫承澤(1592——1676)是與高士奇可比肩的鑒藏家,著有《庚子銷夏記》。他著錄的作品題跋論中有考,鑒評精審到位。吳榮光的《辛丑銷夏記》的體例全仿高士奇《江村銷夏錄》,收有唐至明一百五十一種名跡,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說:「是書體例雖仿自江村,而精審過之,所跋語考證至為確當,偶附題詠亦無泛詞,可謂青出於蘭矣」。吳榮光在《辛丑銷夏記》一書的凡例中講明了收錄作品的原則、此書與《江村銷夏錄》的區別及體例只從江村的原因。他說:「退谷銷夏記(《庚子銷夏記》)讜論閎議,多借書畫以寓感慨,且不錄全文題跋,未足傳信。餘生當太平盛世,不過借林下餘閒以銷永日,故概從江村。其間錄拙詩跋亦江村例也」。


《辛丑銷夏記》五卷,現據光緒乙巳葉德輝刊本。此書成書前名為《書畫錄》,葉德輝做序,葉氏雲「所謂書畫錄者,蓋即銷夏記之初名,而刻時改之」。葉徳輝是晚清光緒年間進士,工書法,精鑒賞,著有《遊藝 言》等書。他在序中概述了吳榮光的師從、著述和藝事,講明了該書的性質「辛丑銷夏記五卷,南海吳荷屋中丞題跋書畫之作也」。此書卷一錄舊拓《蘭亭》3種,書畫唐跡4種、五代跡3種、宋跡14種;卷二錄宋跡24種、金跡1種;卷三、卷四錄元跡58種;卷五錄明跡44種。其中有許多流傳至今,現筆者先僅就所知存世作品的年代、作者、題跋及其現在收藏地舉例說明並附目於後,且略加賞評。


存世真跡目


卷一


1.定武蘭亭趙子固落水本卷 ,翁方綱勾本,卷後有趙子昂,孫承澤、高士奇、王鴻緒、張照題。


2. 宋微宗,祥龍石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御畫並書,有「天下一人」押。


3. (宋)文潞公(文彥博)札,故宮博物院藏,後有米友仁、向若水、成親王題。又有張英麟、葉公綽跋。


4. 宋黃文節(黃庭堅)書李太白憶舊遊詩卷,日本友鄰館藏,卷末張鐸、沈周、祝允明跋


卷二


5. (宋)米無章多景樓詩冊,上海博物館藏,有何執中、松雨老人題跋,「左史江氏」、「檜」、「秦熺之印」等明清諸家藏印。

6. (宋)米元章虹縣詩卷,日本藏,有劉仲游(景文)、元好問、王鴻緒題。


7. (宋)李唐畫採薇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杞、余允文、成王、翁方綱、蔡之定、阮元題或觀款。又倪琇、陳壽祺、趙在田、林春浦、林則徐同觀於筠清館。吳榮光題四段。


8. (宋)胡舜臣蔡京送郝元明使秦書畫合卷,日本大阪藏,有蔡京題、吳睿、莫昌、袁華觀款。沈周記,同周鼎、史鑒觀。錢樾、翁方綱題。張問陶、伍良、葉夢龍、潘正亨觀款。周厚轅偕陳同本觀、雪窗書識,吳榮光題二段。


9. 吳居父(琚)書碎錦帖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王文治、翁方綱、吳錦麟、趙懷玉、蔡之定、林則徐諸人題記。吳氏題考二段。


10.(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後沈周、文徵明題識、均為偽筆。


卷三


11.(元)趙文敏書妙法蓮華經第五卷,私人手中


12.(元)趙文敏書張總管墓志銘卷,故宮博物院藏,祝允明、成親王題、吳氏自題


13.(元)趙文敏書張文潛送秦少章序,上海博物館藏


14.(元)趙文敏詩帖卷,故宮博物院藏,(即二圖二贊:太湖石贊、蕭子中真贊、題董源溪岸圖、題洗馬圖)有董其昌、陳繼儒、王世貞、文震孟跋。

15.(元)趙文敏書杭州福神觀記卷,故宮博物院藏,吳榮光題


16.(元)虞文靖書劉垓神道碑墨跡卷,上海博物館藏,有高士奇、張照、翁方綱、王文治、趙懷玉題跋、吳榮光跋考。


卷四


17.(元)錢舜舉(錢選)梨花捲 美國辛辛那提博物館藏,有民顓、吳仲庄、袁輔、夏伯寅、朱璠、陸豈、大興、王縉、禪悅、潛老、章溥、鄭玉、周雍、晏昱、楊魯、道遐、范彥良、華頂師鑒、睿謨、皇十一子諸人詩題。吳榮光題。


18.(元)吳仲圭(吳鎮)漁父圖軸,故宮博物院藏,王鐸題


19.(元)馮海粟(馮子振)虹月樓詩圖卷,上海博物院藏,吳榮光題


20.(元)康里子山(康里巙)書梓人傳卷,日本藏


21.(元)楊宗道(楊遵)臨各帖卷(見之於翰海拍賣圖錄),有蔡之定、吳榮光、項元汴、陳壽祺諸題。


卷五


22.(明)仇實父(仇英)摹清明上河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後有文彭、陸完、王 登、郭仁諸題、吳榮光二段題。

23.(明)仇實父玉洞仙源圖軸 ,故宮博物館藏,吳榮光題


24.(明)金赤松(琮)詩卷,上海博物館藏(成化辛丑雜和諸先生詩),有房元(貞一)、劉權、蔡之定題、吳榮光題考四段。


吳榮光對於他自己收藏的歷代書畫真品往往是加以題跋,而且不止一次。這些題跋對於作品的流傳、鑒賞、考訂是較為準確、精到的,對於我們進一步認識作品本身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在他的一些藏品後的跋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如跋《趙文敏張總管墓志銘卷》:


「此卷乃真定梁相國物,今藏陳伯恭學士家。字如御服碑大。生平閱趙楷書以此卷為第一,行草則余藏不 全洛神賦本也。伯榮」。


真定梁相國是指清代初期著名大收藏家梁清標,其為康熙朝大學士,又任相國,故稱梁相國。其收藏古書畫有「甲天下」之稱,眼力頗精。凡經他鈐蓋印章的字畫,大多為精品、真品。大所用的印章、印泥十分精良,仿者很少。陳伯恭是陳崇本,能書會畫,乾隆四十年的進士,與翁方綱友善。


在趙孟頫《杭州福神觀記卷》後,吳榮光又題:


「松雪書三變,此參用端州石室記及西平郡王碑法…… 文既簡凈,書尤圓勁。道光丙申秋孟,有攜卷至京師求售者,余定為真跡,屬友石大京兆收之,越歲,大京兆屬記卷末。 吳榮光」。


《端州石室記》是唐李邕款記正書碑刻。相傳李邕經端州被景色吸引,一時難收坐騎,在石室前留下馬蹄痕迹。此碑又有馬蹄碑之別稱。《西平郡王碑》即《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並序》,又稱《李晟碑》。由裴度撰文,柳公權正楷書。此碑經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錢大昕《金石文跋尾》著錄。


上兩段題跋中,不但將作品本身的風格,流傳經過敘述得清清楚楚、準確恰當,而且對作者的書學淵源亦有考評。在對明·金赤松詩卷的四段跋中,他寫道:

「赤松山農書,初學松雪,晚入張伯雨之室。此卷苟不著款,鑒家未有不以為句曲外史者。嘉慶乙丑秋,


葉雲谷農部所贈。昔交征仲好收赤松書跡,都一篋貯之,名曰『積玉』。余寶此跡,洵當蘊櫝而藏之矣。後三年戊辰長夏,南海吳榮光伯榮甫記於京寓之桐壽山房。」


這段文字向我們傳達了這樣幾層意思:1、赤松書法的師從。2、作品的來源,是由葉夢龍贈給吳榮光的。3、文徵明非常喜愛金琮的書跡,貯之名曰『積玉』。接著,吳氏又題道:


「右金亦松近體詩草共十七首。雨花台和韻乃庚申七月錄,及庚申七月送毛景敘等詩書於前,駐景亭春日詩九首題下注云『弘治十三年』,即庚申歲,反書在後。末一行雲庚申二月望赤松山農金琮記。蓋此詩題下只有弘治十三年而無作詩月日,故補記之。其實此十七詩皆庚申七月所錄也。赤松卒於弘治十四年辛酉,年五十二歲。此乃晚年書。由子昂變入伯雨境界,


房貞一跋謂得承旨之髓,未為定論耳。道光戊子二月廿有五日燈下書。去戊辰所跋又廿有一年矣。伯榮再識。」


此二段跋,一跋於嘉慶十三年戊辰,二跋於道光八年戊字。再跋於首跋相隔廿一年,吳榮光更為詳盡地道出了金琮書法的早、晚年特徵,且對作品的創作年代的確定有了一個充分的考證,實可確信其言不虛。在第四段題跋中,他又將金琮「赤松山農」一號的來歷闡明。


「元玉金陵諸生,嘗游浙之赤松山,]愛其佳不能去,因自號赤松山農……」。


吳榮光在書中對大多數作品有評論,對少數作品也僅是如實記錄尺寸、質地、內容等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對歷代藏品的認識與鑒定又有新解或發展,如,對宋徽宗《祥龍石圖卷》,徐邦達先生考證認為,應系徽宗的代筆畫,《宣和御覽冊》的一部分。《宣和御覽冊》中作品,多為畫院中人仿效其作,徽宗加以題印。對於米芾《多景樓詩冊》,徐邦達先生亦指出其有偽本(葉恭超藏本)。而周文矩的作品,徐邦達先生在其《古書畫偽訛考辨》中指出:「文矩畫未聞有真跡傳世,此為古摹本。」本院的王連起先生對於趙孟頫《望江南凈土詞十二首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亦提出了質疑,認為是偽本。


《辛丑銷夏記》一書,不僅收錄了眾多珍品名跡,有些名跡後的題跋亦是難得可貴的,如果單獨開來,應是佳品孤跡無疑!如:米元章《虹縣詩》後元好問的題跋。元好問的書跡迄今僅見此一段,趙文敏《書張總管墓志銘卷》後祝允明的小楷書跋,也十分精彩!


《辛丑銷夏記》還記有很多吳氏購藏的作品,由於本人未能將他們全部與存世作品一一核對,加之見識有限,未及全面。只見著錄者,在此就不記述了。


吳榮光的收藏豐富,精品居多,這與他的宦遊經歷、淵博的學識有很大關係。他的書畫創作與鑒藏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他精通書畫創作的藝術技巧、筆墨特點、時代特徵,這為他鑒藏書畫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另一方面,正由於他購藏了很多歷朝絕品,才使他在書畫創作上,有根所尋,汲取營養,開闊眼界形成自己瀟洒多姿的藝術面貌。吳榮光數年來不間斷地鑒藏,其實也源於他對書畫本身的摯愛。看看他對虞集《書劉垓神道碑墨跡卷》的題語就可了解,他寫道:


「此卷以道光癸末十月得於武林,攜以之黔、之閩,回粵東,復至閩省,西入京師,庚寅十一月,復攜入都,初八日,行抵粵東之英德縣,夜被竊篋失去,宛轉購回,念生平好收古畫,多至累心,記此自警。且以保守之難,益增珍重耳。道光十二年壬辰九月十六日,衢州行館。南海吳榮光識」。


吳榮光對此卷墨跡的珍愛,絕不亞於趙子固對定武蘭亭的重視!他在藝術鑒藏生涯中之追求與甘苦,由此可見一斑。


吳榮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繪畫上,山水學吳鎮,卻頗有己意。近日在拍賣圖錄上見到兩幅其仿麓台山水,清新、雅緻,頗有元人逸韻。他在刻帖上貢獻也很突出。《筠清館法帖》「唐以前人書多取自《絳帖》及《群玉堂帖》,為淳化官本所未收者。宋君臣書,於二帖之外,兼采墨跡,元人書則專取墨跡。首卷楷帖,多屬善本。」(張伯英《法帖提要》評)有些在《辛丑銷夏記》中著錄的真品,亦被收入了《筠清館法帖》。如卷二唐臨王羲之《瞻近、講堂》二帖,趙孟頫補前八行,鄧文原、袁桷、張嗣真、虞集、吳寬、翁方綱、永瑆跋。卷三宋徽宗《祥龍石圖》題識,吳榮光、蔡京跋。卷五楊遵臨漢、晉、唐五帖並跋,吳榮光跋。此外,吳榮光還將家藏金石三千卷集其精者,撰集了《嶽麓書院法帖》一卷,容庚先生評曰「過信古帖,也是一病。與吳榮光是師友關係的翁方綱、阮元對吳氏十分讚賞。翁方綱年長吳榮光四十幾歲,但經常在吳氏購藏的書畫作品後一題,再題三題,且讚賞有加。總之。吳榮光在粵中鑒藏及考據之風頗盛時,憑籍其書畫藝術鑒藏的深厚功底,金石碑版研究的精深廣博,做為一代學者中的翹楚而當之無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宋代《尚書》學的偏失與創穫
關於明代中朝邊界形成的研究
沈福宗:清朝向歐洲介紹中國第一人
英國皇家學會與大清國的淵源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蔣炳章行書錄孫承澤《銷夏》 四屏立軸
賞心悅目就是仇英作品的最大魅力,《水閣銷夏圖》欣賞
蘇寧618最熱銷夏天三件套:手機、可樂和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