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受第三極影響的東亞、南亞、中亞、西亞、中東歐等泛第三極地區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地帶,而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系統巨變等重大環境問題嚴重製約了該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面臨的重大挑戰。「泛第三極環境與『一帶一路』協同發展」將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思想,對資源環境宏觀格局、演變規律與機制、發展潛力與制約因素等進行深入研究,基於科學認識開展資源、環境與災害風險評估,為區域協同發展面臨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提供科學決策支持,服務於國家科技外交和全球化大局。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泛第三極地區涵蓋青藏高原、帕米爾、興都庫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爾巴阡等山脈,面積約 2 000 萬平方公里,和 30 多億人的生存環境有關。該地區與「一帶一路」高度重合,包括了多數重點建設國家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專項將構建季風變化影響主導的南北縱斷面和西風變化影響主導的東西橫斷面,開展水熱差異、生態、冰雪變化、地表水循環、水汽輸送、海陸氣相互作用、污染物、古環境等主題的科學研究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2016 年 3 月在中國召開第三屆 CAS-NASA 高亞洲全球變化空間觀測研討會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2016 年 11 月組織了尼泊爾中部安娜普納地區的聯合科學考察

本專項是已經成功實施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是TPE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新使命。該專項將通過開展多邊國際合作,凝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外頂尖科學家,構建人才高地,建立季風變化影響主導的南北縱斷面和西風變化影響主導的東西橫斷面,重點研究泛第三極與季風和西風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區域水循環與水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冰雪變化及其下游效應以及生態系統過程與生態安全等關鍵科學問題,產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突破性科研成果,引領泛第三極資源環境國際前沿科學研究,構建泛第三極地面和空間觀測研究網路和大數據共享及空間信息決策與支持系統,為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提供大數據支撐;依託「國立科學院聯盟」、泛第三極海外科教中心區域聯盟和TPE科學中心全球網路,在泛第三極國家培養一批知華、親華、愛華的高級青年科研和管理人才;在科技外交和國際合作領域,通過與國際權威科技組織間的交流合作與互訪培訓,為我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組織協調能力、具備引導國際高水平科技合作經驗和執行力的應用型科技管理人才;科學評估泛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與風險、糧食安全和世界遺產保護,前瞻、科學地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協同應對戰略,整體提升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環境外交的國際影響力,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決策層面科學支撐。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該專項是已經成功實施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是 TPE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新使命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2016 年 8 月在中國西寧召開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層過程國際研討會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2016 年 5 月在美國哥倫布召開 TPE 第六次資深專家論壇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專項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在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開展了多次聯合科學考察,初步完成了「一帶一路」地區空間觀測數據集的收集和整理,招收了40餘名「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舉辦了印度季風與地球系統國際研討會、第六次TPE資深專家論壇、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層過程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空間認知國際會議和CASNASA高亞洲全球變化空間觀測研討會等國際會議,擴大了專項的國際影響力。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2017 年 1 月項目組成員訪問了巴基斯坦空間和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SUPARCO)伊斯蘭堡中心,雙方就建立 TPE 伊斯蘭堡辦公室、在中巴經濟走廊建立冰川、大氣、水文、生態觀測旗艦站及擴大 TPE 觀測網路等事宜展開了細緻的討論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2017 年 3 月項目組成員訪問了伊朗自然科學基金會 (INSF)、伊斯蘭阿薩德大學 (IAU)、德黑蘭大學 (UT) 以及德黑蘭大學在裏海森林區的觀測站,與伊朗合作方討論了擬建 TPE 伊朗中心、在伊朗北部山區設立冰川 - 大氣 -水文旗艦觀測站以及在西風影響區設立大氣邊界層綜合觀測站的合作意向


首席科學家專訪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

泛第三極環境與 「一帶一路」協同發展



郭華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


「一帶一路」是21世紀面對世界發展新格局制定的一個具有突破性、全局性、長遠性的國家重大戰略,「一帶一路」地區包括65個國家、44億人口。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以及受其影響的東亞、南亞、中亞、中東歐等泛第三極地區,面積約2 000萬平方公里,涵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億人口,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地帶和全球人口分布最密集區。


泛第三極地區是全球高寒、乾旱、高濕、巨災等特徵共存的特殊環境區;泛第三極地區也是地球上最強的兩大環流——季風和西風交匯碰撞並嚴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區域;泛第三極地區還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過去100年全球平均升溫0.17oC,這一地區的升溫幅度可高達0.4oC,變暖幅度遠大於全球其他地區,因此也是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不確定性最大的地區。


為揭示氣候變暖背景下泛第三極地區季風和西風的時空變化規律與環境響應、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影響以及環境災害的發生規律,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如下:環境要素星-機-地立體協同觀測體系與系統集成、泛第三極與季風和西風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區域水循環與水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冰雪變化及其下游效應以及生態系統過程與生態安全。


本專項將運用地球系統科學方法,將泛第三極的資源環境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各種過程的多圈層相互作用機制。由我國科學家牽頭髮起和實施本國際計劃,有利於從區域甚至全球尺度上深入認識泛第三極地區的資源環境問題,引領泛第三極資源環境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前瞻、科學地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協同應對戰略,擴大我國的科技影響力,提升我國應對區域與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外交的話語權,為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科技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院院刊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科學院院刊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帶一路」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互促進
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發展協會在歐洲正式啟動
「一帶一路」再出發 與世界共謀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將幫助世界化解經濟發展風險
「一帶一路」拉動食藥行業新發展
華交會發布促進「一帶一路」貿易發展三年計劃
華交會推出促進「一帶一路」貿易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一帶一路」與中國未來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京召開
一帶一路給物流基礎設施帶來的發展契機
「一帶一路」必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成果
「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最新報告出爐
張耀軍:多措並舉助推「一帶一路」數字經濟跨越發展
「一帶一路」為金融業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一帶一路,泰國南部發展新動力
「一帶一路」中葡發展方向座談會在里斯本召開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海外園區建設與發展報告發布
把准長三角協同發展新「棋眼」
《極限挑戰》第四季延期,國產綜藝發展的窘境
國內四大車展,北京車展排第一,第三個發展最快!
柳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