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本文作者「深焦」,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策劃 | 荒也(札幌)


執行 | 深焦編輯部


編輯|輕微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就在幾天前去看電影的路上,經過一家中古書店,因為還有餘閑時間,便探頭進去看了下。電影一欄的書架上隨手取下一本,標題的第一頁上寫道:


正因為母親和電影,才有了我現在的人生。


電影和母親,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我想遠不止是該書作者僅有的感受。而就在今天,這個再合適不過的日子。讓我們來談談電影中那些令人難忘的母親形象,成了本次深焦特輯的出發點。在這裡,我們著眼於母親這一特殊的角色,來反觀整個電影。而通過電影又讓我們認識到,母親不僅僅是作為其家庭屬性,她更是作為一名女性,作為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個體存在著。


當我們在不同的電影里看到不同的母親時,也許從來我們看到的都只是我們最熟悉的那一個。


(荒也 札幌)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神女》The Goddess (1934)

1934年的《神女》可謂是中國第二代光影風潮中的一座人性浮標,年輕的阮玲玉在這部影片中真正詮釋出了風華絕代的女性丰姿。華光夜幕下的紅塵女子搖曳綺麗,舊上海灘頭的女子妖艷叢生,銷魂蝕骨,在幽幽怨怨的倩影背後隱伏著一顆豐盈而誠懇母親之心。一個陷落於社會邊緣之流的年輕母親為了幼小的孩子,不惜走上了一條肉體墮化的自毀之途,在慾望與貪婪的合謀絞殺下母親最終落網,投射在牢房斑駁牆壁上的孱弱身影,恍若舊時代一曲凄涼荒寂的人性輓歌。


第二代影人所呈現出沉痛的社會觀視意識與素樸的倫理供養精神在《神女》中達到了一個巔峰,年輕的母親為了孩子成長「逼良為娼」的人倫喻示絕不僅僅是舊時代的鏡城一隅,更演繹成了懸置於社會版圖上空的一則黑色寓言:女性自我生存價值的一再執著叛逃與悲情落網、母子之間耳鬢廝磨的香軟細語、校長幫扶困窘母子的誠摯溫情……都構成了30年代風起雲湧的中國影像奏鳴者們關於女性/民族/家國的「左翼」餘音,阮玲玉身上所流瀉出的沉痛而凄楚的母愛更像是一種鋒銳的人情自況,一種在荒蕪的舊時代原野上嗜血抗爭卻屢遭囚禁的放逐,一首異樣纖細而空前悲壯的母愛頌歌。《神女》中對不可觸知的人倫情感的微妙捕捉,對於女性自身命運的愴然抉擇與冷寂觀視,都蘊藉著一個風雲狂潮的新民族決然屹立在舊時代坍毀舞台上的紛繁群像。(齊天大聖 南京)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慾海情魔 Mildred Pierce (1945)


「Mildred Pierce 有一雙悅目美腿,一手精湛廚藝,還有深入骨髓的頑強和決心」。


詹姆斯.M.凱恩的小說《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的扉頁介紹第一句這樣寫道,用的卻是過去式。1945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里,瓊·克勞馥扮演的Mildred Pierce扛起了所處時代的男性責任,熬過了大蕭條,卻親手毀滅了自己最為珍惜,為之痴迷的母親屬性——驕縱數年的女兒恨她身上黃油的氣味,卻全然忘記香車華服正是這油膩黃油里來;女兒槍殺了與其私通又將其拋棄的繼父,那讓Mildred重燃愛情希望的新丈夫,即便如此她仍不能割裂這病態的親情,決定替罪卻被識破,一段畸形的母女關係終於告一段落,卻必定烙下終生傷痕。


影片的中文譯名《慾海情魔》常被詬病充滿三流小報的下作氣息,然而從故事中最重要的一段關係——Mildred與女兒Veda幾乎可稱為「虐戀」的母女關係這一角度來看,這個譯名倒也別有意味。母親對女兒令人窒息的寵溺和偏執的容忍,投射了她異化的慾望。她付出失去自我的代價,以全部的人生能量將女兒困在這以慾望填充的茫茫大海,最終被這能量的回火擊中要害。在這場伏線暗埋的母女悲劇里,母親,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車小爺 長春)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深鎖春光一院愁》(1955)


無視道格拉斯·塞克的存在,愛情劇的電影史也就無從談起。即便塞克的愛情劇更傾向於刻畫男性的形象,但《深鎖春光一院愁》里,如何擺脫道德束縛,走向自由愛情的母親形象卻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上流社會的中年寡婦凱瑞(簡·懷曼)和自己的年輕園丁羅恩(羅克·赫德森)相愛了。但年齡和階級之間的鴻溝,讓他們的愛情不斷遭受冷遇、排斥、甚至反對。而最大的矛盾體現在家庭的內部,凱瑞的子女們威脅要與其斷絕關係。凱瑞為了維繫家庭的和睦,主動離開了羅恩。子女們買來一台電視機,為慶祝母親的「改過自新」。塞克巧妙的將兒子們的笑臉,凱瑞困惑的倒影放入同一個畫面里。電視機的鏡框和鏡面,牢牢將凱瑞囚禁在其中。而子女們的意圖在視覺構圖上得到最大體現。


二十年後,深受此片影響的德國男青年法斯賓德將其翻拍成《恐懼吞噬靈魂》(1974)。而本片中的對立關係則更加尖銳,不僅僅來自於年齡、階級、還包括種族之間。法斯賓德用一個長鏡橫搖表現了子女們目睹母親的黑人丈夫時,心理和生理上的抗拒。而長子憤怒踢爆電視機的暴力情節設計,以一種相反的處理方式表達了對塞克的致敬的同時,也將母親孤立在家庭之外的處境展現得淋漓盡致。(荒也 札幌)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水窗中的顫動嬰兒》(1962)


斯坦·布拉哈格在1959年拍攝的短片《水窗中的顫抖嬰兒》(Window Water Baby Moving)其實是個關於「母親」的作品。置身美國實驗電影大潮中的布拉哈格選擇將鏡頭對準那時其第一任妻子懷孕和生產的身體。布拉哈格的標誌性名言「你只要把攝影機打開,然後走開」這一次並未奏效。他打開了鏡頭,卻不再走開。作為丈夫和准父親的他,時而可見時而消失:躲在攝影機後面時,手搖鏡頭的輕緩運動便成為他的目光,與愛人呢喃、細語、嬉戲,偶有直視鏡頭迫使觀眾介入,難以分清究竟是誰與誰在對視;走入鏡框時,他和妻子親吻,愛撫其高隆的腹部,光影輕盈,鏡頭也已如同挑逗,難以自拔。多重曝光、拼貼式剪輯、水溶性的色澤,尤其使半沉浸在水中的女人懷孕的身體前所未有的美。時常破碎的特寫鏡頭,讓其不同身體細節躍然入鏡,卻使觀眾迷失,不知「身」在何處——這種對女性部位不具名的方式,小心翼翼展示著一位母親的身體地圖並存的可感性和神秘感。就像年少時的我們,懵懂中知道自己是從哪生出來的,但又不那麼清楚具體是如何來的。對母親身體天然的好奇,帶著些遮遮掩掩的羞恥和不知所措。


更重要的是,這部影片後半部分以布拉哈格崇尚的「未被規訓之眼」(untutored eye)毫不避諱地直視了分娩之痛。距離近得幾乎是逼視,有突如其來的不適,有故意令人察覺的冒犯。裸露、開合、撕裂、生產,嬰孩出世。觀眾用目光「親歷」並感知任何一位母親都可能經歷的終極疼痛。你可以說此片是個人類生育的微型「感官民族志」,大概回答了全世界的小朋友共有的問題:爸爸媽媽,我到底是從哪來的?你還可以說這部先鋒短片是句關於電影本身的發問,美學的也是倫理的——電影如何凝視母親/身體?我們的觀看有邊界嗎?最妙的答案莫過於那個窗棱在母腹上留下十字形倒影的儀式性時刻。似乎有束來自不可見嬰孩的前人類目光穿透而來,布拉哈格的鏡頭按捺著新生命呼之欲出的雀躍,伴隨少許遲疑、試探,向電影所期許的疼痛式觀看獻上敬畏。(柴路得 西雅圖)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秋日奏鳴曲 H?stsonaten (1978)


影片以女兒伊娃(麗芙·烏曼)寫給母親夏洛特(英格麗·褒曼)的一封信拉開帷幕,我們得知這對母女已斷交七年。再會時,她們顯得客套又生分,然而假面卻很快被撕破,伊娃咄咄逼人地不斷重提母親的過失,夏洛特試圖解釋卻百口莫辯,二人像被囚在過去的困獸,傷害彼此是她們唯一的出路。


起初,觀者不禁在心中衡量著是非的天平,在這對扭曲的母女關係間,到底誰欠誰更多一些。然而最後我們明白,伯格曼探討的並非是非對錯這種淺顯的表象,而是親子關係間根本的失望。伊娃與妹妹海琳的出生是背棄夏洛特期望的,夏洛特美麗優雅又才華橫溢,而這對姐妹卻無比平庸,海琳甚至還身患重病,落下殘疾。而夏洛特也沒能回應女兒們的期待,每當她們需要她時,她總是迫不及待地逃入自己的世界中,不聞不問,即使在她們身邊時,她高不可攀的完美形象也彷彿始終在嘲諷周圍人的黯然失色。


影片中有一幕是身為音樂家的夏洛特凝視伊娃彈琴,褒曼在紀錄片《英格麗·褒曼》中提及,夏洛特當時的內心活動是:「我女兒彈的真糟,但她真可愛。」這句話道盡了親子關係的本質,哪怕一切不盡如人意,但於本能於道義,我們必須愛著彼此,滿懷失落。(沈念 東京)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異性2》


從雷普利抱著「女兒」紐特誤闖異形母親產卵的巢穴開始,《異形2》就已經從單純的人類與異形生物的戰爭演變成兩個母親之間的廝殺。


雷普利幾把火燒毀了所有異形卵並搗爛了異形母親那雌雄同體的生殖器官,在火光和四濺的羊水中,異形母親悲傷地嘶吼著,不是為肉體上的疼痛,而是為自己那些還未出世就死於「背信棄義」的人類之手的孩子們。接下來異形所有的舉動都代表著一個失去理智的母親。憤怒的母親為給子女報仇,奮力掙脫自己破敗不堪的「子宮」,那些黏液似乎讓人作嘔,但每一絲都是她的血與肉,血肉模糊的器官分離不可能不痛,但喪子之痛給她帶來不可思議的爆發力。固然,人類母親雷普利為保護「女兒」裝扮成金剛戰士與異形對決的場景讓人熱血沸騰,但異形生物所表現出的母性的奮不顧身更讓我感動。

影片中的人類幾乎都是種族主義者,他們總是站在至高點審視其他生物。然而,母性是普世的,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母親也許是惡的、也許醜陋不堪,但永遠值得尊敬。(泛西 倫敦)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單身女孩》 (1995)


那時候她美,像火,有青澀的面容和瀟洒的神態,步子急促,俏麗的短馬尾在腦後輕輕跳動;後來她美,是水,神色溫柔自在,短髮清爽,一身素色長裙微動。而那些如漫長的酒店過道一般幽微難明而令人疲憊的混沌時光,彷彿不曾存在。


電影講述的是女孩瓦莉在得知自己有孕後,一天內幾次往來於工作的酒店和男友雷米所在的咖啡店之間,並最終做出決定的故事:要不要成為母親?要不要和男友分手?要不要獨自撫養孩子?


而酒店的背景選擇得有趣——每一扇門後的男女,爭執不休的、孤獨的、任性的、被拋棄的,都是人生片段的剪影,她看著他們,也思索著。電影時間與真實時間同步,把焦慮茫然的情緒放在酒店繁忙的工作中醞釀至發酵,倘若你感到重複單調甚至壓抑,別急著拒絕,因為這就是生活。


我不知道每一位母親在決定轉變身份的那一刻,都走過怎樣的心路歷程——但前行無坦途,後退亦非所願,唯有勇氣為刃,向未知的世界走去。所以瓦莉再次走出咖啡廳,謹慎地看向兩旁車流,快步走回酒店;兩年後,瓦莉同母親和幼子一道出現在鏡頭中的公園裡,自在而美麗,而我們終於能放下對她的擔心。


感謝每一位曾是少女,而後因愛生勇,一往直前的母親們。(胡旻旻 成都)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宛如阿修羅》 (2003)


提起《宛如阿修羅》,容易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比起海街里乾淨柔和的姐妹情感,森田芳光鏡頭下的姐妹關係就稍顯棘手,角色身上也不時透 露著飽諳世故後的狡黠。整部影片串聯四姐妹的線索就是三女兒瀧子發現了70歲的父親有了外遇。在陷入各自生活泥沼的同時她們也決定為母親保守這個秘密。


由八千草熏飾演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已一種近乎游離的狀態存在於影片。在吝嗇的橋段中保持著恬靜溫和的姿態。雖然與昭和50年代相夫教子的女性們別無二致,但此刻在女兒們眼中她已是被丈夫背叛還要被蒙在鼓裡的「可憐的母親」。


影片的最後,母親因目睹丈夫外遇暈倒,最終去世。之後女兒們才發現母親早已知曉這個秘密,並通過別有深意的方式悄悄吐露著心聲。或許這種方式是出於複雜情緒和客觀因素的互相作用,但其中多少有一部分源於母親內心的隱忍和對愛的包容。而所謂「阿修羅」這個詞,也該是對女性萬千心態的寫照之一。(DZolan 西安)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情慾電影院》


在菲律賓導演曼多薩的鏡頭下,城市是一條流動的慾望之河,坐落在塵土飛揚街道旁這家名為「家庭」的情色影院則是城市永久的黑夜。它放縱,因而敞開破舊的懷抱接納著尋歡作樂的異類。它教條,如同任何一個公共場所,擁有隱秘卻嚴苛的運作系統。這種兼具教條和放縱的氣質,被曼多薩巧妙地放置在電影中的兩位女主人公身上。不同於尋常電影中的母親形象,《情慾電影院》在一個異質化的空間中塑造了兩位既威嚴有加,又卑微不已的母親。鏡頭跟隨女主人公馬依達行走在影院的每一個角落,目睹她一絲不苟苦心經營家族產業的每一個微小瞬間,而她一言一行的偉大感,又被色情影院本身攜帶的齷齪感所消解。與之形成鏡像的,是馬依達的母親弗洛——這個家族中心碎的一家之長。她端著令人生畏的儀態,卻難掩因年事而發福的身體,和因丈夫出軌而備受困擾的面容。


在影片中,「母親」是一個具象的身份,是兩個女人的血肉身軀,亦是一個頗具深意的符號、一個象徵。她們是慾望的經營者、守望者,擁有足夠的淡然,在情色影院的混亂空間中,拉扯出理性與情感的線索,將家庭中其餘的個體牢牢地捆綁在秩序的體系內。她們是混亂的終結者,卻無法終止自己苦難的命運,以及面對兒輩時的力不從心。從她們忙碌與散漫交織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傳統母系氏族慢慢崩塌的過程,好像年久失修的影院,隨著歲月的歷史生出無法縫合的裂紋。(柳鶯 里昂)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彌留之春》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說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是一份與孤寂簽訂的體面合約。


電影《彌留之春》里的老太太最後在瑞士接受了安樂死,那是一杯帶有橙汁般甜味的藥水。 影片講述了一個剛剛從獄中歸來、一事無成的兒子和年老獨居、身患腫瘤的母親之間的矛盾衝突。在講述他們之間故事的時候,導演運用了「狗」這一道具,除了描繪出母子關係的生疏和隔離,他們之間溝通似乎從來沒有通過正常的方式過,與第三人交談或者當面的爭執,總之這對母子的關係就像是放在了冰窖里烈酒,不如不見,不如不說,不如不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在每一次的大喜大悲中才能表現出來,而是滲透在生活的細節處,真正父母之愛,與空氣無異。


影片在鏡頭語言的表達上更是體現出了他們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如果母子二人共同用餐,那必定是長久的沉默、尷尬,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二人共處還是分別獨處,鏡頭中的母親一直處於右邊,而兒子一直在左邊,剩下來的鏡頭畫面更多是食物、書籍或是別的雜物。這樣大面積的留白空間,人物卻置於鏡頭一隅所表現出來的頗具安東尼奧尼的冷漠感。(鹿影人 上海)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床墊里的百萬歐元》2013


暖心喜劇,短短几十分鐘里一波三折,卻始終透著旁觀者的冷靜。這歸功於13歲的女孩艾瑪和她80歲的外婆——四個兄弟姐妹的母親。當父母年長,子女難免會將他們視為孩子。他們說的話很難被當真,他們的舉動則容易遭到質疑。當她怔怔地站在床邊,告訴子女們被扔的舊床墊里藏著自己一生的積蓄100萬歐元後,故事開始了。所有人都在為找回床墊做計劃或起爭執,她只在一旁維持著往日織毛線的習慣,或靜靜聽著,與孫女交換會心的眼神;對住在自己屋檐下二十年的兒子科隆,她常常無奈地搖搖頭,但也會調皮地突然開走車子,把他丟在黑夜裡的垃圾場;和其他子女一起開了科隆的玩笑後,她皺皺的臉上,笑意漸漸隱去,表情變得複雜。母愛會隨時間流逝變得愈發寬容,她知道生活有時是場紛亂的鬧劇,最終不過是陣拂面的微風。(余春嬌 上海)


母親節不如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吧!



《等待》2015


朱麗葉·比諾什在影片中飾演喪子的母親安娜,當兒子的女友珍妮毫不知情地從巴黎趕到西西里島來過復活節時,她的到來給安娜營造了一種一切如常兒子的生活還在繼續的假象。等待的焦慮和悲痛之下被拉長的心理時間由長鏡頭凸顯了出來,同時被還原的還有生活殘酷的真相以及人在野蠻的命運面前的束手無策。為了讓珍妮開始新的生活,她壓抑自己內心的悲痛而編造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死亡成為一種含混曖昧的敘事,或者在母親看來,一旦向珍妮宣布事情真相,兒子的死將成為無可挽回的事實,同時被宣判死亡的還有珍妮的和她自己的無意義的等待和永遠不能再得到回應的愛,因此她強迫自己在哀痛的窒息感和刻意營造的輕鬆愉悅的之間來回切換。


在影片最後,一襲黑裙的安娜在慶祝復活節的人群中逆著人潮而行,理智所棄絕而情感所呼喚的兒子歸來/復活的希望隨著珍妮的離去而徹底破滅。鏡子重新蒙上黑布,母親要直面吞噬生活的勇氣的悲傷的黑洞。一個母親的生活本是圍繞孩子而旋轉的,喪子之痛意味著旋轉中心被徹底摧毀,生活陷入了孤獨冰冷的漂浮當中,目的與希望都是虛妄。白頭人送黑髮人,世間事之斷腸莫過於斯。


(沈青雨 北京)


(全文完)


本文作者「深焦」,目前已發表了14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深焦」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燒飯
豆瓣日記:最近貓事
豆瓣影評:讓印度電影給我們上一課
豆瓣日記:白塔寺、歷代帝王廟和廣濟寺
豆瓣日記:吸貓記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胖的媽媽不好看,瘦的媽媽好看」
婚後回家看媽媽,媽媽做一桌我愛吃的菜,看著飯菜讓我後悔不聽勸
孩子最不喜歡聽的話,做爸爸媽媽的你,也說過嗎?
爸爸媽媽,我想和你們在一起!
妹妹回家看望媽媽,看著妹妹給媽媽做的飯菜,讓我為媽媽感到不值
強大的基因!這些媽媽和女兒像親姐妹,完全看不出誰是誰,你敢放自己和母親的照片嗎?
母親節!眾星曬與媽媽合影:沈夢辰和媽媽也太像了吧!
孩子,你可以像媽媽一樣嗎?
看完後無數媽媽淚奔!爸爸的自述,我是如何讓孩子患上白血病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趕緊收起了辣條並打電話跟媽媽說「對不起」
兒子,對不起!媽媽要和你爸爸離婚了,但是我們依然很愛你!
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節孫紅雷給天堂媽媽說了一番話,讓人淚奔!
「媽媽,你要帶著我一起走啊……」
馬蓉生活也忒好了,帶著一兒一女,好媽媽親自下廚,提前過春節!
坑娃!媽媽把孩子舉起來擋雨,一看就是親生的!
「爸爸,媽媽和叔叔在卧室玩遊戲呢,等一下,我去叫媽媽!」
有的孩子媽媽都不如這隻母貓,你們不覺得羞恥嗎?
「孩子,再看看媽媽一眼吧!」也許你不知與父母相處只剩下55天!
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孩子會很愛媽媽!做媽媽的就偷著樂吧
出嫁前一天媽媽給我做了一桌我愛吃的菜,爸媽說的話讓我淚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