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小孩子這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實質暗藏深意 家長們注意了!

小孩子這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實質暗藏深意 家長們注意了!

1.外出散步,走兩步就要抱,往往不是走不動,而是迫於無奈之下對大人的妥協(當然確實累了或要父母抱著看高處或遠處除外)

兩歲左右的兒童實際上可以走上兩三里的路,這相當於可以圍繞一個三四百戶的小區走三四圈,滿了三歲,還能走得更遠

但是他走路的節奏是和大人不一樣的,他需要走走停停,太多的東西吸引他,太多的新鮮事物等待他去觀察、觸碰和感受,這種節奏讓他感到舒服,並有效吸收關於環境的各種知識

而大人往往並沒有耐心去配合,孩子又處於弱勢,所以,迫於無奈,只好妥協----你不尊重我的節奏,我也不願跟著你的節奏,所以折中與妥協----「抱著我走」

★應對方式:

A---【完全的同步互動】:他走你走,他停你停;他與你互動,你就回應,他沉浸在自己走路的探索世界,你就靜靜陪伴

B---【變通的同步互動】:如趕時間,給孩子說明,然後直接抱走。如果孩子哭鬧,重點不講道理,而是以共情進行寬慰

以上AB兩點為總的走路/散步原則。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出門就要抱的習慣,可拒絕。拒絕時重點不講道理,重點在於按照AB原則重新調整和孩子走路/散步的方式。如果拒絕時孩子哭鬧,以共情進行寬慰至關重要

在這裡替換你的文字內容複製替換,注意不要用刪除鍵把所有文字刪除,請保留一個或者用滑鼠選取後TXT文檔複製粘貼替換,防止格式錯亂。

?

這個實驗折射的規律----認知能力發展的年齡局限性,常常會讓孩子(特別是五六歲之前)顯示出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的特點:

對體驗保持一個以上的觀點是困難的---別人和自己只能有一個觀點,我認為是鉛筆,別人也應該認為是鉛筆

自我中心化,他們還難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以及難以正確推斷別人的思維、情感或動機

他們既不能想像別人「可能或可以有和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困難」(見【A】)

也不能想像自己的觀點「可能已經改變了」(見【B】)

更不能想像「自己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見【A】、見【B】)

【這個實驗能解釋以下2.3.4的現象】

2.五六歲之前的孩子,之前定好的規矩,臨了又變卦,「耍賴」

見以上實驗折射的規律4)。五六歲之前,不能想像自己的觀點「可能已經改變了」,所以情境變了,之前的承諾也很可能變了,比如:

「之前說好了只看一集動畫片,現在怎麼變卦了呢?」=試驗中第一次的回答是「糖豆」,怎麼後來卻讓人驚奇地說是「鉛筆」?

這嚴格來講,還不完全是耍賴,更可能是孩子認知發展的年齡局限性所致

【設定規則但允許抗議】:比如說好看一集,完了先鼓勵孩子自己關,孩子不關,那就替他關上,他會哭,允許他哭,他打人,就抱住他。抱緊,避免他傷到自己或傷到他人,但不要抱痛他

【抗議哭鬧的時候共情】:絕不將講道理放在首位,就是堅決執行,他哭鬧的時候予以共情寬慰即可----想像你被某人拒絕是什麼感受,以這樣的姿態對孩子進行將心比心的共情

3.五六歲之前的孩子,有時會不顧別人的看法、感受或者實際困難,而提出無理取鬧的要求

比如,媽媽正在做飯,非要讓媽媽陪,或者媽媽雙手不空,自己不走,非要讓媽媽抱

見以上實驗折射的規律2)----他們還「難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難以正確推斷別人的思維、情感或動機」

以及

規律3)----他們還難以想像別人「可能或可以有和自己不同的困難」

參照第2點的應對方式進行處理

4.在商場,看到一個玩具就想買,而不顧這個玩具不適合或者家裡有類似的

見以上實驗折射的規律1)----「對體驗保持一個以上的觀點是困難的」:我認為玩具該買,你也應該這樣認為,再加之自我中心的特點,所以,你和我只能是這個觀點

規律5)----「不能想像自己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父母通過講家裡有類似的或者這個玩具不適合他,而試圖說服他的想法是錯誤的,但他不能想像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所以他聽不進去

【接下來再看另一個兒童經典實驗。這個實驗折射的規律,也能解釋很多孩子看似無理取鬧實則完全合理的行為】:

給孩子看兩個同樣大小的圓球形麵糰,孩子說出兩個麵糰的面一樣多。然後當著孩子的面,將其中一個圓球形麵糰揉成長條狀,大部分小於五六歲的孩子,都說長條狀的麵糰的面變多了

而大部分大於五六歲的孩子,才能正確地知道,雖然形狀變長了,但實際上圓球形麵糰和長條形麵糰,面是一樣多的

這個實驗說明:小於五六歲的孩子的思維處於直覺水平,還不能守恆----雖然兩個麵糰只是形狀變了,但是量(面的多少)並沒有變。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還不具備可逆性認知操作能力:這是一種從心理上逆轉或反向操作的能力

處於直覺思維水平的孩子不能把一個動作的方向逆轉過來,因此,他們還想不到,如果將長條形的麵糰又捏回圓球形,實際上是和原來的圓球形麵糰的面一樣多的

認知能力不具有可逆性,所以五六歲以下的孩子,會「頑固」地堅持某種順序、某種秩序,這樣才覺得是對的,更覺得是安全的

5.先干某件事,才能再干另一件事,本來兩件事先干後干都一樣,但孩子特別糾結於以前形成的固定的順序

比如,外面玩了回到家,習慣了先吃零食,再換掉外面玩髒了的衣服。但是如果你非要讓他先換衣服,再吃零食,孩子很可能要鬧。再比如,以前都是吃過晚飯洗澡,今天改為晚飯前洗澡,幼小的孩子也很可能不幹

你覺得不可理喻,但兒童區別於成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會這樣認定:順序就是先吃零食,再換衣服,直接換衣服,就跳過了零食,所以不幹。順序都是晚飯後洗澡,今天卻在晚飯前,所以不幹

給他解釋,也可能無用。這是由年齡局限造成的思維的不可逆決定的

【完全的同步互動】:儘可能去尊重孩子的秩序感,這樣非常有助於增強他的安全感

【變通的同步互動】:如果現實狀況不允許完全尊重孩子的秩序,那就簡要地給孩子說明,然後按照現實要求去做。如果孩子哭鬧,決不可將講道理放在首位,而是將共情放在首位。共情是孩子「感到安全」的極為重要的來源----即便拒絕了他

如果你覺得這個文章有用,不妨點贊+收藏,今後我會繼續寫有關學習、高考、成長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故事:小孩子有哪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
家長總愛逼迫孩子做不願意的事,你這種行為一直深深傷害著孩子!
這些看似無意的行為實則是對孩子的溺愛,對他將來的成長非常不利
心理學: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其實都是對你的「情感虐待」
孩子愛咬指甲是心理問題,家長注意了孩子有這些行為要及時糾正!
是什麼行為鑄就了孩子的悲劇?作為父母的你其實已意識到,卻無法自拔!
孩子這幾個行為,是因為營養不良引起的,家長可要注意了
家長不能大意,孩子的這幾種行為,說明孩子的情商不高!
孩子深入骨髓的自卑,可能與父母的這些行為有關!家長必看···
家長的這種行為,會把孩子變得愛說謊,不要太大意
真心愛你的男人,這三個行為就會暴露他想藏都藏不住的愛意
孩子沒有毅力,都是因為家長這無意中的行為,影響到孩子的堅持!
孩子有這三種行為方式的,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可能心理有問題
孩子愛穿反鞋,家長怎麼說都不聽,那是因為他們不理解孩子的行為!
家長的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很容易慣出孩子的壞習慣!
父母這些不起眼的行為,卻深深的影響了孩子的性格
如果你的婆婆有這些行為,不適合帶孩子,別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對子宮傷害很大的幾種行為,女人一定要注意愛惜自己的身體
你的挽回有希望了!別不懂他這些行為的背後意義
這些行為很容易破壞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家長可別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