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代官府藏書制度考

宋代官府藏書制度考

宋代官府藏書制度考



由於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政權割據對峙,使得經籍文物被焚毀遺失者數不勝數。宋朝建立後,統治者在恢復民生建立健全國家各項機構和制度的同時,把收藏圖書這項國家大計也提上了重要日程。早在宋太祖乾德四年就提出了"購募亡書"的政策,宋真宗時期也曾多次下詔"購求逸書"、"廣開獻書之路"。此後,宋朝歷代統治者都積極響應和奉行這些藏書政策並不斷改進,這使得宋代的官府藏書事業蓬勃發展,圖書收藏工作經久不衰甚至煥發出新的活力。宋代官府藏書事業的發展從收集到典藏都極大程度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朝代,因此宋刻書一直被稱為古代文化的瑰寶,不論是書籍的校勘整理、還是刻印、裝幀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究其原因,除了統治者重視圖書的收集外,還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造紙術的改進,印刷術的推廣等都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當然,由於我國古代封建管理體制的局限,官府藏書的一些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其興衰往往與統治階層的政策直接相關,尤其在具體利用時其局限性更為明顯,普通民眾根本無法利用到這些全面而且珍貴的書籍,其利用率其實並不算高。但總的來說,宋代的官府藏書不僅保存了珍貴的書籍,傳承了燦爛的文明,而且有許多創造性的改進更是為今天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雖然有種種不足,但仍然無法抹殺其優勝之處。


1宋代征書訪書的政策與方法


宋代官府藏書的收集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收集五代十國時期的官府藏書;二是對一些散落於民間的珍貴圖書,採用從私人藏書家手中購買或者抄錄的方式鼓勵民眾獻書,另外國家還會給予相應的獎勵。

收集五代十國官府藏書的工作是通過邊征戰邊收取的方式展開的。眾所周知,後周末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趙匡胤即位後即手握重兵,開始了自己的統一之路。所以,宋代首先繼承了後周的"三館"藏書13000餘卷,後來,在平定南方諸國的過程中又繼續收集圖書以補充館藏。


宋朝對於民間的私人藏書的收集也是頗為積極的。對於這部分書籍的收藏,宋代統治者首先依據前朝藏書目錄列出所缺書目,公佈於世。然後根據這些書目來進行訪求。以保證征書工作能夠按照計劃,有目的、有秩序的進行。


民間獻書的主力主要文人、士大夫等私人藏書家,他們的藏書校勘認真,保存完好,十分適合用來補充國家書庫。在訪求過程中,由於私人藏書得書困難,而且政府徵收的又大多是民間流傳量不多的,有的甚至是孤本書。所以,大多數藏書家不願意無條件獻書,宋朝統治者獲悉這一情況後,廣開獻書之路,採取一系列鼓勵私人獻書的政策。


宋太祖時期,對獻書人的獎賞極高,除了賜予絹帛等,將獻書人委任為官員之事也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因為在北宋開國初期,戰亂使許多經籍損毀流散,國家書庫內書量極低,處在收集圖書的關鍵階段。乾德四年(966年)太祖詔求亡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無論卷帙多少,獻書人經過學士院的考核,堪任官者給予官職[1]。這使得國家書庫書目激增。


太宗時期,國家充足,經濟發展,政治清平安定,於是制定了新的獻書賞賜標準。獎賞程度依獻書的冊數而定,獻書三百卷以上者,經學士院考試,予"一子出身",不及300卷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據獻書數額"優給金幣"。特別應指出的是統治者尤重醫書的收集,對於獻醫書者獎賞較高。200卷以上者,給予出身,不及二百卷者,優賜錢帛[2]。


宋真宗、仁宗時期,對獻書的獎勵具體到了每卷多少賞賜。到了宋徽宗時期,由於前代對書籍的積累,國家書庫的藏書已接近60000卷。這時,對書籍的徵收開始更加註重質量,其獎勵獻書的政策中更是鼓勵人們多獻古籍和善本書,賞賜的標準也不再單純地根據卷數決定。這一時期,宋代的訪書求書工作發展到了全新的高度。


"靖康之難"後,書籍由於戰亂再一次遭受到重創。南宋高宗為了改變當時的狀況下令重建秘書省,開始繼續訪求圖籍。但是南宋初期金兵的不斷侵犯加之國力衰微,圖書訪求工作異常艱難。高宗十五年(1145年)設訪書之官,總領訪書工作。後又推行新的賞賜政策,依然以卷數多寡為賞賜標準。


至南宋孝宗時期,官府藏書體系日益成熟完備,圖籍數量龐大。此後,訪求工作雖不曾間斷,但已經沒有大規模的訪書活動了。


2宋代國家藏書機構的發展


2.1北宋時期國家藏書機構

2.1.1"三館"遷入崇文院


北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以當時國家的財力物力根本無暇顧及藏書場所的建設,所以朝廷仍沿襲五代的館閣舊制,設有昭文館、集賢殿書院、史館掌官府之圖籍,三館職能相差不多,只在處理具體事務上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至太宗即位時見三館破敗便開始著眼於三館的重建,並命親信內臣督役,日夜兼作,其規模製式,皆由太宗親定。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二月,有司奏完工,太宗親臨新址,雲:"今方及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並在其中矣。"並下詔:"國家聿新宗宇,大集群書,宜賜佳名,以光策府, 其三館新修書院,宜為『崇文院""[3]。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三館遷入崇文院新址。自此,三館同處於一院之中,在當時人們的眼中也儼然成為了一個整體,太宗更是御筆親書"崇文院"三字,也就從那時起三館有了一個統一的名稱"崇文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宮中大火,延及館閣,"大火燃燒一日二夜, 焚毀屋宇二千間,三館圖書一時俱盡"(錢惟演《玉堂逢辰錄》)。真宗採用陳彭年提出的解決辦法,另在右掖門外安置崇文院,稱崇文外院。


朝廷把崇文院作為一個特殊的、整體的機構進行創建,此舉從形式上將三個職能相似的機構融為一體,共同承擔起收集管理國家藏書的的職能。當然,它的職能遠不止於此,其對書籍的整理和編篡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藏書的整理主要是以校勘為主,尤其是為了適應雕版印刷之需,三館對傳世經典均是多方廣聚眾本,再三地進行精校精審,其功在當世,更在千秋。藏書的整理還表現在編目上,規模至大者,諸如仁宗慶曆年間由王堯臣主持撰成《崇文總目》六十卷,至小者,如《嘉祐搜訪闕書目》、《咸平館閣圖籍目錄》、《景德太清樓四部書目》、《(祥符)龍圖閣書目》、《祥符寶文統錄》等。三館此舉,推動了宋代目錄學的巨大發展利用藏書修纂前代史書 撰集前賢文籍和新修當朝國史,又是崇文院的一項主要任務特別是修纂了《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等幾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產生的影響十分深廣,其成就又奠定了崇文院在朝中的文化地位[4]。此後,崇文院的聲譽日漸顯赫,這也促使其成為珍藏典籍並利用這些典籍進行文化創造、培育人才的皇室文化部門。崇文院在整體上已經成為了國家的總的藏書之所,也是級別和規格最高的藏書機構。


2.1.2崇文院中新建秘閣


端拱元年(988年)五月,太宗在崇文院中新建秘閣,從三館中精心採選出那些真本、天文占卜等術數之書和先賢字畫統歸秘閣進行管理,故秘閣也可以稱為國家藏書的特藏書庫。朝廷對秘閣的重視程度極高,因為其建閣的直接目的是供皇帝預覽,其他人員出入秘閣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收藏的東西也是精中選精,連皇帝的御制也被收藏其中。至宣和四年( 1122年),館閣藏書已達6705部73877卷, 創北宋官府藏書之最高記錄。並且,秘閣還同其他三館一樣,擔負起為國家儲備人才的使命。這也就不難解釋其特殊地位的形成了。


崇文院中新建秘閣之後,皇家圖書與國家圖書開始有了明確的分界,這有別於歷代國家的藏書制度,是三館遷入崇文院後最重要的舉措,標誌著以館閣為核心的北宋特色藏書制度的正式確立。作為封建社會文治的象徵,這對整個封建文化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2.2南宋時期國家藏書機構


北宋神宗時期,崇文院的歷史使命結束。元豐五年(1082年),神宗將崇文院改名為秘書省,廢除館制,由秘書省掌管圖籍。到了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在杭州安置秘書省,用來放置從北方遷移過來的圖書,紹興十三年(1143年),新建的秘書省落成並開始發揮其職能。


南宋秘書省的規模是十分大的,陳騤《南宋館閣錄》記載:秘書省在清河坊糯米倉巷西,懷慶坊北,通浙坊東。有右文殿、秘閣、道山堂、石渠等一組建築"東廊凡四十二間......次三件為秘閣書庫(內設綠櫥八,藏秘閣書)。......次五間為子庫(內設綠櫥七,藏書)。次五間為經庫(內設綠櫥七,藏書)。......西廊凡四十三間......次二間為秘閣書庫(內設綠櫥八,藏秘閣書)......次三間為印版書庫(內設綠櫥七,藏諸州印版書)。......次五間為集庫(內設綠櫥七,藏書)。次五間為史庫(內設綠櫥七,藏書)。"此外,還專有收藏聖政、會要、日曆、御制御折等的專門書庫,保存古書法名畫的圖書庫。按此記載,秘書書庫有3組共10間房,經、史、子、集庫4組24間房用於藏書。其數量,秘閣有御札607軸,35冊,5道。《太上皇帝聖政》61冊,《日曆》1002冊。經、史、子、集四類13506卷,3958冊。......御前書經、史、子、集四類2502卷,614冊(附秘閣東西庫)。四庫書經、史、子、集23583卷,6512冊。續搜訪庫經、史、子、集23145卷,7456冊。諸州印版書6098卷,1721冊[5]。

3 宋代官府藏書的管理與利用


3.1宋代官府藏書的管理


為了進一步加強三館和秘閣在崇文院中的重要性,也為了讓整個館閣能在行使國家對圖籍的收藏、整理和利用等職能中能夠更加高效、協調,朝廷有關部門又在崇文院中設置了一些特殊的崇文院館職。這些館職在設置上直接歸於崇文院名下,並不隸屬於三館或秘閣中的任何一個文館;在具體工作上,會根據實際的需要,將人員分配到不同的文館中;在稱謂上,與原來三館和秘閣的館閣館職有明顯區分,有崇文院檢討、崇文院監官、崇文院校勘和崇文院勾當官等。其中崇文院檢討和校勘都沒有人員限制,監官和勾當官各一人。


這樣的人員設置看似與之前的館閣館職有一定的重複,但在實際上使得整個崇文院更加統一,有利於以館閣為核心的國家藏書制度在崇文院內的整體發展。


除了規模宏大,南宋館閣的工作範圍也是相當寬泛的。官吏們編寫實錄、國史,編輯印刷各種圖書,此外還要進行圖書的整理、校勘和編目。校勘圖書一直是官府藏書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秘書省作為官府藏書的中心,要經常提供文獻給其他機構使用,因此其校勘工作是非常繁重的。為了保證校勘質量,秘書省專門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工作流程,由吏部來選定校勘人員,所選人員要嚴格按照《校讎式》的要求開展工作。


或許是因為靖康之亂以來的圖籍流散嚴重,南宋館閣內的所有圖書都嚴格控制借出。經過多年發展,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秘書省之書允許本省官吏就省閱讀,但秘閣之書絕不允許外借。


除上述這些外,秘書省對書庫的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所有書籍的流通情況必須登記在冊,以備不時查閱。


3.2宋代官府藏書的利用


北宋的館閣藏書在利用上有了許多方面的革新,更加註重其實際使用價值,例如為公私著述提供資料,編篡朝廷藏書目錄,提供正本用於出版等。


它還可以進行公開的借閱流通,主要面向皇帝及其近臣,政府高級官僚,特許在館讀書的人和殿試科舉考生。這些人利用藏書的目的不同,但從事編篡活動和進修學業是最主要的方面。

宋太宗時編篡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宋真宗時編篡的《冊府元龜》,都是利用了崇文院的藏書。沈括、歐陽修等從事科學、史學研究時,也曾充分利用過館閣藏書。


在編製朝廷藏書目錄方面,像景祐至慶曆年間組織編篡的《崇文總目》和政和年間編修的《秘書總目》,就是集合三館、秘閣等書籍統一製成的,既可供讀者借閱時參考使用,也是皇朝文治盛世的記錄。


因為館閣藏書會不時進行校勘整理,書籍的內容錯誤較少,所以凡是官方出版圖書,通常都以館閣校勘的定本作底本刻印。


南宋歷代皇帝都承襲祖宗舊制,將秘書省的建設當作國家大事。而秘書省也在社會生活,國家政治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除了最基本的供皇帝閱覽,對典籍進行校勘整理之外,還參與朝廷具體事務,諸如探討朝廷中的政令、禮制、官制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接受了許多諸如沈省增、王克勤、陸特之等青年士子讀書,特許這些有才氣的官宦之子利用藏書,培養了不少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


4結語


宋代官府藏書制度已趨完善,涉及圖書的徵集,藏書機構的發展以及藏書的管理和利用等。在征書方面,宋朝統治者"廣開獻書之路",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私人獻書的政策,並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獎勵制度[1]。在宋代藏書機構的發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變革當屬"三館"遷入崇文院和秘閣的建立,這為當時的機構管理開拓了一個新局面,也使得藏書機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在藏書的管理方面,機構內部嚴格控制其流通和借閱,增設館職,以便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在館閣的利用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程度的革新,北宋時期著力於其實際使用價值,到了南宋還參與朝廷的具體事務。宋代的官府藏書制度對元、明、清三朝的藏書發展有著極高的借鑒意義,為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國藏書體系中值得重點關注的朝代之一。


[參考文獻]


[1][2] 姚廣宜.宋代國家藏書事業的發展[J]. 河北大學學報,2001,26(2):87


[3] 《玉海》 卷 168.


[4] 王照年.論北宋國家藏書制度的發展---以《麟台故事》所載為主[J]. 圖書情報工作,2011,55(21):136

[5]謝灼華.《中國書史與圖書館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14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期孫中山演講文獻擷英
《大學》、《中庸》里的「慎獨」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官府十大幽默判詞
古代大俠真的可以隨身佩戴刀劍嗎?揭秘古代官府對於兵器的管制
孔府宴和譚家菜:古代官府貴族飲食文化各具特色
我國早在漢代官府就已經明文限制婚嫁開銷
古代官府十大幽默斷案判詞,忍俊不禁
阿一經典直隸官府菜系列之《金湯》小編推薦
清代官府為何無法禁止溺殺女嬰的陋習?
官府的傲慢與偏見:宋朝嚴禁訟師出現在審判程序中
中國頂級官府菜大全
中國最有名的三大官府菜為你揭秘
老漢半夜家中被盜向官府報案 劉伯溫:準備一缸清水 足矣
古代官府的通緝令真能抓到逃犯嗎?
古代官府為何要將鹽控制在手中?從哪個朝代開始這麼做的?
水滸九紋龍史進武藝超群,家財萬貫,為何會淪為官府通緝犯?
古代沒有照片,官府如何驗證考生的身份,不怕渾水摸魚嗎
老漢半夜家中被盜向官府報案,劉伯溫:準備一缸清水 盜賊很快伏法
古代女性被調戲時殺了人,官府怎麼判?清朝皇帝處理方式讓人驚訝
江湖人才出我輩,古代江湖人殺人犯法,官府不管嗎?
清朝時期,官府處理官司是向著哪邊?窮人打官司總是會輸嗎?
唐代的「不良人」是個什麼官職,為何有惡跡還能為官府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