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生平簡介

李鴻章生平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歷經太平天國、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經濟上與英國的大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私人來往,李鴻章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有研究認為李鴻章屬於親大英帝國的派別。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淵源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合肥市)。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庄。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經多年苦讀,終於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使李氏家族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磨店鄉(今合肥市瑤海區東北部)。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科舉出身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並作《入都》詩10首,以抒發胸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人,會試落第,在曾國藩府補習受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致用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

創建淮軍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廣西塾師洪秀全為首的農民,以傳播拜上帝教為途徑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聚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軍曰太平軍,經過兩年多的戰鬥,從廣西一隅經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長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抗衡之政權,並開始北伐西征。

當時清朝武裝八旗綠營腐朽不堪,於是咸豐帝一面用嚴刑重賞來阻止文武百官潰逃,驅使他們繼續為國效力;另一面努力爭取漢族士紳的支持,動員他們憑藉自己在本鄉本地的的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寨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與太平軍作戰。

咸豐三年(1853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佔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以李鴻章籍隸安徽,熟悉鄉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遂受命回籍辦團練。同年年底太平軍攻破舒城,呂自殺。次年一月,安徽巡撫江忠源因廬州城破自盡,李鴻章投入新任巡撫福濟幕下,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官封道台。

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命淮勇乘英國輪船以中立國名義通過太平天國控制的南京長江江面抵達上海,自成一軍,是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儼然乃新式陸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乃以此為基礎)。李鴻章及淮軍五虎將、援軍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與湘軍一起包圍太平天國。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參與平定了捻軍叛亂,因功加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坐鎮北洋

天津教案曾國藩處置失利,去職,被大量官民指責為「曾國賊」。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洋務運動

江南製造局的創建和曾國藩有密切關係。1863年盤踞安慶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擬設立鐵廠」,特派從美國留學歸來、懷有用西方科技文明改造中國願望的容閎赴美購買「制器之器」。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遵示撥款萬兩,「交令速往」,並復函曾國藩說:「西人制器之器,實為精巧。醇甫此行,當可購到。海疆自強,權輿於是。」

當時李鴻章與上海道丁日昌彼此講求禦侮之策、制器之方。李鴻章認為,先前設立的炸彈三局,「機器僅值萬餘金,不全之器甚多」,急需「買制齊全」,若托洋商回國代購,路遠價重,毫無把握;不如就近在上海「訪有洋人出售鐵廠機器,確實查驗議價定買,可以立時興造」。1865年,李鴻章讓丁日昌訪求數月,購得設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鐵廠,合并原由丁日昌、韓殿甲主持的兩個炮局,於9月奏准成立江南製造總局。容閎所購機器,『亦於是時運到,歸併一局。所有局務,責成丁日昌督察籌劃,先造槍炮兼造制器之器。1867年該局遷至上海城南高昌廟,建造機器廠、洋槍樓、汽爐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熟鐵廠、輪船廠等,開始製造兵輪。後來,該局於1868年至1870年間,陸續設立翻譯館、汽錘廠、槍廠,並在龍華鎮建廠製造洋槍細葯及銅帽炮引,使之逐漸成為一個以生產槍炮彈藥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的綜合性新式軍用企業。

1865年,李鴻章升署兩江總督後,將馬格里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在雨花台設廠,改稱金陵機器局。此後,逐漸擴充規模,改良設備,到1860年代末,已能製造多種口徑的大炮、炮車、炮彈、槍子和各種軍用品。

天津機器局

1865年5月,清廷在飛諭李鴻章派兵北援的同時,命其派員赴天津在崇厚主持下開局鑄造炮彈,以資應用。清廷此舉,「隱寓防患固本之意」,企圖建立由滿洲貴族直接控制的軍火工廠,打破漢族官僚對新式軍工企業的壟斷,藉以扭轉外重內輕的局面。李鴻章看穿了清廷的真實用心,採取了敷衍態度。1866年10月正式奏准在天津設局,專制外洋各種軍火機器,由崇厚籌劃辦理。

輪船招商局

清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由漕運改為海路。並且,李鴻章為了「自強」、「求富」,企圖通過興辦民用企業,解決軍事工業的原料、燃料供應、「調兵運餉」的交通運輸困難和「練兵練器」的經費問題。

1873年,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鴻章給招商局的定位是:沒有大事的時候,輪船可以運糧食和載客;有戰事時輸送軍火。(「無事時可運官糧客貨,有事時裝載援兵軍火,藉紓商民之困,而作自強之氣」)他還希望在航運上可以和外國的船隻抗衡。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為李鴻章採用招商集資的方式來解決經費問題。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辦、後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

其餘洋務企業,如電報局、唐胥鐵路、開平礦務局等洋務運動,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參與。

甲午戰爭

在開戰之前,由於北洋水師發展停滯數年,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晚清用1600萬兩白銀購德國軍艦,李鴻章的親信駐德公使李鳳苞按例收回扣5%即80萬兩白銀。事後有人指責李鳳苞將此款私扣,李鳳苞回辯說,這80萬兩都是給李鴻章及其家人用作國外旅資,自己沒有私吞。

戰爭中,李鴻章重用了陸軍統帥葉志超和水師提督丁汝昌。在陸地上,平壤一戰,當時駐守的清軍三十五營共一萬七千人,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人數相當。左寶貴料知葉志超貪生怕死,故以下犯上,派人監督葉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臨陣脫逃,致使入朝清軍潰敗,而葉志超逃跑當時清軍的傷亡小於日軍。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識弓馬」,不懂海軍建設和海戰,致使北洋艦隊喪師黃海,一敗塗地。

傳統說法常認為李指示給丁要「避戰保船」,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偏頗和誤傳。而末期也曾命令丁試著突圍逃跑而丁此時連拼力掙脫漏網的意志都已失去,回電拒絕。而時人認為李鴻章對甲午戰敗的責任,尚存在爭議。雖然存在著種種爭議,但從整個甲午戰爭的進程來看,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確實將所有淮軍主力部隊派往前線,從主觀希望上全力與日本一戰,但雙方實力懸殊,同時用人不當導致了戰敗。

馬關條約

戰敗後在各方指責之下,原本紅極一時,堪稱疆臣首領的李鴻章,亦從此不再有以前的風光。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之日,破格賞予李鴻章漢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滿族宗室貝子或以上貴族獨有,曾國藩亦只獲授雙眼花翎)。甲午兵敗後,李鴻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奪。不久,由於日本拒絕張蔭桓和邵友濂為談判代表,李氏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講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

遇刺

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在日本商討馬關條約簽定問題時,被刺客小山豐太郎開槍擊中左面,血染官服,當場昏倒。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里。隨行的醫生馬上替李鴻章急救,幸子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復原迅速。行刺事件發生後,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豐太郎,據此人供認,他本人是日本「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願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戰爭下去,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戰爭到底。

出使歐美

傳說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後,立誓「終身不履日土」。後來他於1896年環遊諸國,出訪俄國、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所到之處皆受當地元首接待,他在美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抨擊了排華法案。返華途中,經橫濱港換乘輪船,他命人在兩船之間搭木板而行,終不違當日之誓。然因甲午戰敗簽約,在輿論指責下,李鴻章調離直督要缺,改督兩廣。

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建議下,李鴻章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X光)拍照檢查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鑲入其頭骨時(李遇刺後子彈因手術風險高而沒有取出),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並為這種技術取名為「照骨術」。李鴻章也成為了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名人」。

身後哀榮

李鴻章去世後,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哭失聲」,太后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李鴻章墓,在今合肥城東十五里大興集。享堂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碑額刻「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大躍進時期李鴻章墓被挖掘,享堂部分留存至今。2004年10月28日,「李鴻章享堂」入列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評價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對這位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自我評價

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正面評價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鄉)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梁啟超則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1896年,李鴻章訪俄,俄羅斯帝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評論對李鴻章的印象時說:「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中國人,沒受過一點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於清晰地思考。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歷史上,在治理中國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治理中華帝國的實際上就是李鴻章。」

負面評價

左宗棠評價李鴻章是:「對清朝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訪問德國,會見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問他:「你當了一輩子的中國宰相,告訴我,你有什麼足以自傲的政績?」李鴻章就說,他怎樣領導軍隊剿滅了太平天國和造反的捻匪。據梁啟超記述,俾斯麥聽了通過翻譯告訴李鴻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過,我們歐洲人卻認為,打仗要戰勝外族人才是功勞;國內自相殘殺來保持一國的穩定,我們歐洲人不拿出來談。」雖然俾斯麥的威望始於以武力統一德意志。俾斯麥聽說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後,說「我可不要被說成是『歐洲的李鴻章』」;這話其實是在諷刺李鴻章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等其恥大辱,俾斯麥豈敢以「歐洲李鴻章」自居。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多爾袞生平簡介
鄭經生平簡介
明神宗生平簡介
明仁宗生平簡介
楊榮生平簡介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同鄉請李鴻章李翰章哥倆, 誰居上座? 李鴻章太睿智了
李鴻章生前唯一珍貴視頻:風燭殘年的李鴻章!
許曉鳳:梁啟超眼中的李鴻章—讀《李鴻章傳》有感
李鴻章獨女李菊藕簡介 李菊藕丈夫是誰?
伊藤博文苦口婆心勸告李鴻章改革 李鴻章怎麼回答
李鴻章的座右銘
同鄉請李鴻章李翰章哥倆,誰居上座?李鴻章太睿智了
晚清名臣李鴻章
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
李鴻章-被歷史誤解的勇士
淺記曾紀澤與李鴻章
青年毛澤東、蔣介石、李鴻章,都有詩言志,一生基調就此定格
「三兄弟」李鴻章、李鴻藻、李鴻賓有什麼不同?
李鴻章為臣的謀略 李鴻章是忠臣還是奸臣
李鴻章去世,軍統為何要暗殺李鴻章的孫子?
慈禧命李鴻章向洋人開戰,李鴻章回復:不奉詔
袁世凱請教李鴻章怎樣升官發財,李鴻章說了2字,從此平步青雲!
晚清名臣李鴻章書法欣賞
張曉川:張佩綸致李鴻章密札隱語箋釋
李鴻章長孫買通王亞樵殺蔣介石親信,最終蔣介石派軍統下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