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每周一縷書香|深入長沙久探幽 寒溫一脈總同流

每周一縷書香|深入長沙久探幽 寒溫一脈總同流

在中醫學界,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的論爭由來己久,至今未息。近代,從楊栗山著《寒溫條辨》以來,主張寒溫合論者甚多,然在寒熱如何統一的問題上,仍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本期中醫家《每周一縷書香》欄目為大家推薦的書目是名老中醫萬友生教授所著的《寒溫統一論》,萬老潛心於中醫熱病(傷寒與溫病)理論探索和臨床研究數十年,集歷代醫家之大成,提出以八綱來統一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及衛氣營血,從表裡、寒熱、虛實來辨治外

感熱病,斯使傷寒學說與溫病學說冶於一爐、溶為一體,成為有機的熱病理論體系,可謂獨具匠心之作,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萬友生(1917年9月21日~2003年6月2日),出生於江西省新建縣西山鄉石堎村。7歲入私塾讀書,17歲求學於江西四大名醫之首的姚國美先生創辦的江西中醫專科學校,3年肆業,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學,21歲獨自掛牌行醫。醫途雖苦,蔗境彌甘,學驗漸豐,醫名漸顯。

新中國成立後返回南昌市,歷任江西省衛生廳中醫科負責人,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江西省中醫學院大內科主任,傷寒、溫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是江西省三位首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之一。也是我國首批由國家兩部(國家人事部、國家衛生部)一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的,列為重點繼承其學術思想的中醫名師之一。第一、二屆全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第三屆顧問,江西中醫學會名譽會長,江西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委。

治學崇尚張仲景《傷寒論》和吳鞠通《溫病條辨》,兼采上自《內經》、《難經》,下及歷代寒溫各家學說之長,極力倡導寒溫統一。《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第一集曾以《倡導寒溫內外統一的萬友生》為題,全面深入地介紹了他的學術經驗。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還在《傷寒論醫學的繼承與發展》一書中選輯了他的著名論文《欲識厥陰病,寒溫合看明》。此外,對脾胃理論、陰火理論先生亦有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闡發,並在臨床上有獨具匠心的運用。

寢饋岐黃七十年,精於臨床,勤於著述,主要著作有《傷寒知要》、《寒溫統一論》和《熱病學》三書。在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醫案、醫話130餘篇。領銜的國家科委「七五」攻關中醫急症科研課題———應用寒溫統一熱病理論治療急症(高熱、厥脫的臨床研究)獲199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寒溫統一論》一書還獲得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神農杯」優秀獎。

萬老編著的這部《寒溫統一論》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總論分為傷寒和溫病的病因病機、傷寒六經辨證論治的基本內容、溫病三焦和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的基本內容、八綱是傷寒和溫病辨證論治的總綱四章;下篇各論分為表寒虛實證治、表熱虛實證治、半表半里寒熱虛實證治、里熱虛實證治、里寒虛實證治五章。

本書把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葯,網羅於八綱之中,落實在臟腑之上。即以表裡寒熱虛實為綱,六經、三焦和衛氣營血為目,既在表寒虛實證治、半表半里寒熱虛實證治、里寒虛實證治章中保持了傷寒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和表熱虛實證治、里熱虛實證治章中保持了溫病三焦、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各自的局部系統性,又在表裡寒熱虛實六變中,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具有其共同的整體系統性,形成為一套完整的外感病學辨證論治體系。

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的論爭,由來甚久,至今未息。其實從傷寒和溫病學說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它們本就是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

從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內經》《難經》和《傷寒論》都是寒溫合論的。如《內經》指出熱病皆傷寒之類,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夏至日前為溫病,夏至日後為暑病;《難經》所謂五種傷寒中就包括溫病、風溫、風濕、熱病、濕溫;《傷寒論》不僅論及傷寒,而且論及溫病、風溫、風濕和痙濕喝病等,都足以證明。

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一時期的寒溫合論,在《內》《難》兩經中是有論無方的。繼之而起的《傷寒論》才把它充實起來,形成理法方葯俱備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只是由於《傷寒論》詳寒略溫,尚未能滿足外感病辨證論治的需要而已。

還應看到的是,這一寒溫合論的局面,由東漢延伸到晉、隋、唐、宋時期,大都是謹守仲景成規的。

金元四大家出,諸子爭鳴於醫壇,活躍了學術氣氛,尤其是劉河間倡言火熱,主用寒涼,突破了仲景成規,開拓了醫家心境。後人因有「傷寒宗仲景,熱病主河間」之說。但他對於熱病,只能說是在病機理論上有所發展,還未能說是在治法方葯上臻於完善。

到了明代,溫病學說逐漸興起,並從傷寒學說中分化出來,獨立發展。吳又可首先著成《溫疫論》,開創了寒溫分論的新局面,但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內容還不夠完備。迨發展到清代,葉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吳鞠通等人,著成《溫熱論》《濕熱條辨》《溫熱經緯》《溫病條辨》等書,才形成了理法方葯俱備的三焦和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由於這一體系是在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因而它們是一脈相承,相得益彰的。

正由於傷寒學說是溫病學說的基礎,溫病學說是傷寒學說的發展,所以寒溫兩說發展到清代後期,又在寒溫分論的局面中逐漸走上了寒溫合論的道路,如楊玉衡著《寒溫條辨》等。20世紀以來,主張寒溫合論者漸多。新中國建立以來,寒溫統一的趨勢,已日漸成為中醫學界的主要動向之一。

不少中醫學者認為,傷寒六經體系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體系雖然各自有其特點,但都屬於外感病辨證論治的範疇,應該冶於—爐,融為一體。何況傷寒學說比較詳於表裡虛實的寒證治法而重在救陽,溫病學說比較詳於表裡虛實的熱證治法而重在救陰,分之各有缺陷,合之便成完璧。今天中醫臨床診治外感病,大都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的理法方葯,多無成見。因此,寒溫是應該重新合論,使之歸於一統的。當然,今天的寒溫合論並非歷史的重複,而是對過去寒溫合論以及寒溫分論的繼承犮展,是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統一。

近時中醫學界在寒溫如何統一這個問題上主張不—,有的主張用傷寒六經來統溫病三焦和衛氣營血;有的主張用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來統傷寒六經;有的主張用西醫對急性熱病的分期方法來統一中醫的寒溫兩說等。

我之所以主張用八綱來統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是因八綱乃中醫對疾病,尤其是外感病辨證論治的總綱。而王叔和所編次的張仲景的《傷寒論》,雖然名為三陽三陰辨證論治,實則其陰陽是落實在表裡寒熱虛實上的。因而也就是八綱辨證論治。繼之而起的溫病學家,如葉天士的《溫熱論》和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雖然是按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但都是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繼承發展,仍然是以八綱為依歸,並在表裡虛實的熱證治法方面大大地彌補了《傷寒論》的不足。因此,用八綱來統一寒溫兩說,或許不只是愜我心意的吧?

這就是我寫這部《寒溫統一論》的思想基礎,也就是本書之所由來。但學問無窮,人識有限,見仁見智,各有其是,本書之作,聊當拋磚引玉而已。

《寒溫統一論》寫成,我在繼承祖國醫學上一個主要的心愿得償,這雖然是一件值得自慰的事,但隨著一波剛平的寒溫統一而來的內外統一的一波復起,又不禁使我心倩難以平靜。

促使我的思想由寒溫統一向內外統一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臨床常見的內傷熱病,如氣鬱發熱的丹梔逍遙散證、食滯發熱的保和丸證、痰積發熱的清氣化痰丸證、血瘀發熱的血府逐瘀湯

證,以及陰虛發熱的六味地黃湯證、血虛發熱的當歸補血湯證、氣虛發熱的補中益氣湯證、陽虛發熱的通脈四逆湯證等,雖然和外感熱病有區別,但又有聯繫,也應該把它們統一起來,使之相得益彰。

而這更應是對我們的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把外感內傷合而論之的學術思想的繼承發展。

我將為此而繼續努力,爭取早日在寒溫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內外統一的願望。

1990年,萬老出版《熱病學》著作,學術思想初步形成,為表達喜悅之情,先生賦詩云:

如果您是中醫或者是鐵杆中醫粉,那麼快來下載體驗吧,「中醫家」APP將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中醫人生!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從「海上有戲」到「湘滬有戲」:長沙博物館呈現「戲墨之美」
魏斌:吳簡釋姓:早期長沙編戶與族群問題
袁隆平在長沙接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獎盃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