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廣州丨城區里最後的漁民,50年來卻在親手填江蓋房。

廣州丨城區里最後的漁民,50年來卻在親手填江蓋房。











62歲的梁阿姨,走在村子裡2米寬的水泥地上,突然停下腳步,指著腳下和我們說:「這裡以前是座橋,不過橋就回不了家。」


這裡是漁民新村,廣州城區的最後一個漁村,大部分房屋都是漁民填江所建而成。她在水上建起的房子里住了三十幾年,或許因為生在漁家,她跟水有著天然的親近。她時常走到從屋子延伸至江面上的大棚里,望著靜靜流淌的珠江,感受從江面上吹來的風。


她是疍家人,這是一群生活在廣州城裡的特殊群落,他們世代以舟楫為宅,以捕魚為業,居無定所,逐潮遷徙。梁阿姨打生下來,就住在寬不過一米半的漁船上,讀了兩年小學,便輟學跟父母在珠江上捕魚。


上世紀60年代,根據「水上居民上岸定居」的國家政策,梁阿姨一家上了岸,住進了新洲東部沿江的漁民新村,一住就是50年。現在,這裡居住著200多戶疍家人,被稱為廣州城區最大的疍家人聚集地。


梁阿姨最早住的地方,是政府給每戶人家分的20平米瓦房。房子雖小,倒是實實在在的「無敵江景房」,推門而出,就是廣闊的珠江。


到了要成家的年紀,不能再和父母擠在這間小房子里了,梁阿姨當時的對象、後來的老公吳大叔也是疍家人,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將目光投向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珠江。在向村大隊里申請獲得批准後,他們就在瓦房以南的水面上,開始填江建房。



談戀愛的3年,在她的記憶里都在運泥沙,官洲、長洲、文沖……哪裡有泥沙,他們就把船搖去哪裡。一條小漁船,拉3趟才夠一立方。一間32平米的小平房,造了整整3年。



1981年,梁阿姨和吳大叔在這間來之不易的房子里結婚了。也就在那六七年里,村裡人紛紛如法炮製建起房子,逐漸形成了與江岸線平行的一排水上住宅,大家甚至集資鋪路造橋,連接陸地。


後來,生活條件好了,梁阿姨家的房子加蓋了一層。再後來,他們又在房子以南的水面上,新建了一棟三層樓。那是1997年,村民們又集體把陸地往珠江河道推進了十幾米。



「建房子要辦宅基地使用證,我們辦了之後沒多久,就不再批了。」梁阿姨說,當時有人想再往前建,都不允許了。不過村民們還是想辦法打了擦邊球——從屋子往江面方向搭起了吊腳鐵皮大棚。



從60年代江邊的第一批瓦房,到家家戶戶搭起的大棚,這個從村頭到村尾不過500米的小漁村,在50年時間裡,村邊的珠江河道縮窄了50米。




50年,50米。發生在這半公里長江岸線上的變化,正是珠江岸線變化的縮影。



建國以來的60多年內,珠江經歷了多次人工填江。從白天鵝賓館、南方大廈、愛群大廈,到著名的二沙島、海心沙,及至新中國船廠、琶洲會展中心,都是建在填江而成的土地之上。例如海心沙島,當時為了建造亞運會開閉幕式場館,島的面積從9公頃變成17公頃,幾乎擴大一倍。


廣州地標性建築白天鵝賓館,由霍英東與廣東省政府投資合作興建而成,於1983年開業,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當年霍英東建白天鵝時承諾,不破壞沙面島環境,不佔用沙面島的地,因此在香港有填海經驗的他,在沙面島以外的江面圍堰造地,建起酒店。這在當時的中國堪稱「創舉」,人們讚美它的不同尋常,卻很少想起另一個事實——白鵝潭因此縮窄了近百米。


如果把時間拉得足夠長,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廣州城市的發展史,就是珠江不斷變窄的歷史。



老廣州習慣把橫渡珠江叫做「過海」。其實古時候的珠江,真的如海洋般寬闊。秦漢時期,珠江北岸線就在現在的中山路一帶,珠江的寬度是今天的10倍以上。在北京路與中山四路交匯處的南越王宮博物館裡,至今還可以找到秦漢船台遺址。


到了晉代,現在位於惠福西路的五仙觀,是當時珠江北岸的一個渡口。


唐代的珠江岸線則在西關泮塘、秀麗二路、延安二路一線。


到了宋代,岸線南移至西關涌和玉帶濠一帶,第十甫路上的廣州酒家在當時就是江岸邊。



明朝時期,珠江河岸由西關涌南延到現一德路、萬福路以南。清代,珠江岸線進一步南移,1846年已推移至西濠二馬路,1907年江岸到達今南方大廈前的西堤,1931年新堤一帶填為陸地,海珠石併入河北,填為河岸。


千百年來,珠江的寬度從最早記錄的2000米,縮窄到了現在的200米。而珠江以北與之平行的條條馬路,都是曾經的江岸線,它們彷彿這座城市的年輪,記錄著廣州的滄海變桑田,記錄著城市演變對自然生態的蠶食。



數據顯示,自漢代以來,廣州市區的珠江岸線以平均每年0.6-0.8米的速度向江心推移。按照這樣的速度,珠江在數十年後,是否就要變成「珠涌」?這個看似聳人聽聞的結論,在我們回望歷史之後,似乎顯得「順理成章」。




珠江江岸的巨大變遷,一方面是由於珠江流域各江河帶來泥沙沉積,海灣逐漸淤小,淺海變成陸地,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人口膨脹、城市發展而難以避免的人為填築。有專家斷言,若珠江縮窄成「珠涌」,不僅是景觀的改變,還會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珠江納潮能力也將縮小,同量的洪水潮水,將令廣州遭遇水災的幾率大增。



近幾年,梁阿姨家的兩棟房子幾乎逢雨必浸,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膝蓋。為此,他們重新裝修1981年建成的房子時,特意墊高了地面。但長期的水浸,已令房子的地基受損,加上左鄰右舍時不時地翻修房屋,這個房子已出現了輕微的傾斜。可是除了水上人家,大多數人幾乎察覺不到珠江的變化。


相比弊端,填江的利更為明顯。填江比搬遷來的便利,帶來的人造景觀讓城市變得更加「高大上」,乃至廣州人對浩瀚水景的憧憬,也促使更多房地產開發商們想盡辦法打河道的主意。


直到21世紀初,主城區的珠江河道管理才逐漸嚴格起來,如今,在城區里填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然而,廣州還有許多河網密布的地區,並非不會上演中心城區的歷史。那些尚未開發的野外河岸,或許會以環境改造的名義去填河、修堤,而這種蠶食往往是不容易察覺的,也很容易游離於監管之外。


這些微妙的關係也出現在了漁民新村。村子現在成為市區一部分,村民無法繼續填江,只好在之前佔據的水面上,密集地造出一棟又一棟房屋。曾經的橋,下面不再流水,而是被填上了泥沙,變成道路;原來的水流,越來越小,甚至變成一潭死水,漂著各種垃圾。親手破壞掉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的問題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樣的環境自然無法留住「城裡人」。梁阿姨的兩個兒子,和許多疍家人的下一代一樣,不再從事漁業。他們在市裡有自己的家庭,只有周末,才會偶爾回到這個小漁村。在這個連馬路都沒有的村子裡,幾乎都是如梁阿姨這般年長的漁民留守在此,日夜與這個陪伴了他們大半輩子卻再無生機的珠江相伴。他們沒有別的謀生手段,只能繼續以打魚為生。



河道變窄,疍民消失,在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經濟與便利中,這些「犧牲」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如今,梁阿姨時常走到從屋子延伸至江面上的大棚里,望著靜靜流淌的珠江。她常沉浸在回憶中:「以前的珠江好寬、好靚的,水質又好。」



那時,她跟隨父母捕魚,家門前的珠江便是他們的漁場,漁獲頗豐。現在,她和丈夫要划船9個小時,到深圳附近才有收穫。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點擊閱讀,推薦文章




汶川丨我們都還記得。



廣州丨你有想過,你的貓狗有一天會死嗎?


大連丨逆行的時光列車。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這位老人帶領7000日本人,在北京黃沙源頭種300萬棵樹。
54歲嫁給女兒同班同學,63歲成為法國第一夫人,她的傳奇程度堪比鄧文迪。
母親節敬獻 〡 獅子本 「 弱 」,為母則剛。
你們都在歌頌母乳餵養好母愛多偉大,可想喂個奶卻那麼困難 。
廣州城區里最後的漁民,50年來卻在親手填江蓋房

TAG:那一座城 |

您可能感興趣

誕生在廣州的通草畫:帶我們了解百年前市井百態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
去過廣州和香港,就知道上海話的處境有多差
廣州要跌出一線城市了嗎?
除了一德路石室 廣州還有兩座石屋
從小畫到產業 40年廣州動漫記錄中國動漫成長足跡
解密廣州寶藏:清代珠江版「清明上河圖」
廣州四大發明,粥粉麵飯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精彩作品搶先看
廣州加大與港澳台晶元業合作 打造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票,《電影眼漫遊中國》修復版難得一見
亞洲首台雅馬哈Niken GT與多款稀有車型驚現廣州!你猜猜最便宜的是誰?
網易藝術.展訊 | 廣州設計周特別項目「城市藝向」
廣州艾滋媽媽通過母嬰阻斷順利產子
一面速度 一面藝術:網易藝術跨界廣州車展,打造最文藝展台
清乾隆白玉花觚等一批藝術珍品亮相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