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它是2017至今最好的獨立電影,看完後我同意
(本文由毒舌電影原創:dsmovie)
周一,Sir在公司看到了一個黑眼圈表妹。
細問才知,她前一晚看到肉叔推的《摔跤吧!爸爸》刪減片段,立刻下載了完整版,擼到深夜......
這姑娘,二刷、三刷、再刷完整版,是真喜歡。
《摔跤》配得上這種喜歡。
上映一周,票房就打破阿米爾·汗前作《我的個神啊》紀錄(1.18億),創印度片在華最好成績。
目前總票房4.74億,眼看就要超過《銀護2》(5.75億)。
各項數據都是首位
今年目前為止,最讓人激動的逆襲。
《摔跤》在國內掀起的熱潮,除了口碑發酵、阿米爾·汗在華的人氣之外,還有一點也不可忽略——電影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女權、家庭教育、政府管理......這些社會現狀,恰巧在某種程度上與國內遙相呼應,引起不少共鳴。
對於影片,Sir最感動的不是姐姐第一次放倒男摔跤手,也不是阿米爾·汗說出「你是我的驕傲」。
而是剪成平頭的女兒們參加婚禮時,新娘的一番話:
真希望我的爸爸能這樣對我......
你們的爸爸,承受著整個村子的嘲諷,是為了你們能主宰自己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曾在童年希望過,能擁有真正懂自己的父母。
這讓Sir想起了一部新片,它拋出的教育問題,和我們太近:
《天才少女》
Gifted
如果說《摔跤》是阿米爾·汗對印度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一次拳打腳踢。
那《天才少女》就是對望子成龍的一次溫柔提醒。
本片劇本,曾在2014年入選好萊塢劇本黑名單(The Blacklist),別看叫「黑名單」,它上面列的,恰恰是好萊塢業內人士評選出的優秀劇本。
截至2015年,有314部黑名單電影被拍攝,共獲得223項奧斯卡提名,說它是質量保證,絕不為過。
而《天才少女》上映後,以1718萬美元的票房,成為美國本土2017年至今最賣座的獨立電影。
豆瓣接近一萬人看過,打出8.1的高分。
雖然是獨立電影,但卡司卻都有看頭。
有剛憑藉《隱藏人物》獲奧斯卡最佳女配提名的奧克塔維亞·斯賓瑟(Octavia Spencer);
男主是「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還有珍妮·斯蕾特(Jenny Slate)。(兩人曾因這部電影走在一起,可惜後來分手了)
除了美隊,片中最大亮點,當屬11歲的女主角麥肯娜·格瑞絲(Mckenna Grace)。
這位小蘿莉,不僅是賣萌擔當,演技也炸裂。
你看,連美隊在採訪中看她的眼神,都是寵溺加服氣。
「天才少女」說的就是她:一年級的數學神童,瑪麗。
第一天上學,老師教小朋友十以內的加減法。當問到瑪麗時,她忍不住就給了一副Excuse me的嫌棄臉——
3加3?不是吧?
老師大奇,決定測一下這小妞的智商。
你看瑪麗,小身板一挺,小腿一蹬,擺好了迎戰姿勢。
於是,兩人開始了一場,令在場小屁孩目瞪口呆的巔峰對決:
——15+17=?
——32。
——57+135=?
——192。
秒答有沒有。老師被逼,祭出了超綱大招——57乘135等於?
瑪麗一時沒答。老師以為贏了,正準備繼續上課……
「7695。」
瑪麗皺著眉,慢慢說出了答案。
沒等老師抓起計算器,瑪麗繼續補充:
平方根是87.7,後面還有尾數......
這……Sir都替老師感到了深深的羞辱。
雖然瑪麗在智商上完虐大人,但她在美隊面前,卻是個十足的淘氣鬼。
美隊在劇中演一個修船工人,瑪麗最開心的,就是和他一起出海。
兩人的互動超戳心。
比如這一幕,兩人在夕陽下……
蘿莉拽著美隊的手,調皮地往上爬,而美隊則穩穩站著,有一句沒一句聊著,好溫馨。
有相聚,就有離別。兩人分別時的哭戲,小蘿莉濕潤的眼眶、震顫的嘴唇,看得Sir都幾乎融化了。
那你要問了,這種大叔蘿莉情,和教育有啥關係啊?
聽Sir慢慢說。
美隊其實是瑪麗的舅舅。瑪麗媽媽是一位數學家,生下瑪麗後自殺身亡。
釀成悲劇的不是別人,是瑪麗的外婆(琳賽·鄧肯 飾)。
外婆也是數學天才,但為了愛情放棄了數學。她和中國很多父母很像,把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身上。為把女兒培養成改變世界的數學家,從小就異常嚴苛,也埋下了女兒長大後的心理缺陷。
可直到女兒去世好幾年,外婆還執迷不悟……又把眼光投向了聰明的外孫女。
全片最大的矛盾,就是舅舅與外婆對瑪麗監護權的爭奪。
舅舅不忍瑪麗重蹈悲劇,希望把瑪麗教育成一個平庸而快樂的常人。
而外婆則希望瑪麗能繼續女兒的數學研究,發揮天賦,名垂青史。
成才VS快樂,哪個對?
當然,雙方這麼做,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先別急著說,你覺得舅舅更好……舅舅的確關心瑪麗,甚至,連她養的貓都關心。
因為瑪麗喜歡養貓、彈鋼琴,於是美隊在安排瑪麗的領養問題上,一再問詢領養家庭能不能養貓,有沒有鋼琴。
但在這種「為你好」背後,也藏著私心。
比如當過大學教授的美隊,完全有能力為瑪麗創造更好的環境,卻因為偏好出海當了修船工,讓瑪麗跟自己擠簡陋的小房子,連電腦都買不起。
每個周末,他還規定瑪麗必須呆在鄰居家,以免妨礙他的固定節目——約炮。
這正是Sir喜歡《天才少女》的地方:
它大刀一揮,把兩種教育方式相互對立,卻沒有選擇站哪一方。
雖然全片看下來,美隊舅舅比較正面、討喜,但導演也隱隱流露了對這個角色的隱憂。
外婆也一樣,雖然過度功利,教育理念霸道反人性,但導演也不忘給出這樣做的合理理由:
直到展現完舅舅和外婆各自的不對,導演才拋出了終極問題:
教育,究竟是家長的事,還是孩子的事?
表面上電影在說舅舅與外婆的正面對碰,但在兩人的爭奪中,始終有一些「閑筆」,抽絲剝繭般透露出了孩子的想法。
比如瑪麗參觀外婆家,看到外婆年輕時和大學同學一起研究數學的舊照片,這個「小大人」露出了羨慕的表情,眼睛瞪得超大,還說……
「酷!」
她喜歡出海,喜歡與舅舅玩,但她同時也痴迷數學。
她喜歡炫耀天賦,但同時也恨這種天賦,這才是她珍惜舅舅的原因:
在我展現出數學天賦前,他就照顧我了
而她喜歡貓的原因,是因為她養的貓,只有一隻眼睛。
跟自己一樣,也是別人眼裡的異類,你看她對同學們怎麼說:
它很聰明,但每人發現這一點
沒人理解它,沒人
瑪麗希望施展天賦,但她也是小孩子,同樣需要無關天賦的、平凡的陪伴與愛護。
好像,電影已經無意中揭示了教育真正的答案?
關於教育,孩子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
就像美隊在採訪中說的:
這部電影影響我最深的,不是父母責任的意識,而是讓我更多回想起,當自己是個孩子,身處一個成人世界,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天才少女》當然不止撓到美國教育的癢處,中國,就是Sir身邊,也有在教育方法上截然對立的幾位朋友。
老實說,他們都算有愛的父母——
一類,舅舅式放養。除了給孩子買玩具,帶孩子各種玩,其他什麼都不管,孩子做作業,他在旁邊看電視。
他的理由說出來,和上面的舅舅很像:
現在的孩子夠苦了,未來又難以把握。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只能儘力給他一個幸福的童年。
另一類,外婆式包辦。因為擔憂未來,所以從小就為上名校做準備:學位房、輔導班,甚至移民……他們的理由,聽起來也蠻在理:
我這可不是干涉孩子,孩子不懂事,我要給他更優選擇的空間。
這兩種教育孰優孰劣?
——不分優劣。
一味的松,其實是給予一個孩子自由的陷阱,因為這種自由,以孩子的認知未必能夠理解和承受,而我們都知道,自律才能自由。
一味的緊,則是把孩子困在一個專制的牢籠,看似保護,卻也閹割了個體獨特的可能性,因為可能性需要好奇心去驅動。
這是教育的為難,這也是教育的意義。
因為不管多聰明,每一代人對未來的判定,總是刻舟求劍的。
再明智的父母,也不能比孩子在三十年後的未來,表現得更好(如果真是那樣,只能證明孩子比你失敗)。
我們應該時時自問的是,在為孩子包裝你所想像的、一個有局限性的未來時,有沒有忽略那顆童心,流露出的另一些美好可能?
片中結尾,瑪麗的生活開始變了:
她在坐滿大學生的課堂上課。
她也坐上舅舅的車去公園,開心地和同齡孩子們你拍一我拍一。
你說她會活成舅舅的樣子,還是活成外婆的樣子?
其實,是活成了她自己的樣子。
毒舌電影原創,微信ID:dsmovie
微信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真敢拍,說愛因斯坦喜歡在辦公室
※四星,扣一星是男主太帥
※本月第一大片的三個秘密,只有我發現了
※都在誇這片良心,我當壞人唱反調吧
TAG:毒舌電影 |
※沒看過這些電影,2017年就有遺憾了
※2017年你可能沒看過,卻值得一看的華語電影
※毫無疑問,這是2017年最好看的電影!
※83歲拍攝48部電影,如今他也許要說再見
※我的2017私人電影清單,我敢打賭你們一定都沒看過
※誰看完電影最愛寫評論,80後90後居然真的有代溝
※80後以為他是唱歌的,90後是拍電影,00後是個廚子,如今重返歌壇
※2017,我遇見這些電影
※2017年這些好看的動畫電影,趁著假期跟孩子一起看起來
※2018年這64部溫馨愛情電影,你想和誰一起看!持續更新
※2017年度最好看的電影,你錯過哪些?
※1994,上帝看電影那年,有一部很少人知道的好電影
※2018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你更想看哪個?
※可悲!2017年賺錢的電影只有10%,這5部影片口碑好到爆,卻虧到哭
※2018年有什麼好看的電影?這些絕對不能錯過!
※2018漫改電影接踵而至,就問你們怕不怕!
※我們5歲時看他25歲演的電影,20年後我們「老了」,他還是「25歲」,太打擊人了
※1994年會何會有如此多好看的電影?
※新年看什麼?絕不能錯過的2017美國最佳獨立電影!
※2018年,第一部讓我看完失眠到凌晨三點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