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選自《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虛實」是章法總綱,綱舉才能目張。鄧散木在《篆刻學》中將章法分為14種,後又有人將章法分為25種, 無論14種,還是25種方法都只是謀求虛實效果的手段而已。這裡所談章法分布50例,每一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一方印章的布局中,可以由多種布局方法綜合而成。

1.滿實法

亦叫勻稱法。 「安北將軍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標印」四印,文字分布勻稱,印面滿實,渾厚平正,字距繁密,印角充實,黑白虛實雖有變化但沒有大起大落。滿實法布局的特點是莊重、樸實、大度,穩如泰山,給人以端重渾穆的美感。為了使印「滿實」,可採取一些手段。如白文印四周加白邊,將印文作隔邊、頂邊處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豐滿充實。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滿虛法

印面以稀、疏、虛為主,視覺效果空靈簡明。 「長金之璽」、「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文字筆畫少,線條較細,布白空虛,字距相對較遠。這類印章線條以橫平豎直的直線為主,圓線、曲線為輔,用刀可沖可切,以輕、淺為主,突出端莊、清秀、瘦勁的格調。滿虛法的印章,其邊欄一般較粗壯厚實,主要是為了突出印面的「虛」,與印面形成虛實反差與對比。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上實下虛與上虛下實法

上實下虛的印文分布在印章的偏上方,形成上部緊密滿實,下部稀疏空虛的效果,如「錢超白事」、「曹氏印信」「節堂」、「種竹道人」、「芳華」五印。這種印章給人以舒適飄逸之感。設計這類印章時,主要有六種方法。第一,可以上部有印文,下部無印文,或是上部印文向下伸展、延續與下垂。第二,印章上部字粗壯,下部字較細小。第三,印章上部字緊密,可採用增繁、增曲疊等方法;印章下部字稀少,可採用減筆、少屈等方法。第四,印章上部布字多,內容豐富,結體繁複;印章下部布字少,內容簡少。第五,印章上部文字厚重、清晰;下部文字稀薄、模糊、斷續。第六,印章上部文字大一些;下部文字小一些。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上虛下實法。「大醫司馬」、「文帝行璽」、「五屬嗇」、「十年一覺」、「剛毅」五印。上虛下實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關係。在刻制印章上部線條時,吃刀淺、用力輕,字畫之間留空多;在刻制下方線條時,吃刀深。

  • 左實右虛法

這類印章在古璽、漢印乃至近代印人的作品中十分多見。尤其是近代印人根據前人的經驗,強化了左實右虛的反差和力度,使實處更實、虛處更虛。論理,左實右虛是藝術上的一種不平衡現象,重心偏左,視覺上會有一種傾斜感。然而篆刻藝術家通過刀法使點線質量提高、內涵豐富,實處顯得不實,虛處顯得不虛。兩者在方寸之上和平共處,相輔相成。實際上實處無非是空隙少、字畫多,虛處無非是空隙多、字畫少,而印章的空隙恰好是給筆畫的多少一個相反的補充。仔細觀察這類印作可以發現,左方的實由於右方的空、虛鮮明的對照和映襯,顯得更有韻律,充滿雅緻與魅力。下圖中「王尊」、「呂黑」、「千人督印」等印作,均是利用字畫多少來布局,多畫字置於左方,少畫字安在右方,營造出左實右虛的氣勢。有些印作右邊只置一個字,把其餘的字均置在左方。此外還利用減筆、線條細、字形縮小等方法來增添右邊的「虛」感,利用增筆、加曲、加粗、擴大字形等方法來增添左方的「實」感。例如下圖中「王丙之印」,若「王」和「丙」二字增疊加曲,那麼就難以做到「右虛」了,若「之」字不曲屈加疊,那麼就呈現不出「左實」。

  • 左虛右實法

這類印章在古璽、秦漢印中十分多見,近代印人亦十分喜歡用這種格局治印。如下圖中「魏乙」一印,把字畫少或點畫比較簡單的印文置於左邊,這樣左邊布局顯得疏而虛;把字畫多或點畫比較繁密的印文置於右邊,這樣右邊布局就顯得滿實。再如「文竹門掌戶」一印,屬多字三行式排列,最後一行安置一個字或者安置簡少的印文,來達到「虛」的效果。大凡先秦、兩漢印章,章法都參差有致,詭異奇險。左虛右實形式的印章,左邊雖然空地多,印文點畫簡單,極少曲疊,但刀法到位,線條渾樸,更富有特色;右邊雖然空地少,印文點畫緊密,但一點兒也沒有做作的痕迹,十分自然妥帖。如下圖中鄧散木的「蘆中人」印,印右只一個字,點畫粗壯,「蘆」字上半部增添了盤曲、穿插,顯得非常密實;左面有兩個字,但點畫不多,且文字上移,「人」下大塊留紅,最大限度地強化了「虛」,強化了左右的對比與反差;而「人」字的一斜撇,又起到了飛動的效果,使全印皆活,惹人生愛。此外,使左邊印文用刀輕、線條細、文字小一點兒,右邊印文用刀重、線條粗、文字大一點兒等方法,也能改變印章的虛實關係。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虛角法

在以方形為主的印章藝術中,虛角法形式的印章非常多見。虛角可以在左上角、右上角,也可以在左下角或右下角。如右圖中「漢匈奴呼盧訾屍逐」印系左上角虛,「殿中都尉」系右下角虛,「方除長印」系右上角虛,吳昌碩的「溪南老人」系左下角虛。

求得虛角效果的辦法一般有:第一,欲虛的角落放置筆畫少的文字;第二,欲虛的一角將文字點畫刻得細一點兒,其他三角則刻粗一些,形成虛實反差;第三,虛角上的文字小一點兒,佔地少、留空多,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點兒,佔地多、留空少;第四,虛角上不置文字,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線條延伸下來;第五,虛角上的文字通過減筆、減曲、細柔、縮小等手段變虛,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筆、增曲、加繁加密、加重加粗等手段呈「實」。一方印章上,讓一角空虛些,如同一幅畫留一個通氣處,章法上可起到一種調節作用,增強造型上的空間意識。這類印章絢麗多姿,趣味無窮。

  • 對角虛實法

在印章中,四方形的印章屬多數,但也有不少是長形、圓形、異形印章。無論何種形狀,相對而言,總有四個角,而它們的對角分別用虛實法來處理布白,則叫對角虛實法。從角度、部位看,它可以左上、右下呈「虛」,右上與左下呈「實」,如右圖中「皇后之璽」;也可以左上、右下呈「實」,右上與左下呈「虛」,如「薛守」印。從文字來看,它不一定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的或五個字以上的多字印。為取得對角虛實效果,一般可將印文點畫少的文字置於對角。漢印「宜土祭尊」中,「祭」字點畫並不少,則採用減曲、少盤錯、縮小文字、線條變細變短等辦法,與「土」相對呈「虛」;而「宜」字通過增筆、增疊、加粗線條、增大文字等方法與「尊」字相對呈「實」。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斷岸干尺」印,儘管文字很多,但對角虛實鮮明強烈,充滿波浪式的律動與節奏,一疏一密,對角呼應,說不盡的魅力令人目光不想離開。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虛實相間法

虛實相間法一般專指五字以上的多字印。如下圖中「樂浪太守掾王光之印」,「樂」字「實」,「浪」字「虛」,「太」字亦顯「虛」,「掾」字呈「實」,「王」字呈「虛」,「光」字呈「實」,「之」字顯「虛」,「印」字呈「實」。再如「元祜黨人之後」一印,「元」、「人」、「之」三字點畫少,呈「虛」;「祜」、「黨」、「後」三字點畫多而密,呈「實」。該印按「虛—實—實—虛—虛—實」的規律排列,「虛」構成了一個倒三角形,而「實」構成了一個正三角形。

下圖中趙之謙的「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一印,每個字點畫主體部分上移,使字之上部顯「實」;每字都將下方部位某些線條拉長,作懸針、長腳形狀處理,疏而空靈,形成「虛」。這類印章文字雖多,但多而不滿,疏密相間,氣象萬千。

  • 周實中虛法

周實中虛的印章,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印文分布在四周,中間形成空虛狀。如下圖中「魏鳥丸率善佰長」一印,中間一字筆畫少,無盤曲摺疊,四周的印文筆畫繁多,線條粗,且增疊加曲,周實中虛,對比強烈,最具典型性。而近代印家在營構周實中虛時更是匠心別具,做足了文章。如下圖中鄧散木的「見素抱樸」一印,中間不僅留有空地,且中間部位的點畫線條都有意刻輕、刻細,而周邊印文的點畫線條厚重、粗壯,著意營造了周實中虛的效果。清朱岷的「煙雲供養」一印,與鄧散木的「見素抱樸」印異曲同工,朱氏此印比鄧氏印更逼邊,中間留出的空地更多,因而「周」更「實」,「中」更「虛」。

周實中虛式的印章,彷彿高山叢林,環抱著一泓清泉碧池,新鮮、豐富而又有詩意。這類印章大部分是多字印,但也有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的,關鍵在於互相揖讓,巧妙布白,最大限度地又恰到好處地演繹「周實中虛」的韻味與藝術特點,讓讀者有更多的回味。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周虛中實法

周虛,鄧指印章的四周較空、較虛。中實,指印章的中心部位點畫較多、較密。如「◆事」、「壽伯」、「左丞相印章」等印,其印文遠離邊欄,四周布白空虛,印文相對集中在中間部位。諸多近代印人,如丁敬、吳昌碩、趙之琛、易大廠等,亦刻制了許多周虛中實的印章。他們更有膽識、印章虛實反差更為鮮明強烈,格調清朗儒雅,優美秀麗。

再看漢印「率義侯印」、「左丞相印章」,中間印文的字畫粗壯、厚重,呈「實」,四周印文線條特別細與輕,若隱若現,呈「虛」。除人工有意而為外,有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四周風化鏽蝕而致。但無論怎樣,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藝術形象,就是典型的「周虛中實」。宋元時代,花押印盛行,而相當一部分押印,字畫都集中在印中,遠離邊欄,尤呈「周虛中實」的效果。這類印章重心居中,團聚緊密,如日在天中,光芒四射;又如月明星稀,氣象無邊,給人以博大精深的感受,極能調動人的視線。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留空法

留空,是指印文字畫之間留出的空白。「空」就是虛的範疇。虛與空在程度上不同。虛系指印面上文字筆畫少與疏處,「空」則是指印面上完全沒有筆畫的地方。如漢印「李◆之印」左下角留下了一塊空白地,「漢叟邑長」印「叟」字右上留了一塊空地。文伯仁、潘正煒、齊白石、趙之謙、甘■、錢松等印壇大家都刻有許多留空式印章,尤其是趙之謙的留空式印章,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與面貌。如「趙之謙」印,「趙」字的月部,留有一塊長方形的紅地,而「之」字大幅度上移,留出了一塊方形紅地,與之呼應。印面上的留空沒有定法,有方形、有圓形、有三角形,有長有扁,它可以分布在印面任何地方。一般來說,留空留在少字或點畫簡疏處,如「言為心聲」一印的處理。如果印文筆畫沒有特別簡少的,可以將印文筆畫有意避讓、拉開,或者通過粘並、穿插、錯落、移位、減屈減筆、截短縮小等方面,營造留空處。一方印章可留一塊空地,也可留塊、三塊甚至更多的空地。自然留言,給人以天趣之美,有意留空,給人以注射式的美感。它的端莊、它的大方、它的巧妙是其他印章無法可以取代的。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上下留白法

在印面上,將印文置於中間位置,印文上下各留一條空白,而左右不留、少留或者比上下所留的空白小而窄,這種章法布局在古璽、封泥、近代印人的作品中非常多見。根據它的這一外觀特點,我們稱之為「上下留白法」。如下圖中「江夏太守章」、「黎貞」二印,印文上下都留有相當大的一塊空白,而印文基本是橫向置於印中,雖然它們左右亦留有一點兒空白,但上下所留空白遠遠大於左右所留空白。再如「道無雙」、「雪塍」二印,特別誇張、強調了上下留白,令人感到重心內聚的魅力。

歸納一下,上下留白法有如下要點:(1)左右與印邊若接若離,基本到位,上下的留白留空大小不等,寬窄不一;(2)左右的邊欄一般較細、較虛,可殘破、粘並形成,上下的邊欄較粗、較實,少有殘破;(3)印文相對集中在中間部位,橫向取勢,有個別筆畫在上下留白處伸展出去,增添意趣;(4)上下留白法,適用於方形印,也適用於長形、圓形及其他形狀的印章;(5)上下留白法,朱文印占多數,白文印佔少數。

  • 上下留紅法

白文印上下留出橫向的兩條紅地,這兩條紅地大小、寬窄可以等同,也可以不同;印之左右不留紅地或留得很少、留得比印上、印下小而窄。有如上特點的章法布白,我們稱之為「上下留紅法」。如下圖中「執關」一印雖系圓形;但印之上下大塊留紅,而左右幾乎逼邊,留紅很少,章法分布屬於典型的上下留紅法。

近代篆刻大家亦善用此法,佳構迭現,耐人尋味。如吳熙載印「安雅」、趙古泥印「斗閑」,更令人感悟到上下留紅法的魅力。上下留紅法,白文印占多數,朱文印極少。印式可以多樣化,它適用於各種形式的印章。印面之上,上下各留一塊紅地,白文印文夾在兩塊紅地中間,可以使印文更加主題化,更加醒目與耀眼。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對角留紅法

顧名思義,對角留紅就是在印章對角的位置留—塊紅地。如圖中「司馬之璽」,「司」字與「璽」字逼近邊欄,空餘較少,而「馬」字與「之」字的兩角遠離邊欄,留了一塊空闊鮮明的紅地。再如趙之謙的「北平陶燮咸印信」一印,「平」字右下角的留紅,與「印」字末筆往右斜拉而讓出的一大塊紅地兩相映照,奇妙無比。這種大膽、誇張的手法系常人所不敢為。對角留紅法的印章,留紅的大小可以不等同,紅地的形狀不拘,位置大部分在角上,也可以在筆畫的凹讓處,如「高氏家藏」一印。對角留紅法與對角虛實法有根本的不同:前者側重於沒有筆畫的空地對應,一般指白文印;後者是指筆畫少而稀的對應,有白文也有朱文。

  • 對角留白法

朱文印印章的兩組對角,一組對角布滿文字,而另一組對角文字內縮,或通過挪讓、離合、縮短等方法,有意留出一塊空白,這樣就形成了對角空白式的章法布白。它和對角虛實式的印章不同之處是:對角虛實的印章,虛處仍有印文筆畫,只是比實處的筆畫少、稀、疏而已。對角留白式印章,其「白」處沒有點畫線條。如下圖中「匕陽」一印,右上角與左下角都有印文點畫,而左上角與右下角印文點畫離邊欄很遠,留下了—片空白。

封泥「南陵丞印」,「南」字與邊欄相接,佔滿了整個角落,而「陵」字下面留有一塊長方形的空地,左面的「丞」字與「印」字和右面對應,「印」字與頂角接邊,「丞」字上方留白。對角留白,大部分都在對角處,但也有根據實際情況留在字畫中間的。如汪士慎的「近人父印」,兩塊空白分別留在「父」字之下與「人」字之中。在設計刻制此類印作時,要注意四角平衡對稱,究竟留多少空白,應視印面效果而定,不可失之偏頗。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中豎白法

在印章的中間從上至下留一條空白,稱為印中豎白法。這類印章,印文一般都向左右兩邊邊欄逼近,如右圖中「武城之印」。再看「長忘忌」,中間的空白是一種不規則形。而古璽「韓舟」更有意思,它乾脆一分為二,從中間斷開。元印「宣差規錯之印」,在中間一條空白上布置了七八個蒙文,但仍然體現了印中豎白法的特色。明清及近代印人則用誇張的手法強化了印中空白,如丁敬所刻「東甫」一印,中間的留白很寬闊突出。

一般來說,印中豎白法朱文印較多,白文印佔少數。白文印在印中留紅部位故意刻一條空白線,筆者將此類印作亦歸入印中豎白法。印中豎白印,空靈、透氣天趣自然。有些印文字句前後含有兩層意義,描述兩種概念,遇到這種情況首先可以考慮用豎白法來設計章法布局,讓豎白起到一個天然標點的作用。

  • 印中豎紅法

在設計印章時,印文向左右兩邊拉開,中間留下一條縱向紅地(紅地上沒有任何筆畫),我們稱這類白文印章為印中豎紅法,如右圖中「赤泉侯印」。印中豎紅歷代皆有,秦漢尤多。「豎紅」一般在印章的中間部位,寬窄不等,偶有布置在偏左或偏右的。例如漢印「睢陵家丞」,在印章偏右的部位「豎紅」。「豎紅」一般只有一條,但也有兩條甚至三條的,如秦璽「杠陽都左司馬」。在印章中,留一條紅地十分醒目別緻,當今印人也愛用此法。

筆者認為,在印章中施以豎紅法,應該注意三點。(1)所留紅地應大小、粗細得宜,不可過大或過小——過大會使印章不協調,失去比例;過小就離開了「豎紅法」的範疇。 (2)所留「豎紅」要自然精到,也可以是不規則形的。總之,要達到「天然豎紅」的效果。 (3)豎紅法可以單獨運用,也可與其他章法共用。例如右圖中「代郡農長」印,除用豎紅法外,還用了虛角法。

豎紅法印章端莊古樸,對稱性、平衡性特強,故印文文字大多採用方正、平穩的繆篆或秦篆。為了突出中間的「豎紅」效果,印章上下、左右的留紅一般都比較少。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中橫紅法

印章中部留一條橫向紅地,這種章法布局稱為印中橫紅法,如右圖中「太子車騎將軍」印。印文上下拉開,印章中間部位自然留出一條橫向紅地,給人以明朗輕快、暢達貫通的感覺。上下兩部分印文水平分割,體現了上下對稱與上下平穩感,這是一種天地呼應、輕重分合、疏密互律的構圖手法。這種構圖法得到印人的廣泛應用,如清印「王三錫印」就是典型一例:將「三」上方二橫向上靠攏,與最下一橫拉開距離,又將「王」字三橫作同樣的處理,留出了一條寬闊的橫向、偏上的紅地,令人目不游移,拍案叫絕。再看來「形同槁木」印中所留紅地,大紅大疏,古樸蒼勁,天趣盎然。印中之橫紅橫得品位極為高超,意在襯托配合印文,突出印文線條的質量與效果,突出章法布局的鮮明特性。

應用印中橫紅法不可不顧印文線條粗細,不可不顧大局,過分強調留紅效果,否則便會影響全印水準。

  • 印中橫白法

將朱文印文上下拉開,使印中橫向留出一條空白帶;這種章法布局稱為印中橫白法。漢封泥中相當一部分作品的章法布局都採用了橫白法。例如右圖中「司空之印」,文字上下左右都緊接邊欄,而印中留有一條橫向空白地。更有趣的是「會稽都尉章」,印面上下文字互相排斥,互相拉開,印之上半部成了傾斜狀,而且連邊欄也被一條橫白帶切開,猶如一縷白雲,長長地飄繞、橫貫半山腰,恰如一幅山水畫。這條空白帶有可能是年久風化腐蝕所致,但從「章」字的完整性來看,亦有可能是設計製作人的匠心。不管怎樣,從現在的實際效果看,它是一方最典型的印中橫白法印章。諸多漢印亦是如此,如「高堂纘印」,印中隱約有一條橫白處。

橫向留白的寬度可大可小,可長可短,但應當注意:上下「豎白」應小於橫向留白帶;印中橫白應巧妙自然,可以誇張一點,但不能過度;應突出空靈感、層次感,注意上下印文的呼應。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上留白法

印上留白法是指印文上方與邊欄之間留有一塊空地。凡事都是比較而言,這類印章的下方、左方與右方几乎是不留空白的,或者說印上所留的空白總是大 於下方、左方與右方所留的空白。例如附圖中「吳良」、「蒲州之印」、「谷口農」,可以清楚地看到印上之留白。而漢封泥印,留白更為誇張,當然並不過分,如 漢封泥「郿右尉印」即是。在破殘的古印邊欄內,印文就像江河的沉澱物,又像瓦工砌房屋一樣,從地面上一層層往上加高,但不碰頂,留下一塊空地,任人去想 像。這種印上留有空白的篆刻形式,使後學十分青睞。還有明清、近代印人徐三庚、鄧散木、丁敬、朱簡、梁千秋、汪關、吳隱、程邃、商承祚、來楚生等治印大家 的創作,時見印上留白佳作。印上留白法印章與其他印章一樣,它不是單一的,而是將多種章法、多種形式集於一身,一切服從藝術的需要,如此方成佳構。

  • 印下留白法

印下留白法,即在印章章法設計時,印文文字緊靠上方,在印面下方留有一塊空地。印下留白,印上方呈「實」,印文與邊欄往往是「逼邊」,或靠得很 近。而下方呈「虛」,印文遠離邊欄,兩者之間留下空白,亦給人留下一種印文上浮的感覺。請看漢封泥印「橫海侯丞」、漢印「伏問」,印文都極力向上靠,與印 下邊欄拉開了距離,留出了空白地。印下留白法印章與上實下虛法印章,它的下方有文字筆畫,只是筆畫比較疏、稀、簡而少,呈「虛」;而印下留白法印章,下方 是一塊橫向的空白帶,在這空地上沒有字畫,呈「空」。如齊白石印「甑屋」,印文在上方,印下留一塊空地。丁敬的「杉屋」一印,更為大膽誇張,印下留白幾乎 佔印的一半。留白印章在漢印、封泥、古璽中極為常見,近代印人治印亦好此法,佳構多多。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左右留紅法

「左右留紅法」不言而喻,即白文印章的左右兩邊留有紅地,而印的上下不留或少留紅地。如右圖中「倉」、「臣鯇蒼」二印左右兩邊都有較寬厚的紅地,而上下則基本沒有紅地。可以說,這是古代傳統篆刻藝術的一種特有的形式與面貌。這類印章,把印文放在中心部位,形成縱向取勢,兩塊紅地包夾著印文,紅白相映,互相襯托,使整個方寸世界呈端莊、厚重、峻拔之狀。

右圖中汪關的「博觀堂」與陳萬言的「墨兵」印,則放開了膽量,誇大其事,大紅大黑,猶如一塊古碑,嚴整地矗立在面前。有人批評這種印章「文字均勻」、「超級闊邊」、「呆板庸俗」、「章法不完整」,朱簡則評之為「繆印」。筆者以為這些批語有它有道理的一面,但也似乎過於求全責備了。根據經驗,建議在設計刻制這類印作時,要充分掌握左右、上下的關係,掌握留紅的比例、留紅的大小,寬度不宜過分,見好即收。此外,印面上留紅與印文要講究協調、呼應,注意重心平衡,如此方為上乘。

  • 左右留白法 …

左右留白法,一般是指朱文印的印文左右兩邊各留下一塊空地。這種形式的印章早在先秦古璽時代就已流行,例如右圖中「外(門/外)」一印,印文上下靠近邊欄,而印文左右與邊欄拉開距離,留有空地。林皋、胡正言、吳晉、王睿章、黃士陵、鄧散木、趙之謙、石濤、董洵、張燕昌等許多篆刻家都十分留意這兩塊空地的發揮與運用,在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加以創新,佳作迭呈,數不勝數。如右圖中石濤的「老濤」以及林皋的「嘉會堂」、趙之謙的「如願」,不僅左右大塊留白,而且邊欄的處理也各具特色,增加了裝飾性,增加了印文與空白的反差。這類印章的最大特點是「清」、「虛」、「雅」、「挺」。這是印苑中極為別緻的款式,作為後來者應多考慮一些繼承與創新。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文歪斜法

印章一般以方正、端莊、平穩為準則,為此在章法布局時大多選用方正的繆篆作為人印文字,把印章刻得雄渾、挺拔,其中稍有歪斜,則視為敗筆。然而令人稱奇的是,在古璽、秦漢及近現代大量印作中,竟有為數不少印文歪斜的印章。如右圖中「軍假司馬」四個字都朝著左下方歪斜;「安樂鄉侯」四個字都朝著右下方歪斜;朱耷的「閑夫」印,兩個字亦整體朝一個方向歪斜;弘n的「詩腸鼓吹」一印,印文四個字兩兩相對,呈對稱式歪斜。

印文歪斜法印章,如果設計巧妙得當,往往奇趣迭出,意境亦不同凡響。它是—種險中求穩的審美產物,是印章藝術中創造性的作品。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印文雖然歪斜,但重心不偏,動感豐富。歪斜的動感、平穩的靜姿、交叉融會的視覺刺激,樹立了一個新穎的藝術形象。

形式的多變是藝術的必然,藝術的出路在於變化與深化。後來者應在對前人佳構的品鑒中,學會運用這些基本原理,標新立異。

  • 印文重疊法

在設計印章章法時,將印文重疊在一起,稱為印文重疊法。重疊法印章形式多樣,且曲盡其妙,各有特色。印文重疊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如下四種:

其一,朱文疊在白文上。如右圖中「王素」一印,「王」字刻成滿白文,而朱文「素」字重疊在「王」字之上。此印刻得十分素雅、清麗、別緻,相當端莊、樸實、耐看。其二,朱文疊加在白文上,朱文周圍設置邊欄。如右圖中「醉墨軒」印。其三,白文重疊在朱文上,如右圖中「尤水郵」印。其四,朱文與朱文同文重疊,且某些點畫共用。如右圖中「合同」一印,印文系楷書書體,布局疏密合度,飄逸奇妙,堪稱佳絕。

重疊法印章的印文內容亦不拘一格,可以是印文句首、句末一字或句中某字重疊在其他文字上,也可以是字、號重疊在姓名上,疊加文字還可以是與印文意義相近或是互為詮釋、補充的印語。重疊之印文似爍爍珠子,包藏在全印之中,故印文重疊法亦可稱藏珠法。

毫無疑問,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篆刻領域裡,重疊法印章是印章發展史上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的印式。它的構思、設計、章法布局都是全新的,它的藝術特點也不同凡響。重疊法印章不僅使印章內涵更為豐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給印章增添了趣味性、裝飾性,值得藝術家們去探索與開拓。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上留紅法

印上留紅法,主要是指白文印的一種章法設計,即在印文上方留有一塊紅地,而印文下方相對不留或少留紅地。如右圖中「成超白事」、「董宣印」兩方漢印,印面下方被字畫佔滿,幾乎不留紅地,而印面上方都留有一條比較寬闊的紅地。右圖中明代梅清所刻的「不薄今人愛古人」一印則更有趣味。為了使上方紅地更為突出,該印上方的文字筆畫有意刻得很細,採用淺薄求細的手法,營造了印上空虛的效果。

右圖中「歸昌世印」一印,左邊系朱文,右邊系白文,但是看上去左右渾然一體,而且在文字上方都共同留紅,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印文與上方保持距離,給人以下沉的感覺,似乎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重新排列。它們浮在印底的地平線上,用古樸沉雄的氣質感染著讀者,同時還給人一方空靈的天空,真可謂妙趣無窮。

  • 印下留紅法

翻開印譜,在瀏覽古今印作時,定會發現有這麼一類白文印:印文文字在上,而印文下方留出一塊紅地。這類印作數量不少,無論秦漢、明清還是近現代的篆刻藝術家都喜歡用這種印下留紅法治印。印下留紅印章亦確實有它獨到的魅力。如右圖中「博山集家丞」、「劉昌」、「一聲長嘯海天秋」三印,它們的印文都比較方正,線條挺拔,緊靠上方,而印下都有一塊大小不等的紅地。再如右圖中「適園」一印,點畫雄厚古樸,下面留有厚厚的紅地,「適」字走之旁下拖至印下角。這一拖筆,活了全印,意到韻足。若把這—拖筆割去,不僅顯得紅地太多太厚,而且全印立時顯得缺乏活力。因此可以說,這—拖筆是點睛之筆、絕妙之處。印下留紅之所以不屬於「上實下虛法」一類印章,是因為這類印在印下紅地上沒有印文。筆者也曾嘗試刻制了「月落烏啼霜滿天」一印(見右圖),以體會印下留紅之趣。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文缺字法

印章的內容一般有姓名與物名印、字型大小年號印、成語名言印、警句醒語印、詩詞聯句印、格言諺語印、短文佳句印、詠志言情印等等。除獨字印外,印章的印文都是比較完整的,幾乎沒有雜亂無章、讀不成句的情況。但有時印人別出心裁,將印文句子中一個常用字,或一個眾所皆知的文字有意不刻出來,製成一方缺字式印章。如下圖中「十五的月亮最」一印,最什麼?這個字雖然沒有刻出來,但是人人皆知是個「圓」字。再如下圖中漢印「宋長公」,印面一分為四,其中有一個字的位置空在那兒,顯然這個字應是「印」字。「右曹中郎將」和「淡薄之中滋味長」二印,句子是完整的,不缺任何字,但印面上「中」字之下空了一個字的位置未刻,這是又一種形式的缺字印章。

概言之,缺字法刻就的印章有三種形式:一、印面上刻滿了印文,但句子不完整,缺少一個或兩個常用字;二、印面上有一個或兩個空地,而印文句子是完整的,這是留空缺字式印章;三、印文句子缺字,而印面又相應地留有空地的缺字式印章。後兩種缺字式印章,其空地可留在印角,也可留在印之中下方,也有留在印中心的形式。留在中下方的亦叫「門」字式印章。缺字之空地一般是一個,但也有兩個,甚至三個、四個者。眾多的明清印人都喜歡運用此法治印,故在明清印譜中有各種各樣的缺字式印章。這類印章由於缺了一個或若干個字,也就使讀者多了一份想頭兒,格外引人注目。雖然空地上沒有刻文字,造成了一種不平衡的險象,但篆刻藝術家的塊線結合,將空地與文字以一種統一和睦的氣氛,構成新的平穩的藝術效果,使缺字法印章變化豐富,層次多樣,生動有致。

  • 印文破殘法

古代印刻,歷經千年,風化剝蝕,又經商販、藏家輾轉流動,致使印文斑駁,稜角磨失,線條淺顯,表面模糊。古人創造了印章,歷史又將印章進行了再創造,天人合一,使古代印章更加風流多姿。但長期以來,對於破殘,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否定者認為破殘是—種破壞,要恢復為破殘以前的原始模式。眾所周知,維納斯因殘缺手臂而更富有藝術魅力,如果將手臂裝上,反不見得能得到完善之美。既然殘破也是一種美,何來顧慮之有?因而大可放膽創意。

下圖中戰國玉璽「隗長」、西晉印「冠軍將軍章」以及封泥印「齊郡太守章」都是典型的印文破殘式印章。破殘的形式很多,有邊欄破殘、印角破殘等,而這裡主要是指印文破殘。何震的「笑譚間氣吐霓虹」、戰國印「隗長」等,破殘不僅表現在邊欄上,而且表現在印章中的點畫上,有意識的人為痕迹顯而易見。印文破殘式印章沉雄古樸,拙厚老辣,充滿時代的滄桑感,也充滿懸念。人們需要一個結局圓滿的故事,以致心滿意足;但也需要未了卻了,留有「關節」讓人推測的故事。破殘起到了這個作用,它使印章充滿意趣,充滿性格,讓人「讀破出新」。

刻制這類印章,可用刀把或小錘敲擊,或將印章置於布袋中,令其滾動碰撞,直至磨損破殘。總之,在治印前應胸有成竹,何處該破,何處不破,精工構思,把握重心,氣集方寸,讓人們的慾念與思維從破與不破之處去體驗險中之穩、絕處之趣,得到破殘式印章藝術特有的浪漫之美、朦朧之美、古樸之美。進行藝術再創造,切忌毫無目標,胡亂敲擊,破殘過度,支離破碎,致使印文各自為政,脈絡不暢,得了「破殘病」也就無藝術性可言了。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文散布法

中國印章藝術,一語一印、一句一印或一名一印的模式比較普遍。但有些印章卻不是這樣,人名印分成姓和名兩印,可上下或左右使用,而一語或一句則可分成數印,印文文字互相分散,各有邊欄,各有一方天地,相互之間拼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整體。入印文字各自為政,印文單元之間互不關聯,如附圖中「士之璽」;王睿章的「艷艷半池雲縐影」,印文雖在同一方寸之中,但入印文字亦是各自為政,互不關聯,在印面上相當疏散與孤立。以上這類章法布局稱為印文散布法。印文散布法印章貴在散而不亂、散中有聚、散得有情趣。明清時代的文彭、何震、丁敬、梁襄、吳晉以及印壇上被稱為雲間派的王睿章、王玉如,被稱為如皋派的許容等篆刻藝術家,尤擅印文散布法。這類形式也許因具有「散」的特點,有悖秦漢印法,故頗招微詞,曾被批評為「格調低下」、「流於俗氣」、「不諳篆法」、「疏密不稱」等等。「如皋」、「雲間」等印人以「散布」為主體格調,一見便知是他們的印章,這正是成功之處。但不知何故,「雲間」、「如皋」派作者很少,傳人幾乎斷絕,實為可惜。

  • 印文補字法

補字法,顧名思義,即一方印章缺了一個字,把這個字補上去,叫補字法。按一般常理,刻制印章前,內容、字體以及形式都事先應考慮好,無論是金屬或以石材為印章材料,動刀前都應反書上石。當然熟能生巧,也有不書而治的,尤其是在當今印壇上,不書而動刀的印人為數很多。但他們之所以胸有成竹,是因為在自己心目中早以「先書」了多遍,或者在紙上早以設計滿意了,石上才不書,故一般不可能缺字。但有兩種情況值得關註:其一、古人刻的是金屬材料,刻好後發現少了一個字,金屬要重磨不太容易,有就用補字的形式將缺字補上;其二,有意識地補字,即在印面上將主要文字都刻好,有意缺一個字並有意留一塊空地,把字補上去。這種補字印能看到匠痕。如附圖中後漢私印「馬適平印」,「馬適平」先刻,而「印」字屬後補。在篆刻藝術中,遇重複字,或借用上一字的偏旁,都用橫或豎的兩點來表示,這實際上也是屬補字範疇。只不過是補字的方法和形式不同罷了。如漢印「御史大夫」,古時篆文「大」與「夫」通用,故在印中用兩點表示補字「夫」。程遠的「懶拙生」印,「懶」字中的「束」字系有意用補字法處理,故它的大小、粗細、位置和其他印文不同,一看便知補去的。但這種補字法斧痕明顯,說明是篆刻者事先設計好的一種布局。補字,可補一個、兩個、三個或多個以上,其位置可在印的任何部位。補字法可以說是出於追求別趣,追求與眾不同的形象與風貌,是一種尚趣行為。王羲之、顏真卿的天下第一、第二行書,就有塗畫、修養、補字形式,一些當代書家也仿效這種形式創作書法作品。而印章的補字比書法要難得多,故在當今印壇尚未風行。但它確實是一種章法形式,探究發展它,應是藝術的需要。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文美術法

20世紀90年代,有關書法報刊、雜誌,屢次刊文呼籲篆刻要警惕「美術化」傾向。所謂「篆刻美術化」,就是指印文結體高度變化,線條「狂怪」扭曲,使入印文字像繪畫一樣以美術的形象出現。竊以為任何事情不能過度,過了「度」就不佳了,無疑這種呼籲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矯枉過正,作為理性的印文美術法不能一概否定與摒棄。有些印章的印文,美術化一下比不美術化一下要強,那麼未嘗不可用「印文美術化」方法來設計布局。印人們在設計印文時,總想把印文設計得有趣、別緻一些,不願把辭典上的篆文與印譜上的形態照搬到自己的印章上來,這也許就是「印文美術化」的最初原因與出發點。其實印文美術化不是今人所創造,秦漢古璽就有之,如附圖中漢印「壽昌」即是。把印文設計成鳥蟲形,篆刻上稱為鳥蟲篆,這類印章理當屬於印文美術化。附圖中文士英的「鳶飛魚躍」一印,似真的鳶在飛、魚在躍;葉梅的「永寶」,用水草葉構造成印文;汪芬的「世昌」,用許多金龜巧置而成;商承祚的「錫永」,用栩栩如生、鳴叫不已的小鳥組成印文。這類形式繁多、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用美術法刻制的印章不勝枚舉,雖然受到諸多貶意微詞,但作為一種新穎別緻的形式,總有人會喜愛。藝術是讓人欣賞的,只要有人喜愛,就應當歡迎它的存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治印不必怕「美術化傾向」,有意境、有趣味的藝術,不僅會被人認識與接受,而且會被繼承與發展。藝苑的春天應是百花齊放的。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文飾靈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一種沒有文字的圖形印,前人曾稱之為肖形印。這種印題材十分廣泛,有宮闕、歌舞伎樂、車馬出行、百戲、弄蛇、騎射、博獸、力田、乘龍、騎龍等等,皆栩栩如生,非常有趣。而表示祥瑞的圖形,如龍虎、鸞鳳、朱雀、蝙蝠、鶴、龜、兔等則稱為「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專稱「四靈」。古代的藝術家在刻印時,將印文與「四靈」有機結合,渾然一體,製成飾靈印章。所謂「有機結合」,就是將印文作為主體,端莊大方,平正亮麗地布置設計在印中主要部位,然後在印文周圍飾以靈形,使印文更為突出鮮明,更富有藝術性。「靈」有頭有尾,甚至有目有舌,它在全印中的顧盼、呼應特別生動強烈,視覺上更明了直接。這類形式的印章起於春秋,盛於戰國、兩漢,至漢末、六朝以後漸趨衰落。到明清時,文人印人又開始重視飾靈印章。當人們列印譜,欣賞飾靈印章時,定會大吃一驚,它竟是那麼豐富多彩,古璽「長幸」(見附圖)外方內圓,四角飾了四個蝙蝠;古璽「王昌之印」(見附圖),朱文闊邊,四周靈形為白文;漢印「馮」(見附圖),只飾了單靈。這些飾靈印章,尤其是古璽飾靈的「靈」與「文」,配合默契,構圖嚴謹,沉鬱渾厚,表現手法自由奔放;靈的造型準確洗鍊,雖然著黑不多,但各具特色,形象傳神,具有強烈的生命力,令人嘆為觀止。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文配圖法

印章除印文之外,再配以圖形。把圖形布滿整個印面,印文只佔印上、印下或印角等處的很小一部分,古璽「遺」,印文在上方,下方配了一幅奔馬圖,十分簡扼生動,富有情趣。漢印「宜子孫」,印文右置,印左配了一幅人物圖。又如「九鼎」,印中無文,但鼎數為九。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對稱法

對稱是美學中最為基本的準則之一,它能給人以平衡、協調的感覺。對稱法是章法布局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對稱之本意是指從中間對摺,圖形左右兩邊或上下部分可以重合。但在篆刻章法中,不僅如此,它還包括印面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對稱、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對稱、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對稱。例如「千秋」一印,左右大致相同;漢印「射過射過」,左右「過」同,對稱較為一致。例如鄧石如的「日日湖山日日春」印,印中利用三個「日」字呈對稱布局。主觀手法,是指入印文字不具備客觀的對稱性,而通過合理的大小、繁簡、拐讓、屈伸、離合等變化,來達到印文點畫對稱或近似對稱的效果。例如「盤白石長坐素日」一印,「盤」、「坐「、「素「三字中部的點畫設計成方折曲屈的形態,營造了橫向對稱的的視覺效果,以縱取勢,很有意趣。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印眼法

印面上出現—個方塊、—個三角形或一個圓點,十分引人注目,不用說,這是篆刻藝術家著意安排的一個閃光點。確切地說,它是印面上的一隻「眼睛」。古璽「男長」,印文幾乎全是方筆,其中卻有一個「圓眼」;漢印「率和旦」,「瞪」著一隻兇狠的三角眼;古璽「丁氏長年唯印」之「眼」,好像已開過刀做過「美容」,系「美目」;漢印「丁少翁」之印眼,狀如一枝箭,不如稱其為「箭眼」;清人劉墉的「日觀峰道人」之「眼」,如電光四射,堪稱「怒目」。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缺畫法

「軍假侯印」,外形方正,沒點畫卻短缺了不少:「軍」字缺上畫與右畫,「侯」字亦缺了上畫並缺左畫,「印」字缺左畫與底畫,「假」字右畫缺了很多。明印「立義行事」,四邊光潔整齊,四角以圓為主,這四個字的點畫缺了很多,而且缺得很有技巧。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粗細法

點畫粗細法,系指人印文字的點畫在章法布局中有粗有細之謂。例如漢印「蠻夷里長」、漢印「南深澤尉」、「高鳳翰印」、「動正用和」,均是典型的點畫粗細法印章。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放射法

何震的「放懷」印、齊白石的「奪得天工」印,都特具放射法特徵,屬整體放射。局部呈放射形態的印章。如古璽「長乘車」、晉印「廣典衛令」中的「乘」與「典」兩字,均呈放射狀。此外,還有一種印章,印文有多組、多個局部向不同方向作放射狀,如「千岩秋氣淳」的「岩」與「氣」兩字。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粘連法

「楊博」、漢印「萬延年」,其印文的某些線條粘接並連。這種白文粘連印猶如銅板銅塊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鏽蝕斑斑,因此俗稱「爛銅印」。再看歸昌世的「君子有常體」朱文印,印文線條之間時有粘連,也猶如銅條銅桿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鏽蝕斑斑,故這種朱文印俗稱「斑銅印」。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印文的線條與線條之間時有粘接並連,這也是與印文破殘法的不同之處。粘連法印章的總體風格是蒼古淳樸、典重高雅、落落大方、自然天成。陳衡恪的「無娛為歡」,印文四個字皆採用粘連法,氣貫全印。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方折法

如晉官印「殿中武力司馬」、瓦當「京師瘦當」、鄭燮的「板橋」、陳堯廷的甲骨文印「往事越千年」。值得—提的是,齊白石的印章堪稱方折法的典範。如其「有衣飯之苦人」一印,每根線條單刀直人,不是放射延伸,就是直衝到底,方折的意境與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方折法印章貴在剛勁,它給人的感覺是爽直暢達、乾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 點畫圓轉法

印文的線條有方折的,也有圓轉的,我們稱印文線條圓轉的印章為「點畫圓轉法」印章。如 「公孫中印」,其印文線條以圓轉為主,轉折處也呈圓角之狀。另「曹娛」一印,每個點畫皆呈圓狀,多姿多彩,異常別緻。鄧石如的「意與古會」、汪關的 「松圓道人」、張大千的「大千父」等印章,由大圓、小圓、半圓、曲圓組成了一個圓的世界。

刻制時,用刀應審時度勢,因字而異,因勢利導,隨彎而轉,重在流暢。尤其是應避免走刀,造成斷層與稚折。宜在圓轉之中求拙、求趣。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方圓法

印章上的文字或文字點畫,有以方為主,稱為方折法印章;也有以圓為主,稱為圓轉法印章。方與圓是一對矛盾,我們可以將它合二為一,將其巧妙、合理地布置於一印,形成方圓相參、方圓結合或方中寓圓、圓中寓方的格調。 「思離群」, 「王舍」一印,王字為方,舍字為圓,呈左圓右方格局。漢印「公車賞」繫上圓下方的格局,趙孟頫的「趙太子丞」,則呈對角方圓的布局。

  • 點畫垂直(平衡)法

縱貫上下之垂線為主體的印文布局法,稱為「點畫垂直法」。 漢印「張疙」,印文豎線細垂方直,橫畫短小。漢印「丁詡印」、丁敬「大宗」印,豎畫粗壯挺勁,而短小的橫畫基本在印之上方,形若街坊巷口之柵欄,故也有叫這類印章為「柵欄法印章」。漢印「丁詡印」、文彭印「檀心軒」,其印文豎畫粗壯且排列緊密,而橫畫俱在印上或印下,猶如昔日的手工織布機,故稱這類印章為「緯系文印章」。在刻這類印作時,一般都是沖刀或切刀而為,勢如破竹,一貫到底。它給人的感覺是恢弘、端莊、方正、古樸、豪邁。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有一種印文的點畫以平橫為主體,而將豎畫壓縮或作減短處理,整個印面橫畫多於豎畫,這種章法布局稱為「點畫平橫法」。如圖中西漢印「石泉右執奸」,印文橫畫密布,並佔主導地位,而豎畫十分短小,很不起眼,系典型的平橫滿白文印。漢印「史左」、「巨董千萬」平橫法氣息特別濃郁。朱文的平橫法特色亦不遜於平橫滿白文印。諸多元印、明清印人的印章,如「管軍總把印」、「黃氏大易」等印章,以平橫為基本單元,組成了左右貫通的音符樂章,讓人感受到平衡的心態與淡泊的氣息。

  • 點畫向背法

將印文某些線條有意拉長或放大,形成超乎尋常的向背關係,即點畫向背法。瓦當「大富」,「大」字橫畫、「富」字的「宀」均系貫滿全印的圓曲之線。魏晉印「樊纘」,印文下方的兩組線條均是背對背,呈反方向布局。何震印「真實居士」、米萬鍾印「文石居土」以及趙之謙的「長守閣」印,設計了許多組向背線條,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從上至下的排列,也有從左至右的排列。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 點畫穿插法

漢印「茁川侯印」,「程義」印的「義」字豎畫下插,「趙道」印的「趙」字右部插到左部中。「竇中孺」印,「中」」字筆畫稍讓位於「孺」字,「孺」字的左右偏旁又互相左移右讓。「陸陽」印中,「陸」字「土「部的中豎長長地伸到頂部。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小結:初見此文,甚為歡喜。方法很多,林林總總,錯綜複雜。於是整理圖片,刪減評論,保留主意。以饕刀友之喜愛。

頭條學習:篆刻章法彙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畫筆墨功力中的審美文化
唐楷與魏碑之區別
「歐顏柳趙」何以成為書學常識?
張即之《度人經帖》全本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學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之章法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字法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篆法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篆刻課程之四:章法
學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刀法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三密一疏
零基礎篆刻入門,系統掌握刀法、篆法、章法,5個月刻出精美印章
篆刻課程(4):章法
篆刻閑章的用法:引首章、壓角章、吉語章……
一份珍貴的書法篆刻學習資料:和齋初學書印課稿
篆刻基礎入門,5步帶你掌握刀法、筆法、章法要領,提升定製專屬印章的能力
篆刻學習:寫印稿前,回顧一下篆刻章法的幾種經典樣式
免費課|篆刻基礎入門,5步帶你掌握刀法、筆法、章法要領,提升定製專屬印章的能力
印稿設計中的常規手段:再說篆刻章法的疏密
印章篆刻,篆刻之美
學篆刻,先從書法入手是條近道!
李剛田│篆刻中刀法與篆法的關係
淺析黃牧甫篆刻章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