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西閃:當一種文化失去初心,它能糟糕到什麼地步

西閃:當一種文化失去初心,它能糟糕到什麼地步

西閃:當一種文化失去初心,它能糟糕到什麼地步



只讀冷門書

閱讀新坐標


文 | 西閃


生活在東非大草原上的馬賽人(Maasai)約有90萬人口,這個牧獵民族迄今仍保留了不少獨特的文化習俗。譬如紅色的「束卡」(男子裝束)、多彩的「坎嘎」(女子裝束),以及大到驚人乃至垂肩的耳洞。然而和這些比起來,最令我費解的還是馬賽人的門牙,要麼一顆,要麼兩三顆,總是有所缺失。不是齲齒,也非意外,它們都是在健康狀態下被人為拔掉的。


為什麼要拔掉健康的牙齒呢?馬賽人自己的解釋通常分兩類,一類說法是為了美觀,另一類說法關乎禮儀,將其視為成年標誌。但我不認為這些解釋完全合理。要知道沒有現代的醫學條件,用魚鉤拔牙不但血腥痛苦,感染的風險極大,甚至可能為之喪命。再說他們拔牙時的年齡相當小,早到四五歲,跟成年禮也沒什麼關係。

還有一種解釋我估計是「舶來品」。一位從事旅遊業的馬賽人表示,儘管拔牙的痛苦讓他畢生難忘,然而為了給生病的人灌藥和給食,過去的人們卻不得不這麼做。可是他並沒有說明,在生病時他是否真的因拔了牙而受益,以及有多少馬賽人因此得救。畢竟,牙關緊閉無法進食(很可能是破傷風的主要癥狀)不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常態,也沒有人會這麼預防性地處理罕見的、例外的問題。


馬賽人的拔牙習俗儘管獨特,卻不是孤例。事實上和他們比鄰而居的民族也這麼干。只不過他們中有的拔臼齒,有的拔犬齒,還有上牙下牙之分。因此可以想見,不同的拔牙方式,可以作為群體之間區分你我的標誌。這種區分的意義,就相互鬥爭頗為酷烈的傳統部落而言,當然很重大。可是顯然存在更有效的區分方法,文身、羽飾、旗幟等等,哪一樣都比牙洞更醒目,所以我不認為拔牙習俗源自於此。鑒於這種行為在群體中的無性別和普遍性,用性選擇的累贅原理來解釋也有些勉強。


回望歷史,拔牙文化曾經遍及全球,埃及、幾內亞、印尼、越南等地都有相關的考古發現,類似的文化一直延續到半個世紀前。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就注意到,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盛行拔牙之風。據他們統計,在發掘的墓穴中,拔牙者佔總人數的七成左右,年齡在12歲到25歲之間,不分男女。拔去的牙齒,都嚴格地限定在上牙,主要是上頜一對側門齒。


之後的考古研究又發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同屬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中,拔牙的習俗屢屢可見。這些發現,也印證了典籍里關於「鑿齒」的種種記載。例如《管子》中就有少年拔掉牙齒冒充成人參戰的記錄。《新唐書》還做出類似馬賽人拔牙原因的推測:「又有烏武獠,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飲葯,故自鑿齒。」


拔牙的原因沒有定論,在我看來,這很可能是文化「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典型案例。執著於原因的種種猜測,反倒會掩蓋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一個即便曾經有益,之後卻有損個體,且對群體沒有明顯好處的行為,能夠成為一種傳承和延續的習俗?我認為,只有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才能讓我們真正理解,所謂文化,究竟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存在兩種思路。社會學家默頓(Robert K. Merton)在《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里寫道,人類的行為會不知不覺地遵行「功能自主性」的原則:儘管這些行為一開始是因為別的理由而形成的,但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人們會忘記它們原本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而把它們當成了目標本身加以維護。馬賽人的拔牙習俗,或許就符合這一功能自主性的原則。很多文化現象都可以做如此解釋。另一位社會學家米歇爾斯(Robert Michels)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做了大量細緻的經驗研究,最終的結論也是如此。

西閃:當一種文化失去初心,它能糟糕到什麼地步



《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


如果說默頓的觀點帶有社會心理學的痕迹,那麼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思路則偏向社會生物學。在他看來,基於「模仿」這一簡單的方式,一種文化就可能形成,並橫向或縱向地傳播。他甚至比照生物學裡的基因,發明了「模因」(Meme,也譯作迷因、謎米等)一詞,來說明文化的演變機制。他認為生命的演化都是通過複製信息的方法得以實現的,文化也是如此。如果說基因是一種信息的複製因子(replicator),那麼模因也是。人類的各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文化,就是在模因的複製過程中演化出來的。

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發展了老師的觀點,她的《謎米機器》一書可謂文化模因說的系統論述。在書中她寫道,模因是由人類的模仿能力創造出來的第二種複製因子。像基因一樣,模因也是「自私」的,以其自身的利益為活動原則。由此產生的行為,從模因說的角度講具有適應意義,但在生物學的意義上卻有可能是變態的。

西閃:當一種文化失去初心,它能糟糕到什麼地步



《謎米機器》

人類學家愛哲頓(Robert Edgerton)說,文化或許不存在普世的好壞標準,但仍然有對錯的價值判斷。當一種文化減少了相應群體的生存機會,這種文化就會衰退,不再有用,這叫「文化的適應不良」。然而布萊克摩爾舉的一個極端的例子足以說明,一種文化可以糟糕到什麼程度。


新幾內亞的法雷人(Fore)長期被一種類似瘋牛病的「庫魯病」(kuru)襲擾。這種疾病源於他們在喪葬儀式上分食親屬人肉的習俗,很多人為之喪命。由於成年男子更偏好豬肉,人肉多分給婦女和兒童,有人據此做過數學上的推演,證明即使相應群體的50%成員因病而死,這一文化還是會被保留並繼續傳播。聯想到纏足、割禮等等,相形之下,馬賽人的拔牙習俗真的算不了什麼。

西閃:當一種文化失去初心,它能糟糕到什麼地步



法雷人


不能因為某種文化能夠延續,就認為這種文化毋庸置疑,文化相對主義的問題往往出現在這裡。如果人們不反思功能自主性的社會心理,不努力跳出基因與模因的束縛,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未來。當代馬賽人的今天就是證明——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離開草原,活躍在政界和商界,包括擔任駐華大使。事實上,年輕的馬賽人已經不再拔牙。當記者問一位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去放牧,得到的回答非常乾脆:「不會!我要讀大學,在內羅畢找工作,買套大房子。」


(題圖為馬賽人傳統舞蹈)


【作者簡介】


西閃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安德魯·羅伯茨:你可以反感君主制,但無法不熱愛女王陛下
西門媚:博客時代的好友,都已走進另一段人生
唐映紅:不讓談戀愛的大學,不讀也罷
王雁林:我認識的那些混時尚圈的男人
限制談戀愛的大學,不讀也罷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來到廣東,一定要來試試早茶文化,不然你一定會後悔的!
如果你還不了解日本的文化,那京都的這幾個地方你一定要來看看!
好事將近?胡歌自認沒文化不能當一個好爸爸,背後瘋狂做這事!
藏族文化你了解嗎?在當地這些東西可別隨意亂拿,不要引火上身!
想不想要好多好多錢呀?錢幣亦是一種文化,你要不要了解一下呀?
了解這些文玩的文化含義後,你就不會覺得它們「血腥」了
有了這個「窗口」西藏文化就能更好走出去啦……
把龍蝦吃成一種文化是什麼體驗?場面壯觀,進去之後隨便吃
從當地特色到年輕人的最愛,台灣奶茶如何成為一種文化標籤?
你都見過那些經典的對聯,文化傳統變成了一種廣告,你覺得可惜嗎
逛燈會還能體驗一把三國文化,來這裡就對了!
此人沒文化卻寫了一本「官經」,驚出武則天一身冷汗,狄仁傑在他面前也只能跪下認錯!
步步驚心到現在在日本還是很能打啊 因瑪麗蘇沒有文化障礙?
內蒙古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你來過嗎!
沒文化真可怕,文化,到底是什麼?
有文化真可怕,我都忘了原來是怎麼背的了
喵星人在鍵盤上踩出了不得了的句子,一隻有文化的貓,統治地球的時刻到了!
這些圖認得一半,你就是文化人!
髒亂差的背面卻有無比震撼的歷史文化,這樣的印度到底該不該去?
做到這四點:才能叫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