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平:教育,要把「教」變成「導」
誰是課堂的主體?我們的學生!
現代教育已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科學地、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發揮師生互動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一個重要工作。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有優點,但也有明顯缺點,如忽視學生的思考過程,不能及時把控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知識傳授顯得生搬硬套等等。
現代建構主義和現代教育思想普遍認為,知識不能是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更應該是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應有足夠的機會讓學生去表達和論述自己的思想,與教師、同學等身邊的人進行充分的交流。同時在交流過程中,每一位學生也要學會如何聆聽與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
知識學習,如果能通過自我表述、相互傾聽、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等環節,將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
就像數學學習,教授正負數的知識點,我們不能直接告訴學生類似「-2」就是負數,「2」就是正數。這樣直接拋出正負數概念,將無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更不能理解數當中蘊含相反意義的數學思想。因此換個角度,在學習正負數的時候,我們讓學生從溫度計等生活實際出發,感受相反意義,從而引發學生自主思考,這樣不僅掌握正負數知識點,更理解數學思想。
社會不斷發展,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社會對人才要求不再是全面化,而更加是專業化、細緻化。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永遠都是灌輸式,學生只會聽、記、做,只會做題不會思考,只有知識點,沒有思想方法,那麼就真的死讀書。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成績優異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就會被冠以「高分低能」的稱號。
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教育要多思考怎麼樣才能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能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這就需要徹底改變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如教師的作用不能簡單第被看成是「知識的授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範者,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學生也不能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接觸知識,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要想真正形成和突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那麼我們教師首先要學會改變,要充分清醒認識到課堂教學轉變的意義,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學會從傳統角色中走出來,由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
課堂教學從以前單方面傳授,變成師生間共同協作完成的過程,課堂學習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在現代教育課堂里,教師不能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揮者,更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其實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並不是現代教育新名詞,在古代教育中就蘊含這種思想。如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採用與弟子的座談方式傳播知識,孔子主張啟發式教育,民主式探討式的研究問題。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知識結論,不如傳授給他人學習知識的方法。轉變課堂教學和學習方式,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因此,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首先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中的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知識方法的引導者。
教育的出現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重要指標之一。同時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因此,在課堂教學裡,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不能是單方面傳輸知識,不能是單方面交流,而更應該是師生互動。這種互動一方面要體現平等正常的人際關係,另一面在互動中傳播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千萬不要刻意去讓學生討論,我們盡量用激勵、誘導等方法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參與到問題中來,這樣才能最終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意思是做學問不分早晚,有成就的人就是老師。我們之所以成為老師,只不過比學生更早接觸知識和方法,並不代表成就永遠在學生之上。因此,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學會點撥,學生思考,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


※受精卵著床有什麼感覺
※健康的新生兒為什麼要做新生兒足跟血篩查呢?
※生個娃,要化驗這麽多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家長們,不解放自己難以解放孩子
TAG:母嬰護理和育兒經 |
※吳國平:培養出適應未來的學生,要關注這5個「力」
※被外婆家吳國平藏了三年的神秘民宿終於開了!我們跟uncle吳聊了聊,為你劇透最新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