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輸血」更要「造血」——各地幫扶群眾脫貧措施一覽

「輸血」更要「造血」——各地幫扶群眾脫貧措施一覽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高亢、劉碩、王海權)多年紮下的窮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貧的防線如何建立?扶貧幹部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近日,新華社記者分多路到基層蹲點調研,探究貧困地區脫貧的具體實踐。


因地制宜,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安徽石台縣七都鎮河口村地處皖南,共有432戶村民。2014年下半年,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來河口村的時候,經精準識別,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1戶,差不多佔了三分之一。

考察實地情況後李朝陽發現,這裡山清水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很好。於是,兩年里,河口村先後成立了食用菌種植、生態富硒茶種植、生態黃牛養殖等合作社,貧困戶都參與其中。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大家不僅脫了貧,還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16年底,還有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貧困發生率降到2%以下。


像河口村一樣,把本地資源變成致富門路的貧困村還有不少。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地處太行山西麓,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苦於找不到致富手段。


來自長治市教育局掛職的「第一書記」史小兵看到優越的自然條件,萌生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想法,「雖然山高路遠,但村裡這麼好的自然資源,何不把資源變成優勢?」


辦梨花節,搞農家樂,嶺頭村的鄉村旅遊搞得風生水起。遊人帶來了消費,一些貧困戶通過辦農家樂、賣土特產實現增收千餘元。

2015年9月,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蘭西鎮林盛村第一書記馬國澤到任後,仔細研究當地的條件,決定從黑土地里刨出一條致富路,帶領村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種植小雜糧和一些新奇果蔬,採用「互聯網+」的銷售模式,還創辦了「呼蘭河右岸」品牌。當地的貧困村民沒想到,看似普通的土地里也能長出「金疙瘩」。「以往種植玉米每畝只能掙200元,如今一個蔬菜大棚就能增收3萬元。」馬國澤說。


穩紮穩打,築牢防止返貧防線


王軍是林盛村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為治療小兒子的癌症,家裡欠了30多萬元外債,生活一度陷入絕境。如今,經過扶貧幫扶,他們一家經營著「老王農莊」,去年還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維德角總統和總理分別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黑龍江大學舉辦國際文化節暨國際青年節
遼寧盤錦舉行第四屆插秧節
2017年廣州科技活動周在廣東科學中心開幕

TAG:參考消息 |

您可能感興趣

看各地農民怎樣通過土地流轉增收脫貧致富
少數民族扶貧美女幹部 願意為脫貧工作獻出青春
非遺傳承人冉藝飛:傳承古技藝助力脫貧攻堅
野草當成金條賣,周王脫貧致富計劃之菁茅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