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位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的精彩分享:如何做好學術研究?

一位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的精彩分享:如何做好學術研究?

一位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的精彩分享:如何做好學術研究?



來源:南開大學商學院官方網站「教授聲音」欄目

作者:楊俊,南開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創業管理,戰略管理,創業網路。


談到體會,首先最重要的體會就是導師和學術前輩對博士生學術發展的重要性。儘管近年來國內博士生培養體系開始得到顯著改善,但與西方特別是美國相比仍有差距,國內博士生的學術發展相比會更依賴於導師的學識和責任心,學生遇到好導師就是學生的幸運。我的學術道路就是受益於不少學術前輩的付出。藉此機會,我要感謝導師張玉利教授,張老師在很早的時候就引導我步入學術研究,特別是引領我步入創業研究這樣一個充滿研究機會的年輕學術領域,在學術發展過程中持續給予我珍貴的指導、鼓勵、寬容和支持,師恩之重,難以言表。我要感謝譚勁松教授,很慶幸在國內管理學術界開始向科學範式轉變之初能遇到譚教授,譚教授反覆利用風趣而不失內涵的語言激發我們在更深的層次上思考什麼是學問之道、什麼是科學精神、以及如何在未來全球化學術競爭中站穩腳跟。最後,還要感謝創業領域學術前輩們的支持和幫助。

一位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的精彩分享:如何做好學術研究?


一、研究是發現新邏輯


或改善已有邏輯的科學過程


研究的目的是檢驗並發展理論,理論本質上是用於解釋並預測現象的抽象邏輯。很顯然,研究並不是為了發現變數之間的統計顯著性關係,而是為了發現新邏輯或改善已有邏輯,而且這種邏輯來自於現象但又高於現象,可以解釋現象甚至可以預測現象。學術研究成果必然會有實踐啟發性,我的導師建議團隊博士生將發表的學術成果凝練成面向實踐人士的小文章,這挑戰的不是博士生的文章寫作和發表能力,而是博士生如何做研究以及做什麼研究的思維能力。


總體來看,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現新邏輯或完善已有邏輯,但具體到不同的學術研究領域因其發展階段不同,並不是所有研究都需要或應該揭示並發展邏輯,真實的研究形態具有多樣性,至少可以劃分為三類。2013年我在美國時看到過一篇媒體報道,大致內容是:大多數成功男士喜歡著粉色襯衣!假設這篇報道的樣本採集和研究設計符合科學規律,在統計上具有代表性,那麼看到這篇報道後,你會為了追求成功而去買你不喜歡的粉色襯衣嗎?答案肯定為否,因為它僅僅揭示了成功男士與粉色襯衣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的現象或事實,但並沒有告訴你這些男士是因為著裝而成功、還是因為成功而形成著裝偏好、抑或是兩者之間只是因其他因素存在而相關實質上並不存在任何因果關係。儘管這類研究沒有揭示並發展邏輯,但仍然有價值,因為它描述了一個可能很有趣的現象!從學術研究來看,認識並描述研究對象是前提和基礎性工作,在學術領域起源階段,這類描述性研究事實上非常重要,有助於我們認識現象來進一步把握研究設計。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創業領域剛湧現時,有關「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做了些什麼活動」的不少研究成果,無論是理論性還是實證性的成果,大都具有很強的描述性。


基於上述報道繼續推演,假設我看到這篇報道後產生研究想法,打算揭示「著裝顏色偏好」與「成功水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並設計了一項研究(不考慮經費、時間、精力等客觀因素的可行性)。具體設計為:在全國若干地區抽取若干高中的若干班級為觀測對象(在統計上具有抽樣代表性),在一年內針對每個抽樣班級隨機觀測一百天,觀測每位男生著裝顏色,如果著裝為粉色則記錄為1,其他顏色則記錄為0。在觀測結束後,自然會得到關於男生著裝顏色偏好的變數,該變數是介於0和1之間的連續變數。在10年之後,繼續對同樣的樣本進行追蹤調查,重點觀測與成功水平有關的變數,包括收入、職位、社會影響力等等。根據兩輪數據,將成功水平變數與著裝顏色偏好變數擬合到統計模型之中(控制了其他可能導致成功的因素),發現著裝顏色偏好對成功水平變數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正向影響。看到這篇研究結果後,你會為了追求成功而去買你不喜歡的粉色襯衣嗎?也許這時更難決斷,因為因和果之間存在時間間隔並得到了統計支持。但這項研究揭示的是疑似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真實的因果關係,因為它僅僅報告了一個統計結果但仍然沒有揭示邏輯,理性的答案仍然為否。這類研究並非拘泥於描述現象,而是試圖探索變數間可能存在的作用關係,屬於探索性研究。事實上,在學術領域發展的初期,這類研究仍然非常重要,是啟發學術研究領域進一步邁向理論構建、檢驗和發展階段的關鍵環節,但這只是學術領域發展的小插曲,任何領域必須要向理論發展轉型才能存活。在創業研究領域,PSED項目誘發了大量探索「行為—績效」關係的研究,儘管這些難有定論甚至自相矛盾,但在推動領域發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商業計劃—績效」關係為例,Per Davidsson教授在綜述性研究中指出,在大量探索型研究之後,2004年,Honig和Karlsson發表在Journal of Management雜誌上的論文就是「行為—績效」關係研究向理論檢驗邁進的標誌。同樣,前幾年不少學者反思「創業導向—績效」關係研究停滯不前,本質上的原因也許恰恰是未能跳出探索型研究的陷阱,錯失了理論構建空間。

什麼是以揭示邏輯為目的的研究呢?假設你是一位心理學者,在看到了我的研究結果後,產生研究想法試圖探索「樂觀—成功」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樂觀可能從兩個邏輯鏈條作用於成功:一個是社會關係(樂觀的人更容易形成更有價值的關係網路);一個是決策理性(樂觀的人更善於應對環境變化做出理性決策),基於這兩個邏輯的理論推導,他提出了有待驗證的核心假設:越樂觀的人越成功!儘管樂觀很難測量,但樂觀的人更偏好暖色調著裝(個體特質會影響其顏色偏好),換句話說,個體著粉色衣服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其樂觀特質。進一步地,採用同樣的數據和同樣的模型,你自然會驗證假設,越樂觀的人越成功!這就是揭示邏輯為目的的學術研究,你驗證的並不是著裝顏色偏好與成功水平在數量上的統計關係,而是樂觀是否以及如何導致成功的邏輯關係是否存在!基於研究成果,你也許會建議別人如果要成功,變得樂觀也許是途徑之一而不是著粉色襯衣,更重要的是,你還會告訴對方為什麼樂觀會導致成功的邏輯(社會關係和決策理性)。任何成型的學術領域,以揭示邏輯為目的的研究必然是主流,如果說大多數研究者都在成型的學術領域開展研究,讓研究變得有邏輯而不是拘泥於驗證變數間關係就是研究者的責任,是做出理論貢獻推動領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位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的精彩分享:如何做好學術研究?



如果說博士學習是以開展學術研究為導向的職業訓練,自然地,博士生應該訓練並掌握開展揭示邏輯機製為目標的學術研究有關的重要技能。除了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相關技能,發現並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也許是核心技能。


二、從一般問題到研究問題

閱讀頂級雜誌的論文,不難發現,研究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論文發表水平,也是研究揭示新邏輯或改善已有邏輯進而做出理論貢獻的基本出發點,正因為此,問題導向成為研究工作的基本特點。儘管問題導向也是管理實踐的基本思路,但學術研究不同的是以學術問題為導向。


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99%的勤奮加1%的靈感。這句話強調勤奮專註是研究工作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所有的勤奮都會轉化為那1%的靈感。這1%的靈感就是在勤奮、專註後的頓悟,結果恰恰是對所關注問題的學術判斷。大多數自然科學研究揭示「是然規律」,以客觀為典型特徵;社會科學研究「似然機制」,必然存在主觀和例外。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科學者更難找到問題形成學術判斷。


5W2H(when、where、who、what、why、how、how much)幾乎可以涵蓋大多數的問題,無論是實踐問題還是學術問題基本都可以圍繞這個框架展開,這個框架為我們提供了提出並思考問題的基本框架。從問題到學術問題,首要的要做的就是將問題進行實踐情境化和理論情境化。所謂實踐情境化,是把一般性問題聚焦到你關注的什麼樣的現象,是針對管理實踐的情境化,問題在管理實踐中普遍存在嗎,如果是,在什麼樣的行業、什麼類型的企業更加普遍的存在?將問題面向實踐的情境化,有助於清晰地界定研究對象及其特性,進而有助於明確研究邊界和範疇。其次是理論情境化,將問題在理論上要回到學術對話體系中去看問題的學術表達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問題處於學科主題發展的什麼位置,在學科解釋邏輯方面可能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貢獻,是修正理論假設而引入新的邏輯,還是針對理論邊界條件進行邏輯改善,等等。比如,針對國際創業研究,中小企業為什麼在資源匱乏和高度不確定情況下能夠快速實現國際化成長?這個問題是有實踐價值的,但在今天來看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學術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國際創業領域在90年代初期就有著較充分探索的問題,學術前瞻性不夠。


什麼是壞的研究問題?在理論情境化過程中,很容易將概念與構念混淆導致學術問題界定不清。構念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單元,是學術研究理論推導構建邏輯和假設關係的基本與前提,學術問題分解到研究設計本質上是識別關鍵構念並提煉其邏輯聯繫的過程。而與構念不同的是,有很多概念往往包含著若干構念的組合,解構概念或現象本身就是基礎性研究工作,更多地取決於所採用的理論視角。如果將概念錯當成構念來界定學術問題,自然會出現研究設計不嚴謹、題目難以駕馭等困難。例如,失敗學習是用於概括經歷創業失敗或創業過程中事件失敗誘發的學習現象的概念,直接研究失敗學習自然不容易,因為從不同理論角度可以解構出不同的理論構念,包括學習行為、學習風格等等。同樣的,創業領域的商業模式研究熱度高但理論貢獻不足,仍然是因為商業模式僅是針對現象概括的概念,而不是理論構念,基於理論的現象解構是推動商業模式研究進步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Christoph Zott教授研究的理論貢獻不僅在於驗證了商業模式與績效關係,而在於從內容、結構、治理等維度解構商業模式進而將其轉變為若干可觀測的構念。

什麼是好的研究問題?即有價值、新穎的、明確具體的研究問題。在價值方面,就是研究問題來自實踐又抽象到學術對話體系,如果探索這個問題並得出答案,自然能給實踐人士帶來思維和邏輯啟發,給學術同行帶來新知識貢獻,改善或改進學術認識。在新穎方面,新穎必然會帶來價值,但並非有價值的問題一定是新穎的。新穎並不意味著追逐學術前沿和熱點,而是基於實踐之間的差異和理論發展之間的反差產生的不同於常規直覺的問題,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問題。明確具體方面,區分研究主題和研究問題,明確具體一方面表現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情境,另一方面表現為問題所依託的學術體系簡單明確,多領域共同關注的學術問題在現象層面具有同一性,差異僅僅表現為解釋邏輯或視角不同。


三、駕馭文獻而不是被文獻所牽累


學術問題來自於學術文獻,自然需要閱讀學術文獻。學會駕馭文獻而不是被文獻所牽累非常重要。學術研究本身是在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有啟發的不僅僅是研究結論,而在於研究問題及其研究設計,它借用什麼理論來發展邏輯機制?這種邏輯機制是以前沒有過的還是對已有邏輯的補充和完善?在關注研究結論和發現的同時,思考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將所閱讀的文獻嵌入到你所關注的學術領域的譜系地圖中,給它安置一個合適的位置,形成對這篇文獻的學術判斷和學術理解能力。


對於博士生來說,掌握所關注領域的學術脈絡以及掌握用於構建研究的基礎理論同等重要。在確定研究方向後,針對研究方向了解掌握相關領域內文獻,認真、全面研讀著領域相關文獻隨著時間推移所關注問題的變化及其為什麼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如何推動領域發展以及朝著什麼方向發展?見森林又見樹木,有助於訓練學術判斷力。如果缺乏對領域內相關文獻的系統掌握,追逐前沿急於開展論文寫作,結果往往是寫而不思則罔。


在此基礎上,依據領域相關文獻,可以梳理出該領域所採用的主要解釋邏輯(理論)及其隨著時間推移所發生的變化,明確哪些理論對於所關注領域很重要,積累開展研究必需的理論和邏輯基礎,如果能進一步在學科內拓展其他理論、甚至在其他學科內學習並掌握相關理論,掌握更多、更新鮮的理論工具和邏輯體系,往往更有可能做出新穎的研究。


文獻閱讀是基礎性工作,它服務於研究工作。思而不寫則殆,過分拘泥於文獻思考而不將思考落實於文字,時間也許會讓你懈擔


四、結語


做研究要訓練研究思維。研究思維是「現象觀測+理論驗證」,強調在現象和理論之間不斷的轉換並且反覆循環的過程;是「問題深化+邏輯推理」,挑戰性質疑的效果就是對問題的深化和學術提煉。需要基於系統文獻閱讀的批判性思考產生的想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基於事實邏輯的驗證與判斷;「構念思考+現象思考」,閱讀學術文獻,不僅掌握其學術結論,還要將學術結論還原到管理實踐中,審視它用學術話語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實踐故事,進一步思考在邏輯上有什麼可以進一步延伸或改進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管之家 的精彩文章:

TAG:經管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精彩分享-基於藥學版臨床路徑的研究
優弗留學分享申請美國大學的法寶是什麼?
優弗留學分享美國大學評分標準有哪些?
練瑜伽、旅遊、學習、拍美照——好玩兒的「旅學」分享課
優弗留學分享美國各州的留學優勢如何?
單縣化妝學校 | 單眼皮女孩專屬的大眼彩妝術!化妝眼妝技巧分享
王俊凱錄製視頻助力開學,與學弟學妹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
北大經濟學博士劉昌用關於「區塊鏈」的分享
世界精選優秀科學圖畫繪本分享-眼睛的故事
行楷學員學習臨帖分享
優弗留學分享美國名校青睞哪種學生?
范冰冰分享養發教程,女生們該學學了
國醫大師裘沛然關於中醫治病的秘訣分享
分享乾貨——學習成長之路必備的5大學習網站
社會是一門大學問,分享一些實用的工作技巧
玲麗化妝學校美妝技巧分享/好看的你萬里挑一
IBM高級研發工程師武維:如何分散式訓練深度學習模型?| 分享總結
學霸分享 日語學習經驗
哈爾濱中軟分享:物聯網改變教育和學習的方式
歐洲攝影學會特約攝影師——吳偉承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