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心不住法行布施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按照《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概念,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哪一天你對事物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它們的本質,那你就是一個大境界之人,這種人一定是個出世間的大覺者。我們不但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要在生活中去實踐,我們一般人修行,就像神秀法師說的那樣:「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每天觀照自己,審視自己,反思自己。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說,當你內心不靜,心煩氣躁的時候,你就讀一讀《金剛經》。並不是這本經書有什麼神秘力量,而是你在念裡面的經文時,身心會受到感染,心靈會因此得到洗滌。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就是說如果菩薩做的是著於相或者有所取捨的布施,就像一個人走進暗室之中,什麼也看不清楚;如果菩薩所做的是無相布施,就會像我們的眼睛看見光明,陽光明媚,雲淡風輕。所以《金剛經》給我們的思想是很高的,它超越於世俗的觀點來思考問題。讀《金剛經》前,我推薦大家先讀《道德經》,把心沉靜下來,再學道家,然後皈入佛門,再來讀它,那個時候你對《金剛經》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佛法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領悟的,即便接觸到它,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你要多多積澱。你的苦難、挫折、成功,失敗,所有的人生經歷都是你悟道的前奏。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苦難、挫折,越污濁的環境越能開出鮮艷的花朵,這個世界越苦難,你越能成就菩提,沒有苦難,你連出世間都做不到,對金錢、名利、情感,你什麼都放不下,你有什麼資格成就菩提呢?所有東西都經歷過了,你才有資格說你放下了,沒拿你怎麼放下,所以人生是最好的修行道場,諸惡成佛,在經歷煩惱挫折之後,你才理解放下的真正含義。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是不能容忍別人施加給我們痛苦的,所以當你鬱悶、難過、糾結和受到挫折的時候,你就讀一讀《金剛經》,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看。


我們來香海學習佛法,不是來度假,是為了讓我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提升,讓我們站在人世間的最高點去看待世間萬物存在的道理,讓我們有一雙智慧的眼睛來看待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即使我們活在污泥之中,也要把苦難轉化成力量,去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角色,修行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角色,一步一步來完善自己,你如果哪一天能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修行,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東西會讓你害怕。能這樣修行,無論好的壞的你都能坦然去面對它,人生無非兩種情況:順境,或者逆境。佛法教我們要把惡變成不惡,再進一步把不惡變成善。善與惡是人生的兩種狀態,我們要把這種二的狀態,變成不二,佛的境界就是不二。不二就是,黑暗的當下就是無明,煩惱的當下就是菩提,污泥的當下就是皎潔,我們碰到逆境,有智慧的人能夠在當下轉化它,不是過後再轉化,每個人都會遇到來自世俗的痛苦,當我們遇到痛苦時要怎樣去轉化它們?


你們來到這裡,學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習慣的培養,就像打坐,能打多長時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把這種習慣帶回去,融入到生活中,每日堅持,只要堅持,這個小小的習慣就會變成你改變自己的巨大推力。你們想一想,你每天坐下來的時候在幹什麼,是不是頭腦中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那是你自己的內心對外境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反應。人生最大的修行對象就是自己的心,心的差別也是人與人差別之所在,人心對世界的看法決定著人生的結果。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國家元首內心強大的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企業領導者內心強大的競爭,最終都是回歸到人,是什麼東西讓人有那麼強大的力量呢?就是心靈。你的思想境界靠什麼形成?靠修行,修行靠什麼形成?行住坐卧都是,書法繪畫、舞蹈武術都是,但是在所有這些修行中,打坐是最好的。這些東西都有相似的地方,就是能讓人安住心。如果安不住心,修什麼都無濟於事,就像你們來聽課,如果人在這裡坐著,腦中在打妄想,就不知道我所講授的是什麼,所以真正能改變我們的不是老師,是我們自己,你怎樣選擇,怎樣去做,就有怎樣的人生軌跡。


你有那個想法,但是有沒有達到把想法付諸行動並使其開花結果的狀態?我有一個陶瓷藝術家朋友,他說在燒制瓷器時,有時幾十件瓷器放進窯里,燒出來卻沒有一件是好的。有時候我們的思想達到一定境界,卻沒辦法把這個思想付諸到行動上,很多人都無法突破那種狀態,所以像很多書畫藝術家,他很難做到一輩子處於巔峰狀態,作家也是一樣的,同一個作家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來的作品水平往往都不一樣。而有一些人,他能讓自己保持身心合一的狀態,所以能夠長時間保持著創作熱情。你認為你的身心處於哪一種狀態是最理想的,你以後就要往那方面去修,讓自己的一生都走在一條修行的道路上。以後你們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當做修行,當你把一件事情當做修行時,不管好壞你都能夠接受它,你不會因為它影響心情,這個過程每天都能使你成長,這種快樂就是源於你用一顆喜悅之心去對待所有事情。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金剛經》實際是讓我們從內心之中去找福報,讓我們在娑婆世界找凈土,讓我們從苦難的人生中覺悟,讓我們面對諸多不善能去改變它,沒有人不會遇到逆境,但是怎麼樣能做到改變?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打坐。當你在打坐的時候,有沒有用心去感受你的身體,你的呼吸,你的思想,你的妄念。接下來你就要不斷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貫通,遇到問題,不好的行為,你想不想去改變它,如果不去改變,你就會活在痛苦中。所以我要求我們的義工每天早晚都去打坐,有的人說早上起不來不想參加,有的人認為沒用不想參加,事實上你認為沒用或者起不來,那都是不想面對自己的懈怠,剛開始可能會很難,可是慢慢等你接受了以後,你會發現每天堅持打坐也不是那麼的難,你的身體會因此受益,身體會變化,心境也會變化。所有人都有辦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但是為什麼沒有解決呢?其實是因為我們的選擇太多,不知道怎麼去選擇,這個人教你這樣去解決,那個教你那樣去解決,但這些辦法並不一定適合你,真正的好方法是適合自己的方法。我經常跟我的企業家朋友說,做企業管理要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不要一味地照搬別人的成功案例。


七年前我們在寺院旁邊種了很多山楂樹,到現在活的活,死的死,剩下來的沒有幾棵了,這跟生長的環境也有關係,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濕,有的地方向陽,有的地方背光,有的地方被人踩踏,有的地方草木茂盛,同一塊地里的同一種果樹,都有這麼大的差異,更何況我們的企業,所以企業管理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在你的家庭、企業、生活中你怎樣走出一條合適的模式出來。那個時候你要真正認識自己,同時也認識世界,清楚地看到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我們香海禪寺在建之前審批了三年,當時欠了一千多萬的債務,他們要我們把債務還清才給批,我說寺院沒建好我哪有錢還債,一直等了三年才審批下來。


即使是出家人,也是生活在世間,也要面對這個世間的力量,你不能說你受不了了,不幹了,當你說出這種話的時候,別人就會說你無能。遇到問題,逃避是沒有用的,不是說你剃掉頭髮穿上僧袍,這個世界就跟你沒有關係了,實際上我們出家人所做的事情跟你們是一樣的,說不定我們遇到的難題比你們還多,我說這些,是想告訴大家,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這個世間修行。人只要活在這個世間,你就不可能超越於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問題就跟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有一點,人不可能不碰到問題,但是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並且放下,以好的心情面對新的生活。遇到問題,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以佛法的思想去入世,以出世間的心去面對世間萬物,這樣我們會生活得更洒脫。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中,總是看到諸多的不是,實際上這都是內心不清凈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把《金剛經》當成福慧雙修的法門,不斷去修行,用到生活中去。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金剛經》云:「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又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布施我們要好好去感悟,不單單是錢財的布施,你想得到快樂,你就要付出微笑,你想活得幸福,你就要用心經營生活。布施跟富足是連在一起的,只有富足的人才能布施,富足不等於有錢,有錢不等於富足,沒錢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布施,比如掃地洒水、洗衣捶背。懂得布施的人一定是富足的人,布施要不著於相,不能是抱有目的的,做有相布施就會有索取,有索取就會有矛盾。有一個女居士跟我講,她老公工資比她少,她叫他洗衣做飯帶孩子他卻不服,我問她,你為什麼一定要叫你老公做這些,她說他工資比我低,洗衣做飯帶孩子是應該的呀,我又問她,工資低和洗衣做飯帶孩子有必然聯繫嗎?


當你在生活中有諸多要求的時候,這個家庭一定不幸福。濮院有一些老闆娘,她丈夫窮的時候對他使喚來使喚去的,她老公富起來後就把她甩掉了,這些女孩,一被甩掉就跑來我這裡哭爹喊娘的。我跟她們講,想一想你老公窮的時候你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哪個男人喜歡被人像奴才一樣使喚來使喚去,他對你有怨言,等富起來後當然就去找更適合過日子的人了。像這樣的家庭,夫妻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交易,做交易的雙方是一種生意關係,總在算計對方,這樣的婚姻會幸福嗎?會快樂嗎?所以菩薩所做的布施應該不著於相,不應該有所執著,有所取捨,有所索取。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金剛經》裡面講到三輪體空的思想,就是一種「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物」,三者都不著相的布施,這才是無相布施。一般人在幫助別人時都這麼想,我幫了你,你就應該回報我,我為你付出,你就應該感恩我,如果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幫助別人,你會快樂嗎?好比你供你的孩子上大學,要求他畢業後從事什麼職業,賺多少錢,要是他沒有按你的想法選擇就業方向,沒有像你現象中那樣賺到很多錢,你就覺得這個孩子沒出息,自己想不通為什麼那麼多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你感到失望和悶悶不樂的原因,其實是你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自己,你要求他按你的思路去生活,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還有些年輕人結婚後不去工作,天天呆在家裡啃老,向父母要錢,父母不給就跟他們吵架,最後鬧到電視台上,說你把我生下來就要養活我。只要是人,永遠都是首先想到自己,永遠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再通過自己,把眼光輻射到親人、家庭、朋友、公司,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別人。你是上海人,就把外地人看得一文不值,你是大城市裡的人,就看不起鄉下人。人要打破自己的行為習慣,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這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所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每個人都是在做過無數次掙扎之後才慢慢走向成功的。


無我的狀態很難做到,做無相布施實際上是在跟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做鬥爭。當你在跟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可以嘗試著去做一些對別人有利的事情,這樣你會交到更多朋友。很多我們得不到的東西,都是因為我們的處理方式不恰當,當你不斷付出給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快樂。我子報紙上看到過一個報道,說美國有個人因為太愛琢磨生活習慣跟性情的關係,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要去研究,飯怎麼吃,鞋怎麼穿,去旅遊怎麼出行,甚至於乘什麼顏色的車都有講究,後來他發現,無論怎麼做都不盡人意。有一個智者告訴他,你不要去糾結這些事也許過得更快樂,你把它們放下了,所有的糾結就都消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認知所造成的,是我們放不下的這顆心所產生的。


每天幫別人做一點事情,這樣對別人、對自己也有好處,你不要覺得布施跟發財沒有關係,實際上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待財富,人民幣只不過是個交易的載體,我們並不是在什麼狀況下都需要這種東西,當我們內心的慾望不那麼強烈的時候,就不會需要那麼多物質上的東西。你們看看自己的衣櫃里,放著多少幾乎不穿的衣服?你出門的交通工具,公交、地鐵都可以選擇,為什麼還要一部又一部地買車?我們一生中實際需要的東西有多少?實際擁有的東西又有多少?當我們朝思暮想去賺錢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被自己的慾望迷惑了。


我最近正在做香海禪寺的五年、十年發展規劃,做這個規劃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浙江省政府希望我們發展得再壯大一點,再漂亮一點,以襯托這裡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有這個機會也是個好事情。但是最主要還是看我們有沒有這個需要,我們舉辦這麼多禪修班,每天有那麼多學員來這裡學習,禪堂不夠坐,宿舍也不夠住,齋堂也很擠,我認識到我們有這個需要,所以就著手去做了,但是一件事情在做的時候很多問題就出現了,資金問題,土地問題,一個個問題,都需要我們一一去解決。金錢和所有物質上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有在我們需要用它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時,才有它存在的意義,如果不需要,就沒必要追求那麼多。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中國佛教的現世精神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中國的佛教其實是一種現世佛教,不僅是現在,在古代也是這樣,按佛陀的教義,僧侶穿衣不超過三件,但那是因為在印度天氣炎熱,穿三件衣服已經很多了,你看南傳佛教的僧侶在夏天的時候都露著半個臂膀。在中國不行啊,中國一到冬天凍得要死,穿四五件都不嫌多。因此佛教傳到中國後的改變,是跟中國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地理因素、氣候因素、政治因素都導致佛教的變化。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佛陀說不殺生,但是中國古代的僧人要下田幹活,不殺生哪裡做得到,挖地的時候,鋤頭下去蚯蚓一下子就斷成兩節了,出去幹活不小心就把蟲子踩死了,佛陀在世的時候要求僧侶托缽乞食,傳到中國後就變成下地幹活了,農耕本來就是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不幹活專出去乞討,別人當你是乞丐,你講經說法人家不聽,所以就自己下地,自給自足,種了夠吃就行,這就是中國禪宗農場地主的特色,一直沿襲到清末。現在是什麼時代,十億人民九億商,那佛教經商有什麼不對?你們覺得不對嗎?寺院賣點門票、做點素齋、辦一些禪修班養活自己,這是合情合理的呀。


有些人覺得,和尚就應該用另外一種方式生存,我們經商,你們就只能托缽乞食;我們通訊打電話,你們就只能寫信;我們開車出行,你們就只能走路。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現在很多人對少林寺的商業模式頗有微詞,認為他們不該那樣做,其實在我看來,經商並沒有錯,只是要把他們的商業行為跟奉獻社會結合起來,做到既能自給自足,又能奉獻社會,留下一部分資金維持自身的運轉,把更多的資金回饋給社會,捐出去做點公益慈善。如果少林寺的慈善能像他們的商業模式一樣做得風生水起,我想沒人敢非議他們,但是他們這一塊沒有凸顯出來。


我覺得做商業沒有錯,我這兩年拍賣的字畫,全部拿來做慈善了,我們每年捐助嘉興醫學院兩百名到三百名貧困學生,每年捐給他們二十萬,我們跟他們一起簽了十年的資助協議,總共兩百萬,這個錢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寫字拿去賣掙來的,我跟浙江和上海的慈善協會說,你們要多少字來找我,我寫給你們。我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為社會多做點事情。我們除了捐助貧困學生,還捐贈書籍,我們今年印書就花掉四百多萬,為什麼要這樣做,書籍有個特殊優點,你看完了可以借給別人,你覺得好的書,可以推薦給你的親戚朋友,書籍非常有利於知識的傳播,而且現代人每天對著電腦,看書對大家的眼睛也有好處。搭建這個平台就希望這個平台去利益更多的人,我跟我們辦公室接團隊的人說,我們要儘可能接團隊進來,我們花這麼多錢搭建這個道場,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法。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我們香海的小冊子,到今天已經印發了一百多萬冊,我有一個上海交大的朋友,他有一次在飛機上發我們的小冊子,旁邊有個人也知道香海禪寺,就說你們香海禪寺的慈善都已經做到飛機上了。他口袋裡每天裝著許多小冊子,到處去送人,有一次在上海地鐵上,他發第三本小冊子,旁邊有個人說:咦,師兄,你現在才發第三本,我已經看到第七本了。他們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在做一種無相布施,是不求任何回報地奉獻他人。我有一次跟我的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我每次講課收十萬塊錢的講課費,可能我們建香海禪寺的資金到現在還沒有湊夠,但是我一分錢都不收,現在寺院還是建好了。這就說明,當你真正把自己放下,無條件地去付出,到最後你反而得到的更多。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每次跟大家講《金剛經》,我覺得我自己受益也很大,在講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在觀照自己,不斷地反思和學習。反思和學習就像樹的根,把根深深扎進泥土裡,才能讓這棵樹更堅固、更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活在天地之間,讀很多書,做很多事,實際上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存在。你讀了書去教導別人,自己卻做不到,以這種方式去讀書,書對你來講只是文字的積累,還構不成知識。修行是要通過學習來改變我們的心胸。你是一個公司經理,你上班見到打掃衛生的阿姨有沒有微笑?你是一名顧客,你去酒店服務員為你開門,你有沒有表示感謝?還是你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低點去學習,只有這樣你才能放下自我,否則你的心會越來越僵硬。人與人的交往就像齒輪轉動,只有不斷地摩擦潤滑,才能快速運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和諧,一定要有一種潤滑劑來潤滑他們,這種潤滑劑就是關愛和感恩。

我們要怎樣去觀照自己的存在狀態,不能說你是干這個的,別的事情就跟你無關,不能說你地位高就不把地位低的人放在眼裡。有一則故事,一隻老鼠看見一個老鼠夾,很緊張地跑去跟鴨子講,鴨子冷冷地說,那個老鼠夾跟我有什麼關係啊?去去去,滾遠一點。老鼠又跑去跟豬講,豬說老鼠夾是夾老鼠的,又不是夾豬的,跟我沒關係。老鼠又跑去跟牛講,牛說,哪有老鼠夾夾牛的,你給我滾開。老鼠垂頭喪氣地就回去了,結果那天晚上老鼠夾夾到一條毒蛇,這個家庭的主人被咬到了,住進了醫院,為了補充營養,結果鴨子被殺掉了,主人出院後,為了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結果豬被殺掉了,主人住院欠了錢,為了還債,把牛賣給了屠宰場,結果牛被殺掉了。這隻老鼠反而沒有死。這則故事講了一個道理,世間的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聯繫的,不要覺得什麼都跟自己無關。


佛法裡面有一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構成因緣的,我們要以怎麼樣的心態來對待萬物的存在規律,明白了這些,你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來存在於天地之間。當我們有足夠能力去解決自己的物質條件的時候,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包括對動物也要網開一面。我們國家曾經為了農業發展,打光了麻雀,結果第二年就鬧饑荒,因為麻雀打光了害蟲沒了天敵。有個地方有一種習俗,摘柿子的時候,枝頭一定要留幾個柿子給喜鵲吃,有一年他們把柿子全部摘光,第二年柿子就爬滿了蟲子,沒一個長得好的。生態系統有它固有的規律,不要人為打破它的平衡,有的國家為了維持生態平衡,甚至人為對一些動物的數量進行控制。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這個宇宙的眾生是一種和諧相處、互生共生的關係,回顧一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朝代在覆滅之前的幾年裡,都會出現貧富差距巨大,富人窮奢極欲,窮人吃不上飯,這是導致王朝滅亡的原因。國家收稅,其實也是在通過宏觀調控來保持這個社會的和諧與平衡,對我們個人來講,當我們物質生活足夠豐富的時候,就要想盡辦法去幫助一下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幫助了別人,實際上也是幫助了自己。很多人都是只會關注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少去關心周圍人的利益和得失,當我們知道人與萬物的存在規律之後,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


經常有一些父母跟我講,說他們很困惱,不知道要不要給孩子房車買房,買房的話寫誰的名字好?有一些剛成家不久的居士也來問我,家裡面誰管賬好?我就跟他們講,只要家庭幸福,怎麼做都可以,你就按照能讓家庭幸福的方式來經營你的家庭,夫妻之間相互配合,一個主外一個掌內,不一定非得男的主外女的掌內,看情況,誰適合就誰做,有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著來解決,千萬不要通過吵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吵架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把家庭搞得一團糟。企業也一樣,你要讓企業發展壯大,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經營,不能因為一個人跟你不合你就把他炒掉,意見跟你不合的人,也許恰恰就是你身邊最重要的人,他時刻可以提醒你,找到你的不足,督促你改進。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金剛經》云:「不可以色身見如來,不可以音聲見如來。」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意思是不能以如來的聲音、形象來認識佛,那些都只是如來呈現在世間的一種色相,那什麼是如來呢?無所來也無所去,那才是如來,如果有一樣實際存在的東西無所來也無所去,那也不是如來,就是說,我們所能見到的都只是如來的表象,都不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如來要用無相的概念來理解。這就是佛教裡面講到的本體的思想、真無和實相的概念。我們怎麼樣來把它們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想問題,真與、善與惡、生與滅,所有這些我們都是在關注事物的分別,所有這些關注都離不開一個點,就是形成事物千變萬化的本源,但是我們沒有回歸到這個本源的時候,就會被事物所展現出來的千差萬別的現象所迷惑,因此分別不出這些事物是好還是不好,就好比從一走到十我們可能能夠順利地走下去,再從十走到一百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會迷失。我們要以本體概念去理解生命的現象,我們所用的各種各樣的修行手段,最終都要讓我們回到本體。我們誦經念佛,打坐拜懺,都只是處在事物的表象上,當我們靠近事物的本質時,就能夠通達一切。


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的王陽明,他是一個文人,但是他經常帶兵去打仗,而且每次出去戰績都很好,按我們通常的觀點認為,文人怎麼會帶兵打仗,但是真正的帶兵打仗跟士兵在戰場上廝殺沒有多少聯繫。懂兵器的將軍不是好將軍,懂兵法的將軍才是好將軍。生活中總離不開關係,家庭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我們回到本體來看,對於同一個問題,有的人這樣解決,有的人那樣解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解決方式?因為每個人心態不一樣,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從如來相的角度,回歸到事物本質的角度,再去思考問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當一個人達到證悟的境界,你就知道做事情要超越事物的表象,去探求它們的本質。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這幾種情況:「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詩人的靈魂是文字,他們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靈魂,畫家的靈魂是筆墨紙硯,他們通過筆墨紙硯來表達內心對事物的感受。一個優秀的畫家,往往能和它的作品融為一體,別人看到畫就能想到他這個人,看到他這個人就想到他的畫,人們通過畫看到了畫家的內心、思想和靈魂,這就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佛教裡面也有很多悟道之人寫的詩詞,像寒山拾得,他們寫的詩歌非常優美,六祖慧能連字都不認識,但是他在開悟之後能講出《壇經》,在中國佛教里,除了佛陀,只有慧能大師講的經能稱之為經。我們學習《金剛經》,最關鍵的就是要進入世界萬物的本體,悟出事物通達的道理,所有生活中的現象都是事物表現出來的千差萬別的相,那麼它們的本質是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染寂。


六祖慧能悟道時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是說,當你悟道之後,你就會發現自身就是個智慧圓滿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激發。我們活在世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擔心老了沒人照顧、沒錢看病、沒房子住,等等。實際上所有的擔心都來自於我們內心的空虛,即便你衣食無缺,生活闊綽,如果內心不圓滿,你也總是會處在憂慮的狀態下。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當你不理解事物為什麼這樣存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使自己解脫,你就無法知道以無相解讀有相的道理。所以學佛不是學念誦、也不是學燒香拜佛,這些只是修行的途徑,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悟出宇宙存在的大道,認識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以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道 點擊播放 GIF/107K



編輯:凈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禪心 的精彩文章:

最大的福報,來自般若智慧境界
為何要我們從內心之中去找福報
慈悲心是一切安樂之因緣
增加一份定力,就會減去一份痛苦
當代人充滿痛苦煩惱的根源是什麼?

TAG:香海禪心 |

您可能感興趣

以出世之態 行入世之事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做人
佛說: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做人
「佛系」人生 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行菩薩道!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宋洋洋:執著善念,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如何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真正的「佛系」人生,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行菩薩道!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歷史真實原型:以入世之心做事,以出世之心做人
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
《菜根譚》:過猶不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厭世是入世的啟發,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為什麼說道教是「出世」「入世」兼行
生活即菩提之「出世修與入世修」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翁長江——妙在出世與入世之間
佛教人生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熱處思冷,得人生真諦!
南懷瑾: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