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梅毒(原創)

梅毒(原創)

歐柏生 杏仁醫生優秀醫生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教授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慢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交傳染,可侵犯全身組織器官或通過胎盤傳播引起流產、早產、死產和胎傳梅毒,危害性大。進入二十一世紀,梅毒的發病率逐漸攀升。中醫古稱 「霉瘡」、「疳瘡」、「花柳病」、 「廣瘡」。

梅毒最早在美洲出現,世界上發現梅毒是在15世紀,並於16世紀初由歐洲傳入亞洲,大約於1505年葡萄牙商人進入廣州後,在華南一帶首先出現,以後蔓延,從南至北,遍及各地。當時稱為「廣東瘡」、「楊梅瘡」,此後梅毒向內地傳播。在中醫文獻中,「霉瘡」病名首見於公元1522年明代韓懋所著的《韓氏醫通》。1632年陳司成著《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完善的專著,該書記載:「獨見霉瘡一症,往往外治無法,細觀經書,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於舞會之未,起於嶺南之地,致使蔓延通國,流禍甚廣」,…… 「酷烈匪常,人體淪肌,流經走絡……或攻臟腑,或巡孔竅……可致形損骨枯,口鼻俱費,甚則傳染妻妾,喪身絕育,移患於子女。」該書肯定了梅毒的外來性、傳染性和嚴重的危害性。主張應用水銀、丹砂、雄黃等葯治療,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中醫藥治療梅毒作出了特殊貢獻。

[病因病機]

梅毒的發病總由感染霉瘡毒氣傷及肌膚臟腑而成。侵犯陰器則生疳瘡;流注經絡則發橫痃;外淫肌膚則發楊梅瘡;流注關節骨骼則引起骨節酸痛,關節不利;蝕於五官則致鼻缺、喉爛、齒脫;內攻臟腑則導致五臟俱傷,危機生命。其發病共有四種途徑。

1.精化染毒 即性交染毒,由於不潔性交,陰器直接感受霉瘡毒氣。肝脈繞陰器,腎開竅於二陰,故肝腎二經受毒,毒氣由精道透命門,傷及任脈、督脈及沖脈。濕熱疫毒之邪凝集,故見外生殖器及肛門或乳房等處起疳瘡;毒發於外,傷及皮毛則發生楊梅瘡;病結於內則毒入骨髓、空竅和臟腑,發生梅瘡結毒,纏綿難愈。

2.血化染毒 即輸入血液染毒,比精化染毒發病快,毒犯肌膚、經脈、骨髓、關竅和臟腑發病,皮疹變化多端,證候覆雜。

3.氣化染毒 即間接染毒,由於與霉瘡病人接吻,授乳、肌膚密切接觸或接觸污染用具和各種不規範的侵入性檢查等感染霉瘡毒氣,毒從外入,內犯肺、脾二經而發病。

4.胎中染毒 系母患霉瘡,遺毒於胎兒,毒氣陷入營血,損傷臟腑精髓,發於肌膚、經脈、骨髓、關竅和臟腑所致。

梅毒是主要的花柳病,它是一種慢性全身性傳染病。梅毒舊時又稱為「霉瘡」、「廣瘡」、「棉花瘡」及「楊梅瘡」。其特點是早期多先在生殖器部位發生疳瘡,然後全身皮膚、粘膜出現形態各異的楊梅瘡;晚期毒結筋骨,常侵犯骨骼、內臟、神經,引起嚴重後果。在舊中國,由於舊的陋習,妓院林立,梅毒傳播迅速,嚴重地影響了我國人民的健康,據有關統計,在某些偏僻的地方,梅毒的發病率曾高達40%左右。由於梅毒可經過胎傳,貽害下一代,發生畸型兒、梅毒兒等,所以應引起重視。

梅毒是一種外來性疾病,在我國的歷史上,普遍認為於1505年葡萄牙商人進入廣州後,在華南一帶首先出現,以後蔓延,從南至北,遍及各地。在中醫文獻中最早記載有「霉瘡」者是公元1513年釋繼洪氏的《嶺南衛生方》,其卷三末記有「治楊梅瘡方」。「霉瘡」病名首見於公元1522年《韓氏醫通》。1632年陳司成著《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完善的專著。該書肯定了梅毒的外來性,在治療上除了用水銀外,還用了丹砂、雄黃等含砷藥品,為梅毒治療作出了特殊貢獻。這在當時是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  建國後,在50年代大規模治療梅毒時,各地普遍應用了多種中醫中藥療法和中西醫結合的療法,為我國在短期內基本消滅梅毒作出了應有的貢獻。60年代初,我國政府宣布梅毒在我國已經基本消滅了,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特別需要一提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在現代名醫秦伯未指導下用地黃飲子加減治療晚期梅毒脊髓癆獲得成功,進一步豐富了中醫學領域中梅毒治療學的理論與實踐。  近年來梅毒又有蔓延,特別是進入80年代後,梅毒的傳播日益迅速,而年輕的醫生又對梅毒缺乏認識,常常引起誤治、失治。而某些患者又常常對號入座,張冠李戴,使梅毒成為神秘、難治的疾病。其實梅毒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只要掌握其基本的規律,就可以早發現,早治療。

梅毒的傳染途徑是什麼?  梅毒的傳染源是梅毒患者,其傳播途徑有:

(1)性接觸 這是主要的傳染途徑。未經治療的病人在感染後的1年內最具有傳染性;隨著病期的延長,傳染性越來越小;到感染後4年,通過性接觸一般無傳染性。  (2)血傳播 梅毒患者、潛伏梅毒及隱性梅毒血清具傳染性,通過輸血及共用針頭可傳染他人。  (3)胎傳 患梅毒的孕婦可以通過胎盤使胎兒受染,一般認為感染髮生在妊娠4個月以後。病期超過4年未經治療的梅毒婦女,雖然有性接觸,一般也不會傳染,但妊娠時仍可傳染給胎兒,病期越長,傳染性越小。  (4)其他 少數可以通過性接觸以外的途徑受傳染,如接吻、哺乳;接觸有傳染性損害病人的日常用品,如衣服、毛巾、剃刀、餐具、煙嘴等,也可傳染。   中醫對梅毒的病因病機是怎樣認識的?  早在16世紀,中醫就對梅毒有較明確的認識,對梅毒的治療更是世界領先。中醫學把本病的病因叫「霉瘡毒氣」,並認為,霉瘡毒氣侵犯人體,或從肺脾而入,或從肝腎而入,循經入脈,血毒蘊盛,外溢肌膚,或滯留筋骨,或內犯臟腑,以致病情纏綿。這一規律與西醫的梅毒發展規律是一致的。此外,中醫學還把梅毒的傳染途徑稱為「精化染毒」、「氣化染毒」 、「胎中染毒」三種,與西醫學的直接傳染、間接傳染、胎盤傳染不謀而合。具體講中醫對梅毒的病因病機有如下的認識:

(1)精化染毒 即直接染毒,由於不潔性交,陰器直接感受霉瘡毒氣。肝脈繞陰器,腎開竅於二陰,故肝腎二經受毒,毒氣由精道透命門,傷及任脈、督脈及沖脈。毒發於外,傷及皮毛則發生楊梅瘡;病結於內則毒入骨髓、空竅和臟腑,發生梅瘡結毒,纏綿難愈。  (2)氣化染毒 即間接染毒,由於接觸霉瘡病人,或同廁、同寢、共食等感染霉瘡毒氣,毒從外入,內犯肺、脾二經而發病。患者一般病情較輕,毒氣很少入骨髓、空竅和內臟。  (3)胎中染毒 系父母患霉瘡,遺毒於胎兒所致。胎中染毒有稟受和染受之分。稟受者由父母先患本病而後結胎;染受者乃先結胎元,父母后患本病,毒氣傳入胎中。  當你知道其中醫的病因病機,你就能知道為什麼梅毒除有皮膚梅疹外,還可以有心臟梅毒、神經梅毒、骨和關節梅毒。

本病的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通常不易著色,故又稱蒼白螺旋體。梅毒螺旋體系厭氧微生物,離開人體不易生存,煮沸、乾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劑均可迅速將其殺滅,但其耐寒力強,4℃可存活3日,-78℃保存數年仍具有傳染性。梅毒螺旋體含有很多抗原物質,多數為非特異性(如心磷脂),僅少數為特異性(如TP抗原)。非特異性抗體(如心磷脂抗體)在早期梅毒患者經充分治療後滴度可逐漸下降直至完全消失,當病情複發或再感染後可由陰轉陽或滴度逐漸上升,少數患者可出現血清固定,即治療6~9個月後滴度無明顯下降或2年後血清仍未轉陰。特異性抗體(即抗TP抗體)對機體無保護作用,在血清中可長期甚至終生存在。

梅毒的唯一傳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損、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螺旋體存在。其常見傳播途徑有:①性接觸傳染,未經治療的患者在感染後1~2年內具有強傳染性,感染4年以上的患者基本無傳染性;②母嬰傳染(垂直傳染) 妊娠4個月後梅毒螺旋體可通過胎盤及臍靜脈由母體傳染給胎兒,可引起流產、早產、死產或胎傳梅毒,其傳染性隨病期延長而逐漸減弱,分娩過程中新生兒通過產道時也可於頭部、肩部擦傷處發生接觸性感染;③血液傳染 ④間接傳染,少數患者可經醫源性途徑、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觸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診斷]

1.臨床表現

根據傳播途徑的不同可分為獲得性(後天)梅毒和胎傳(先天)梅毒;又可根據感染時間2年為界,分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一、獲得性梅毒

(一)一期梅毒主要表現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結炎,一般無全身癥狀。

1.硬下疳 中醫稱為「疳瘡」,是一期梅毒的特徵性表現, 由梅毒螺旋體在侵入部位引起的無痛性炎症反應。好發於外生殖器,也可見於乳房,口唇。典型的硬下疳多為單個直徑為1~2cm的圓形或橢圓形無痛性潰瘍,境界清楚,周邊水腫並隆起,基底呈肉紅色,觸之具有軟骨樣硬度,表面有漿液性分泌物,內含大量的梅毒螺旋體,傳染性極強。約1月左右可不治而愈。

2.硬化性淋巴結炎 硬下疳出現1~2周後發生。常累及單側腹股溝或患處附近淋巴結,質硬稍隆起,表面無紅腫破潰,一般不痛。消退常需要數月。淋巴結穿刺檢查可見大量的梅毒螺旋體 。

(二)二期梅毒常發生於硬下疳消退3~4周後(感染9~12周後),少數可與硬下疳同時出現。主要表現為皮膚粘膜的損害,古稱「楊梅瘡」,也可有骨骼、感覺器官和神經損害。二期梅毒具有以下特點:常呈泛發性,對稱性分布;皮疹多形,可類似多種皮膚病;皮損內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很強;皮疹一般無自覺癥狀;大多數皮疹無破壞性,持續數周后可自行消退。

1.皮膚黏膜損害

(1)梅毒疹 常見的有斑疹性梅毒疹 (也就是玫瑰疹 )、丘疹性梅毒疹、膿皰性梅毒疹。掌跖的梅毒疹表現為綠豆大小銅紅色,浸潤性斑疹或斑丘疹,有領圈樣脫屑,互不融合,具有一定特徵性。丘疹性梅毒疹出現比較晚,針帽到核桃大小不一,肉紅色或銅紅色的丘疹或結節,質地堅實,表面光滑或覆有黏著性鱗屑,好發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屈側。皰疹性梅毒疹多見於體質衰弱

(2)扁平濕疣 好發於肛周、外生殖器、會陰、腹股溝及股內側等部位。皮損初起為表面濕潤的扁平丘疹,隨後擴大或融合成直徑1~3cm大小的扁平斑塊,邊緣整齊或呈分葉狀,基底寬而無蒂,周圍暗紅色浸潤,表面糜爛,少量滲液。傳染性強。

(3)梅毒性禿髮 由梅毒螺旋體侵犯毛囊造成毛髮區血供不足所致。表現為局限性或瀰漫性脫髮,呈蟲蝕狀,頭髮稀疏,長短不齊,及時治療後毛髮可以再生。

(4)黏膜損害:多見於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損害表現為一處或多處境界清楚的紅斑、水腫、糜爛,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狀物。

2.骨關節損害 骨膜炎最常見,多發生於長骨,表現為骨膜輕度增厚,壓痛明顯,夜間加重;關節炎常見於肩、肘、膝、髖及踝等處,且多為對稱性,表現為關節腔積液、關節腫脹、壓痛、酸痛,癥狀晝輕夜重。

3.眼損害 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脈絡膜炎、視網膜炎、視神經炎、角膜炎、間質性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均可引起視力損害。

4.神經損害 主要有無癥狀神經梅毒、梅毒性腦膜炎、腦血管梅毒。

5.多發性硬化性淋巴結炎 發生率為50%~80%,表現為全身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硬。

6.內臟梅毒 此病變少見,可引起肝炎、膽管周圍炎、腎病和胃腸道病變等。

7.二期早發梅毒 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經2~3個月可自行消退。患者免疫力降低可導致二期複發梅毒,皮損較大,數目較少,破壞性大。

(三)三期梅毒 又稱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充分,經過3~4年(最早2年,最晚20年),40%患者發生三期梅毒。三期梅毒具有以下特點:傳染性弱或無;對肌體的破壞性大;除皮膚粘膜、骨骼損害外,還可侵犯內臟,特別是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重要器官,可危及生命。

1.皮膚黏膜損害 主要為結節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樹膠腫,近關節結節少見。

(1)結節性梅毒疹 中醫稱為「楊梅結毒」,好發於頭面部、肩部、背部及四肢伸側。為直徑0.3~1cm,呈簇集排列的銅紅色浸潤性結節,表面光滑,也可被覆粘著性鱗屑或頂端壞死形成潰瘍,新舊皮損可此起彼伏,遷延數年,呈簇集狀、環狀、匍行奇異狀分布或融合成凹凸不平的大結節;無自覺癥狀。

(2)梅毒性樹膠腫 又稱為梅毒瘤,是三期梅毒的標誌,也是破壞性最強的一種皮損。好發於小腿,初起常為單發的無痛性皮下結節,漸增大,中央逐漸軟化、破潰形成直徑2~10cm的穿鑿狀潰瘍,呈腎形或馬蹄形,境界清楚,邊緣銳利,基底表面有粘稠樹膠狀分泌物滲出,愈後形成萎縮性瘢痕。

2.骨梅毒 發生率僅次於皮膚黏膜損害。最常見的是長骨骨膜炎,表現為骨骼疼痛、骨膜增生,脛骨受累後形成佩刀脛;骨髓炎、骨炎及關節炎可導致病理性骨折、骨穿孔、關節畸型等。

3.眼梅毒 表現類似於二期梅毒眼損害。

4.心血管梅毒 發生率為10%,多在感染10~30年後發生。表現為單純性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主動脈瘤及心肌樹膠腫等。

5.神經梅毒 發生率為10%,多在感染3~20年後發生。主要類型有無癥狀神經梅毒、脊髓癆、麻痹性痴呆、腦(脊髓)膜血管型神經梅毒等。

二、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分為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和先天潛伏梅毒,特點是不發生硬下疳,早期病變較後天性梅毒重,骨骼及感覺器官受累多而心血管受累少。

(一)早期先天梅毒 患兒常早產,發育營養差、消瘦、脫水、皮膚鬆弛,貌似老人,哭聲低弱嘶啞,躁動不安。

1.皮膚黏膜損害 多在出生3周後出現,少數出生時即有,皮損與二期獲得性梅毒相似。口周及肛周常形成皸裂,愈後遺留放射狀瘢痕,具有特徵性。

2.梅毒性鼻炎 多在出生後1~2月內發生。初期為鼻黏膜卡他癥狀,病情加劇後鼻黏膜可出現潰瘍,排出血性粘稠分泌物,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吸吮困難,嚴重者可導致鼻中隔穿孔、鼻樑塌陷,形成鞍鼻。

3.骨梅毒 較常見,可表現為骨軟骨炎、骨髓炎、骨膜炎及梅毒性指炎等,引起肢體疼痛、活動受限,狀如肢體麻痹,稱梅毒性假癱。

此外常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腎病綜合征、腦膜炎、血液系統損害等表現。

(二)晚期先天梅毒(late congenital syphilis) 一般5~8歲發病,13~14歲才相繼出現多種表現,以角膜炎、骨損害和神經系統損害常見,心血管梅毒罕見。

1.皮膚黏膜梅毒 發病率低,以樹膠腫多見,好發於硬齶、鼻中隔黏膜,可引起上齶、鼻中隔穿孔和鞍鼻。

2.眼梅毒 約90%為間質性角膜炎,初起為明顯的角膜周圍炎,繼之出現特徵性瀰漫性角膜渾濁,反覆發作可導致永久性病變,引起失明。

3.骨梅毒 骨膜炎多見,可形成佩刀脛和Clutton關節(較罕見,表現為雙側膝關節無痛性腫脹、輕度強直及關節腔積液)。

4.神經梅毒 1/3~1/2患者發生無癥狀神經梅毒,常延至青春期發病,以腦神經損害為主,尤其是聽神經、視神經損害,少數出現幼年麻痹性痴呆、幼年脊髓癆等。

5.標誌性損害 ①哈欽森齒(Hutchinson teeth):門齒游離緣呈半月形缺損,表面寬基底窄,牙齒排列稀疏不齊;②桑椹齒(mulberry molars):第一臼齒較小,其牙尖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椹;③胸鎖關節增厚:胸骨與鎖骨連接處發生骨疣所致;④實質性角膜炎;⑤神經性耳聾:多發生於學齡期兒童,先有眩暈,隨之喪失聽力。哈欽森齒、神經性耳聾和間質性角膜炎合稱哈欽森三聯征。

三、潛伏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無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學陽性外無任何陽性體征,並且腦脊液檢查正常者稱為潛伏梅毒,其發生與機體免疫力較強或治療暫時抑制TP有關。

三、實驗室檢查

1. 暗視野顯微鏡檢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組織和體液發現蒼白的螺旋體。對早期梅毒的診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梅毒血清學檢測 梅毒血清學檢查對於診斷二期、三期梅毒,以及判定梅毒的發展和痊癒,判斷藥物的療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梅毒血清學檢查包括非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和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前者常用於臨床篩選及判定治療的效果,後者主要是用於判定試驗,但是它不能判定治療效果,一旦患有梅毒,這一試驗將終身陽性。(1)非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 這類試驗的抗原分為心磷脂、卵磷脂和膽固醇的混懸液,用來檢測抗心磷脂抗體。由於這些試驗具有相同的標準化抗原,所以敏感性相似。常用的有三種:①性病研究實驗室玻片試驗(VDRL);②血清不加熱的反應素玻片試驗(USR);③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可用作臨床篩選,並可作定量,用於療效觀察。 (2)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 包括有:①熒光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TA-ABS);②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HA);③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TPI)等。這類試驗特異性高,主要用於診斷試驗。

3、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  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是近年來才有的新的診斷梅毒的方法。IgM抗體是一種免疫球蛋白,用它來診斷梅毒具有敏感性高,能早期診斷,能判定胎兒是否感染梅毒螺旋體等優點。梅毒螺旋體IgM的檢測對診斷新生兒的先天性梅毒意義很大,因為IgM抗體分子較大,其母體IgM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如果梅毒螺旋體IgM陽性則表示嬰兒已被感染。

4、腦脊液檢查 晚期梅毒患者,當出現神經癥狀,經過驅梅治療無效,應作腦脊液檢查。這一檢查對神經梅毒的診斷、治療及預後的判斷均有幫助。檢查項目應包括:細胞計數、總蛋白測定、VDRL試驗及膠體金試驗。

[鑒別診斷]

梅毒可模仿臨床上幾乎所有的皮膚病,臨床主要應與玫瑰糠疹、生殖器皰疹、軟下疳、藥物性皮炎、銀屑病、體癬和足癬、毛囊炎、膿皰瘡、脫髮、白癜風、扁平苔蘚、糜爛性龜頭炎、白塞病、多形紅斑、口腔潰瘍、尖銳濕疣、尋常狼瘡、孢子絲菌病等相鑒別。

1、玫瑰糠疹 皮損為橢圓形,紅色或紫紅色斑,其長軸與皮紋平行,附有糠狀鱗屑,常可見較大母斑,自覺瘙癢,淋巴結無腫大,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2、軟下疳 病原菌為杜克雷氏嗜血桿菌,潛伏期短,發病急,炎症明顯,基底柔軟,潰瘍較深,表面有膿性分泌物,疼痛劇烈,常多發,我國少見。

3、藥物性皮炎 有用藥史,潛伏期24小時至數日,局部紅斑、水皰、糜爛、滲水,自覺灼熱瘙癢。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4、銀屑病 皮疹特徵是在紅斑上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好發於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春冬季節容易複發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緩解。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5、癬病 發生在表皮、毛髮、指(趾)甲的淺部真菌皮膚病。一般伴瘙癢,皮疹真菌實驗陽性。

[治療]

辨證論治 青黴素是治療梅毒的首選藥物,療效可靠,價格便宜,應用方便,無需其他輔助治療,但中醫在治療血清固定值得探討和研究。

(1)內治法

①肝經濕熱證

癥候:外生殖器及肛門或乳房等處有單個或多個疳瘡,四周掀腫,患處灼熱,腹股溝部有杏核或雞卵大,色白堅硬之腫塊,或出現胸腹、腰、四肢屈側及頸部楊梅疹、楊梅痘或楊梅斑;伴口苦納呆,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除濕,解毒驅梅。

方葯:龍膽瀉肝湯酌加土茯苓。

②血熱蘊毒證

證候:周身起楊梅瘡,色如玫瑰,不痛不癢,或見丘疹、膿皰、鱗屑;兼見口乾咽燥,口舌生瘡,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滑或細數。

治法:涼血解毒,瀉熱散瘀。

方葯:清營湯合五味消毒飲酌加土茯苓。

③痰瘀互結證

癥候:疳瘡色呈紫紅,四周堅硬突起,或橫痃質堅韌,或楊梅結呈紫色結節,或腹硬如磚,肝脾腫大;舌淡紫或黯,苔膩或滑潤,脈滑或細澀。

治法:祛瘀化痰散結,解毒驅梅。

方葯:二陳湯合消癧丸酌加土茯苓、桃仁、紅花、夏枯草。

④脾虛濕蘊證

癥候:疳瘡破潰,瘡面淡潤,或結毒遍生,皮色褐暗,或皮膚水皰,滋流黃水,或腐肉敗脫,久不收口;伴筋骨酸痛,胸悶納呆,食少便溏,肢倦體重;舌胖潤,苔膩,脈滑或濡。

治法:健脾化濕祛濁,解毒驅梅。

方葯:參苓白朮散和附子理中丸酌加土茯苓。

⑤心腎虧虛證

證候:見於心血管梅毒患者,症見心慌氣短,神疲乏力,下肢浮腫,唇甲青紫,腰膝酸軟,動則氣喘;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弱或結代。

治法:養心補腎,祛瘀通陽。

方葯:苓桂術甘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

⑥毒結筋骨證

證候:見於楊梅結毒。患病日久,在四肢、頭面、鼻咽部出現樹膠腫,伴關節、骨骼作痛,行走不便,肌肉消瘦,疼痛夜甚;舌質暗,苔薄白或灰或黃,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解毒,通絡止痛。

方葯:透膿散合托里消毒飲加減。

⑦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證

病程日久,兩足癱瘓或痿弱不行,肌膚乾燥麻木或蟲行作癢,潰面乾枯,久不收口,筋骨竄痛,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腰膝酸軟,發枯脫落,小便困難,口乾咽燥,低熱不退,舌紅,苔少或花剝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補腎填精。

方葯:生脈散合大補陰丸酌加土茯苓、地骨皮、銀柴胡;骨髓癆者,加服地黃飲子。

[西醫療法]

一旦確診為梅毒,應及早實施驅梅療法,並足量、規則用藥;驅梅結束後應定期隨訪,進行體格檢查、血清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以考察療效。一般至少堅持3年,第1年內每3月複查1次,第2年內每半年複查1次,第3年在年末複查1次;神經梅毒同時每6個月進行腦脊液檢查;妊娠梅毒經治療在分娩前應每月複查1次;梅毒孕婦分娩出的嬰兒,應在出生後第1、2、3、6和12個月進行隨訪;性伴同時診治;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感染及引起他人感染; 病程1年以上的患者、複發患者、血清固定患者及伴有視力、聽力異常的患者均應接受腦脊液檢查以了解是否存在神經梅毒;複發患者應加倍量復治;防治吉-海反應 ,吉-海反應是指梅毒患者接受高效驅梅藥物治療後梅毒螺旋體被迅速殺死並釋放出大量異性蛋白,引起機體發生的急性變態反應。多在用藥後數小時發生,表現為寒戰、發熱、頭痛、呼吸加快、心動過速、全身不適及原發疾病加重,嚴重時心血管梅毒患者可發生主動脈破裂。潑尼松可用於預防吉-海反應。心血管梅毒的治療應從小劑量青黴素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直至第4天起按正常劑量治療;治療過程中如發生胸痛、心力衰竭加劇或心電圖ST-T段變化較治療前明顯,則應暫停治療。

1.常用藥物

(1)青黴素類:為首選藥物。苄星青黴素是臨床最為常用的驅梅藥物。

(2)頭孢曲松鈉:為青黴素過敏者優先選擇的藥物。

(3)四環素類和紅霉素類:療效較青黴素差,其中紅霉素為妊娠梅毒患者的替代藥物。

2.治療方案的選擇

(1)早期梅毒 苄星青黴素240萬單位,分兩側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連續3次;或普魯卡因青黴素G80萬U/d,肌注,連續15日。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頭孢曲松鈉1.0g/d靜滴,連續15日;或應用多西環素0.1g,2次/日,連續15日;或美滿黴素0.1g,2次/日,連續15日;或紅霉素,0.5g/d,每日4次,連續15日。肝腎功能不良者禁用四環素類藥物。

(2)晚期梅毒 苄星青黴素240萬單位,分兩側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連續4次;或普魯卡因青黴素G80萬U/d,肌注,連續20日。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四環素類和紅霉素類藥物治療30日,劑量同上。

(3)心血管梅毒: 須住院治療,並發心衰者,應控制心衰後驅梅治療。為避免吉-海反應,驅梅治療前1天應開始口服潑尼松(20mg/d,分2次),連續3天。首先選用水劑青黴素G肌注,劑量第1天10萬U,第2天20萬U(分2次),第3天40萬U(分2次);第4天起肌注普魯卡因青黴素G 80萬U/d,連續15天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療程間間歇2周。青黴素過敏者處理同上。

(4)神經梅毒:應住院治療,為避免吉-海反應,應口服潑尼松(同上)。首先選用水劑青黴素G 1200萬~2400萬U/d,分4~6次靜滴,連續10~14天,繼以苄星青黴素G 240萬U肌注,1次/周,連續3次;或普魯卡因青黴素G 240萬U/d肌注,同時連續口服丙磺舒(2.0g/d,分4次)10~14天,繼以苄星青黴素G 240萬U肌注,1次/周,連續3次。青黴素過敏者處理同上。

(5)妊娠梅毒:根據孕婦梅毒的分期不同,採用相應的方案進行治療,用法及用量與同期其他梅毒患者相同,但妊娠初3個月及妊娠末3個月各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青黴素過敏者選用紅霉素類藥物口服。

(6)先天梅毒

①早期先天梅毒:腦脊液異常者選用水劑青黴素G 10萬~15萬U/(kg.d),分2~3次靜滴,連續14天;或普魯卡因青黴素G 5萬U/(kg.d)肌注,連續14天。腦脊液正常者選用苄星青黴素G 5萬U/(kg.d)肌注。無條件檢查腦脊液者按腦脊液異常者的方案進行治療。

②晚期先天梅毒:水劑青黴素G 20~30萬U/(kg.d),分4~6次靜滴,連續14日;或普魯卡因青黴素G 5萬U/(kg.d)肌注,連續14日為1個療程,可用1~2個療程。較大兒童的青黴素劑量不應超過成人同期患者劑量。青黴素過敏者選用紅霉素,10~15mg/(kg?d),分4次口服,連續30天。

[預防與調攝]

1.加強全社會梅毒危害及防治常識的宣傳教育。

2.嚴禁賣淫、嫖娼,對娛樂場所加強衛生管理和性病監測。

3.對高危人群定期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4.建立隨訪追蹤制度。

5.夫婦雙方共同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

清營湯

出處:《溫病條辨》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元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銀花、連翹)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干。

五味消毒飲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疔瘡初起,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

二陳湯

出處:宋代《大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消癧丸

出處:清·顧世澄撰《瘍醫大全》

組成:夏枯草 連翹 蓖麻仁各120克

用法:磨細,裝入豬大腸一段內,兩頭紮緊,酒浸蒸爛,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下。

功用:清肝散結,消腫拔毒。

主治:瘰癧。

附子理中丸

出處:《閻氏小兒方論》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附子(制)、党參、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用:溫中健脾、回陽益氣

主治: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苓桂術甘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金匱腎氣丸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炙)、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

功用: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主治: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透膿散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黃芪、炮山甲、川芎、當歸、皂角刺

功用:補益氣血,托毒透膿

主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托里消毒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人蔘、黃芪、當歸、川芎、芍藥(炒)、白朮、茯苓、金銀花、白芷、甘草

功用:補益氣血,托里消腫

主治:瘡疽元氣虛弱,或行攻伐,不能潰散。

大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

組成:熟地黃、知母(鹽炒)、黃柏(鹽炒)、龜甲(制)、豬脊髓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

地黃飲子

出處:《皇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制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冬、石菖蒲、遠志。

功用:滋陰助陽,開竅化痰。

主治:瘖痱證。舌強不能言,足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麵赤,脈沉細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柏生 的精彩文章:

性傳播疾病(原創)
銀屑病的診斷與治療(原創)
如何認識病毒疹的疹子(原創)
艾滋病(原創)
淋病(gonorrhea)原創

TAG:歐柏生 |

您可能感興趣

土茯苓,專治梅毒
《梅毒狂想曲》
環球梅毒史 | 混亂博物館
史話 梅毒狂想曲
麥克阿瑟真的死於梅毒嗎?
微小說:大明王朝·梅毒傳
醫生保命符!乙肝、丙肝、梅毒、HIV..職業暴露後的應對方式
陳潔如回憶錄曝光:蔣介石怎麼患上梅毒的?
全球首份疾病基本診斷清單出爐 艾滋病、肺結核、梅毒等在列
如何正確看待梅毒檢驗報告,控制梅毒傳播!
梅毒肌注長效青黴素治療是首選
人是梅毒的唯一傳染源 梅毒曾肆掠人間
苄星青黴素驅梅治療後無癥狀神經梅毒發病情況的臨床分析
泰副總理道歉:我也有華人血統;NZ梅毒大爆發?;紐西蘭被中國點名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神經梅毒
梅毒的實驗室檢測
「梅毒」太隱秘,身體泄露3個信號,或許是梅毒在挑釁!
皮醫生60秒講梅毒
廈門思明區哪裡能治療梅毒?
「瘧」死梅毒!這位精神科醫生,用瘧疾治療性病,還拿了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