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心動網路CTO沈晟:「不要神話雲服務」

心動網路CTO沈晟:「不要神話雲服務」

作者:沈晟 心動網路CTO 已獲授權


今年有兩個之於我關係比較大的項目,一個是「RO仙境傳說」,一個是「去月球」。「RO仙境傳說」是我經歷的第一個出口流量達到萬兆級的項目,運維比較重。「去月球」要對得起原作的口碑和盛名,責任比較大。這樣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專欄已經斷更近半年。好在近日去月球已經上線,終於可以鬆口氣,更新一下自己的專欄了。


心動網路(833897)作為一間遊戲發行公司,需要常年管理大量伺服器來支撐各種網遊服務玩家,涉及諸多伺服器部署決策。隨著雲計算的興起,心動網路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各種雲服務商的產品,也積累了不少經驗。


歷史


最早,心動網路的伺服器以自行採購伺服器硬體託管至IDC數據中心模式為主(後文簡稱 IDC託管)。部分海外業務除了少量海外的IDC託管外,會使用一些Linode服務和零星的AWS服務,由此我們開始接觸雲服務商。

2015年心動做了很多嘗試,包括在合作方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OpenStack集群(對內對外業務中都有使用)。同時隨著雲服務商的爆發,我們也開始使用一些阿里雲、騰訊雲和UCloud的服務。在AWS進入中國時,我們也第一時間啟用了AWS的北京服務區。可以說所有提供過雲計算的服務商,我們要麼上業務要麼評估,基本都接觸了個遍,而且都有一定深度。


問題分析


先說說我們碰到的問題。


問題一:雲計算價格貴,甚至現在仍然非常貴


曝光一下心動使用IDC託管的伺服器成本和算力:心動採購的伺服器中規中矩,例如我們最近採購的配置:兩顆各12 Cores的CPU,開HT可48核,512G內存,12塊硬碟做RAID10,組成24T可用存儲。這樣的伺服器一般可以使用3~5年,平攤到每個月成本不過2千元上下。在IDC數據中心,我們不將伺服器堆疊過密的情形下,託管費用均攤到每台也就每月1千元上下。之於說人員成本,在我們提倡DevOps和充分合理利用供應商支持的背景下,控制的非常好。管理這些設備的核心運維部門也只有3位同學,相對於我們龐大的伺服器數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我們發現,即使使用雲服務,我們這些運維同學要做的事情也一點都不少。)所以在我們的IDC託管策略下,一台48核CPU 512G內存 24T硬碟的伺服器月使用成本,在3千元左右或更低。


用這個數字來對比各家雲服務商公開的價格,可以發現,接近這個計算能力的雲服務售價,一般都比我們IDC託管貴3-7倍,像AWS這種高端雲服務商的價格還會貴10倍以上。


而且,我們自行搭建OpenStack的過程也讓我們確信,這個成本問題並不是雲服務商給自己留的利潤。而是因為要想建立可靠、彈性和靈活的雲服務,就必須在網路、存儲和各種基礎設施上,投入更高的配置和額外的設備,即使不考慮研發和維護支出,成本也會直線上升。所以價格高,是傳統虛擬雲服務架構的硬傷。(未來的世界應該是屬於容器編排和Serverless Compute的,不過那是後話。)


問題二:同配置下,雲服務的服務能力更弱


只是貴而已?不那麼簡單。雲計算的虛擬化技術,還會在計算能力上打折扣。


首先,在很多雲服務商那裡都提供不了48核、512G內存、24T存儲這樣的配置。而在同樣的核心數時,我們也發現雲上的CPU計算能力和內存性能不如單純的物理機(Bare Metal)。以我們搭建OpenStack時的理解,這還是因為宿主機必須保證一定的資源來管理調度租戶所需的資源,包括保障SDN和分布式存儲的IO性能等,都是宿主機的職責。這是虛擬化的必然開銷和損失。如果買的不是獨享的配置,還會面臨主機資源會被其他租戶爭搶的問題。

更有甚之,存儲I/O、網路吞吐能力PPS(Packets per Second)和帶寬這些指標,不只是有性能折扣,為了避免多租戶爭搶,還會有配額限制,而且這些限制都遠低於物理機(bare-metal)。


問題三:所謂彈性,都是有限度的


雲計算大為鼓吹伸縮性的優勢,聽上去很美好。但事實上,所有的彈性都是有限度的。雲服務商的計算能力也是靠一個個數據中心、一台台伺服器堆上去的。當你有100-200台高配置伺服器資源需求時,最大的雲服務商也不能保證第一時間滿足。即使在谷歌雲和AWS上,可購買的資源也是有配額的。如果超過一定量級,就要開工單申請,還不一定能被批准。國內服務溝通上好一點的,會先來和我們打招呼,讓我們有大量需求時,盡量提前1~2個月提出來,讓服務商做些準備,免得真上業務時創建不了實例。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碰到幾次,雖然提前打了招呼,到點還是拿不到計算資源,一台台買好的伺服器就是啟動不起來的情況。


問題四:雲的高可用容災,不能神話


有的人會說,「即使雲服務成本高些性能弱些,但是技術先進、多地冗餘,高可用和容災能力都是IDC託管比不了的」… 我以前也這麼以為的,但是用了兩年各家雲服務,現在的我只想說:「不要神話雲服務


我還清楚記得收到第一封來自AWS,通知實例「退休」郵件時的心情:

心動網路CTO沈晟:「不要神話雲服務」



這裡AWS所謂的「退休(Retirement)」也就是中止實例了,甚至默認分配的公網IP都不一定能保留下來…… 而這樣被「退休」的事,每年都還有4~5次左右。

阿里雲和UCloud碰到同樣情形時略好些,會盡量保留實例,只是做下物理宿主機遷移,短暫甚至不太影響業務。但是在一些大型的規劃變更時,也是有關機時間長達數小時,IP地址也必須更換的經歷。


再舉個例子,各家雲服務商的存儲都是花大代價「兩地三中心」「異地冗餘」保證多個9的。但是今年2月底,亞馬遜 AWS S3 服務也故障了。


所以真的不能神話雲服務。


部署策略


當然,儘管發現了這麼多問題。雲服務還是在很多業務類型上有優勢:


適合小於一個託管機櫃的業務


IDC託管的規劃配置比較高,對於低負載的業務來說,會造成比較多的資源浪費。


適合快速成長中的業務


成長特別快,難以預估峰值時間點和量級的業務,在IDC託管部署流程上,是缺乏靈活性,會受到拘束。存在IDC託管部署跟不上業務發展的風險。這種業務,更適合使用雲服務。


適合對成本不敏感的業務

霸道總裁不需要解釋。


適合缺乏運維能力的團隊


IDC託管需要自己搭建資料庫等服務環境,出現問題時輔助工具少,修復周期長,確實更需要有豐富經驗可以信賴的運維團隊。如果團隊中沒有這樣的成員,就存有風險了。


適合責任重大(不敢自己背鍋)的業務


當出現事故時可以對業務說,是XX雲的鍋…… 雖然我個人並不認可這個思路,但是我相信這在有些公司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儘管雲服務成本比IDC託管高,性能比IDC託管差,但通過有策略的部署,將上述幾個類型的業務部署到雲服務商,還是能發掘很大價值。


遊戲業務和互聯網業務不同,在大尺度下業務負載曲線模型比較穩定,類似下圖。而且大部分業務負載都會隨著時間推移進入穩定期。

心動網路CTO沈晟:「不要神話雲服務」



因此,如果我們按業務預估峰值去準備IDC託管資源,那麼在峰值過後,必然會造成計算資源的閑置。這時一旦沒有新的業務上線,這些計算資源就會浪費。

所以我們心動遊戲業務的上雲策略,根據業務特點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研發中和測試期間的遊戲項目,鑒於負載低變化快,會優先使用雲服務,利用雲服務商的靈活性。


另一類是正式上線有壓力預期的業務。對於這類業務,我們會將雲服務商的計算能力作為彈性池。具體而言,就是對長期均線以下的計算負載部分,安排使用IDC託管資源提供服務。而對在彈性峰值的負載部分,盡量利用雲服務商的服務能力來支撐。

心動網路CTO沈晟:「不要神話雲服務」



在這樣的策略下,讓IDC託管承載業務穩定期的負載,可以獲得最低的運維成本。同時充分利用雲服務的彈性,支撐高峰期業務,使我們在成本和靈活性之間獲得了一個平衡。


(文中數據均經過加擾處理,僅用於輔助說明推論過程,請勿用於財務投資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頭條 的精彩文章:

雲智慧完成 C輪2600 萬美元融資 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賈躍亭辭任樂視網總經理,總股0.01%的梁軍接任
CPU使用率度量指標是扯淡!
真要上天?ofo擬一年內開始發射衛星,最終或部署60顆
中國工程師承認竊取了 IBM 的源代碼

TAG:雲頭條 |

您可能感興趣

對網路謠言應「主動亮劍」:用心呵護網上家園
專訪視雲網路CEO盧建軍:OTT精準營銷—DMP+區塊鏈
UNIX網路通信詳解
優質網路是王牌,華為助奧地利聯邦鐵路?BB構建光傳輸網路
喜訊:WiFi聯網發布新標準解決不同路由廠商的網狀網路兼容問題
雲端無伺服器架構:亞馬遜網路服務、谷歌雲和微軟雲
基於軟體定義網路的戰術移動Ad Hoc網路
路通網路朱志鵬:探究路通網路四大產品線的運營邏輯
華為Fellow朱廣平談自治網路和服務
互聯網汽車浪潮下,斑馬網路的開放與AliOS的野心
TP-Link新推網狀網路由器 可控制智能家居設備
聯合利華:向社交網路紅人的「流量欺詐」說「不」!
VCN如何開啟「雲網合一」網路新時代?
谷歌、HTC出席VR網路研討會
馬志強詳解青雲「光格網路」:極致雲網體驗 軟體重新定義ICT
IU李知恩通過社交網路平台警告鍵盤俠:會動用一切法律手段維權
SNK暗示將使用神經網路AI製作《侍魂》電腦對手
工業互聯網不只是網路:網路是基礎,平台是關鍵
SDN之如何改善網路自動化
華為eLTE-IoT為墨西哥電力系統構築強大神經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