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心中的火焰
看到張老師給我們布置的「寒假作業」,不禁想起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相信所有的家長和我一樣,儘管無時無刻不關注著孩子的成長,但要將「教育觀」總結出來,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這個總結,關係到13年與孩子相處的每個時刻,回想起來,只能用「感概萬千」來代替我們的「觀點」。
於是和天天爸商量,既然不限文體,就天馬行空,給大家說些小故事吧,由他負責完成「和兒子一起閱讀世界」「 守望:可能是一種最好的的教育方式」這兩個章節的講述,其餘的留給我這個率性的媽媽來自由完成,就讓我們在這些故事裡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教育觀。
和兒子一起閱讀世界
很難準確地記起天天何時開始對讀書產生了興趣並且一直樂此不疲地將這一愛好保持至今。不過,從當年兒子抓周時選擇了一手抓筆一手握幣的情形來看,他對於書籍的愛好也只是遲早的事情,畢竟還有遺傳基因的影響吧。
其實,與大多數孩子一樣,天天早期的讀物也無非是漫畫。我們為他準備的幾百冊連環畫反倒成了陪襯。除了在我的引導下津津有味地地看完那套《三國演義》的連環畫之外,對於其他的連環畫基本不看。這一表現給我當頭一棒,要知道當年我們男孩子的寵物除了彈弓、小木槍,就是連環畫了。那些沿襲日本漫畫風格的讀物甚至牽動了我的另一根神經。面對我的質問,兒子理直氣壯地反駁道現在小學生的書包里都是這樣的書籍,並且進一步地說咱家不也有日本電器嗎?我一時語塞有些惱火,卻也無計可施。冷靜之餘,我意識到只有心平氣和與兒子溝通才能奏效。
直到有一天,我看兒子的興緻頗高。於是故意將話題引向那本被他翻了不知多少遍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我告訴他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同樣值得我們尊重,就連那些繪製連環畫的作者都是大家。別看是白描畫,《三國演義》的畫中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藝術造詣並不遜於那些漫畫。我們由此也能讀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連環畫也好,漫畫也罷,至少是各有千秋。一番話語多少讓兒子若有所思。我也不指望畢其功於一役,見好就收,讓時間去校正孩子的思想吧。
這件事給我的最大啟示是面對紛繁複雜的信息和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外部環境,一定要靜心下來認真思考如何和孩子溝通。一味操之過急以高壓態勢強迫孩子接受某種思想很可能適得其反,甚至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對抗心理。當年我們接受連環畫與現在孩子熱衷於漫畫書都有現實的合理性。當然也不能完全遷就孩子的意願,其中的分寸必須拿捏得精準。有時候也需要以退為進,迂迴包抄,實現戰略目標。
按照這一思路,我開始小心布局。我從網上訂閱了《丁丁歷險記》交給天天,讓他見識國際一流的漫畫大師的作品。兒子非常喜歡,我竊喜不已。孩子的視野里應該是五彩斑斕的,然後我們才有可能引導他鑒別各種顏色。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我們自己重塑色彩觀。
所以,對於後來兒子閱讀韓寒的《三重門》等作品也那麼反感,就當是我們當年接觸魯迅的作品吧。在他對江南的《龍族》愛不釋手時,我建議他有空去看看《天龍八部》。那年去廣州,朋友在接風宴上推薦一本《此間的少年》,我一頭霧水莫名所以,不想天天迅速地回應說那是江南的成名作,並且侃侃而談,讓我刮目相看。回到重慶,我找來一看,小說寫得還很有意思。兒子對它認可多少反映了他的鑒賞能力在提高。我也開始與他一起閱讀世界,我們談論國軍在正面戰場的貢獻(天天尤其喜歡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我們交流中石油壟斷市場的影響,我們檢視釣魚島的風波,我們一起欣賞《小說匯》雜誌作品中那位聰明的數學老師,我們一起在世界地圖上尋找飛地,我們共同重溫面對馬蜂襲擾的對策。
這種無為而治的教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了成效。那次見到了同事(他的兒子就讀於國際關係學院),我悄悄地向天天介紹這所大學的神奇之處,天天脫口而出,外交官就是受歡迎的間諜,間諜就是不受歡迎的外交官。(後來我專門去查了此話的去處無果而終。看來確是即興之言)那一刻,我想起的列寧的那句話: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
兒子在一天天地成長,他的書包里也總是有些教科書之外的書籍,也總是愛在洗腳時隨手拿起一本書或雜誌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水溫徹底變冷,他的作文里也時常冒出一兩句令我自愧當年不如的話語。所有的這一切,似乎都在向這個世界宣示新一代書痴就在我們身邊。
我也堅信,終究有一天咱家那些塞得滿滿的木書櫃鐵書櫃衣帽間舊紙箱會被他翻得底朝天,那些年代久遠的書籍會滿懷欣喜地迎接小主人的檢閱。其中的一部分會更加慶幸自己被新主人捧在手中不忍放下。
那時,也是我和兒子一起再次閱讀世界的一刻。
小秘密要告訴媽媽
英國頒布《兒童10大宣言》:1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褲衩覆蓋的地不許別人摸;3生命第一,財產第二;4小秘密要告訴媽媽;5不喝陌生人飲料,不吃陌生人糖果;6不與陌生人說話;7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傢具;8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9不保守壞人的秘密;10壞人可以騙。從微博上看到這段話時,我覺得每一條都很有道理,於是列印出來讓兒子逐條牢記。兒子的記憶力從5歲讀《三國演義》開始便讓我們刮目相看,這區區10條自然不在話下。某天去散步,我便讓他背給我聽,沒想到,怎麼背都只有9條,回到家一查,臭小子,故意忘記了第四條「小秘密要告訴媽媽」。後來,每次讓他背,他都會把第四條背成「小秘密不告訴媽媽」。
其實,兒子是很願意跟我分享他的一些小秘密的。朋友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非常自閉,有好幾年不跟父母一起出門,也幾乎不和父母交流,偶爾有交流也是吵架或者乾脆出走。每次朋友跟我們講到孩子都無比自責,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夫婦倆都很忙,常常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也很少有家庭活動。朋友的前車之鑒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如何跟孩子成為朋友?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關注它,陪伴它,但不干涉它,也不打擾它?這個度實在是不好掌握。
我們是從分享他的喜好開始,慢慢變成朋友的。「媽媽,你多聽幾遍嘛,慢慢,慢慢,你就會喜歡上周杰倫的。」在兒子建議我聽周杰倫的歌之前,我還真不喜歡這個連字都吐不清楚的歌手,08年,兒子在表哥的影響下,成了「傑迷」,於是,開始影響我們,手機鈴聲、MP3、車載CD,無處不是周杰倫的歌聲。剛開始,我們很不配合他的情緒,雖然不干涉,但也不和他共享,這讓小子無比鬱悶,認為除了表哥外,他找不到知音(表哥遠在貴陽),一天,在車上,兒子便對我說了上面那句話,其實那句話中真正讓我重視的只有一個字「慢」,兒子重複了4次:「慢慢,慢慢」,孩子有耐心等著我去喜歡他喜歡的歌手,家長更應該有耐心成為孩子的朋友!後來我真的開始喜歡上了周杰倫的歌《稻香》、《菊花台》、《青花瓷》、《半島鐵盒》、《星晴》。從那以後,每次兒子給我們推薦一本書、一款遊戲、一首歌曲、一部電影……我們都會很認真地去了解,然後和他一起分享,這樣的話,在我們的家庭活動時間裡,才有更多的交流內容,久而久之,兒子也習慣了和我們分享他內心的「小秘密」,他的煩惱、他的沮喪、他的進步、他對一場戰爭的看法,一部電影的感想、一位作者的評價都會說給我們聽,甚至班上小男孩小女孩的一些小故事、小心思,都會選擇性地說給我們聽。此時回想起來,倒覺得很多時候是孩子在引導我們,引導我們從繁忙的俗事雜務中抽離出來,回歸純真年代的簡單與美好。
關於手機
到現在我都還在後悔自己心太軟,禁不起兒子的各種甜言蜜語給他買了iphone,由此,我們與兒子的衝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自從有了「蘋果」,兒子課餘時間、作業做完後、和我們去做客,甚至洗腳的時候,只要有一點空閑,都是機不離手,一會兒打遊戲,一會兒聊QQ,一會兒瀏覽貼吧,甚至上課也玩,這部手機被老師收繳過,被我摔過,被他爸爸封存過,衝突達到巔峰的時候,我們倆母子怒目相向,我還動手打了他……
每每和兒子發生衝突,我會因為兒子的不禮貌言辭或者態度傷心,也會因為自己的粗暴言語和行為後悔不已。孩子小的時候,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態度,也容易轉變注意力,有了分歧,和風細雨稍作解釋就過去了,現在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張,也有了自己表達意見的風格,這種風格可能是婉轉的,也可能是強硬的。當衝突來臨的時候,雙方都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後來,我們家開了個家庭會議(這種會我們家經常開,有時是一場討論,有時是傳達學校家長會精神,有時是解決一場紛爭),會議內容是1、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2、關於手機使用的若干規定,3、當分歧產生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在這個會上我們讓兒子充分表達他對手機如此著迷的原因,也讓他對我們的粗暴態度提出批評,並說出他希望我們如何幫助他改掉不能控制自己耍手機的毛病,我們也對自己的行為作了自我批評,並約定,以後類似事件再發生時,我們先提醒對方這次會議的約定,以防止衝突升級。後來,我的EMBA學習中,有一門《如何管理衝突》的課,我專門向班主任提出請求,允許我帶上兒子一起聽課。這堂課除了老師講授外,還有很多案例,把我們分成若干組,對職場或生活中的遇到的各種衝突進行談判和解決,兒子也會參與到我們中間來提出他的意見。這堂課最大的收穫是讓兒子明白了一個道理:解決衝突最好的辦法是溝通和談判,同時,也要學會適當的讓步和放棄。後來孩子還把這堂課學到的技巧用到解決班上的一些事件中去,時不時也去「管理」一下孩子們之間的小衝突。當然,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衝突不會是一場會或者一堂課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但是,我們要和孩子一道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
你給的幸福
2009年的母親節,兒子用自己的照片DIY了一個天使的模樣送給我做禮物,白色的翅膀,紫色的衣服,還配了一朵康乃馨,衣服上寫了一段話「mom:I』m your angel,love you!」(媽媽:我是你的天使,愛你!),看到這件禮物,我熱淚盈眶,兒子長大了,懂得感恩了,這讓我無比幸福;外婆病了,兒子拿出全部壓歲錢,傾其所有給外婆治病,兒子懂得付出了,這讓我無比幸福;班上同學有困難了,兒子會十分賣力地幫助他,兒子的熱心腸讓我無比幸福;過生日的時候,兒子送我一本書《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說:「媽媽,書名就是我對你的祝福!」,兒子的小溫情讓我無比幸福;評上區優幹了、徵文獲得一等獎了、科技大賽得第一名了……兒子的這些成績讓我無比幸福;自己坐公交車上學了、爸爸媽媽同時出差時可以獨自一人在家過夜,第二天能準時起床了,兒子的獨立讓我無比幸福……,細細數來,13年,4800多天,兒子帶給我們多少幸福呀!龍應台在《目送》一書里有這麼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心劇烈地顫動了一下,真希望這樣的「漸行漸遠」來得慢一些,或者,讓我在一次又一次目送之前,以愛的名義,點燃兒子心中的火焰,讓它燃燒得明亮溫暖,讓他更加堅定勇敢,那麼,無論他走多遠,無論前方是霧靄還是流嵐,這樣的目送,也是一種幸福。
守望:可能是一種
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實,很多年以前,就知道《麥田的守望者》一書。但對於「守望」一詞的理解卻是在兒子上了初中以後。結束了小學的輝煌歷程,頭頂著保送生的光環,兒子進入了重點學校的重點班,開始了初中生活。最初的兩個多月,連我們都始料不及:兒子顯然還未完全適應初中的學習環境,基本沿用著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習慣,時間管理缺乏計劃性,對競爭空前激烈的氛圍估計不足,成績波動很大,情緒也陷入困苦之中。我們的焦慮也與日俱增。
何去何從,我們似乎也應對無方了。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在微信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他有著不同於與他人的花季,含苞待放與盎然綻放其實都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尊重這一規律,試著俯下身來仔細傾聽花開的聲音吧。有時候,守望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讀到此處,我陷入了沉思:是啊,為什麼我們的心態如此焦慮、如此急躁,甚至如此功利?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行為模式都是不成熟的,都需要我們循循善誘不斷引導。與其說孩子沒有適應初中的生活,不如說我們還沒有成為合格的初中學生家長。為什麼我們總是對他求全責備而沒有認真反思檢討自己呢?我們已進入中年尚且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對一個孩子如此苛求?何況他畢竟只有十三歲的心智?我們期望教育和培養怎樣一個孩子?為什麼僅憑成績的高低就能抹殺孩子熠熠閃光的優點?這些問題不斷拷問著我們。
於是,在一個周末的夜晚。我們全家召開了一次懇談會。每個人都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孩子傾述著他的煩惱、困惑與不安,我們也正視了自己的草率、盲從與狹隘。在坦誠相待的氣氛中,我們約法三章,共同重構了家庭生活的新秩序,並且前所未有的尊重、理解、寬容定義了與孩子溝通的規則。這三項核心原則大大地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面貌。從此以後,家庭的氣氛煥然一新,孩子也重新樹立了信心,臉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地多了起來,我們的心情也安寧了許多。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從常常這樣鼓勵他:兒子,你一定能行!
各位親愛的家長,你的孩子也是挺棒的。不信的話,請你和我們一起靜心下來,認真守望並仔細傾聽那一朵朵花開的聲音!
馬竟天家長: 馬泉 裴周麗
2014年1月
主編 謝增宏
編輯 郭 雨


※《燃燒》:點燃內心虛無的火焰
※重新點燃 烤肉的火焰
※點燃一盞心燈
※它的傷口點燃了燈火
※臍灸——點燃體內的「小火爐」
※點燃靈魂的一團火
※大雨點燃了火山!
※魔咒 | 點燃愛欲之火
※點燃斜杠人生的燃點
※《燃燒》:一把火,點燃了李滄東
※把熄滅的夢點燃
※愛心點燃戒毒者「心燈」
※心燈點燃漫天飄雪
※夏威夷火山噴發,甲烷被點燃冒出藍色火焰
※點燃蚊香靠近沙發擺,差點引火災燒起來
※焰火綻放鼉城點燃新春祝福
※狂風中點燃火柴?我國真的做到了!超燃衝壓發動機即將問世
※全金屬狂潮:點燃青春的戰火
※紅寶石戒指點燃生活的熱情
※點燃聖火人選不是他?最後彩蛋,昔日羽壇之王點燃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