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戰國,你會改變歷史走向嗎?
「一覺華胥夢,千年戰國情」
吳起、商鞅、蘇秦、張儀,
一個個名字我們耳熟能詳;
圍魏救趙、雞鳴狗盜、
負荊請罪、紙上談兵,
一個個典故我們信手拈來。
一切都屬於那個輝煌的時代——
Q:如果穿越回戰國,你會選擇在回到那個國家?如果回去,你會改變歷史走向嗎?
A:穿越的問題我還真想過……我最想去齊國稷下學宮,去拜訪思想界的精英們。但今人穿越回戰國,恐怕改變不了歷史。古文字學家回去還能認識一些字,但語言是一句也聽不懂的。思維模式就更不用說了,衣、食、住、行完全陌生,最初幾年可能都會吃不好、睡不好,對當時的病毒也缺乏免疫力,大病幾場估計也就一命嗚呼了。穿越回戰國真不比把我們扔到非洲大草原好多少!
我是王政冬,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主要致力於戰國史研究,曾在《中國史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期刊和學術網站發表過一些戰國史考證類的文章。
戰國的史料主要存在於《史記》和《戰國策》中,但由於各種原因,兩書對年代、世系、事件的記載有許多錯誤,收錄的很多戰國故事其實是虛構的。清代以來,學者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證和彙編工作,楊寬先生的戰國史系列作品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對出土文獻研究的深入,學界對戰國史的研究又有了很大進步。
關於戰國時期的那些人和事,歡迎與我探討。
關於名將&傳奇人物
空洞了、心城°:長平之戰要是趙括沒有代替廉頗,白起還能坑殺趙兵四十萬嗎,廉頗vs白起誰更厲害?
王政冬:據《史記》,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齕率秦軍攻趙,至七月,廉頗幾乎每戰必敗,無論他是進攻還是防守。於是趙括代替廉頗。九月,趙括被殺,趙軍四十萬投降。縱然沒有反間計,趙王恐怕也會換掉廉頗,畢竟三個多月了,一點勝利的希望都沒有。如果趙王一直信任廉頗,趙軍可能還會失敗,但敗得不會那麼慘。影響戰爭的因素很多,將領的個人能力只是一方面。長平之戰,秦國似乎真的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實在太順利了。白起、廉頗都是沙場宿將,能力相當吧。如果換成廉頗統率秦軍,王齕統率趙軍,自然還是秦軍勝。
(左上)白起畫像;(左下)廉頗畫像;(右)吳起畫像
湯姆的貓:吳起一生未嘗敗績,尤其是把秦國打得節節敗退,為啥沒有位居戰國四名將之列?難道他還比不上名不符實的廉頗嗎?
王政冬:「四大名將」云云,是當代人說的。戰國之時,名將輩出,吳起是其中的佼佼者。
sasa:請問你如何評價白起,您覺得導致白起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王政冬:白起是一位傑出將領,深諳兵法,為秦國征戰三十餘年,秦王倚為柱石。晚年不幸遭遇了只要整人就往死里整的范雎,結果落了個賜死杜郵的結局。
The little prince:師兄,請問你怎麼看重耳?這是春秋戰國年間我最喜歡的人。
王政冬:重耳在時人看來就是一位傳奇人物。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重耳十三歲出逃蒲城,十七歲流亡國外,漂泊列國間十九年,備嘗人世艱辛。歸國後九年時間成就霸業,著實勵志。其善於納諫、知錯能改、仁義待人等品質都值得學習。
鄭鄭鄭澤峰:商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王政冬:權力鬥爭。商鞅對權力的貪戀,他要是能遠走燕、齊等國,也有可能安享晚年。但,那也就不是商鞅了。
(左上)重耳畫像;(左下)呂不韋畫像;(右)商鞅畫像
西有娃娃:蘇秦和張儀到底是不是同時期的人物?蘇秦如何到底是做了六國的宰相還只是六國伐秦的總指揮而已?
王政冬:第一個問題,張儀活動時間大約是秦惠文王時期(前337年-前311年),公元前309年五月張儀卒於魏。蘇秦與張儀有過交集,《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在公元前312年秦、魏、韓聯盟與楚、齊、宋聯盟的大戰中,蘇秦以門客的身份向時任楚國客卿的陳軫獻策如何打擊陳軫的政敵張儀。蘇秦與孟嘗君是一個時代的人,蘇秦還曾是孟嘗君的門客。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前。第二個問題,蘇秦組織了公元前287年的合縱攻秦,楊寬先生認為,蘇秦當時兼任齊、燕、趙三國之相。所謂蘇秦「佩六國相印」是後世誇大之詞。
灬木丶水刃:荊軻該不該刺秦王?就在當時「秦兵旦暮度易水」的背景之下,而不是事情已經發生的角度。謝謝。
王政冬:燕丹一方面想於秦王有私人恩怨,另一方面,他和田光等人認為,如果刺殺秦王如果成功,秦國可能陷入內亂,到時候諸侯可以合縱破秦。當時秦國已有席捲天下之勢,燕國顯然抵擋不住秦軍,不惜一切代價讓秦國陷入內亂也是一條自保之計。
LERNANDEZ:老師,請問歷史上真的有蓋聶這個人嗎?據說他和荊軻是舊交,是真的么?
王政冬:《史記·刺客列傳》有對蓋聶的記載,他住在榆次(今山西榆次),曾與蓋聶論劍。他應該是一位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劍客。兩人並非舊交,荊軻只是慕名前往拜訪,結果兩人不歡而散。
崧山:《史記》里呂不韋是秦始皇親爹,可信嗎?
王政冬:《史記》這個說法不可信,李開元先生《秦謎》一書有詳細論證。王室對血統的審查是極為嚴格的,子楚也沒那麼好騙,更主要的是,縱然趙姬懷孕,也不確定會生男生女啊。
荊軻刺秦王
關於戰爭&政治格局
林舉:您好!請問什麼是合縱,什麼又是連橫呢?
王政冬:一般來說,"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是"事一強以攻眾弱"。
西嶽:請問您是怎麼看待春秋戰國年代的合縱連橫,更多作為一種策略還是作為一種戰略智慧看待?
王政冬:合縱連橫是複雜的國家環境下,各國為了尋求生存與擴張而運用的外交謀略。有時是為了應付眼前危機,有時是為了長遠發展。
孫銳:蘇秦合縱有成功的可能嗎,還是僅僅推遲了秦一統的步伐?如果蘇秦真正的成功了,是不是中國兩千年來的歷史就要改寫了,中國有可能成為東方的另一個歐洲嗎?
王政冬:蘇秦於公元前287年組織的那一次合縱成功了,秦國割讓了部分土地。歷史有多種可能性,在戰國秦漢之際中國變成另一個歐洲是可能的,元明清之時,統一觀念深入人心,就不太可能變成歐洲了。
huming:長平之戰有沒有坑殺俘虜,坑殺了多少?
王政冬:太史公載趙國前後出兵45萬,40萬人投降被殺。很多人懷疑這個數字,可能趙國軍隊不一定滿編,會有逃兵,秦國情報也可能不準確,但沒有別的證據之前,還是按40萬人計。戰國時坑殺幾十萬人,也是可能的。
藍色夏威夷是我:王老師怎麼看長平之戰,戰國戰爭和外交對於國家興衰哪個起決定左右?
王政冬:長平之戰,簡單來說,韓國運用李代桃僵之計成功將「禍水東引」。趙國前後發兵45萬與韓國上黨軍民共抗強秦,結果全軍覆沒。秦國慘勝,韓國將自己的損失降到了最小,趙國險些亡國。對於戰國諸侯而言,國防與外交同等重要。
誰忽悠都信:看戰國時代的故事,我總有個疑問。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而戰國各國管轄的地域也並不大,人口也應該不多,可是看當時各國之間的戰爭,動輒就是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之間的互相攻防,比如長平之戰,秦一下子就能坑戰國的戰俘40萬人。各國憑什麼能養這麼多的常備軍?或者這些軍人是戰時從軍,平時為民?
王政冬:《墨子》載戰國初期,晉、楚、齊等大國就已經有數百萬人口了。當時連年征戰,各國幾乎全民皆兵。幾百年的戰爭經驗讓各國的國家機器都演化為高效的戰爭機器。《戰國策·趙策三》趙奢與田單論兵對這方面有討論。
周禹:政冬兄,戰國初期魏國曾經強盛一時,但到戰國中期,終在與齊,秦的博弈中落敗,縱觀魏國的發展史,可知地緣因素對其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那麼以兄之見,像魏國這樣地處四戰之地的國家,他走向崛起的正確破局之道是什麼?
王政冬:禹兄,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獨特的地緣因素,我覺得像魏國,應該長期維繫趙、魏、韓的合作,然後或者東向滅掉齊國,或者西向滅掉秦國,取得更大的空間。也許本沒有什麼正確道路,只要選擇一條路,堅持走下去,政策得當,就會成為破局之舉。
大榕樹517:中國封建社會確立的時間是戰國時期嗎?
王政冬:「五種社會形態說」並不適用於中國古代史,關於「封建」這個詞,可以讀一下馮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論》,其中有對這個問題的詳細梳理。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稱戰國時代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戰國時期確實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變革時期。
我愛種地瓜:如果亞歷山大攻下波斯繼續東進,應該是遇到秦國嗎,雙方勝負能否描述一下?謝謝!
王政冬:亞歷山大大帝要真的推進到關中地區,可能會打贏幾場戰役,但最終會輸掉整場戰爭。縱然馬其頓軍與秦軍打個平手,秦國還可以聯合楚、趙諸國,華夏文明可以「以多欺少」,最終總能打跑他。但華夏文明未必會在當時就向西擴張。
追夢的舵手:你好,《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新安城南」,對於人數好像有爭議,請問真實的數字是多少?
王政冬:項羽新安坑俘的人數,李振宏先生等曾撰文討論,個人也認為20多萬有水分。章邯從關中出發時,軍隊總人數可能是20多萬,幾經鏖戰,損耗應該不少,特別是後期趙高秉政,估計不再有兵源補充。章邯軍隊的來源相當一部分是驪山刑徒,刑徒中大部分都是六國之人,項羽的諸侯聯軍恨的是秦人,六國之人會被聯軍編入自己的部隊,《漢書》說項羽軍進入河南時有30多萬人,鴻門宴時則有40萬大軍。秦人在新安被殺的應該也有十幾萬吧,當然,這純屬個人主觀估算。用詐術一夜之間殺掉十幾萬或二十幾萬秦人,我認為項羽的聯軍是能做到的,之後累屍成山,築為「京觀」,也足令見者為之膽寒。
冇汏汏の儚想:您好!秦國軍事實力如此強悍,難道沒有機會剿滅項羽劉邦起義?南方不是有幾十萬軍隊動都沒動嗎?
王政冬:您好!當時「天下苦秦久矣」,短短几個月內關東地區幾乎都反了,秦帝國派駐郡縣的一些長官都順應民心而反,秦帝國的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征戰南越時可能調動了五十萬人,戰爭結束後士兵自然就複員了。留守南越的軍隊可能只有幾萬,《史記》載南越秦軍統率尉佗「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歡喜Yuki-66:最近在看韓非與李斯的傳記。韓非是天才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通帝王之術。為何反而救不了自己呢?以前歷史總說是李斯害死韓非,還有種觀點是韓非被始皇帝所忌憚,李斯為秦始皇背鍋,請問老師走是如何認為的呢?
王政冬:很多思想家和實幹家都是「工於謀國,拙於謀身」。害死韓非之人,《戰國策》說是姚賈,《史記》說是李斯、姚賈,最終下令的是秦始皇。陰謀論等自然可以有。個人傾向於為人陷害,韓非對秦帝國沒有太大威脅。
關於統一&秦之滅亡
樂:我覺得西方國家沒有形成統一是缺少核心文化和像秦始皇這樣的人,請問,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是否也會像西方國家一樣分裂?
王政冬:您的觀點很有見地,個人也認為戰國秦漢之際,華夏文明沒有必然的理由變為一個大一統帝國,歷史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歷史上統一的次數越多,人們追求統一的思維定勢就越強,而統一變成現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委鬼 月半:戰國為什麼最後會走向統一,沒有分成7個獨立的國家?
王政冬:您好,歷史的因果律撲朔迷離,畢竟能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個人覺得人們的心理因素應該很重要,虞、夏、商、周以來,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習慣了有一位「天下共主」,文化心理會左右人們的思想,習慣成自然,所以在孟子眼中,天下最終是要「定於一」的。
漠凡:我一直在思考,為何七國里恰恰秦國這個基礎最差的國家能統一,齊國、楚國失敗的必然性體現在哪?所謂百家爭對當時的政治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王政冬:野蠻征服文明的事例在歷史上反覆上演。歷史有多種可能,我們可以總結出齊、楚滅亡的幾十種原因,但兩國未必就不能翻盤。諸子之中,有人被委以卿相,有人封侯拜將,有人為王者師,有人為太子傅,深入到了政治的每一個角落。
老闆,數芊芊:秦朝真的很牛嗎?為什麼後期就不行了,按理說,不會那麼快就倒了。
王政冬:秦帝國確實曾盛極一時,賈誼《過秦論》說秦軍「南取百越之地」,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秦最終亡國,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
西北望射天狼:我很好奇,有一種觀點:秦朝之所以滅亡並不是因為秦始皇太「殘暴」,而是因為他不夠「殘暴」,因為他留下了太多六國的後裔而沒有斬盡殺絕,請問有道理么?
王政冬:這種觀點當然沒道理,造反的不僅是六國後裔,還有各地豪強、貴族和士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帝國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人手中。濫用民力的結果就是自取滅亡。還是那句話,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
關於生活&一些八卦
Gilbert:您好,我高中時利用上課時間讀了黃易的《尋秦記》,對先秦的歷史非常感興趣,想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民風是不是非常彪悍?還有同性戀很流行嗎?為什麼有那麼多有思想的牛人同一時期出現?
王政冬:第一個問題,上古民風也是分地域,《史記·貨殖列傳》對各地民風都有描述,北部邊疆與胡人毗鄰,民風最為彪悍。第二個問題,對同性戀的記載史不絕書,像西漢的很多皇帝都有男寵。不過應該談不上流行。第三個問題,「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時勢造英雄。
The little prince:秦始皇的皇后到底是誰呢,有沒有皇后呢?
王政冬: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一書中推論秦始皇是有皇后的,是楚國公主,公子扶蘇的生母,但後來因為政治鬥爭而死,相關信息也被史官抹去。
乖果兒:秦國的宣太后到底叫不叫「羋月」?
王政冬:宣太后不叫羋月。古代貴族女子的名字是一般保密的,很難為外人知道。周代的習俗是「女子稱姓」,如「褒姒」,是指周幽王從褒國娶來的姒姓的女子。有影響力的貴族女子後人也會用謚號或別號來稱呼她。有人說「羋月」是兵馬俑上刻的文字,我也看到了那個字的圖片,那個字應該按古文字學家的解釋,隸定為「脾」字,是工匠的名字,「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兵馬俑上有很多工匠的名字。
Keynote:您好,「褒姒」是老大娘的意思嗎,我看錢文忠的書是這麼解讀的,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
王政冬:褒國是夏禹之後,夏朝姓姒。周代習俗,女子稱姓。「褒姒」是指從褒國娶來的姓姒的女子,這樣的女子可以有成千上萬個。後來因為周幽王的那位寵妃太有名了,就成為她的專有稱號了。其他如晉獻公夫人叫「齊姜」、楚共王夫人叫「秦嬴」,都是這個意思。
點:老師你好!我想問下在戰國時期老百姓主要種植的莊稼有哪些,衣服材質有哪些,釀酒情況跟日常娛樂有哪些?謝謝!
王政冬:您好!這個問題您可以閱讀楊寬《戰國史》、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黃中業《戰國盛世——躍動的九州》得到詳細的答案。簡單說,糧食:禾、黍、稻、麻、菽、麥……絲織品:紗、絹、綈、羅、錦、綉、綺、絛……
大榕樹517: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鐵金具體指什麼?貨幣還是純金屬?
王政冬:先秦秦漢史料中「金」字的意思,要視具體語境而定。首先可以指黃金,如《管子·國蓄篇》雲「金起於汝、漢」,指汝水、漢水流域出產黃金;其次可以作為價值尺度,如《戰國策·西周策》雲「溫囿之利,歲八十金」,指溫囿每年能提供價值八十金的利潤,也就是溫囿產出的黃金、銅錢、糧食、木材等所有物品的價值。這個意義用的比較多,如「千金之子」、「萬金之家」等。最後,「金」可以泛指金屬。先秦秦漢時期,中國境內貴金屬相對稀少,主要鑄幣是銅錢,商品流通中使用更多的應該是糧食和絲織品。
關於書籍&推薦讀物
影子:王老師,我一直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很有興趣,能不能推薦一些書,看看呢。
王政冬:您好!斷代史類可以看童書業《春秋史》、顧德融《春秋史》、楊寬《戰國史》、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等,對史料的注釋和考證可以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證》等。
Hucci Liu:請問東周列國志,怎麼樣,需要抱著何種態度來讀呢。對春秋戰國很感興趣,謝謝老師!
王政冬:這是一部優秀的小說,讀完後建議您讀一讀劉勃《讀罷春秋不成歌》、《歧途哭返說戰國》。
紅葯無聲:想知道鬼谷子到底有多神秘,有沒有推薦的書?謝謝!
王政冬:您好!「鬼谷子」這個稱呼本身就給人一種神秘感,似乎此人有神鬼莫測之術,但這只是這個稱呼給我們的錯覺。先秦有很多今天看來稀奇古怪的姓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端木、澹臺、漆雕、巫馬等複姓,但絕不能望文生義地認為這些人是從事木匠、獸醫工作的。《說苑》、《論衡》兩書記錄了鬼谷子的一些言論和他教學生的小故事,《揚子法言》、《風俗通義》也都認為鬼谷子是「六國時縱橫家」。顯然漢代人認為鬼谷子實有其人。鬼谷子應該也和墨子、荀子一樣,聚眾講學、著書立說,是有思想、有學問的人,但真的讓他進行政治實踐,恐怕未必能取得蘇秦、張儀那樣的成就。您要想多了解他的話,可以讀一些研究《鬼谷子》的博士論文。許富宏的《鬼谷子集校集注》也值得一看。
西京:您好!我看過《戰國策》,看這種史書的時候由於對全部的歷史乃至當時的文化背景不夠了解,就覺得不容易理解,看過就忘。看歷史小說的話,文學性的成分較強,會跟歷史有一些出入,怎麼樣可以更好地結合或是其他方法嗎?
王政冬:您可以讀楊寬《戰國史》、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等作品。
毛奇:請問王老師對劍橋中國史,這部國外編撰的書怎麼看,值得喜歡歷史的人讀讀嗎?能不能更客觀的了解秦漢?
王政冬:您好!這套書我是非常贊成大家閱讀的。能提供很多新穎的視角。但誠如一位法國歷史學家所言:「真正能了解法國歷史的,是法蘭西人。」我們常希望客觀角度看歷史,但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的居住和生活才能更深刻理解它的歷史,而這個過程中勢必融入我們的感情。其實我覺得,本國國民研究本國史也可以足夠客觀。
樂小樂:想了解這段時期的歷史,有沒有類似於《明朝那些事兒》的通俗一點的書籍推薦?


※媒體:倒賣胎盤屢禁不止因只禁不罰,相關法規待完善
※中共隱蔽戰線後人相聚,百歲戰士姚子建和周恩來侄女出席
※河北龍泉關鎮:把荒山林地變成老百姓的綠色銀行
TAG:澎湃新聞 |
※穿越戰國 你會改變歷史的走向嗎?
※如果太平天國推翻了清朝,中國的走向會是怎樣?
※盾勇會成功逆襲嗎?這部新番的最終走向會是如何?
※旅行者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改變歷史走向……
※如果德國在阿登反擊戰中獲勝,會改變世界大戰的勝負走向嗎?
※二戰期間,如果美國不參戰,戰爭會有怎樣的走向?
※假如沒有清朝,那麼中國的歷史會如何走向?
※美國是如何走向最強的?只因採取了一政策,你也許在用
※你可能不知道,這三次大閱兵改變了歷史走向!
※李鴻章是怎樣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怎麼改變晚清歷史走向的?
※如果沙俄贏了日俄戰爭,中國歷史會如何走向?
※本以為發洋財機會來了,誰知竟是大禍來臨!中國歷史從此改變走向
※改變不切實際的想法,美國左派會走向何方?
※越來越多國潮品牌走向國際,你酸了嗎?
※我們人類最終會走向滅絕嗎?你怎麼看?
※如果日本人先造出原子彈,二戰戰局將走向何處?世界會不會崩潰?
※為何各國軍事都走向機械化,此國卻在養馬?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具備「先天優勢」的魯國,為何最終會走向了衰落呢?實在太窩囊
※如果這個日本人的設想實現,那麼二戰走向將因他改變!
※「秦淮八艷」都有誰?其中一個竟然改變了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