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4位同濟建築「八駿」成員聚首共話學術前沿

14位同濟建築「八駿」成員聚首共話學術前沿

5月18日晚,《同濟八駿》新書發布會暨青年建築沙龍在鍾庭報告廳舉行。作為同濟大學110周年校慶、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65周年院慶學術活動之一,本次沙龍邀請到了任力之、章明、張姿、王方戟、童明、曾群、張斌、周蔚、柳亦春、陳屹峰、李麟學、袁烽、庄慎和李立共十一組、十四位八駿成員。講座當天現場座無虛席,14位同濟培養的優秀建築師帶來了11場精彩的講座。

「八駿」合影(前排左起:童明,庄慎,章明,任力之,陳屹峰,張斌,王方戟;後排左起:李立,張姿,李麟學,柳亦春,曾群,周蔚,袁烽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振宇圍繞「同濟八駿」進行序言致辭。李振宇表示,「看到這樣一個群體,你就會發現,這是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巨大成就。他們14個人,拿了14個學士學位(同濟大學10個,東南大學2個,重慶大學1個,湖南大學1個),13個碩士學位(同濟11個,東南2個),6個博士學位(同濟大學5個,東南大學1個)。這33個學位都是中國的學位,難道不值得我們建築教育界高興嗎?他們聚集在同濟和同濟不遠的地方,反哺建築教學,是命運使然,也絕非偶然。」

李振宇在《同濟八駿》序言《八駿之駿》中寫道,2014年春,學院要加強對中青年人才的扶持,於是「同濟建築八駿」的名稱得以正式登台亮相。「八駿」之名,來自於古代「八駿圖」的美好傳說。「駿」是最好的馬,也與「俊」通,是「美」的同義詞。當時我們提出遴選的條件有三:其一,有在同濟學習或研究的經歷,是學院的專職、兼職建築設計教師,受學生歡迎;第二,是知名的建築師,設計水平受到專業界的認可,作品在重要期刊發表,個人得到獎勵;第三,年齡在40歲到50歲之間,屬於承上啟下的中生代。當時也不是沒有猶豫的理由,有人感到,這樣會不會顯得太突出個人;也有人覺得,對年長於他們的那代人似乎不夠公允;還有人認為,遴選的標準還可以討論。但是,我們的學院就是這樣一個包容的學院,同事們表現出足夠的氣度,大家很快就接受了這樣一個不尋常的名稱。來自學院的全職教師章明(合作者張姿)、王方戟、童明、李麟學、袁烽、李立,來自同濟設計院的碩士生導師任力之、張斌(合作者周蔚)、曾群,以及建築系兼職教師柳亦春(合作者陳屹峰)、庄慎,共11組14人成為「同濟建築八駿」的成員。李振宇在序言中說,為什麼「八駿」不是八個人,因為八是吉數,八也可以是虛數,表示一個群落(比如「揚州八怪」);八也是動態的,不是終身制,先入者有壓力,後來者有希望,相信諸君當一直努力。到今天,三年過去了。八駿的成員都保持著良好的狀態,暫時沒有新人加入;八駿的成果,卻增添了新的光彩。

袁烽:走向數字包豪斯

袁烽率先帶來了題為「走向數字包豪斯」的演講,展現了當下最為前沿的建築設計方法和建造體系。

袁烽首先回顧了包豪斯的歷史,引出擁抱建築和技術這一觀點,希望以積極嘗試的姿態面對當今建築數字化技術。袁烽介紹了在教學和實踐領域的項目案例。在最近的一個作品「池社」中,他們團隊第一次用現場機器人建構的方式來探索全新的可能。運用磚這種傳統的材料,通過微分的方法,使得它在建築表面形成起伏的弧線、出挑的雨棚。建築在空間上依然遵循傳統的建築思想,但是在建造方面卻提供了新的內容。第二個例子是暑期工作營的數字木構搭建,袁老師特彆強調的研究機器人的工具,這種工具可以在電腦上全模擬加工過程,並且與數字化木工工廠全方位融合,讓模擬到生產無縫銜接。第三個例子是位於四川鄉村的一個項目——In-banbom,建造在52天內全部完成,實現了70%的預製化,由蘇州的工廠預製。在工地現場施工過程中,袁烽老師發現工人基本上都是四十歲以上的留守女性,因此思考鄉村不應和城市對立起來,未來的定製小型化加工是否能融入到鄉村,產業技術或許可以將勞動力帶回鄉村,幫助鄉村人口重新找回自信和活力。

最後,袁烽重溫了自己提出的走向「數字包豪斯」的十點倡議:確立人機協作、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時代的共同宣言與倫理準則;強調從建築形式範式革新走向建造範式革新的觀念轉變;建立建築全生命周期的設計、建造以及管理的營造觀;推動新設計理念的實驗探索、新知識體系與新認識共識;實現建築、土木、材料、信息、自控、計算機、機械等跨學科的整合;走向數字化建造工藝的升級與創新;編製從「工藝」到「工法」再到「規範」的建築行業新流程與新體系;討論未來建築產業生產流程、模式的轉型與建構;謀劃建築數字工廠的未來;倡導數字、健康、綠色、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共同體模式。

池社

數字木構搭建

In-banbom

張斌 & 周蔚: 曾因C樓設計一戰成名

呼應第一場講座袁烽老師「技術樂觀派」的主張,張斌首先表達了自己作為一個技術悲觀派的立場。其次,張老師正式為與會師生介紹了近期的一個小項目——工作室西岸辦公室。這是一個為期五年的臨時使用計劃。項目的核心問題是空間質量和成本的關係,他們試圖利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一個好的使用空間。最早方案可以看到基本的訴求,但是完成後總覺得不滿意,認為這個方案里外雙層的集中空間過於正式。後來由於童明老師的加入,使他有一個機會可以推翻最早的方案。與此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張老師參考了法國建築師Jean Prouvé晚年的住宅。這個住宅是Jean Prouvé在工廠倒閉後,歸隱到鄉村,用工廠中剩餘現成構件為家人建造的一個居所。這個房子的參考價值在於廉價的操作所能獲得的空間品質,以及這種品質和他個人心境的關係,這正是張斌老師想要為自己設定的一個目標。隨著童明老師的加入,可用場地的面寬減小了、進深增大了,於是張老師選擇讓建築與童明老師的小房子一起圍成一個合院。房子一層是團隊的工作空間,二層是張斌老師和周蔚老師的辦公室,保留了方案初期混合結構的做法,一層是磚混結構,二層是輕鋼結構。現場施工過程並不是完全按照圖紙來進行的,而是根據實際效果和使用訴求做了許多即興的調整。

張老師分享了工作室建成後的照片,其中可以看到從鄰居工作室看各個立面的關係、庭院尺度和樹木的關係、二樓的辦公室與一層工作空間的對望關係。在細節上,輕鋼部分的結構構建都是與窗框相同的尺寸,所以整體感覺上結構是退後的,形成了一種輕盈通透的氛圍。當建築空無一物的時候,這個空間似乎是一種比較有建築訴求的存在,但當建築被使用的時候又呈現一種隨意的居家的狀態。在二層,張斌老師和周蔚老師的辦公室與花房相接,工作的時候可以有一個類似二層庭院的地方。經過一年的使用,空間陸陸續續得到填充,變得越來越有生活氣息。花房和茶室的設計充分體現出了張老師和周老師熱愛生活的心態。

工作室西岸辦公室

法國建築師Jean Prouvé晚年的住宅

辦公室與花房對接

柳亦春 & 陳屹峰:講述心領與土地主題

大舍的柳亦春老師和陳屹峰老師圍繞「心靈與土地」的主題分別介紹了一個近期項目。「心靈與土地」可以說是大舍工作的目標和對項目的理解,任何建築都需要建立人和所在場地的聯繫,柳老師認為如何連接心靈與土地的關係是一個建築的終極目標。

柳亦春介紹了台州美術館項目。台州美術館以前是一個老糧庫。建築在一片糧倉之間,場地特徵主要有兩點:一是建筑前有一個小廣場,二是近處有一座山。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築如何回應場地的策略也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首層向廣場打開,二是頂樓對山打開。想法非常簡單,但是運用設計手法依然可以產生強烈的效果。另外一個主要問題是項目的建築佔地面積較小,所以需要做二到三層,美術館功能本身要求層高較高、要達到6-7m,但是對於小美術館而言豎向交通流線太長會造成在心理上的不舒適,因此設計選擇利用錯層來減少從下方展廳到達上方展廳的距離和時間,這一點是與人的體驗和身體相關的。同時錯層也帶來了空間之間的相互聯繫,層的分隔在體驗上被弱化。設計里用了一個比較特別的筒拱結構,其實筒拱的出現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柳老師團隊試圖通過這個設計來體會巨大尺度的拱與小尺度的拱給人的不同感受。在建築面對廣場的正立面中,設計將筒拱外翻到了立面上,形成了一種正面性。在對山的一面,筒拱以剖面方向與山產生關係,是一個室內視線的隱身和延續。頂層的覆蓋筒拱尺度被放大了一倍,由1.8m變為3.6m,從軸測圖上可以看出頂層的覆蓋其實是將下面的空間全部籠罩的,參觀者從二層和三層都可以看到頂層的屋面,形成空間的流動和暗示。

台州美術館-老糧庫

陳屹峰介紹了天全縣新場鄉中心幼兒園項目。天全縣新場鄉中心幼兒園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是震後援建工程中的一個。項目希望從場地現狀入手來進行處理,幼兒園所處的位置是在一個台地的邊緣,周圍群山環抱,正西方有一個山口,通過山口可以看到下方村舍。設計中為了應對周圍極有壓力感的群山環境,想營造一個人工氣息濃厚的場所,其次希望通過建築操作實現與台地和山口的關聯。首先,針對所有幼兒園都需要有圍牆這個老問題,陳老師團隊採取了一個簡單的策略:將基礎下方挖出來的土方重新堆回場地,將場地標高抬升1m,這樣圍牆從外面看有2.2m,從內部看其實只有1.2m,通過這個操作實際實現了原有台地的強化。其次,在建築布局上為了與周邊的村舍體量相協調,所以將大體塊分解成小體塊,建築分部在兩邊,當中形成一個廣場,廣場面向西側的山口敞開,入口設在北邊也是依據當地風水的習俗。從北邊進入,上幾級台階來到一個小院子,向西一轉便看到了U形廣場和山口。場地和主體建築都運用磚材建造。考慮到雅安雨水多的特點,設計中又增加了一個外廊聯繫分離的體量,外廊一部分是主體磚建築的架空,一部分是輕鋼結構的新增,提供了不同層次的豐富體驗。

天全縣新場鄉中心幼兒園

李麟學:開放而求變

具有初始狀態的當代建構,以其本體物質系統的組織,以及對於自然的融入,成為李麟學和麟和建築實踐中最為關注的話語——自然系統建構。這一本體論涉及了「人-自然-城市-建築」系統之間複雜關係的建構,朝向一個人工自然系統的建構目標——自然是感知的、自然是文化系統的遺產、自然是技術的應對,是氣候、風向、日照這些要素內在秩序的塑形、自然是對於可持續議題的相應、自然是一個建築性能的議程。

李麟學將自己在建築策略層面的關鍵詞概括為「自然、系統、虛空、材料、結構、熱力學」。「自然」指的是環境惡化現狀下如何創造良好控制的建成環境。「系統」指的是用什麼系統來應對中國複雜而猛烈的城市化進程,李老師以在深圳雙年展中的作品「微巨構」為例,設計中展示了一個基本想法:以一些微小的單元來形成巨大的整體,這個整體可以使人與自然發生良性互動。講到「虛空」的概念,李老師以杭州市民中心為例進行闡釋。作為一個大容量的地標建築,與甲方期望的超高層形態不同,建築師希望開放一片花園給公眾,改變市政建築傳統的刻板印象,建築是低矮的、群簇的、向環境打開的,在巨大的城市虛空中形成都市尺度的自然狀態,在90m的高空用圓環連廊連接分散的體塊。技術上將350000㎡的容量放到地下,通過草體覆蓋、呼吸幕牆等手段達到很好的節能效果。「材料」以一個遊客服務中心項目為例,項目地點在山東省黃河入海口,出發點是從材料著手,希望用當地的土來建造,為此做了很多實驗來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從一塊磚的壓力測試到模板問題、如何建造問題,再到配色潛力和與其他材料的交接。最後李麟學跟大家分享了「熱力學」方面的關注,當把視線放到自然上的時候,既可以是詩意的也可以是技術的,李老師關注建築熱力學的狀態。在崇明項目中他關注怎麼把濕地的能量融入到建築之中;在博物館案例中則通過技術手段捕捉風的流向,進行詳細計算,從而得到建築的形態和空間;正在做的河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也是一個關於風的建築,可以隨著風向、光線、能量調整形態,由此設計可以是動態的,跟環境相呼應調整的。講座最後,李麟學做出了簡單的總結,指出建築作為一種知識的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微巨構」

杭州市民中心

遊客服務中心項目

李立:勤奮而獨立

李立將上次八駿聚會以來的工作成果進行了梳理,通過簡單的語言分享了5個近期的實踐作品。

第一個項目是位於山東威海的一戰勞工紀念館,基地在海邊,場地自選,經過場地調研李老師決定不要畫蛇添足,選擇一個微小的岩石缺口處,將建築嵌入岩石之中,使得周邊環境不做任何干擾。在形成一條下行的坡道後,整個建築的故事就算講完了。第二個項目是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這個項目最大的問題是大容量的擴建怎麼和原來的小體量建築相協調,建築師的策略是將大體量放到地下,地面的建築化整為零,通過層層遞進的空間和原來的小尺度建築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的建築群,最終的建築看上去有許多標高,材料也多種多樣,看上去是若干建築拼合而成的印象,成為了一個大型的建築群。第三個案例是河南洛陽的千唐志齋博物館,這個項目主要探討了博物館的結構、空間、展陳方式、坡地地形之間的關係,展陳方式和結構是一氣呵成的,建築肌理則和周邊的小鎮環境融為一體。第四個案例是貴州省美術館,這是由貴州省博物館一個省級文保單位改造而成的,李立老師採取的策略是保留原有建築的本體,在內部置入一個活躍的心臟——一個新的展廳,這個展廳的結構是獨立的,與新館相連,對原有的建築產生最小干預,同時形成一個新舊結合的新建築。最後一個案例是正在進行的上海博物館東館,競賽獲得第一名的方案是希望形成一個大型的園林,通過這種平鋪的形態希望探討超大博物館和人的尺度以及和城市進化的關係。在目前正在進行的階段,由於用地條件的變化,博物館不太可能是一個整體攤開的形態,調整後建築向地上壘高,但是仍然希望建築和城市、自然有一個良好的對話,而且希望實現一個人和人、人和建築、人和展品之間有互動關係的集合體。

一戰勞工紀念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

千唐志齋博物館

貴州省美術館

上海博物館東館

任力之:走進非洲和歐洲的踐行者

任立之介紹了自己主持設計的三個不同國家的建築項目——非盟會議中心、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並和大家分享了其中相關的建築故事。

非盟會議中心位於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由於特殊的政治性,這個建築需要代表非洲四十多個國家的意志,還要體現中國的援助。在前期的工作中,任老師對建築形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個建築實際上是非洲最高的政治舞台,因此需要一個普世意義的形象,代表非洲未來建築的發展方向,若以某一個確切的國家形象呈現是不合適的,所以當時採取了一個簡潔現代的策略。但是業主反饋在建築形態的操作手法上還是有一些不滿意之處,後來任老師通過與非洲留學生的交流,發現非洲人民比較傾向於動態自然的形式,對直線方盒子的認同度較低,後期方案因此做了調整。在方案介紹的時候,任老師面對著四十多個非洲總統,其中不乏當時政界的風雲人物。在建造過程中,由於非洲的建設條件很艱難,各種技術設施都不具備,因此建築採用了大量異地預製的構件。考慮到當地惡劣的暴雨氣候,設計對幕牆系統也做了大量研究。

非盟會議中心

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的基地位於一個非常開闊的軸線上,建築師認為在這裡最合適的是一個方盒子,立面對各個方向可以形成均衡。設計中,底層形成微微隆起的入口,幕牆體系多變而複雜,每個立面根據日照形成不同開合度的處理,節點和構造的處理也十分細膩。

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

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的中央做了鋼結構,外面的表皮弔掛在中心鋼結構上,表皮由鋼桁架和膜組成。在製作核心筒的時候,任老師見識到了義大利高明的施工技術,體會到了與之前非洲相比極高的現代化建造水平。

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

最後,任老師引用康德的一句話結尾:世界上有兩件事情讓人敬畏,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

曾群:開朗而自如

曾群用兩個身處環境截然不同的項目——上海棋院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闡述了自己在都市和田野環境中設計的思考。

上海棋院的基地位於上海一個非常繁華的地區,靠近南京路,緊鄰上海電視台。這個項目的關鍵詞可以總結為緊張的場地、刻板的城市規劃管理條例、極致消費、弄堂和陌生而新鮮的文化場所與體驗。設計中,曾老師拆除了基地上原先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破敗的棚戶房後,新建建築必須按照相關管理條例來控制,所有的退界以及日照規範將都市之間原先街道的感覺以及建築之間的親密的關係全部打撒,這一點曾老師雖然無奈但又不得不接受。所以,曾老師打趣的表示,整個建築可以說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由於規範的限制通過作圖題的方式做出來的,相應地,最終的體量與最初的想法有了不小的變動,建築的肌理在原先的場地也略顯奇異。儘管如此,曾老師還是通過一系列的設計手法回應了里弄和棋院的特徵,平衡了城市與業主的需求。

上海棋院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用地環境和上海棋院大相徑庭,位於嘉興一個田野之上。這個項目的關鍵詞可以總結為特色缺失的場地、潛在的場所精神和記憶喚醒。考慮到馬家浜文化發生在公元前4000年到5000年左右,那時候的新石器時代人們是通過聚集的方式生活的,而他們的陶器也是成片融合在一起的。設計中,曾老師依次採用了功能分區、空間聚集、序列打散、重新排序的體量處理手法,形成一種聚落和物質聚集的意象。材料上,建築採用了素混凝土的做法,為了和土地和環境相協調,和瓦罐的色彩形成呼應。對曾群老師來說,這雖然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項目,但是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在建築設計中對環境、文化、材料等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

章明 & 張姿:熱情而精緻

原作設計從創立至今傾向於用「散文」的文體闡述設計的立場,將自己從充滿邏輯的謀局中脫身出來,將本體「單純化」,將關係「複雜化」。概括來說,關係的散文指的是關係的前置、關係的進化、關係的觀想和關係的詩學。本次講座,章明老師和張姿老師通過三個關鍵詞分享了原作設計工作室近期的工作狀態與變化。

一個關鍵詞是游目觀想。中國人對空間的體驗可以形容為一種「游目」的方式。在非同時同地的景象片段中,局部的關係如展開的長卷先後呈現。它避免了將視點固定在一個固定觀察點的局限。這些分別懸置於意向中的對象,在人的意識之中形成各自能動性的關聯,從而滋生出混全的整體觀想。項目案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范曾藝術館、樓納鄉村未來館。

一個關鍵詞是錨固與游離。場所精神既存在於錨固場地的物質存留,又存在於游離與場地的詩意呈現。對場所的創造性挖掘,不僅是設計的前提,更是設計的契機。項目案例包括楊浦濱江一期、楊樹浦水廠外的水上棧橋、生態之丘——煙草公司臨江倉庫改造。

項目案例

還有一個關鍵詞是向史而新。我們看待過去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建築師以文化守望者的角色建立起一個關聯的脈絡。它讓城市或鄉村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在一個連續不斷的軌跡上可以相互對望。而不是讓它告別一個荒蕪的過去,或是為它嫁接一個無本無源的烏托邦式的未來。項目案例包括上海市延安中路816號「嚴同春」宅修繕及改建、復旦大學相輝堂。

復旦大學相輝堂

在向史而新的關鍵詞解讀部分,章明還分享了盧永毅老師曾經在考察解放日報報社舊址時的一段感想:「隨著保護意識的增強,建築師的角色必然會發生轉型,會由白板機會的助推者變成城市環境的拼貼匠和歷史空間的縫補師。」同時,章老師還提出了「疊合的原真」的思想作為團隊對待舊建築改造的思考,即「在場所中,時間總是被隱藏的層面疊合覆蓋起來,當我們把層面逐一理清之後,時間的質感就逐漸呈現出來。而且時間是只屬於這個場所的,始終在這裡隱匿地流動著,也只能在這個場所中追溯和體驗。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剝離出時間的剖斷面。」

童明:對城市、居民、建築師的思考

童明分享了他在近期城市工作中的一些思想體會。首先,童老師認為他們這個時代的建築師最應該感謝的是時代本身,是這個時代直接造就了他們的思想與工作。從城市的角度而言,它可以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它是建設性的,這一批建築師正是吻合了時代的特點所以才能設計出如此多的作品;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時代也是破壞性的,而每一個建築師在其中也是一個「捐獻者」,所以人們很難用一個英雄式的姿態來談論建築師的工作,他們這一批人的工作其實就是如何將設計契合於城市之中。

其次,通過以上的鋪墊,童老師介紹了自己近期的城市工作。具體來說,上海近期進行了許多城市微更新的項目,童明團隊也介入了其中。相比於建築師的作品而言,他認為城市是最偉大的,城市的作品相對而言是永恆且跨時代的。童老師團隊在上海的市中心介入了一個傳統的里弄,這個裡弄經歷了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到今天為止,一代代的居民以及無數的參與者都共同參加了整個社區的營造。其中有一棟樓,原來是一位民主資本家的豪宅,在50年代的時候進駐了40多戶人家,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展開了一個奇妙的建築故事,40多戶人家從每戶平均十幾平方米的面積到兩、三個平方米不等。在各種各樣不同的生存和競爭壓力過程中,這些空間都發生了非常奇妙的變化。雖然其中的生活可以用慘烈兩個字來形容,但是建築師的智慧是無窮的,舉例來說,在其中有三代人擠在十幾平方米的蝸居中的場景,他們儘力地去奮鬥、掙扎最後合理安排空間。有一位老大爺生活在原先的一個廁所之中,他以馬桶作為坐凳、以浴缸作為床來艱難地度日。撇開這些故事情節,童老師認為他們這些居民的智慧和技巧可以秒殺今日很多那些以救世主的方式來進行拯救的建築師們。童明最大的感觸就是應該向他們致敬,向我們城市的市民們致敬以及向我們的城市致敬。

最後,童明用了簡單的一句話作為了總結,「城市是我們巨大的主體,而且它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方向。」他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向我們闡述了自己對於城市、居民和建築師的關係,值得我們眾人深思。

韓天衡美術館,童明設計的作品

王方戟:骨架與體驗

王方戟用七園居——溪水邊的山間民宿這個近期的項目分享了自己對於建築的一些最新的思考。

首先,結合之前童明的分享,王老師也提出了自己關於建築師角色為何的問題:當城市、空間、技術等都有可能是建築一部分的時候,那建築作為本體還有什麼意義?我們學習這個專業還有什麼意義?這是一直困擾王老師的問題,當然他也在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之中,而目前的進展則可以用「骨架與體驗」這五個字來概括。其次,王老師用最近剛完成的一個民宿項目為我們詮釋了骨架與體驗的含義。這是一個改造的小項目,建築面積500平米,在一個山谷之中,周邊有溪水環繞。原先的房子是兩個兄弟共有的,很小的面積被分成了6個開間。房子內部是木結構的,保留有很漂亮、精緻的木骨架。設計過程中,王老師團隊在保留了原先結構體系的基礎上,在周圍加建了一圈不同用意的房子,其中最主要的加建部分是為了解決民宿衛生間上下水的技術性空間,這種空間結構性的改造辦法正是參考了周邊農民的自宅而提出的。除此之外,加建部分還包括門廳、咖啡廳和餐廳這一類附屬性的體系,這和之前結構性的體型形成了有意的對立。在功能上,為了滿足客房開間的需要,王老師將原先的6開間改成了4開間,這樣結構性和體驗性的關係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對立,而這種差異正是老師在這個項目中想要嘗試的。這種錯位關係同樣在建築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體現,比如說每個房間各自不同的入戶方式以及新建技術性空間的處理手法中都能看出結構和體驗的相異性,不必按照常規的想法一定去形成一種統一。

民宿改造項目

最後,王老師通過項目中一個衛生間的狀態——在新的結構體之內,但是在老的空間感知之上,總結了自己目前理解建築的基本狀態——感知與結構的錯位。

庄慎:純凈而文雅

庄慎通過對阿科米星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的回顧展現了自己團隊在城市環境中的一些思考和體會。

首先,作為阿科米星的代表,庄老師表達了自己對於公司合伙人、建築師和實習生的感激之情,表示自己非常享受與他們一起工作的經歷。他將公司的工作主要概括為三個部分:設計、研究和實驗。隨著工作的推進,這三個部分慢慢地被整合在了一起,是彼此關聯的,所有的設計、研究和實驗都是為了用來驗證團隊在實踐中的一些思考和觀念。

工作團隊設計、研究和實驗

其次,庄老師介紹了團隊近期合作進行的一個關於虹口1617的展覽,阿科米星在其中的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在探討城市建築的改變以及改變的表達方式上,這種改變也與團隊不斷進行搬家的行為相契合。在工作室搬遷的過程之中,庄老師發現這種行為會對空間、工作狀態和心理狀態發生某種影響——從一個固定的場所變成了一直要改變的狀態,這種心情可以更好地去體驗城市的變化,也能促使團隊形成一個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比如說在搬家過程中,庄老師團隊參與了某些空間的改造與經營,在「那行」的空間之中,它可以提供展覽、講座、電影、親子活動、美食活動等不同的體驗方式,在城市之中可以更加近距離地發現空間的變化和使用情況。受到搬家行為的影響,庄老師團隊慢慢地將工作的關注點放在了改變之上,表現為從建造到使用的過程,具體包括從創造到整理、從創新到調整、從系統到片段、從性能到效能、從整合到局部和從外部到內部的改變。

最後,庄老師借用了《守日人》電影中如何攻破迷宮之城的辦法對講座進行了總結,並對大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當我們在做事、工作的時候總會遇到所謂的迷宮,一些一時間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也可以選擇通過蒙上眼睛撞過去的辦法來解決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濟大學 的精彩文章:

我校首屆留學生「同濟情緣」漢語故事大賽舉行
熱能工程系91級校友「勵志成才」獎助學金頒發儀式暨「暖通·建環·德國卡普曼」杯足球賽啟動儀式舉行
同濟團隊實現科研成果與產業化的「無縫銜接」

TAG:同濟大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群英聚首 共創未來—2018中國工程機械維修技術峰會盛大召開
亞洲三地金融科技協會2018年首次聚首
百名創投大咖聚首前海·共話全球科技創新前沿趨勢
2018首展!二十世紀法國南部頂級藝術大師作品齊聚首!
200餘名專家學者聚首全國相圖學術會議
「北影-青騰未來文創學堂」首屆開學典禮 50位文創先鋒齊聚首
2018互聯網富豪榜,馬化騰馬雲李彥宏前三,BAT再聚首
聚首大連造船廠 中國海軍雙航母首次「同框合影」
銘刻高光時刻 近300位電影人聚首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長城聚首——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八達嶺
7000人聚首:為追求公正的選舉,俄共在莫斯科組織大規模抗議集會
170餘位學者聚首電子科大 探討數字時代的文學與文化
首屆LPL老將再聚首 助陣3月17日五周年慶典
漳州港迎來首場光影芭蕾秀 近300名攝影大咖齊聚首
最強跑團聚首京城,NIKE2018-2019悅跑圈跑團盛典盛大啟幕
「谷歌2028」斯坦福前校長挂帥,體系結構宗師聚首啟幕TPU新時代
12位頂級名帥聚首歐足聯,合影穆里尼奧佔據C位
半導體群雄聚首「2018 SEMI貴賓晚宴」
梅峰導演《戀曲1980》今正式開機 原班人馬再聚首
當中美俄三國宇航員在海南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