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驅動天文科普,雲計算成「仰望星空」的橋樑

驅動天文科普,雲計算成「仰望星空」的橋樑

日前,國家天文台發布通知,將於2017年7月19-22日在河北師範大學舉辦「2017年WWT全國教師培訓暨天文教育技術交流研討會」,以提高天文、地理、科學等相關課程教師,以及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等相關場所工作人員應用萬維望遠鏡(WWT)開展課堂教學和科普活動的能力,推廣WWT的課堂教學、科普和天象廳應用,探討數據驅動的科普教育理念及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活動的承辦方除了河北師範大學、重慶渝中火鳳凰教育學校之外,國家天文台-阿里雲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的身影出現在了首要位置,成為這次活動的主要承辦方。

國家天文台-阿里雲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阿里雲聯合成立,兩者的跨界合作也被解讀為科學大數據與豐富的雲資源和深厚信息技術的「融合」,也代表著阿里雲開始在更廣闊的領域推進大數據的應用創新和雲計算的落地。正如中國虛擬天文台崔辰州博士所言,培訓的初衷是提高天文、地理、科學等相關課程教師以及科技館、科學中心等場所工作人員應用萬維望遠鏡(WWT)開展課堂教學和科普活動的能力。從而推廣WWT的課堂教學、科普和天象廳應用,倡導數據驅動的科普教育理念,培養青少年的「互聯網+」大數據思維。

國民科學素養有待提高

參加過以往WWT培訓的武漢地區小學教師董老師一度感慨,「2009年因為日食的緣故,武漢市小學天文達到了一個高峰,很多中小學學校開設了天文社團或者天文選修課,我校也開設了天文課程並自主撰寫了天文教材。雖然武漢市小學對天文社團開展比較早,但是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教學資源的不足,教師、教材、天文器材觀測條件等。」,其實面臨天文教育困境的不止董老師一人,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至少有上百所大學開設了天文學專業,而國內很長一個時期只有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所高校有天文學專業,最近幾年蓬勃發展才剛剛突破10所學校。對於這種現象,崔辰州博士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天文科普教育在我國中小學和大學中是非常匱乏的。師資缺乏和學生對天文、宇宙奧秘的強烈興趣形成一對尖銳的矛盾。」

在戰國時代,《石氏星經》就已經準確記載了800多可恆星的名字和位置,被譽為最古老的天文資料庫。而相較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繁榮,如今的中小學甚至大學生對天文學已幾近陌生的境地。對於這一現象,獲得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我們的中小學師生都不喜歡科學,高考出題從來沒有科學家參與,青少年在上大學之前沒有見過科學家,他們怎麼能對科學感興趣?青少年對科學不感興趣,我國科技創新的希望又在哪裡?」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進一步縮小了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仍然落後歐美至少10年。國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和科普教育密不可分,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此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也建議:「應該從『973』『863』等項目里拿出1%、2%的經費來做科普工作,拍幾個光碟,把整個過程都講清楚,比如『嫦娥一號』等」。慶幸的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雲計算的普及,我們的科普教育工作迎來了良機。

驅動天文科普,雲計算成「仰望星空」的橋樑

2016年,中科院國家天文台與阿里雲達成了戰略合作,引入最前沿的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實現天文數據開放共享。2017年1月22日,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在北京正式宣布「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在達成戰略合作僅僅三個月之後,兩者的合作便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不僅正式掛牌成立聯合研究中心,還實現了之前提出的虛擬天文台上雲第一步的工作:LAMOST的產品數據已上傳到雲端。前不久,中國虛擬天文台主節點和郭守敬望遠鏡巡天數據成功上雲。15年前,中國虛擬天文台還只是一個簡單的網站,如今隨著國家天文台和阿里雲合作的推進,中國虛擬天文台主節點遷移到雲端後,成為一個集成超過500TB的科學數據、1.5PB的存儲能力、700多Tflops計算能力和100多種軟體的超級平台。

本次WWT培訓就是由國家天文台-阿里雲聯合數據中心承辦,其目的就是通過雲計算技術的利用,為教師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軟體。讓中小學生、大學生、天文愛好者可以更近距離、更便利地接觸到天文大數據,也讓雲計算成為「仰望星空」的橋樑,驅動天文科研以及科普教育的發展。中科院國家天文台-阿里雲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崔辰州認為:「天文學是名副其實的「大數據」科學,每天由天文觀測設備捕捉到的海量天文數據,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寶貴的科學普及和教育資源。過去由於技術限制,這些數據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而在互聯網+時代,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加速了學科發展和大眾科普。」

藉助於阿里雲的雲計算技術,未來的虛擬天文台將有望成為承載全世界天文學者和愛好者獲取天文數據、開展天文研究、進行科普教育的綜合基地,讓天文大數據的利用效率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正如河北師範大學李冀老師所期望的那樣,」我們希望不僅在高校中提供專業的課程,藉助中國虛擬天文台和阿里雲的技術合作,能夠推動中小學的天文科普教育落到實處,通過技術讓培訓影響更大。」而事實上,除了科學家,普通百姓也能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來實現「天文突破」。此前,安徽合肥一名年僅10歲的小學生廖家銘,在沒有任何觀測設備的前提下,通過中國虛擬天文台的數據發現了一顆超新星,是迄今為止全球年齡最小的超新星發現者。可見,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必須由數據、由新技術來驅動,而雲計算恰恰是全人類「仰望星空」的最佳橋樑。

作者:何帥 微博:@小編也瘋狂 微信訂閱號:小編也瘋狂

(id:xiaobianyefengkuang)專註科技硬體、互聯網分析評論、電商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編也瘋狂 的精彩文章:

TAG:小編也瘋狂 |

您可能感興趣

亞馬遜:雲計算與科技零售巨擘——海外科技映射系列報告之四
海格電氣攜手新柏石、星河灣集團,開啟星雲計劃
隔山打牛的阿里云:用「人工智慧+物聯網」二次驅動雲計算
雲計算領域誰會先登陸」科創板「?
一文讀懂雲計算、邊緣計算、移動邊緣計算和自動駕駛的前世今生!
一片雲之,雲計算
亞馬遜AWS、微軟雲、阿里雲領跑雲計算全球激戰
速石科技陳熹:讓高性能雲計算「如虎添翼」,最優化地配置雲資源
雲計算下半場,甲骨文開啟雲自治時代
可以肯定的是雲計算已成為新興技術的主要驅動力
雲計算和軟體如何驅動產業效率提升
多雲端混合雲將成為未來的雲計算
哈爾濱中軟分享:區塊鏈技術融合成雲計算未來趨勢
雲計算行業巨頭環伺,迅雷星域雲等新興力量如何突圍?
共探 「企業上雲」之道——第十屆中國雲計算大會雲計算應用開發與運維論壇即將開幕
網宿科技:一季度淡季數據仍亮眼,期待海外整合和雲計算進展天風通信唐海清團隊
天邊飄來雲計算
IDC+雲服務雙線聯動,撬動雲計算產業大勢
阿里巴巴將與航天信息在雲計算、區塊鏈等領域展開合作
貝索斯重視雲計算,阿里雲亞太第一……科技巨頭紛紛加碼雲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