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開展第17期訪問學者講座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開展第17期訪問學者講座

5月10日下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第17期訪問學者講座在智庫樓106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題為「西方人怎麼看中國書法」,由中心2017年度訪問學者、來自那波利東方大學亞非研究所的畢羅教授主講、復旦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朱剛教授主持。與會聽眾來自復旦校內各大院系及滬上書法界人士。

講座伊始,畢羅教授便從現今西方民眾熱衷中國書法紋身的現象入手,提出了「毛筆字和書法都能叫做calligraphy嗎?」這一問題。結合現今西方世界日常生活的漢字元素、西方藝術家所從事的大字書法創作等案例,他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漢字和中國書法的魅力給西方世界帶來了巨大文化影響。然而,畢羅教授也表示,大多數西方人基於「漢字熱」對中國書法形成的理解,目前大多未得其要領。

其後,畢羅教授梳理並引介了古今西方學者對中國書法的理解和研究。談及西方漢學家對中國書法的看法,他引述了利瑪竇《中國札記》的評論:「中國人或許比任何其他民族更加習慣於密切注意書寫字體是否優美,精於此道的書法家受到很高的尊崇。」藉此,畢羅教授表達了他對中國書法的由衷讚美與喜愛。

他認為,在西方漢學界中,中國書法的影響可謂不容小覷。早在公元11世紀左右,地中海地區就有了對於「草書」、墨塊以及字跡等基本書法要素的引介。到了18至19世紀,無論從馬禮遜的《華英字典》、戴維思的《漢字正確寫法》,還是米約的《草字彙》,都可以看出西方學者對中國書法和漢字的關注。20世紀時,通過蔣彝、陳之邁、雷德侯等知名漢學家的幫助,中國書法更是在西方學術世界中構築了一座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樑。講座尾聲,畢羅教授還與在場聽眾分享了他學習中國書法的心得體會,對他而言,學習書法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同時,他也與在場聽眾進行了深入問答互動,鼓勵大家對中國書法多加嘗試鑽研,體味博大精深的旨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旦大學 的精彩文章:

復旦大學77級生科院校友袁鈞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TAG:復旦大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科學家上天入海開展「熱」研究
航空工業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2019年第九次集體學習
美國研究型大學如何開展課前閱讀?
河海大學開展2018級新生入學教育周系列活動
揭秘 | 美國研究型大學如何開展課前閱讀?
慶六一,小記者點燃科學夢 《少年科學畫報》雜誌社開展「小記者對話大科學家」活動
「湖上新風」海曙中國畫新銳展在117藝術中心開展
我國開展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
高技術中心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開展主題聯學活動
內地與港澳專家學者聯手開展腦科學前沿研究
歐時文化中心攜手孟子中文學校「一日遊學」活動獲贊!「遊學攝影展」即將開展!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開展支教活動
2018蜂鳥中國面孔展覽 北京國際攝影周即將開展
中國科協開展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
「為中國設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科成果展」即將同步開展
中俄歐將聯合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
第四屆中國油畫進京展開展
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哲學的現代開展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專家2月3日在三亞開展「暖春愛心」義診活動
美空軍科學諮詢委員會2019財年將開展三項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