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歌的反抒情寫作
關於詩歌的反抒情寫作
關於詩歌的反抒情寫作
文/庄曉明
1
敘述性寫作
一般而言,抒情的對面是敘事,我之所以採用敘述性寫作這個概念,是基於兩個考慮,一是過去的敘事詩寫作中,常常會插入抒情的段落,既談反抒情寫作,總要考慮到某種名正言順;二是我所言的敘述性寫作,不僅僅面向某個人,或某個故事,它還注重著某段經歷,某個片斷過程的敘述,展開。這種對敘述過程的專註,自然地壓縮著抒情因素,甚至將之剔除出去。
相比於西方詩歌,中國古典詩歌中抒情詩令人驚嘆地發達,敘事詩卻令人嘆息地貧瘠,因此敘述性寫作可借鑒的資源並不豐厚。然而,這並不豐厚的資源,可借鑒的價值卻是非常珍貴,新詩的未來,最能為讀者理解並喜愛的,或就以這類傳承而來的敘述性寫作的詩為主。我們先來看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 《石壕吏》
在新詩的抒情創作佔主導的時候,《石壕吏》其實並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能與它親近的詩人寥寥,評論家們因它是一首「現實主義的傑作」,不得不給予「高度」讚揚。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于堅等詩人終於覓得自己的敘述節奏,登上詩壇,開創出新的詩風,《石壕吏》才顯示出愈來愈重要的意義。
《石壕吏》全詩,似乎是一個新聞式的速寫,首句的「暮投石壕村」,即定下全詩的基調,冷靜,客觀。隨後,詩人為我們敘述了一個「有吏夜捉人」的事件,老翁的翻牆而逃,差吏的凶神惡煞,老婦悲苦無奈的訴說,以及事件之後令人窒息的靜默,在詩人似乎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層層展開。詩篇結束的「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依然那麼冷靜,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然而,這兩句卻堪稱敘述性寫作最偉大的結尾之一,其效果可謂敘述性寫作的留白,讀者內心的波瀾,由此在更深更複雜的層次而盪開。
于堅,是北島之後的傑出詩人之一,也是當今敘述性寫作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零檔案》,可謂敘述性寫作的巨作。但這裡,我想舉出當今青年詩人劉年的詩,以表明敘述性寫作愈來愈愈廣泛深入的影響,以及與傳統的互動。在經歷了西方各種詩歌流派的洗禮,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藝實驗之後,新詩應該有自信和能力認祖歸宗了。劉年有一首《魯迅故居》,詩中相當篇幅的道白,令人聯想到《石壕吏》的結構,只是劉年詩中的老婦人,是魯迅先生早先的夫人朱安,其道白是向著不可捉摸的命運。詩篇結尾的「從魯迅故居出來/ 直行四百米,就是沈園」,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將一個沒有愛情的凄苦了一生的女人,與另一個擁有過愛情卻同樣凄苦了一生的女人聯繫在了一起,可謂妙手偶得!劉年另有一首詩《野菊花》,也是敘述性寫作的力作,值得與讀者分享,它與杜甫的《石壕吏》一樣,詩鋒指向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日落時分,青石路口
帶你的傢伙,一對一,生死無悔」
時間,地點,方式,都是我定的
沐浴,更衣,焚香,祭祖,祈禱
菜刀,是妻在超市買的,還登記了身份證
胸口有鐵的時候,血,蒼涼起來
對手是特種兵出身,拆了王二嫂的店鋪
給了補償,王二嫂說不夠
寡婦說不夠就是不夠,你有法律文書也不夠
我話少,第七句過後,就有了這場決鬥
青石路口,有九棵楓樹,兩塊巨石
縣誌載,荊軻曾從這裡,西去強秦
野菊,像秋風撒落的金幣,一路都是
我選了兩朵,放進上衣口袋
天色漸晚。想必她們已經回家
女兒可能在背書,妻,可能在廚房找菜刀
——劉年 《野菊花》
《野菊花》敘述的是一次中國式的決鬥,詩篇一開始,便是決鬥者與對方的決鬥相約,冷靜,清醒,顯示出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強調的「時間,地點,方式,都是我定的」,更顯示了決鬥者的強悍,主動,他自信是佔據正義的一方。在《石壕吏》中,杜甫一直將自己置於一個觀察者的位置,而《野菊花》中,劉年直接將自己化入了決鬥者的身份。第二節的「沐浴,更衣,焚香,祭祖」等一系列行為的敘述,顯示了決鬥者的古俠客之風,但隨後的「菜刀,是妻在超市買的,還登記了身份證」,則令人意外地告訴讀者,這位決鬥者並不是真正舞劍如風的俠客,而是不折不扣的一介平民,同時,這一細節還巧妙地透露了決鬥者所處的時代及其荒誕。詩的第三節,敘述了決鬥的緣由,是中國社會如今司空見慣的因強拆而引起的不公,王二嫂的「寡婦」身份,顯示了她的勢單力孤,而她所面對的「法律文書」,所有人心知肚明的,是由這個社會的強勢者得利者制定的。因此,決鬥者行使的是傳統的鋤強扶弱。但問題是,詩中提醒了他的對手是一個國家培養的「特種兵」,而決鬥者自己,只是一介拿菜刀的平民,強弱一目了然。但決鬥者仍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青石路口」,詩的第四節,意味深長地插入了決鬥場地的介紹,「縣誌載,荊軻曾從這裡,西去強秦」,使這樣一個在龐大的國家機器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的決鬥,突然獲得了一種歷史的莊嚴。而此時的「野菊花」的相伴,象徵了決鬥者身上的理想色彩。《野菊花》的最不同凡響之處,是它的結尾,按一般的邏輯,該進入殘酷的決鬥時,詩的視角卻突然轉換入決鬥者此時的家庭場景:他的女兒,正和無數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在背書,試圖以此改變命運。他的妻子與往常一樣準備晚餐,進入廚房,但她找不到菜刀了——菜刀已被他的丈夫提到了決鬥場。讀到詩篇的結尾,我們突然明白了,這首詩敘述的其實是一個令人冷徹骨髓的悲劇。
上面所講的敘述性寫作,顯然有著敘事的色彩,那麼,下面要談的敘述性寫作,則更側重於某種歷程。它往往具體地敘述詩人自己在大自然,或人生中的某次經歷,最終順其自然地到達一種生命的領悟,升華。這種敘述性寫作,在古典詩歌的山水類詩中,可常見到,謝靈運的《從斤竹澗越嶺溪行》,王維的《藍田山石門精舍》,孟浩然的《尋香山湛上人》等,皆為這方面的典範之作。我們且看王維的《藍田山石門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卧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3。
——王維 《藍田山石門精舍》
這首詩中,王維敘述了自己的一次輕鬆且有偶然性的遊歷。落日時分,本是歸家的時刻,詩人卻乘上一葉輕舟,隨性而去,似乎家在山水的那邊。他與陶淵明的那位漁人一般,一路奇景的陶醉中,忘了路之遠近,只想行到世界的盡處。當前方似乎沒有路的時候,卻隨著水流一轉,出現了一個新的天地:幾位僧人,居在松蔭之下,參禪,誦經,度著逍遙而充盈的日子。這裡的一切皆遠離俗世,甚至要向詩人打聽外面輪轉的世事。詩人在這「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的環境住了一夜,感到自己已尋得了人生的「桃源」。但他與陶淵明的漁人一般,無法長久地屬於這裡,所幸的是,他是一個「醒悟」的漁人,他用心記住了這裡的一切,以便下一次的訪尋。
王維的這首《藍田山石門精舍》,常令我聯想到美國大詩人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逗留》類的敘述之境,寫這類敘述性詩歌的詩人,往往具有哲人的氣質,這樣他才能具備獨特的視角與能力,從自然或生活的某次偶然歷程,提煉出一種具有象徵的詩意,其給予讀者啟悟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抒情詩難以做到的。當代大詩人洛夫,亦有這樣一首可媲美王維的《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敘述了詩人在某座山中的一次遊歷之程:
撐著一把油紙傘
唱著「三月李子酸」
眾山之中
我是唯一的一雙芒鞋
啄木鳥空空
回聲洞洞
一棵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
入山
不見雨
傘繞著一塊青石飛
那裡坐著一個抱頭的男子
看煙蒂成灰
下山
仍不見雨
三粒苦松子
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
——洛夫 《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
與王維一般,洛夫是乘著一種輕鬆的「雨興」進入山中的,只是王維行的是水路,洛夫走的是山路。由「眾山之中 / 我是唯一的一雙芒鞋 」,透露了他們都是一樣的孤獨。萬籟俱寂之中,詩人聽到了啄木鳥的聲音,卻是一聲聲「空空」, 「一棵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意味著一種輪迴而無法解脫的時間。第三節的「入山 / 不見雨」,告訴我們,詩人是乘著「雨興」入山的,卻沒能尋到他所期待的雨聲中的世界。行到窮處的詩人,只得坐在山中的一塊青石上,陪著時間的煙蒂一點點成灰。最終,詩人只好「下山」,「仍不見雨」,強調了這次行程的一無所獲。然而,就在行程到了尾聲的時候,王維的「偶與前山通」的境界意外地降臨了,引子是三粒從樹上落下的「苦松子」,沿著「路標」,來追趕詩人,挽留詩人。「伸手抓起 / 竟是一把鳥聲」,是新詩中的名句,亦使得《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成為古今著名的禪詩之一。松子本在樹上,終日與鳥聲相伴,所以,它自然有理由成為傳遞鳥聲的使者,這是這句看似「無理」的禪句背後的「理」。松子的落下,是因為到達了它的成熟,正如詩人山中無雨的苦澀之行,當它作為一個歷程完成時,總會有命運賜予的鳥聲降臨。鳥聲,本屬於山中的樹,現在,它竟在詩人手心啁啾,意味著此時的詩人,亦成了山中的一棵樹——他終於獲得了自己生命的一次超越,此刻,「鳥聲」就是「雨聲」。
2
反諷寫作
過去的那種單向度的諷喻寫作,對於越來越複雜,難以下簡單的價值判斷的現代社會與生活,已漸漸失去曾有的力量,因此,現代詩人開始更多地採用這種反諷寫作,將自己從前台的價值評判者的位置,隱身到反諷的後面。
反諷,是西方現代文論的重要範疇,反諷寫作,亦成為後現代寫作最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然而,要對其進行歸類,釐清,不是這篇文章所能為,對於詩歌創作者來說,或許只要掌握這樣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定義即可,就是將兩個不相容的意義,放在一首詩中,利用它們的衝突,來表現另一個,或多個意義。雖然反諷寫作至後現代方興盛,但在中國古典詩中,意外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許多著名詩人皆涉獵這方面的創作,留下了相當數量的佳作。古典詩歌的主流美學追求含蓄,蘊藉,詩人們在諷喻一個人物或事物時,很多時候並不直接站出來進行說教,評判,而是讓一些具有不同屬性或價值指向的意象,事物,並置於一首詩中,從而取得鮮明的反諷效果。唐朝詩人李商隱是一位抒情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反諷大家,有不少反諷名篇傳世,我們且看他的這首《海上謠》:
桂水寒於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覓仙人,香桃如瘦骨。
紫鸞不肯舞,滿翅蓬山雪。借得龍堂寬,曉出揲雲發。
劉郎舊香炷,立見茂陵樹。雲孫帖帖卧秋煙,
上元細字如蠶眠。
——李商隱 《海上謠》
《海上謠》是寫漢武求仙的詩。仙境,本代表著芸芸眾生所嚮往的極樂世界,一種永恆。然而,李商隱給我們呈現的仙境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呢?仙境所在的南海,卻比江水還要寒冷,連習慣了寒冷的玉兔,也在寒氣中瑟縮不已。空蕩蕩的海底,根本就尋覓不到永生的仙人,傳說中的仙桃樹,就如同枯骨一般。善於舞蹈的紫鸞,也被凍僵了,翅膀上壓滿了仙境的冰雪,實際上就是被仙境囚禁了。李商隱的這個先知式的告訴我們的仙境,與我們嚮往中的仙境,落差實在太大了,簡直就是另一種的死亡世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令人畏懼的「仙境」,佔據人間最寬敞殿堂的漢武,卻意氣風發地向這裡進發。大概是中了前方那個所謂「仙境」的病毒,時間突然變得荒誕起來,漢武求仙時的香柱還那兒立著,他陵墓上的樹竟幾乎同時長的又高又大了——多麼強烈的不同時間的反諷。但反諷仍在延續,漢武想征服時間,然而,不要說他,連他的一代代子孫都在時間中服服帖帖地進入死亡的秋煙了。只有一樣東西還在,就是漢武求仙的秘訣,像蠶兒一樣眠在紙上,誰也破解不了它在做著什麼永恆的大夢。《海上謠》無疑是一首古典詩中的反諷傑作,甚至它的詩題與內容亦構成了一種反諷。「海上謠」,似乎應是獻給蔚藍的海水,美麗縹緲的仙境的謠曲,但詩中所呈現的仙境的死寂,以及人類求仙的荒誕,卻使這首詩成了某種「送葬曲」。
百年新詩中,大詩人瘂弦無疑是一位反諷寫作大家,他的長詩《深淵》,可謂二十世紀的反諷傑作,詩中的「工作,散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朽。/ 為生存而生存,為看雲而看雲。/ 厚著臉皮占著地球的一部分……」,是新詩中的反諷經典句式。有意思的是,瘂弦有一首以反諷寫作的《如歌的行板》,亦是來自「謠」的啟示。瘂弦創作這首詩的1964年,台灣正興起一股「新民歌」運動,吸引了瘂弦的興趣,催生了這首名作。當然,瘂弦把這首詩作取名為「如歌的行板」,應還有另一層深意,瘂弦之前,為人們所知的《如歌的行板》,是十九世紀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一首世界名曲,旋律也是來自民間,抒情,純粹,高貴,瘂弦詩取之以同名,使之剛好與他詩中的這個混亂,平庸,無奈的現代世界,構成了一種反諷。
溫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歐戰,雨,加農炮,天氣與紅十字會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點鐘自證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飄起來的謠言之必要。旋轉玻璃門
之必要。盤尼西林之必要。暗殺之必要。晚報之必要
穿法蘭絨長褲之必要。馬票之必要
姑母繼承遺產之必要
陽台、海、微笑之必要
懶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瘂弦 《如歌的行板》
瘂弦在他的這首《如歌的行板》中,以他的洞察,睿智,批判,將這個混亂的現代世界的各種浮淺,平庸,無聊,朝生暮死,乃至垃圾一般的事物,現象,與一個顯得嚴肅堅定,一貫指向正面的詞語「必要」並置起來,製造出令人深思的反諷效果。或許,世界的本來面目就是如此,「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觀音」與「罌粟」所代表的兩級世界,分裂著,對峙著,卻又無奈地在一條「必要」的時間河流里,被一同席捲而去。
反諷寫作中,還有一種方式值得關注,就是詩歌文本在發展的過程中,意義突然發生落差,或斷裂,而構成反諷效果。李白的《古風(三)》就是這樣的一首偉大的反諷之作,由「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雄偉氣魄,蓋世功業,到求仙的荒誕無稽,再到詩尾的「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構成了一種罕有的,盪人心魄的反諷效果。然而,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歌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間通俗詩歌,為正統的批評家們所忽略,其實它們中的許多,就可以看作古典詩中的反抒情寫作,在文本結構上常有出人意料的地方,它們至少比當今的那種「梨花體」「烏青體」有意思多了。至於那種所謂的「烏青體」,簡直就是白痴寫作,連基本的陰陽相補的美學都不懂,那種簡單如幼兒的語言,是需要另外的出人意料的詩法來補救的。下面,我們且看一首經常被人們拿來開心的唐朝張打油的《詠雪》:
大雪飄飄降九霄
街前街後盡瓊瑤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掃帚的使掃帚
使鍬的使鍬
——張打油 《詠雪》
打油詩的開始兩句,氣勢充沛,擺足了架勢,似乎要來一曲抒情男高音。順著這高音,讀者有理由相信,在「有朝一日天晴了」之後,會看到一個冰清玉潔,超凡脫俗的世界,即使不能出現嫦娥玉兔之類的身影,也應有高士嘯傲而出。然而意外發生了,抒情男高音突然墜落為民間小調,出現了一個世俗的喧鬧的人間,為了方便行路,人們紛紛拿著掃帚與鍬,去除雪,去破壞那個瓊瑤一般的世界。《詠雪》的前後落差所構成的反諷效果,雖有打油味,仍能使人在噴飯一笑之後,思索一些生活與生存的悖論,無奈。
這種由文本發展中的落差,所構成的反諷寫作,無疑可以在自由的新詩中得到更為充分的發展。實際上,我們已經得到了一些優秀之作,如于堅的這首《貝多芬紀年》: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晴 西南風三級/ 最高溫度二十一度/貝多芬誕生於一張床上/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一隻肥皂盒掉在地下/ 另一隻腳走進一隻拖鞋/ 莫扎特說/ 留心這個貝多芬/ 他將要轟動世界/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您好!晚安!」/ 「您好!上哪去?」/ 貝多芬第三次失戀/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拿破崙回到歐洲/ 教皇為皇帝加冕/ 貝多芬患感冒/ 體溫三十九度/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市政府公告/ 尚義街今日修下水道/ 禁止一切車輛通行/ 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樂/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某地一職員病休在家/ 某地一劇院客滿/ 貝多芬雙耳全聾/ 十八世紀某月某日/ 好天氣 供應烤麵包/ 一個男子和他老婆上床睡覺/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逝世
——于堅 《貝多芬紀年》
于堅的這首《貝多芬紀年》,顯示了他的精湛的詩藝,獨特的詩風。那種由詩歌文本在發展的過程中,意義突然發生落差,斷裂,而構成的反諷,在他的的這首詩中,表現的更為豐富,複雜,全詩由七個段落的落差構成,如瀑布層疊,節節瀉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音樂史上的偉人,是至高的樂聖,在人們的崇拜中,他的一生的每一時刻,似乎都散發著神聖的光輝。而在《貝多芬紀年》這首詩中,伴隨著神聖的貝多芬一生幾個重要時刻的,都是一介平民眼中的幾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日常事件。惟一似乎顯得不同凡響的一段,是「拿破崙回到歐洲/ 教皇為皇帝加冕」,其實,對於人類歷史的發展來說,拿破崙的復辟,當皇帝,就是一出鬧劇,並因此墮落為貝多芬眼中的「凡夫俗子」。
于堅的詩,雖場景多變,但節奏清晰,語言明快,實無須更多的文本解讀,讀者的領悟或比評者還多。我只想補充指出的,反諷寫作的效果,並非僅局限於指向另一個或多個點的諷喻,它很多時候,還可以引發著另一個或多個方位的啟悟,思索,它使得新詩未來的創作,充滿了令人期待的可能。
3
智性寫作
詩歌的智性寫作,是詩性地對世界,對自然萬物的一種發現,思索,命名。這種智性寫作的詩性,可以以傳統要求的形象思維呈現,語言本身的戲劇性,反諷,悖論等,也可以構成一種詩性,乃至純思維本身的奇妙,獨特,亦可以成為重要的詩性。
由於思想長期的封閉,禁錮,智性寫作在古典詩歌中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在倒退。我們更多地得到了一些頓悟式的禪詩,一些淺嘗輒止的哲理詩,而我理想中的智性之詩,應是從某個現象,或思想之點,深入下去,發展開來,形成一種詩性的思維過程。以這樣的要求,即使在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唐宋,這樣的作品也不多見,即如詩佛王維,也只有寥寥的《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等能使我一再品析。實際上,尋找古典智性之詩的最好辦法,就是回溯,由唐宋回溯至東晉,我們得到了玄言詩。玄言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貶斥的最大理由是抽象,枯燥,這與國人對思維之美的感受能力的貧弱有關,他們更喜歡那種已成了慣性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傳統審美。如今,在世界詩歌的視野中,我們應該對這些被忽視的玄言詩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對於缺乏智性寫作傳統的中國詩歌來說,玄言詩的出現是非常珍貴的。然而,若要尋覓偉大的智性之詩,我們還要繼續回溯,回到先秦,屈原的《天問》,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寓言,皆是高峰。
《天問》是詩,莊子的寓言可當作散文詩,但將老子的《道德經》作為詩,有些讀者恐怕要感到意外。我一直以為,對意象或意境的營造,是傳統詩歌的所擅,現代詩的發展,則要把「思」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這種「思」,不僅是一種詩性思維,更是一種發現,拭凈,澄明。為了不妨礙這種「思」的發展,可以更多地採用散文的形式——對於真正的「思」之詩,分行與否並非是決定性的。當代阿根廷詩人安東尼奧·波齊亞的《聲音》,不分行,隨筆的形式,但我一直以為它們是超一流的現代詩。因此,以現代眼光來觀照,《道德經》自可當作智性之詩來賞讀,這並不會損它的哲學價值,實更增添了它的光輝。其實,如果把《道德經》分成行,亦可當作一首古奧的純詩來讀:
道
可道也
非恆道也
名
可名也
非恆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
常「無」
欲以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老子 《道德經》(第一章)
由於面向世界的再度敞開,思想禁錮的被打破,以及形式的自由,新詩的智性寫作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出現復興。洛夫的長詩《致時間》,就堪稱智性寫作的傑作,在某種意義上,《致時間》與屈原的《天問》一般,是一次對時間的終結追問。詩人以多重的身份,角色頻頻出現,對時間的本質,各種形態,側面,作了豐富而深刻的探討,不斷地尋找,又不斷地否定——就在這時間的「遠遊」中,一個詩性的世界以宏偉的規模與氣魄,瑰麗地展開。當代青年詩人胡弦有一首短詩《蝴蝶》,則可謂古老的蝴蝶之思的延續,這首詩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當代新詩在智性寫作上的複雜和深度。
顫抖的光線簇擁,蝴蝶
從一個深深的地方
浮向明亮的表面:
——一件古老、受罪的遺物,
穿過草叢、藤蔓、痙攣、
非理性——把摺痕
一次次拋給空氣,使其從茫然中
恢復思考的能力,
翅膀上,繁密的花紋對抗
製造它的線條,有時
疊起身體,不動,像置身於一陣風
剛剛離去的時間中。
當它重新打開,裡面是空的
沒有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
——那是替不在場的事物
經過我們的蝴蝶,彷彿
已於回聲之外的虛無中,獲得了
另外的一生
——胡弦 《蝴蝶》
詩的第一節,蝴蝶從一個「深深的地方」,蛻變而出,「浮向」我們。「深深的地方」,令人聯想到過去漫長的時間中,莊周的蝴蝶所引發的無數的夢,無數的詩篇。然而,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裡,莊子的夢似乎又是無解的,關於存在與虛無,感覺與客觀,待到了與西方世界碰撞的現代,才有了深入的思辨。第二節開始,這隻蝴蝶似乎欲成為我們視線里的一隻現實而普通的蝴蝶,然而,不到一行詩的時間,情況就發生了異常,那隻蝶「痙攣」了——似乎它並不適應這日常的存在,而在一種慣性中,又飛入了「非理性」的世界。現代人關注的,不再是蝴蝶美妙舞姿的陶醉,而是它的一展一合中,留給世界的「摺痕」。這「摺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印跡,一種標誌,是我們的思維延伸的憑藉。
詩人似乎擔心,讀者過久地沉浸於玄虛的思維,會感到疲累,第三節中,他又把詩思引到一種視覺效果,那隻蝴蝶像一個標本一樣置於讀者面前,使得我們可以像植物學家一般仔細觀察,並細味蝴蝶置於「一陣風」離去後的「靜」之境。待第四節,詩人復又進入玄思,這節詩里的「空」,可以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這隻蝶就是日常所見的一隻普通的蝶,棲於草叢,或藤蔓,當它的蝶翼打開,起飛,現出原來所棲的地方,仍是草叢,或藤蔓,自然不會魔術般出現「想要的東西」;第二種情況的「空」,來自古典哲學,「靜則明,明則虛」,現在,蝶翼打開這背後的世界,應現出一種澄明之境,讓心靈得到自由的遨遊,但現代人的複雜,頹敗,已使他無法進入這純粹之境了,因此,裡面的世界對於他自然是「空」;第三種情況的「空」,則是現代人的視線所致,且不說蝶翼後的真實的空無,即使蝶翼本身,在現代人的勢利而銳利的目光下,成為一種物質而層層分解,分子,原子,電子,中子,粒子,介子……最終,仍是一個無底的空洞,什麼也沒有。第五節開始時的破折號——,遲緩了一下詩的節奏,似乎詩思進入了某種艱難的摸索。這一節詩中的關鍵詞,是「在場」。 「在場」,就是要「面向事物本身」,通過「去蔽」,「揭示」,由一種「澄明」而抵達「存在」。如果海德格爾相遇莊子的話,海德格爾的「蝴蝶」之思,與莊子的「蝴蝶」之思,其實剛好是相反的,他就是要去除加於蝴蝶身上的無數的夢,回到蝴蝶本身,回到一種「物自體」的「存在」。海德格爾的「思」與莊子的「思」,雖是反向度的,但其實都是為了到達一個境地——人與藝術的大自由。胡弦作為一個現代東方詩人,在面對這兩種「思」時,是有著矛盾與糾結的,至少是在這首詩中。他明白,莊子可以作為一種啟示,但要回到莊子是不可能了;而東方人的現世感,要他完全信仰海德格爾的原初的「存在」之光,亦頗有困難。因此,他在存在哲學意義上的選擇,就是與蝴蝶一起「經過」,經過莊子,經過海德格爾,經過著那些「夢」與「光」,並在「經過」的「回聲」中,獲得「另外的一生」。
4
冷抒情寫作
冷抒情寫作的說法,源自法國後結構主義領袖人物羅蘭·巴特的一篇文章《寫作的零度》,「零度寫作」曾對中國當代小說和詩歌的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風靡一時。但無論是「零度寫作」,還是這裡所說的「冷抒情寫作」,都並非是不要情感,而是要把情感包裹在一種似乎冷冰冰的面貌之下。但比較一番,我覺得「冷抒情寫作」的說法,要比「零度寫作」更能貼合詩歌創作的本質。在古典詩歌中,那種我們所要反對的濫情其實極少出現,形式的拘束,主語的缺失,都有效地抑制了濫情發展的可能。尤其那些我們熟悉且喜愛的古典詩歌,主體往往以自然意象的轉換建築而成,這就使它天然地具備了某種冷靜,客觀的外貌。但即使如此,仍時有令人驚異的冷抒情出現,如王維的這首五絕: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這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問」之一,也似乎是最冷靜的一「問」。面對思念的故鄉的來客,正常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反應當是激動難持,問東問西。而王維只是冷靜而平淡地問了一句:「窗前的寒梅開了沒有?」以至於我們有些懷疑,他是否真的思念故園。然而,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前輩,初唐詩人王績的的一首五言古詩: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台?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徑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菜。
——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詩中一口氣提了十一個問題,問到親友、舊居、栽樹、建房、種竹、植梅、渠水、石台、園果、林花等,可謂是鄉情洋溢,不能自己。或許可以這麼說,王維的《雜詩》,其實就是對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的一種反抒情。王維的這冷靜而簡練的一「問」,實問盡了故鄉的思念,人間的情懷,給予讀者的詩意空間更為空茫。然而,我們須清楚的是,沒有初唐王績的至情的抒情詩,就沒有盛唐王維的至簡的反抒情。王維詩發展了王績詩,但並非是要取代王績詩,王績詩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與美學意義,並且構成王維詩魅力的一種背景。我們所談論的反抒情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繼承式的寫作,並共同構成一個偉大的傳統。
冷抒情在古典詩中往往是不自覺的創作,在新詩中則是越來越自覺的創作,這是對新詩過去過於高溫的抒情的一個自然反彈。魯迅散文詩《野草》中的一些篇章,北島中後期的一些詩歌,皆堪稱冷抒情的經典。當代台灣詩人夏宇有一首短詩《甜蜜的復仇》,也很有特色,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腌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夏宇 《甜蜜的復仇》
王維的詩寫鄉情,夏宇的詩寫愛情,鄉情與愛情,是最能打動人類情感世界的兩個領域,古今中外皆有大量深情傾訴之作,至今流傳人口。王維的鄉情之作角度獨特,夏宇的愛情之作則別出心裁,它們都是「冷抒情」的佳作。詩有多解,夏宇的這首愛情詩也不例外,但由詩題「甜蜜的復仇」,我們不妨把這首詩看作是抒寫一段已離去卻又不舍的愛情。對於愛情的背離,作為女性詩人,完全可以來一段美狄亞式的長篇獨白,將自己複雜的內心感受盡情傾訴出來。然而,夏宇沒有,當然,夏宇也不是美狄亞,她給予的是一種東方式的「復仇」,短短五行,19個字,就將一種複雜且難以言盡的愛情表現了出來,實為冷抒情的高手。
在哲學意義上,「影」與「形」相對,代表著一種精神生活。那麼,夏宇詩中的影子,可代表著她曾經的愛情。顯然,詩人不舍這一段愛情,她要把它像家庭食品一般地「腌」起來,「風乾」,在記憶里永久貯存。難捨的情感,複雜的感受,就用這冷冷的物理性的「腌」,「風乾」,令人難忘地表現了出來。但詩人奇詭的想像繼續延伸,她還要把這貯存的愛情記憶,留著「老的時候」,「下酒」,仍然沒有一絲一毫表面情感的濺出,只有一個衰老者平靜的喝酒的形象呈現。然而,這是一杯什麼樣的「酒」啊!每一位讀者自可品出自己的滋味。而由詩句「老的時候」,我們不禁聯想到葉芝的那首著名的愛情詩《當你老了》,兩首詩的主題,都是離去的愛情。《當你老了》,無疑是一首抒情傑作,「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的痛苦的皺紋」,至今仍感動著無數的讀者。那麼,夏宇的這杯老了的時候的「酒」,實際上就是葉芝的那首愛情詩篇,夏宇的《甜蜜的復仇》,就是對葉芝的《當你老了》的一種反抒情。
5
戲劇對白式寫作
之所以列入這種似乎熟悉而又少見的戲劇對白式寫作,是因為它確實也是有效的反抒情的一種方式。因為在對白中,要對對方的問話作出及時的回應,這就可以以一種戲劇性,來抑制詩中可能發展的抒情因素。然而,無論古今,從事詩劇(我將元雜劇等古典戲曲亦列入詩劇的範疇)創作的詩人很多,這種獨立的戲劇對白式詩歌遺憾地少有,但民間的一些智慧性對歌中,時可見到它的身影,新詩中,艾青的《煤的對話》,是稀有的名篇。在我的心目中,它應是一個微型詩劇形式與話劇一般克制的語言風格的結合。
唐代詩人崔顥的《長干行》,可謂古典詩人中少見的戲劇對白式寫作,以男女對話的形式,描寫了採蓮女子與青年男子相戀的過程:兩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識,女子卻找出話頭和對方攀談,終於並船而歸。《長干行》頗有民歌遺風,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我且用戲劇對白體的形式,將前兩首重新排列一下:
女子:
君家何處住?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
男子:
家臨九江水,
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
自小不相識。
——崔顥 《長干行》
青年男女水上的寂寞,渴望的接近,漸生的好感,就通過這簡短的水上對白呈現出來。對白中有坦率的自敘,可見的動作,置換的場景,微妙的情感,這些都使得它迥異於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或熱烈或纏綿的愛情詩。然而,《長干行》卻受到如此普遍的喜愛,以至於有論者把它推為抒情詩中的上品,由此可見,關於何為抒情詩,也是難以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的。
文章的最後,我之所以要列入戲劇獨白式寫作,還緣於這樣一個思考,儘管目前嘗試戲劇對白體的寫作者寥寥,然而,這種類型的寫作卻擁有著很大的潛能,對於當代顯得逼仄的詩境,它可以提供一種疏朗的敞開,而後現代所推崇的反諷,悖論,含混等寫作,皆可以在它的戲劇性中從容地展開。當代詩人庄曉明有一首戲劇對白體詩《樹影與木影》,可謂作了一些有啟示的探索:
(小舞台。盡處掛一輪日。一棵樹,一側躺一截木頭。)
樹影:太陽要落西了。
木影:它該落了。
樹影:我們可以握一會兒手么?
木影:就一會兒。
(隨著日移,樹影的一角與木影交匯在了一起。)
樹影:你的手涼涼的!
木影:什麼是涼?
樹影:而且愈來愈涼!
木影:我沒有溫度。
(沉默。)
樹影:我好像認識你。
木影:你是誰?
樹影:我們曾經是鄰居。
木影:我們只是同一膚色。
(一陣風過,樹影婆娑搖曳起來。)
樹影:來,我們做一個遊戲。
木影:一片紙屑在翻滾。
樹影:這個遊戲你做過的。
木影:紙屑滾到溝里去了。
(日落下,夜色愈來愈濃。)
樹影:我感到在浮動。
木影:露氣總那麼重。
樹影:我已在星宇間飛行
木影:我感到在下沉。
(舞台完全入黑暗,偶爾響起幾聲囈語。)
樹影:我們到哪兒了?
木影:一截木頭。
樹影:我們現在一體了!
木影:一截木頭。
關於新詩的反抒情寫作,自然還可以繼續細分下去,這似乎是一個看不到盡頭的進程。實際上,當今的中國詩歌與詩人,無論是寫作的思想資源,還是寫作的技藝與方式,皆不缺乏,我們的祖先創作自由體的《詩經》的時候,他們能依託什麼。當今詩人惟一所缺乏的,是那種尋到自己的詩歌價值皈依時,獲得的一種自信而從容的風度——屆時,現代詩人們所渴求的境界會自然降臨,並與偉大的傳統渾然一體。


TAG:新詩刊 |
※讓繪畫像詩歌一樣抒情
※王維的一首小詩詩畫絕配,抒情遣意
※「詩仙」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抒情詩,情真意切,形象感人
※黃致列唱『抒情曲』,「對自己的歌,產生了信心」
※黃致列唱 抒情曲:對自己的歌生成了信心
※古代詩歌的抒情方法和表達技巧
※竹韻,一首抒情的詩
※深灰藍主旋律,幽雅幻想曲,愛之抒情詩
※尺八:一首獨具象徵意蘊的抒情詩
※納蘭性德的一首詞,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傷懷之情!
※辛棄疾的一首詞,借景抒情,調子低沉,抒發自己對現狀的無奈心情
※書法藝術是具有抒情性的,在書法創作中應如何安置我們的情感
※王維的一首小詩,詩畫絕配,抒情遣意,值得回味
※抒情議論,氣勢不凡——作文結尾技巧之四
※西部畫壇的「抒情詩」
※李碧霞花鳥畫作品,以情入畫,抒情寫心,以心寫意,人畫合一
※鋼琴版民謠-《老鷹之歌》不一樣的清新纏綿,仿若一首抒情詩
※袁婭維新專抒情主打 《存·不存在》聲情直擊靈魂
※清風抒情詩歌 蟬鳴
※身體是柔軟的一首詩,或浪漫,或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