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知識分子「落地」科技日報

知識分子「落地」科技日報

撰文|喻文姍(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學術助理)

「美國科學在衰退嗎?」這個問題隨著2011年一批在美國工作的華裔科學家的回國而越來越受到關注。有些人好奇,這是否意味著美國科學在衰退,中國的科技發展即將超過美國。

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在衰退嗎?》一書序言中,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首批從美國一流大學辭職回國的終身講席教授,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美國科學之強大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它不僅沒有衰退,而且還會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內很強勢地引領世界發展。」

美國科學前途並非想像得那麼悲觀

《美國科學在衰退嗎?》一書作者:謝宇,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和國際研究Bert G. Kerstetter』66 大學教授、當代中國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千人計劃講座教授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亞麗珊徳拉·A ·齊沃德(Alexandra A. Killewald),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進入21世紀,美國國內也發布了一系列報告來討論美國科學界的現狀和趨勢,其中相當一部分報告對美國科學前途並不樂觀。目前「美國衰退論」有兩種常見的觀點:一種認為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國相對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亞洲國家,在科學領域的地位在下降;第二種認為美國科學界的問題在於培養了太多的科學家,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能夠找到合適的崗位來發揮創造性,從事獨立的科學研究。

美國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謝宇與哈佛大學教授齊沃德(Killewald)合著的《美國科學在衰退嗎?》(Is American Science in Decline?)一書討論了以上問題。他們發現:

首先,美國科學界的勞動力規模依然在增長,並且增長速度高於普通行業。從1960年到2007年,勞動力市場中科學家的比例從1.3%提高到3.3%。

第二,美國學生在數學和科學上的表現,比起上世紀七十年代並不遜色,甚至還有提升。

第三,很多指標顯示美國公眾對於科學的興趣和支持度維持在很高的水平。從新聞媒體對科學話題的報道量變化來看,儘管波動很大,但總的來講,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從1950年到2007年中有關科學內容的報道大大增加了(見圖1)。

第四,美國大學在學士、碩士和博士三個水平上的科學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在持續上升。以博士學位授予情況為例,從2002年到2008年博士學位的授予數量年均增長了高達7.1%(見圖2),短短六年間增加了51%,儘管這種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國際學生,本土美國學生被授予科學學位的數量趨於穩定。

第五,在美國,大多數獲得科學學位的畢業生均能找到與他們所獲得教育相關的工作。從這些角度來說,美國科學發展的前景並沒有人們想得那麼悲觀。

圖1 1950~2007年《新聞周刊》的科學報道指數

註:此處縱坐標是一個值域為0-2的指數評分系統,評分越高表示其封面文章中科學內容的含量越高。0分表示文章沒有任何與科學有關的內容,1分表示文章中有一些與科學有關的內容,2分表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科學。

圖2 1966~2008年美國分領域的科學/工程學博士學位授予數量的變化。資料來源:WebCASPAR科學工程學綜合資源數據系統(2010)。

對美國科學未來可能不利的因素

同時,這本書也討論了對美國科學未來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其一,美國科學家收入增長得很緩慢,特別是相比其他高社會地位的職位,比如醫生、律師;其二,想要在學術界獲得教職越來越難,很多年輕學者不得不在獲得正式教職前接受一份或多份博士後的工作;其三,全球化帶來了其他國家在科學領域上的激烈競爭,美國對於全球科學事業的貢獻相對過去在下降。

儘管存在這些不利因素,但本書作者認為,從另一角度看,科學的全球化也是美國科學的一大貢獻。科學發現屬於公共物品,它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記錄,並在世界其他地區傳播、應用。因此,大量美國的科學發現通過全球化惠及了世界各個角落。另外,美國科學界本身也從全球化中獲益,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被吸引至美國從事科研工作。

中國科技崛起是一個重要刺激?

圖3 1980/1982年—2010年中國和美國的科技人員規模。(美國以1980年的數據為起點,中國以1982年的數據為起點)

圖4 中美2005年前後四類專業性職業與科學家的收入比

在「美國衰退論」中,中國科技的崛起似乎是一個重要刺激,那麼中國的科技現在究竟發展如何,有哪些動力和阻力呢?謝宇和他的同事們也藉助現有的數據回答了這些問題,並寫成文章收錄在《美國科學在衰退嗎?》一書中。

首先,中美兩國科技人員規模自1982年至2010年均在上升,但截至2010年科技人員在中國勞動力總人口中的比例還是遠遠低於美國(見圖3)。從科學家的職業收入回報來看,2005年前後,中國科學家相較社會學家、醫生、律師和工程師四類職業的收入比,總體而言高於美國科學家相對這四類職業的收入比(見圖4)。這意味著,在中國成為科學家的收入回報要高於美國。從理工科學位的授予來看,中國授予的理工科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數量早已超過美國。如果將中美兩國的人口規模差異納入考慮,在2014年兩國理工科專業畢業人數佔總人數的比例大致相當。

此外,通過計算1991年至2010年中美兩國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研究者發現中國對研發的投入比重逐年上升,而美國則趨勢平穩,儘管美國在絕對水平上仍比中國高很多(2010年美國2.8%,中國1.8%)。從科學與工程學領域論文的發表數指標來看,中國從1990年到2011年英文論文總數增長了19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論文發表大國。而從論文引用數和最高1%引用率的論文數來看,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也在逐漸減小。儘管中國科技發展呈現出種種態勢良好的跡象,謝宇和同事們也在文中討論了近年來中國的科研腐敗和學術不端現象。

謝宇在另一篇文章(Xie, 2014)提出,中國的科技發展面臨著兩個問題:首先,中國科研系統的管理是自上而下,而下達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在科研資源分配上的效率往往有限。比如,對科學家的獎勵和資助決定通常是由官員做出的,而不是同行。這意味著中國的科學事業更容易在需要物質和人力資本的領域做出成績,例如在已有的方向上拓展、延伸。但在完全未知的方向上做出開拓性的發現,中國可能是不擅長的。其次,中國非常關注經濟發展,偏重科學研究的應用價值,而對基礎研究的重視不夠。這些特徵意味著美國和中國的科學界有互補之處,美國科學家可以負責實驗的設計部分,而由中國科學家在裝備精良、人員精幹的實驗室具體實施。這樣的方式既可最大化地發揮兩國的優勢資源,又可幫助中國接軌國際一流的科研範式。

不過, 預測中國和美國長期的科學發展是非常困難的。正如施一公所說,「這些預測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國家的科技政策和導向,而後者是無法做長期準確預測的」,但對現狀的研究能為未來的政策導向提供啟示,也讓普羅大眾有機會了解科學的發展態勢。謝宇認為「科學的一個重要社會特徵就在於產出的科學知識是公共物品,不會因為共享而減弱價值」,讓我們拭目以待全球化背景下新的科技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靳永愛老師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楊桂鳳女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資料:

謝宇、亞歷珊德拉·齊沃德,2017,《美國科學在衰退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Xie, Yu. 2014. "Is U.S. Science in Decline?"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 no. 3 (Spring 2014).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協回應施普林格撤稿事件:公布調查結果,絕不姑息護短
沒有事故,也沒有施工,為什麼還堵在路上?真相是……
兩個「80後」用香菇撐起鄉親「致富傘」

TAG:科技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眾安科技申請區塊鏈技術專利 落地知識產權領域
南方日報權威報道:區塊鏈商業化落地優勢顯現,未來可期!
金融科技:落地才有故事
5G落地上海醫院超聲科
《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將落地 人民日報:謹防「毒角獸」
優點科技優勢渠道貫徹落地 銷售版圖指日可待
區塊鏈十條:證券日報:網貸行業適宜區塊鏈技術落地
「文藝范兒」書店海南落地開花
美權威報告:量子計算十年內無法落地
《聖歌》技能掉落地點分享
台灣打卡 日出日落地點
北京開始積分落戶,小核桃落地生根的故事
科幻教育的落地方式
尷尬年報季:業績上天 市值落地
人民日報海外版:一帶一路在相關國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分類」落地 各有路徑
知行合一落地分享之婆媳關係
藏經閣計劃,阿里打造 AI 落地最強知識引擎
雲腦科技:這家公司要抹平AI技術與落地之間的「鴻溝」
「科學運動,知足關踝」「5.29愛足日「科普及義診活動落地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