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潮汕話中的保留下來的古代文字

潮汕話中的保留下來的古代文字

潮汕人是中國人裡頭很有特色的一支。他們在飲茶、祭拜、家庭關係等方面,都比較「傳統」,並深為家鄉的菜肴和語言而自豪。初到潮汕的客人往往會聽到本地朋友表演潮汕話的八個音調。當地教育局的一個語文教研員則告訴我,現行的普通話教學是國家的法律規定,但是呢,其實潮汕的語文教育不妨適當使用方言,尤其是古文部分。因為用潮汕話還能讀出古詩的韻腳和平仄,而在普通話里已經消失了,「用潮汕話來朗誦,你就能體驗到那些詩歌的優美」。

但是這優美的語言,會給外地來客帶來很多麻煩。我剛到潮汕就碰上了一個典型案例。那是在一個小煙攤上,老闆娘和其他很多上了年紀的潮汕人一樣,對普通話只能聽,不能講。

我:「有白沙么?」

老闆娘:「無」。

我心裡暗暗讚歎,果然頗有古風,沒有不說沒有,她說「無」。正轉身走開,只聽背後一連聲的喊,回頭看她高舉著一盒白沙揮舞得像國旗一樣,嘴裡說:「愛買?」

我順口接了一句:「買!」

老闆娘的笑容瞬間凝結、手也定在了半空。

後來才知道這都是誤會。在潮汕話,「wu」是「有」的意思;而「mei」表否定、拒絕,在我們的對話中其實是「不買」。

即使說普通話也有問題。我坐在一家拉麵館裡,進來幾個本地人,其中一個大聲喊老闆:「給我來一碗麵湯!」老闆手腳倒也利索,馬上端來了清湯一碗。客人驚奇的大叫:「咦?面呢?」

原來麵湯是湯麵的意思(但是「乾麵」還是「乾麵」,不會說成「面干」,這讓我很困惑)。如果下次有潮汕朋友請你吃「飯盒」, 大可不必驚慌。

*本人初來此地時,發現有很多喜歡用潮汕話文字來表達意思的朋友,可惜他們卻完全不知道某些字在潮汕字典里的正確寫法,甚至他們誤用的字和本字的發音根本就是天差地別——在此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回我就看到有人寫「籠是」,他本想表達的是潮汕話中「都是」的意思,可惜這個「籠」在潮汕話里根本從來就沒讀作「lòng」的,只讀作「lāng」,正確的用字應該是「攏」(其實不僅潮汕話有這個字,台灣閩南語也有這個字。大家不信可以去查查周杰倫《火車叨位去》的歌詞,裡面就有這個字,也是同樣的意思。可見台灣人對家鄉話用字還是比較考究的);還有一回,我看到有人寫「恭過水蚊」,他想表達的是「傻、愣」,可是「恭」這個字在潮汕話里也從來就未曾有過「gōng」這樣的發音,只能讀作「giong」,正確的寫法應當是「戇」,也就是粵語里「戇居」的那個「戇」,潮汕話讀「gōng」。

近年來,普通話正在漸漸同化著大江南北的年輕一代使用的方言,上海小孩已經不會講上海土話了,講什麼話都總得夾雜幾句普通話。整個中國,唯獨粵語一枝獨秀在不斷北拓發展,只有操著粵語的青年可以一句普通話不帶完全地用粵語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話。潮汕地區就更為嚴重了,很多時候我們稱呼一個人名、說一句成語都只能靠普通話來表達。我初中的時候,曾經聽到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潮汕話叫「wu zù」,搞到最後原來竟然是「侮辱」兩字!我們的年輕一代竟然連「侮辱」的潮汕本音「bhú zòk」都不懂了,竟然只能靠「半咸整潮汕普通話」來表達!雖然說潮汕話在發展過程中,有過「孔子正」,是在逐漸朝官話靠近,比起閩南正音是更接近官話更利於我們的學子闖蕩北方,而且推廣普通話這本身也是沒有錯的,並非本人剛才那麼說就是想與推普作對,實在是方言方言,就本應是純正的,像我們如今的潮汕青年,說幾句潮汕話卻總得夾雜幾句普通話,這和當年老上海那種令人發笑的洋涇浜英語又有什麼區別?豈不連外地人都得嘲笑嗎?

補充:

潮汕話古樸典雅,辭彙豐富,保留較多的古語音、古語彙和古語法,可謂唐音古韻千年不易。

潮汕話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辭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潮汕話本是古代中原漢人語言在潮地衍變的產物。

據有關史料載,潮汕話初始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潮汕話的主體是中原的古漢語,混雜地方方言,音韻與現在的閩南話大體相同,現在的潮汕人與閩南人仍可用一些簡單的生活方言交流。歷經千百年後,中原漢族語言早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潮汕話卻仍然保留著古漢語的八個聲調。現代漢語是四聲拼讀,但潮汕話仍保留著八音拼讀的語音系統,潮汕話中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等等。古漢語也保留較完整;潮汕話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

現在,潮汕話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潮汕話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韻,又不致生澀難懂。由於處於長期穩定的狀態,所以潮汕話也成為聯結海內外潮人的最強大的紐帶。

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認為:「汕頭語是現今中國方言最古遠、最特殊的。

補充:

潮州話也叫潮汕話,是全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古樸典雅,辭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與其他語言很大區別。因此,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研究潮汕話的人很多,有關潮汕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對潮汕人來說,潮汕話是維繫感情的紐帶,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異域他鄉。鄉音相同,勝似「自己人」。

潮汕地區不同地方的潮汕話也有分別,不同城市或地區語言各有自己特點。 [編輯本段]歷史和地理古代潮州話源自古閩南語。潮州先人本來居住在中原一帶。9至15世紀期間,為了逃避戰亂,一些閩人往海邊遷徙,到達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時間之後,又集體向南遷徙到廣東東部,即今潮汕地區。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過剩。

由於地理隔絕,潮州話便逐漸發展為獨立的方言。

潮州話源於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稱的由來,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潮安、饒平、惠來、澄海等。客家話地區大埔和豐順都有說潮州話的居民。而饒平等主要潮州話分布區,也有說客家話的居民。另陸豐三甲地區附近也有說潮州話。

18至20世紀期間,潮州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話。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國和柬埔寨定居,成為當地最大的華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內省、北蘇門答臘省、南蘇門答臘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數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洲和歐洲居住,一些從潮州地區而來,一些則從東南亞而至。

可是,隨著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和閩南語(與潮州話有些互通)。華語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儘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閩南人。 [編輯本段]源流潮汕話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是知名度較高的一個古老方言,屬於閩南語系,但與閩台的閩南話差異很大。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辭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難度。在潮汕話和閩台片相交融的地區,兼具有二者的發音特色,特別是靠近潮汕地區的陸豐三甲(甲子、甲東、甲西)地區的閩台片的閩南語,福建的詔安等。潮汕話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來居住在中原一帶,為了逃避戰亂,一路往海邊遷徙,到達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時間之後,又集體遷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區。所以潮汕話是遺留下來的古漢語,同時也受到南越國少數民族的影響。

與其他語言之關係

普通話

潮汕地區的小童,早在幼稚園學習普通話。在進小學念書前,潮州話仍是主要教學語言,之後則只採用普通話。雖然當地學生仍以潮州話溝通。當地人大多都能明白普通話,不過年輕人對其理解一般;年長人士則不說普通話,因為以往學校以潮州話為教學語言。

潮州話母語使用者認為普通話的輕聲最難掌握。另外,潮州話失去了齒齦鼻音[-n]的韻尾,故此潮州話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話的該韻尾(聲母n)讀成軟齶鼻音[-?]。

閩南語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漢語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沒有前圓唇母音)、唇齒音及捲舌音。例如:閉前圓唇母音[y]誤讀成閉前不圓唇母音;將普通話的清唇齒擦音[f]讀成清喉擦音[h];將普通話聲母zh[t?]、ch[t??]、sh[?]和r[?]分別讀成[ts]、[ts?]、[s]和[z]。

客家話

由於潮安、饒平和揭陽接近北方的客家話地區,這些地區的一些人除了說潮州話,也說客家話。潮汕人與客家人經常接觸,但有趣的是客家話對潮州話影響甚少。同樣地,大埔和豐順同為潮州話和客家話地區相交之處,也有一些人說潮州話,縱使客家話仍是最主要語言。

粵語

受到香港電視劇和廣州對廣東省的影響,很多年輕潮州人即使不懂得說,也能夠明白粵語。

非漢語語言

潮州話早期受到南越國少數民族的影響。後來,很多潮州人移居到東南亞,故此泰語、高棉語、越南語和馬來語等都影響潮州話在東南亞的發展。

補充:

其實,漢語特別是古代漢語的「行」早就有了「走(步行、步趨)」的義項,例如《論語。述而》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的「行」, 用的便是「走」的義。因此,潮汕方言將「走」說成「行」,並不是地方方言所獨創的,而是承襲古代文學語言的。

不過,在現代漢語中,除了成語和極少數文言文外,現已極少用「行」的這一義項,而潮汕話在口頭語言上卻一直沿用著,沒有改變。但在書面語言的應用上,為了實現祖國語言、文字的統一和規範,還是將「行」的這一義項用之為「走」。這對於研究和考證潮汕方言在承襲中原古漢語和地方方言特色,以及實現祖國語言、文字的統一和規範等方面,均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在現代漢語中「兩腳或四條腿迅速前進」的,言之為「跑」,如「他跑得最快」、「天下雨,路面很滑,別跑」等;但在潮汕方言中,「跑」的這一義項則稱為「走」,如「他走得最快」、「天下雨,路過滑,勿走」等。

為什麼潮汕話會將「跑」說成「走」呢?《釋名。釋姿容》的解釋是:「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由此可見,潮汕方言的「走」,除了包含有現代漢語如「馳逐」、「馳騁」、「前進」、「逃走」、「趨向」等的其它義項外,最突出的是承襲了古漢語「疾趨 (即跑)」這一義項。

追根溯源,「走」的「疾趨」義項,在先秦以前已經有出現過。《詩經。大雅。綿》中有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其中「來朝走馬」,意思是「在清晨驅馬疾馳(即驅馬奔跑)」,寫出了周族的遷徙是由於外族的脅迫,非常倉皇。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的《左傳。昭公七年》又載:「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對於「走」的詮釋,杜預注曰:「言不敢安行。」上述兩個「走」字,均用「跑」的字義。

秦代以後,沿用「走」這一義項的也不少。例如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漢軍皆走南山。」顏師古注曰:「走,趨也。」「趨」在古漢語中有「急促」的義項,如《後漢書。光武紀上》:「於是光武趨駕南轅,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李賢注曰:「趨,急也。」這裡的「走」,其義仍是「跑」。

宋代劉過《龍洲集》中的《同郭殿帥游鳳山寺探桃李》詩:「走馬看花生怕晚,果然桃李一山間。」其中的「走馬」,即是「騎著馬跑」的意思。

現在,漢語 「走」的「疾趨」義,已被「跑」取代了,極少使用了,但在潮汕話中卻一直沿用至今。這是潮汕方言承襲古代文學語言又一典型例子,對於研究和考證地方方言是大有裨益的。

補充:

潮汕方言是對廣東省東部閩南區流行的閩南方言的通稱,也叫粵東閩語、潮汕話,是一支獨特而古老的漢語方言,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潮汕方言的來源是古代中原漢語,但由於千百年來的移民活動,使它離開原生的主體而大有變化。潮汕人的祖先是從福建莆田輾轉入潮的中原漢人,時間上始於西晉的八王之亂。潮汕由於遠處東南海隅,限山阻海,與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語言風貌大體保存下來。也由於北方方言演變速度比較快,歷代多次動亂大都發生在北方,與外族語言接觸融合的機會比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義較少,而閩南以往比較閉塞,古音古義保留較多。用潮汕方言朗讀古詩詞,其平仄和押韻清晰而富有韻律。由於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諸多語言學家的關注。

李新魁先生說:「廣東各方言都較多地保存了古代漢語的特點。因為廣東各方言都是較早時代從古漢語分化出來的,分化以後,由於地域的隔絕,人群流動和交往的相對減少,各種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們的變動都不很大。從古漢語接受下來的語音、辭彙和語法特點許多都保留不變。古代漢語的許多要素都保留於這些方言之中,相對於漢語的其他方言來說,它們保留古代漢語的特點更多。」[1]這句話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點。作為廣東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樸典雅,語法特殊,辭彙豐富,音韻獨特,被譽為研究古代漢語的「活化石」。耄耋之年的老人說起潮汕話來,更是讓其中的古音古韻顯露無餘。在潮汕話語里,俗語與雅言交融,許多古代漢語的事實就包含其中,這些事實完全可以作為溝通古今漢語的可靠證據。

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認為現代漢語的許多方言是從代表長安音的《切韻》音系演化而成,只有閩方言是《切韻》以前的「古方言」。高本漢說,「汕頭話是現今中國方音中最古遠、最特殊的。」(見《中國語言學研究》,賀昌群中譯本)不僅在語音方面,辭彙上潮汕方言也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的意義。本文主要從詞語方面入手,探討潮汕方言與古代漢語之間互相印證的關係。

潮汕方言中存在著豐富的古語詞。所謂古語詞,是「在古代文獻中有用例而在現代漢語(北方方言)中已經不用或者只在個別書面語中保留的詞語。」[2]潮汕方言中常用的一些古詞是現代漢語少用或不用的。如潮語中說「索」不說「繩」,說「齒」不說「牙」,說「鉸」不說「剪」,說「箸」不說「筷子」,說「食酒」不說「飲酒」等等。「古漢語中有些詞或詞語中某些義項,如今在普通話口語甚至書面語已經消亡了,可在閩方言中仍然可找到它的遺迹。」[3]很多詞語在共同語中不常使用或晦澀難懂,但在潮汕方言里仍活躍於人們口頭,婦孺皆知。由於潮汕方言是古代語言文化的載體,這種口耳相傳、代代相繼的方言,有著書本記載所不能具備的天然優勢。書籍所載有限,而方言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從活的語言入手,也是揚雄以後解讀語言普遍使用的方式。

本文注音用寬式國際音標,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在辭彙系統中,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代漢語比比皆是。下面分為「名物詞」、「動詞」、「形容詞」、「虛詞」等四類,分別舉例加以解釋。

一、名物詞

名物詞即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潮汕方言保留了大量不同時代、不同歷史層次的古漢語語詞,其中對一些具有風土人情特色的名物詞的保留,更是顯得潮汕方言的古樸典雅,如「蓮 」(蓮藕)、「菠薐」(菠菜)、「脘」(禽獸的胃,如鵝脘)等。這裡結合地方方言、俗語說明潮汕方言對古代漢語名物詞的保留狀況。

1、 鬃[zɑnɡ1] 髮髻,古代也可稱為「鬃」,潮汕方言保留了此叫法。如「打鬃」,意為盤髮髻。現代漢語的「鬃」指馬、豬等獸類頸上的長毛,但在古代,「鬃」是可以及人的,這點跟潮汕方言相通。南朝·梁·顧野王《玉篇·髟部》:「鬃,高髻也。」在潮汕一些俗語中則「鬃」、「髻」並用。如「愛鬃孬愛髻,愛人孬愛貨」,意思是說擇偶時應以人品為標準,不應以財產為條件。「打鬃」的習俗在以前的潮汕地區就很普遍,「鬃」打得整齊與否甚至成為衡量婦女治家修身水平的標準之一。潮汕諺語「歪鬃姿娘,無樣好相」,意思是說連自己的「鬃」都打歪了的女人,不會是什麼好女人。「鬃」打歪了,竟成了罵人話。

2、 飲[ɑm2] 米湯,比喻稀(與「稠」相對),如「飲糜」(稀粥)。《論語·雍也》:「一簟食,一瓢飲」。潮汕俗語「困狗想食濃飲糜」,餓極了的狗想吃濃濃的米湯,意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潮汕俗語「行三家乞無碗飲」,走三戶人家都討不到一碗米湯,形容倒霉之至。

3、 雁、鵝[nɡɑng6 ɡho5] 上古時雁、鵝指同一種禽類。《爾雅·釋鳥》:「舒雁,鵝。」揚雄《方言》:「雁,自關而東謂之鴚鵝,南楚之外謂之鵝。」漢代之前,「雁」是通名,「鵝」是方言詞。潮汕童謠有「天頂飛雁鵝,地上掠蛤婆(蛤蟆)。」潮汕方言保留雁鵝不分的古義,把大雁叫雁鵝,是古語之餘緒。

4、 生居[sên1 ɡi1] 為活人先準備好的墳墓。《漢書·蔡邕傳》:「百歲之久,歸乎其居。」居就是墳墓的意思。前些年在潮汕地區仍有「起生居」(建生居)的風俗,近年來此俗為火葬取代。採用阿拉伯數字代替調類的方法記錄,如下:

東司[dɑnɡ1si1] 潮汕地區的農村中稱露天的茅廁為「東司」。宋·無名氏戲文《張協狀元》第十齣:「做殿門由閑,只怕人掇去做東司門。」「東司」是因廁所位於住房的東方而得名,即「東方的廁所」。雖然,現在農村中的茅廁已逐漸改造為現代化的衛生間,但仍流傳著許多有關「東司」的俗語。如「東司頭耗小影——臭相」,廁所里照的相,臭的。意謂人不講理,喜歡佔小便宜。「放屎扶東司牆」,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廁所的牆壁,意謂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潮汕地區曾經有「東司」的民居風俗也就被這些俗語記錄了下來,而且在再也看不到「東司」的將來還會使用下去。

6、 魚目睭水[he5 mɑɡ8ziu1 zui2] 指剛煮開之水。潮汕話稱眼睛為「目」、「目睭」。宋·龐元英《談藪》:「俗以湯之未滾者為盲湯,初滾曰蟹眼,漸大曰魚眼。」宋·蘇軾《試院煎茶》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宋人眼裡,「魚眼」水的溫度高於「蟹眼」水。唐·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州同》:「白甌瓷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移魚眼沸。」初沸之水,潮汕話均傳流這樣的叫法。如「燙蚶用魚目睭水愈好」,煮蚶用魚眼水更好。

7、 青盲[cên1 mên5] 謂瞎眼,瞎子,原指青光眼。《後漢書·李業傳》:「是時犍為任永及業同郡馮信,並好學博古。公孫述連征命待以高位。皆托青盲以避世難。」唐代沿用此詞,唐·孔穎達注《詩·大雅·靈台》:「矇瞍奏公」云:「有眸子而無見者曰矇,即今之青盲也。」潮汕方言也有此用例,俗語說,「青盲乞目睭金脹死」,意思是說瞎子以為被正常人佔了大便宜。

8、 鼠曲[cê2kɑɡ4] 野菜名,也叫「鼠耳草」、「茸母草」,潮人常采之洗凈晾乾,搗而為泥,和米粉末蒸為餅食,稱「鼠曲餜」。以鼠麴草作餅之食俗,見於南北朝。梁·宗懍《荊夢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取鼠曲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 ,以厭(壓)時氣。」潮人於春節前後有挖野菜鼠曲做餜(餅食)之俗,該俗今猶大盛,而且成了潮汕著名小吃,登上星級酒店大堂。

9、 宿[siu7] 通常指動物住的地方。如「荋過狗宿」(比狗窩還亂)。古漢語也有「住宿的地方」的意思。《周禮·遺人》:「三十里有宿。」

以上所舉僅是名物詞中的幾個語例,但也反映了古代名物詞語在潮汕話中保留的完整程度,而且這些名物詞大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使用頻率很高。

二、動詞

動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的詞。古代的一些詞義和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和潮汕話卻相對地一致。關於這點,陳煥良於1998年發表在汕頭大學學報上的《利用潮汕方言掌握古今詞義的異同》中也有作過具體闡述。如古代已經消亡了的詞義,潮汕方言仍然保留著;古今詞義的範圍大小、詞性類別的異同,與普通話有較大的距離,潮汕方言卻沿用不輟。這些特點在動詞類詞語中表現得比較突出,例如:

1、 作[zoh4] 過、慶賀。白居易《送李校書趁寒食歸義興山居》詩:「到舍將何作寒食,滿船唯載樹陰歸。」「作」為「過、慶賀」之意,「作生日」、「作節」之說猶存潮汕閭巷之中,出於婦孺之口。「作」又有「耕作」之意,如「作田」。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潮汕俗語「白飯好吃田著作」,即米飯可以吃田也要種,有不勞動者不得食的意思。

2、 物[muêh8] 「物」字單獨作動詞用,在現代漢語中已經見不到這種用法,但潮汕方言就保留下來。在潮汕話里,幾乎每一個動作、行為找不到貼切的表達都可以用「物」字來代替,是個十分活躍的動詞。這個用法很古老。《荀子·天論》:「思物而物之」,第二個「物」字就是動詞,和潮汕話的用法一樣。古漢語還常用有「物其土宜」、「物土方」之類的話,「物」用作動詞。

3、 悅[ruɑh8] 古書多作「說」。喜歡上,使人喜歡的意思。《詩·靜女》:「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說懌,同「悅懌」,即被其美所迷。司馬遷《報任少安書》:「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說,同「悅」。現代漢語「悅耳」、「悅目」是沿用古代漢語的說法,一般不用「悅」作動詞,而潮汕話一直用「悅」作動詞,愛慕,指被異性所吸引。如「相悅」,指相互傾心,戀愛。

潮汕人面稱母親為「āi」而背稱為「yī」,這兩個讀音其實都為一個「姨」字。在潮汕話中背稱的「姨」為文讀,面稱為白讀。背稱源於古代對庶母的稱呼,面稱來自民間故意用片稱之俗,潮語兩者都保留下來了。

煩惱,文讀「huǎng nàu」,與普通話一致表示煩悶苦惱,而白讀「huǎng lò」表示擔心擔憂之義,是普通話所不具有的,這個義項在古代就有了,例如《古今小說》中:「如春酒也不吃,食也不吃,只是煩惱。」可見「煩惱」一詞白讀層次詞義存古。

再看「親情」。白讀時「情」字半鼻音化(「dziān」),指親戚,這在唐代以後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如《水經注》中:「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文讀時與普通話一樣有一個表示「親人情義」的義項,此外還有表示「婚嫁之事」之義,普通話不具有,這個義位在明清小說中多有出現,也是古義。

潮汕人喜喝粥,稱粥為「糜」,白讀為「muē」。「糜」的說法在上古時就開始了,《淮南子》、《爾雅》中就有記載,潮語這個日常用語相當久遠了。「糜」的文讀「mī」與普通話一致,表示「糜爛」之義。

「飲」文讀表示「喝」,白讀「àm」,是「米湯」之義,古時就有將「米湯」稱為「飲」的說法。潮汕人有「食糜」的習俗,自然少不了「飲」了。

最後看看「芳」。潮語謂香為「芳」,讀「pang」,是作形容詞,這在屈原的《離騷》常見。「芳」文讀「huang」,如「芳草」、「芳香」就是文讀音,與普通話一致。「芳」白讀的聲母為「p」,是古音的毒發,正是「古無輕唇音」的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來藏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慧來藏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現代中式風格,保留古典文化底蘊
橋文化:灞陵河上有座古橋,因歷史悠久,水系改造中被保留了下來
越南語中保留眾多古代漢語詞,中國一看就明白,難道是漢語方言嗎
中國古代的三大奇書,保留下來的只有殘書,魅力無窮難以捉摸
《美滿家園》第二十五篇中華民族是神在地球唯一保留下來的後裔
黃埔軍校是近代史中名聲巨大隆盛的一座軍校,為什麼沒保留下來?
面對殘暴蒙元,宋代歷史是怎麼被保留下來的
這座古堡被稱作「關內樓蘭」,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體風貌!
我國古代哪個朝代最平等?此朝滅了突厥後,還保留了其文化和習俗
完好保留了宋代的文物古迹:看宋城下的生活悠閑原始得很市井!
屍兄:二級文明生物仍然保留著落後的習俗,白小飛都氣的跳腳了
新陽鎮高士村,至今保留著一代英才的遺迹
全世界藏族文明保留最完好的地區,被稱為「西藏外的西藏」
中國最「純」古鎮,保留著印象中江南小鎮的模樣,還允許「逃票」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僅有中國保留下來?
這樣的傳統你還保留著嗎?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由來與淵源
出土的最特殊文物,偶然被保留了下來,引來許多人的讚歎!
中國古代春節留下的一個習俗:傳到日本保留至今,中國已不復見
越南曾是中國的一部分,二戰後廢除了漢字,卻一直保留古漢語發音
這處寧靜致遠的小鎮,保留著內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