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星馳、張藝謀、馮小剛等6大導演集體開工,能否挽救電影市場頹勢?

周星馳、張藝謀、馮小剛等6大導演集體開工,能否挽救電影市場頹勢?

文|於子醬

2017被稱為「名導年」,一線名導集體發力,讓萎靡已久的電影市場似乎又看到了一線生機。

近日,據CCTV6的一檔節目中透露,今年國內6大導演將集體回歸放大招,包括張藝謀在今年將拍攝電影《影》,陳凱歌拍攝《貓妖傳》、吳宇森拍攝《追捕》、馮小剛拍攝《芳華》、姜文拍攝《俠隱》。節目中還透露了,周星馳將在今年導演《功夫2》。

上次六大導演的集體回歸還是在2014年。張藝謀憑藉《歸來》,擺脫了張偉平之後是否可以將藝術自由得到更大發揮的魔咒。陳凱歌也不甘示弱,直接將徐浩峰的武俠小說《道士下山》搬上大銀幕,同時還有姜文的《一步之遙》,只是口碑卻參差不齊,與大導演的名號有些差距。

從去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再加上一些新人導演的作品並沒有特別顯著的成績,這樣一來,老一輩導演再次重出江湖,能否重新提振一下萎靡的電影市場,成為了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

當前中國電影市場正經歷拐點轉型期的陣痛

自2015年票房突破440億,取得了48.7%同比增長的巨大跨越後,2016年初的《美人魚》再次以超過30億的票房給整個中國電影打了一劑滿滿的雞血。然而,自此之後,中國電影產業的拐點已悄然而至,整個市場一片冷清。整個2016上半年的票房增速僅有22%,創下了五年來的新低。

2016年第一季度過後,隨著市場開始萎頓,超高票房影片的數量也有所下降。而剩下的日子裡僅又在5月、6月、8月、10月分別誕生了4部票房10億+的電影(12月的《長城》到2017年票房才突破10億)。

或許是因為2015年扎堆的太厲害,導致很多可以信賴中國商業片導演在2016恰好處於「空窗期」;但令人擔憂的是,不僅第一季度票房陷入了五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減少了近9億票房,而嚴重的是,國產片的競爭力日趨下滑。

今年,除了受保護的春節檔連續推出《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大鬧天竺》、《熊出沒4》,以及帶著賀歲檔餘溫的《長城》、《鐵道飛虎》、《情聖》之後,進口片陸續登場,有連續近50天都是進口片奪冠。

《速8》

就連值得期待的五一黃金檔,無論是《記憶大師》還是《拆彈專家》都遭受到進口片《速8》的持續性降維打擊。到目前為止,隨著《摔跤吧!爸爸》口碑逆襲,票房突破5個億,同樣將悉數的國產片拍在了沙灘上。

可以說,自從拐點出現以後,國產片就沒見過起色,那麼此次六大導演的強勢回歸,又能不能挽救萎靡不振的國產電影市場?

老將重歸影壇: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月6日,馮小剛在微博曝光了新片《芳華》的劇照,影片講述了一群正值青春芳華、滿懷理想的文工團成員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的故事。而這段戰爭戲將用6分鐘的長鏡頭,耗資700萬,相比《集結號》,《芳華》的戰爭效果、創意和技術含量都將全面升級。這也將是馮小剛心愿清單里的最後一部影片。

而陳凱歌具有厚重的歷史感的《妖貓傳》也不容小覷,講述了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與僧人空海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總投資也超過了10個億。

與此同時,張藝謀的《影》選擇了他最擅長的古裝題材;吳宇森用標誌性的暴力美學創作了《追捕》;周星弛則是回歸了《功夫》的路線,據悉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或將參演,成「最貴」配角。

所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但畢竟是在處在時代最前沿的電影市場,時過境遷,電影市場會面臨資源重組、媒體整合、受眾分層等變化,名導們是否依然扛得住這陣勢?

此前張藝謀導演的商業大片《長城》上映之後,備受爭議,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吳宇森的《太平輪》,都或多或少存在爭議,有的作品還出現了兩極化的評價。

年齡的大小,那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主要就在於能否跟的上時代,跟的上受眾的審美,拍出符合當下觀眾品味的高品質作品,這才是重點。但從目前所獲得的拍攝影片來看,名導們大都選擇的自己熟悉的題材,除了大成本的投入,其他方面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突破和創新性,目前只能是喜憂參半。

跟不上90後和00後網生代的口味,是導致中國電影陷入低迷的根本原因

有人認為,這兩年票房之所以不見起色,是因為電影市場有大年小年之分,介於大片的生產周期限制,在2015年大爆發之後,2016年很難產出同等體量的電影;還有一點原因是,影片過分扎堆,互相侵吞票房,而沒有選擇其他淡季;甚至還有人調侃是這屆觀眾不行了。

其實,中國電影市場陷入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沒有好片。比沒有好片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什麼沒有好片?當大多數的業內人士還沒找到北時,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只是極少數人。

要找中國電影市場陷入低迷的病灶,不能單從供給方找,而是要從需求方,也就是觀眾那邊去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觀眾的主流人群正在越來越年輕,早在2015年的上半年,貓眼發布的電影大數據報告就顯示,90後甚至95後觀眾越來越多,80後和70後觀眾越來越少。

另外,電影觀眾也越來越變得女性化為主,男性觀眾逐漸在流失。據藝恩調查顯示,在社交觀影決策方面,妻子、女朋友、女性朋友分彆強於丈夫、男朋友和男性朋友,觀影選擇由女性主控。

很顯然,觀眾變了,市場需求也變了,但是導演們卻沒有太在意這個問題。

中國電影市場處在這樣一個更新換代的過渡期:老人們沒能轉變思維去服務年輕觀眾,而新人的專業水平沒能跟上。

以青春愛情片為例, 一般的老導演都不屑於拍青春片,他們更願意拍攝由40歲左右一線明星主演的愛情片。如果拍也只會拍一些有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知青愛情片,諸如《山楂樹之戀》之類的,他們沉迷於自己的青春回憶里無法自拔,而卻不管觀眾是否能夠接受的了,自然慢慢的觀眾就會流失掉。

總之,不是這屆觀眾不行了,而是導演們的意識跟不上了。電影觀眾已經變成了平均年齡21.4歲的網生代,如果導演不去改變,就只能被時代所淘汰。

名導集體OUT了,電影市場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實際上,從杜琪峰《三人行》票房失利之後,就已經讓我們意識到電影市場的拐點來了。杜琪峰曾是一代人的神,但是現在也跟隨吳宇森的步伐走向低谷,接連有《華麗上班族》和《三人行》票房失利。

而蘇有朋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左耳》口碑毀譽參半,第二部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根據日本東野圭吾原著改編的,效果自然也沒有那麼理想。

而最新的作品中,黃磊執導的《麻煩家族》,陳正道執導的《記憶大師》,雖然也都有各自的優勢,但並沒有做到特別突出的成績。

電影票房歸根到底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而不是由供給驅動。並不是拍出什麼片子,市場就要看什麼片子。當下的觀眾,尤其是小鎮青年在審美方面的提升速度要遠遠超過電影生產者們的預期。因此,一些被市場整懵圈的老電影人們的確應該放下身段,對觀眾有所敬畏,研究一下年輕觀眾的喜好。

如同諾基亞的高管所言:我們什麼都沒做錯,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是的,諾基亞手機雖然質量很好,但是卻沒有追上新時代人們對於手機的核心需求,最終被整個時代拋棄。

電影行業也是一樣。縱觀各大影視公司的片單,大多還是一些題材明顯過時的類型,主演大多也是正在失去票房號召力的老牌一線卡司。請大家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年輕觀眾會喜歡看這個題材、這些導演嗎?

至少從這個層面來講,這些項目就註定會虧損,市場的過渡期還會經歷一個殘酷的過程。

大浪淘沙,市場只會快速進化,走向成熟。並不是這一屆的觀眾墮落了,而是守舊的導演沒有追上時代的發展。

沒有好故事的導演也終將被淘汰,當拐點的陣痛褪去,整個產業重新洗牌,接下來一定會湧現出有才華的緊跟潮流的年輕導演2.0。那個時候,市場才算真正完成更新換代。

過去的功績已然成為過去,而今電影市場風氣雲涌,今年下半年,周星馳、張藝謀、馮小剛、姜文等大導演都將攜新片歸來,但畢竟觀眾口味變幻莫測,大導演+大製作的模式能否玩得轉,還是需要觀眾和市場來共同檢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拍電影 的精彩文章:

最挑戲的演員和導演,憑什麼被「美好的意外」打動?
被曝盜版、口碑不佳的《加勒比海盜5》,還能破12億嗎?
慈文傳媒10億定增耗時一年半終於通過!今年的影視公司最缺錢,20%要「歇菜」
閹割29分鐘、資源滿地的《摔跤吧!爸爸》 為何讓人熱淚盈眶、起立鼓掌?

TAG:一起拍電影 |

您可能感興趣

崔永元能否成為撼動中國電影市場的槓桿?
張柏芝、陳坤、姜文等電影咖轉戰熒幕,能否再造「爆款」劇目
徐克導演有備而來,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大牌雲集,能否超過葯神?
康佳彩電華麗變身 科技驅動能否開創電視未來?
姚明、易建聯、孫悅、朱芳雨、林書豪組隊,能否打進NBA季後賽?
趙旭日紅牌+兩大外援缺陣 天津權健能否攻破工體?
白電、環保、半導體……康佳能否支撐其「大跨越」夢想?
林峯將唱劇集主題曲!與吳卓羲、黃宗澤能否合體再拍劇!
艾誠專訪劉曙峰:風口的技術,能否主宰金融之路?
大牌雲集火力全開,喜劇電影《休藍》能否超越《泰囧》?
網路大電影迎來契機,精品化、IP化能否幫助《四大名捕》贏得市場?
吳鎮宇,張智霖領銜主演的《泄密者》,能否延續港片的輝煌
《最強大腦》鬼才之王昱珩的團隊能否戰勝國外團隊?
吳京、徐崢、陳思成青年三位導演,能否引導中國電影走向?結果已經出來了
《唐人街探案2》大火,陳思誠能否取代周星馳開啟華語喜劇電影的新篇章?
俄羅斯神秘衛星令美緊張,太空能否上演「星球大戰」?
張藝謀《影》鄧超挑戰一人分飾兩角,能否超越成龍、陳坤的境界?
新老遭遇戰,張繼科能否戰勝張本智和?
吳亦凡、李易峰、陳學冬、鹿晗、張瀚等能否超越陳冠希?
金牌導演鄭曉龍新劇開拍,孫儷靳東強強聯合,能否再創收視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