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換個角度看故宮

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換個角度看故宮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員,故宮博物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自1420年建成作為政權中心後便為萬眾矚目,1925年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後,更是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腳步。但是,進進出出,每個到故宮的人,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盡相同。在過去的一年,我有幸獲得到故宮掛職鍛煉的機會,得以換個角度,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這裡,感受她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從博物館定位的角度

故宮是什麼?

當故宮「掌門人」單霽翔院長強調,故宮是座博物館的時候,說明在人們心目中,它作為博物館的性能曾被弱化。這與紫禁城作為世界最大明清官式木結構建築群的強大存在有關,也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相連。

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是從常規意義上的旅遊景區到現代博物館的過程,也是故宮人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

說故宮是一座博物館,就是你一進入紫禁城,就開啟了博物館之旅,每一座建築,每一扇門,每一塊磚瓦,每一件珍貴文物,都承載著他們獨有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故宮人的智慧與勞動娓娓道來。

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表徵,當更多觀眾因展覽來到這裡的時候,它的博物館屬性也會更加突顯。身處曾經的皇帝家國,宮廷原狀陳列是故宮獨具的優勢。2015年開放的壽康宮原狀陳列,很好地挖掘了古建的信息,也適度採用了現代展陳的理念。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曾經黑黢黢的故宮中軸線上的6大宮殿亮起來了,這映射出的絕不僅是展覽的問題,更是新時期故宮人為公眾服務姿態的良好呈現。做好專題陳列與臨時展覽也是故宮近年來著力而為的工作。2016年寧壽宮區域的珍寶館改陳,展品保管更好,展陳手段更新,傳播信息更多,讓人們看到故宮人堅定以一流展覽呈現一流文物的決心。

近年,故宮每年都推出數十個臨時展覽,展覽的原創性、傳播力在不斷加強。2015年的90華誕,故宮人以18個響亮的展覽替代常規的各種慶典活動。而新展覽空間的拓展,也給故宮臨時展覽以施展的舞台。午門和東西雁翅樓2800平方米的氣派展廳改造為承接大型展覽做好準備,端門數字展的推出也為業界做出示範。目前正在展出的「四僧書畫」展、「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不僅內容可圈可點,形式與製作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而未來,神武門展廳改造馬上啟動,至2020年展覽規劃已醞釀推出,未來故宮的展覽更值得期待。

隨著優秀展覽的不斷推出,更多人會因為展覽來到這裡。屆時,面對津津有味的觀展人群,誰說這裡不是一座博物館。

從整體規劃的角度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文化消費的需求隨之提高,文化場館的觀眾參觀量在全國範圍都呈上升趨勢,表現在故宮這座獨一無二、美譽度不斷上升的博物館上,就更加明顯。2012年故宮的年觀眾量就已過1200萬人次,2016年達1600萬人次的新高。

偌大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有著9000多間房,2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仍面臨開放空間不足問題。

城市規劃博士、當過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的單霽翔院長,以他規劃城市的手筆對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進行謀篇布局。他一手抓限流,一手抓擴大開放面積,最終目的是讓觀眾獲得良好的參觀感受並確保安全。2014年,故宮的開放面積是54%,2016年末已達76%。數字不過說說,騰、挪、修、改、拆,其間的艱難辛苦恐怕只有故宮人最有體會。就拿彩鋼房來說,作辦公、庫房、食堂……歷年積累下來竟然有59座之多,故宮用了5年時間,到2016年末全部拆除。而對5.1萬平方米不合理佔用古建的清退工作也同樣艱巨。

近年來,故宮全面改造端門廣場,寬闊整潔的廣場成為觀眾有尊嚴進入故宮的美好序曲。收回大高玄殿,利用其靠近紫禁城的有利區位優勢,擬用來加強教育傳播。開放慈寧宮等西部區域,使紫禁城的區塊更加清晰明朗。加上西河沿1.3萬平方米「故宮文物醫院」的建成,故宮午門內西側「故宮教育中心」的開放,故宮內,博物館的各項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從發展思路的角度

今天的故宮,有如此多的改變,如此高的社會美譽度,如此大的文化影響力,應該源於她明確的發展思路和遠大的發展目標。

近年,故宮確定了「兩大引擎」帶動戰略,就是以「古建整體保護修繕工程」和「平安故宮工程」作為工作兩翼,來帶動故宮各項事業發展。其中「古建整體保護修繕工程」啟動於2002年,擬於2020年完成故宮內主要古建築的修繕。2012年,故宮又智慧地提出建設「平安故宮」工程,2013年4月,工程方案正式獲國務院批准。工程包括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7個子項,力爭通過8年的努力,實現真正將故宮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館的目標。

從文化影響力的角度

今天的故宮可以視作是一座外向型發展的博物館,它正突破紫禁城的圍牆,注重向外發展與傳播故宮文化。與香港西九區合作建設「香港故宮文化館」,與廈門合作建設「故宮外國文物館」,通過故宮學院、故宮研究院傳播故宮文化。故宮研究院目前下設15個非建制機構,利用靈活的機制,與國內外熱心於故宮學術研究的精英共同構建開放性高端學術平台。故宮學院積極開展員工培訓、行業人才培養、公眾教育,並作為「國際博協」和「國際文物保護學會」兩個國際組織的培訓中心,通過在多個城市設立分院,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影響力。

新時期的故宮積極擴大朋友圈、拓展事業發展渠道。成立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吸引眾多有文化志趣的同道加入,使他們成為故宮事業的外部推動力。跨界交友,尤其是青年朋友,與騰訊、阿里巴巴、鳳凰衛視等機構合作,多方借力使古老的紫禁城煥發青春活力。

本著真誠、及時、準確的原則,在高效的信息發布機制下,故宮不斷向公眾拋出的各種信息,通過媒體的傳播都是正面和良性的。及時處理輿情問題,維護故宮的形象安全同樣是故宮人極為重視的問題。在大媒體觀念下,故宮的美譽度不斷飆升。

故宮還特別重視數字化建設,官微推廣佔據最潮人群的朋友圈。關於故宮,無論是雪景,還是花訊,動輒十萬以上的微信點擊量都不斷刷新故宮的強大存在感。故宮資信人自信地喊出「故宮出品必屬精品」的口號,幾款APP皆可圈可點,僅《每日故宮》APP的下載量就達240多萬人次。

近年來,故宮大力發展文創產業。承歷史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的原則,8000餘種多類別的文創產品,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從文創銷售空間上來講,既有親民的50餘個院內銷售點兒,也有像位於紫禁城東北邊「故宮文創館」這樣展創結合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的高端空間。

長期以來,故宮創造了多個品牌活動,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影響力。新時期的故宮,將目光投向世界,積極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發聲。2016年,推出擬每年辦一次的品牌活動「世界古代文明發展論壇」,與文明古國同行一起深入探索古國文明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互利互惠,實現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和文化復興的共同夢想。

從環境與服務的角度

公眾對故宮的嚮往熱烈。但如果故宮帶給人們的是擁擠與嘈雜,那麼,人們回報給故宮的也只能是失望與不滿。所以,為觀眾提供良好的參觀環境,不斷提高服務觀眾的質量,是近年來故宮工作的重點。無論是增加售票窗口至30個,還是將檢票、安檢前移,亦或是在開放區內設1330把座椅,近年來,故宮針對矛盾最集中的問題進行了大力整改,其實質,是故宮人服務觀念的轉變。當故宮真誠對待觀眾時,觀眾回報給故宮的也必然是滿意的笑臉。

故宮對環境的整治與提升,一是整治,即解決存在的問題,二是提升,即打造優質的文化空間。以御花園的整治為例,過去這裡擁擠、雜亂,髒亂差及空間窄的問題是這裡的突出矛盾。故宮採取更換石欄、增設路椅、鋪設防護透水板、重規劃園內商店、疏通道路等辦法,緩解擁擠,提升環境,讓花園恢復古典園林之美。

博物館要給公眾提供一個文化空間,在這裡,人們不僅通過文物搭建與歷史文化溝通的橋樑,還可以深入沉浸,充分「分享」與「交流」。冰窖位於故宮西隅,建於乾隆年間,過去宮裡冬季取筒子河的冰塊封存於此,夏天取出納涼。長期以來,有著厚厚穹頂的冰窖,只是堆堆雜物。故宮人發現了它的美,在王亞民常務副院長的主持下,對這裡進行了全面的提升,絲毫不動建築主體,完全可逆的施工,將當代的設計語言,滲透到600年宮廷語境中,兼具歷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設計感,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博物館餐廳誕生了。

而紫禁書院的打造早就是成功的案例。它採用極簡審美,納入「三希堂」等空間元素,完全採用當代藝術手法來觀照傳統文化,打造了故宮獨具特色的文化空間。

今天的故宮,一座座古建逐步修繕,一排排座椅井然有序,地面無一片垃圾,房頂無一棵雜草。無處不整潔,無處不景觀。在這裡,你可以看建築、觀展覽,也可以賞花、喝茶、購物。這裡既不是皇家禁地,也不是雜亂無章的旅遊景點,她是一座博物館,是有多種可能的美好的文化空間……

來源:中國文物報2017年5月23日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中國 的精彩文章:

TAG:文博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故宮博物院
從另一個角度看故宮
故宮:故宮裡的大銅缸
故宮系列遊記——故宮的窗欞
故宮,故事,故情
帝苑貓說——故宮篇
故宮博物院精品——清宮藏扇
影集Ⅰ故宮博物院
絕美!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翡翠
從高空拍故宮全景圖,發現故宮竟然是歪的,故宮怎麼修斜了?
嚴復的故宮博物院展
故宮博物院里藏著哪些狗?
演員李成儒到底多有錢?四合院挨著故宮,古玩堪比故宮博物館
故宮美圖 故宮雪景
故宮的大管家——一家五代住在故宮,比皇帝還了解故宮
故宮裡的花窗
故宮真的是古代的完整故宮嗎?
看故宮博物院翡翠與民間翡翠
故宮建歪了?為什麼衛星拍的故宮看起來是斜著的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