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30年地鐵發展史,外國設計師畫出來了

中國30年地鐵發展史,外國設計師畫出來了

今天,微博網友@高鐵見聞 分享了這樣一張酷炫的圖片,吸引網友紛紛點贊。

據了解,這張圖來自這樣一個神奇的網站http://pdovak.com/projects/#/chinese-metro-evolution/

這是公共交通狂人和設計師皮特·多瓦克(Peter Dovak)再次帶來的驚艷作品,這一次他將中國30年的地鐵發展視覺化。(31張圖逐年地圖附後)

90年代之前,中國只有北京、香港和天津擁有地鐵,三個城市分別在1969年、1979年和1984年運營了第一條地鐵線路,其中天津的第一條地鐵現已拆除重建,這一細節也在多瓦克的圖中體現出來了。

GIF/370K

而根據中國各地政府的規劃,中國在2020年將有超過40個城市擁有地鐵系統。

多瓦克是一個自幼成長在美國肯塔基州的男孩,他的爸爸是一個火車愛好者,也讓他對火車發生了興趣,漸漸地,他開始對整個公共交通系統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好奇心。

這種熱情與好奇心,在多瓦克成長為一名平面設計師後,運用至他的藝術創作項目中,他開始研究世界各地的軌道交通圖,基於此創造出一條條簡化版的迷你地圖,包括酷炫的" 220 Mini Metros " 項目等額定。

多瓦克在220 Mini Metros 中繪製的北京和上海的地鐵圖

根據外媒Curbed的數據,上海和北京是地鐵系統增長規模最大的兩個城市,有著龐大、覆蓋密度極高的地鐵網,年客運量分別為20億和18.4億,與之對比,紐約的年客運量僅為16億。

GIF/238K

多瓦克此次還為北京和上海單獨做了一張30年發展圖

「中國地鐵的發展速度在之前並不快,但在近期卻以指數級增長,讓世界相形見絀。從1990年到2020年短短30年,中國從僅有3座地鐵城市增加到超過40座,而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多瓦克評論。

這表明多瓦克對中國擁有地鐵城市的關注度極為專業。

截至目前,全國2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約3400公里(不含磁浮交通和現代有軌電車)。2015年共完成客運量約138億人次,較2014年增加3%。日均客流約3753萬人次,較2014年增加3%。

而迄今為止,全國有43個城市的建設規劃獲得批覆,規劃總里程約8600公里。

在投資方面,投資建設快速增長。近期,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包頭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2年)》《洛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0年)》。

2015年底,全國37個城市在建項目159個,總規模約3800公里,共完成投資3683億元,較2014年增長34%。

從城市分布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投資之和佔總量的19%,一線城市仍是投資大戶;成都、南京、重慶、青島、杭州、長沙等城市增長迅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投資之和佔總量的43%。在運營方面,運營狀況總體良好。

根據國務院在2月印發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到2015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3300公里,比2010年的1400多了近2000公里。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是運營里程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

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11年至202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新增營業里程將達到6560公里,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累計營業里程將達到7395公里。2010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要開通250公里地鐵線路,從各城市的規劃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內,城市軌道交通將始終處於高速發展時期。

圖表:2011-2050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新增里程(單位:條,km)

前述「十三五」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還提出,要加強城市交通建設。完善優化超大、特大城市軌道交通網路,推進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成網。

此外,2013年《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發布,明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批准的規劃核准,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具體項目的核准權由國家發改委下放至省級投資主管部門,目前進一步下放後,除了初次申報的城市首輪建設規劃仍需由國務院審批,已實施首輪建設規劃的城市,其後續建設規劃的審批已下放到國家發改委會同住建部審批。

項目核准權的下放給地方發展軌道交通帶來不少便利之處,減少審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地方加快前期工作進度。同時也能進一步釋放市場的投資活力,能夠讓地方政府更好的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和條件來安排項目。隨著廈門、徐州、常州等傳統意義上的「中等規模」城市地鐵規劃獲批,也讓更多的二、三線城市看到了希望。

「十三五」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還提出要推進先進技術裝備自主化。提升高鐵、大功率電力機車、重載貨車、中低速磁懸浮軌道交通等裝備技術水平,著力研製和應用中國標準動車組譜系產品,研發市域(郊)鐵路列車,創新發展下一代高速列車,加快城市軌道交通裝備關鍵技術產業化。

中國31年城市地鐵發展歷程詳圖附後:

地鐵被譽為現代城市的大動脈,它不僅是一個國家國力和科技水平的實力展現,而且是解決大城市交通緊張狀況的最有效方式,目前我國各大城市都在積極加入地鐵「俱樂部」。

15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倫敦地鐵運行,人類進入了地下軌道出行元年。多年後的今天,地鐵作為疏導城市交通「大動脈」的「毛細血管」,憑藉其快速、準點、安全、便利、舒適等優勢,已經成為解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出行難的最主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00多座城市建成了地鐵,線路總長度超過了7000公里,其中中國的地鐵里程數就佔了2658公里,成為地鐵建設最完善的國家之一。

而分析我國地鐵產業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都離不開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從新世紀開始,國家首次把「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列入國民經濟「十五」計劃發展綱要,並作為拉動國民經濟,特別是大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加入「地鐵俱樂部」大力發展以地鐵為代表的城市公共交通,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地鐵發展歷程

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是為了解決當時倫敦的交通堵塞問題而建,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鐵路也只能用蒸汽機車,由於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國外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高峰期,10年內全世界共建設了約1,6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平均每年160公里。而我國地鐵建設事業起步較晚,總體來看,其發展經歷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起步階段(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籌備北京地鐵網路建設,1969年10月建成北京地鐵1號線,全長23.6公里,隨後建設天津地鐵(7.1公里,現已拆除重建)、哈爾濱人防隧道等工程。該階段地鐵建設以人防功能為指導思想。

(2)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我國僅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大城市規劃建設地鐵,該階段地鐵建設開始真正以城市交通為目的。

(3)調控階段(20世紀90年代),進入90年代後國內一批省會城市開始籌劃建設地鐵。由於項目多且造價高,1995年12月國務院發布國辦60號文,暫停了地鐵項目的審批,同時國家計委開始研究制定地鐵交通設備國產化政策。

(4)建設高峰期(1999年以後),國家的政策逐步鼓勵大中城市發展地鐵交通,該階段地鐵建設速度大大超過之前的30年。

更多城市將告別無地鐵歷史

「無地鐵,不城市。」 《小康》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全國有43個城市的建設規劃獲得批覆,規劃總里程約8600公里。一份「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總體情況」顯示,近幾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在規劃、建設、運營、投融資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快發展。

《小康》記者在國家發改委官網看到,近期,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包頭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2年)》《洛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0年)》。在投資方面,投資建設快速增長。2015年底,全國37個城市在建項目159個,總規模約3800公里,共完成投資3683億元,較2014年增長34%。

從城市分布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投資之和佔總量的19%,一線城市仍是投資大戶;成都、南京、重慶、青島、杭州、長沙等城市增長迅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投資之和佔總量的43%。在運營方面,運營狀況總體良好。截至目前,全國2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約3400公里(不含磁浮交通和現代有軌電車)。2015年共完成客運量約138億人次,較2014年增加3%。日均客流約3753萬人次,較2014年增加3%。

在投融資方面,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模式進行了多方嘗試和創新。除了北京市軌道交通4號線、深圳市軌道交通4號線及杭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外,長沙、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福州、南昌等多個城市的多條軌道交通線路也正在或準備採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軌道交通的建設和運營。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說,即使目前運行、在建和批准規劃的軌道交通線路全部投運,也僅為歐盟一些人口密度較大城市群的50%左右,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當前城市居民尚未完全形成依賴小汽車出行的習慣之前,應不失時機,大力發展軌道交通,促進公共交通發展,加快居民綠色出行習慣的形成。」仇保興表示。

「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建設軌道交通。」北京交通大學城市軌道交通系主任毛保華認為,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這個過程中必然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勢必帶來中心城市交通資源緊缺,而解決地面交通的最好辦法是修建軌道交通。

審批權下放釋放投資活力

2013年《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發布,明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批准的規劃核准。隨著這一文件的下發,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具體項目的核准權由國家發改委下放至省級投資主管部門,也就是說單條線路的工程可行性報告只要通過所在的省級發改委核准就行。不過,城市每一輪的軌道交通規劃仍需要通過國務院批准。此次進一步下放後,除了初次申報的城市首輪建設規劃仍需由國務院審批,已實施首輪建設規劃的城市,其後續建設規劃的審批已下放到國家發改委會同住建部審批。

業內人士表示,項目核准權的下放,可以給地方發展軌道交通帶來不少便利之處,減少審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地方加快前期工作進度。同時也能進一步釋放市場的投資活力,能夠讓地方政府更好的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和條件來安排項目。這一系列支持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舉措對地方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廈門、徐州、常州等傳統意義上的「中等規模」城市地鐵規劃獲批,也讓更多的二、三線城市看到了希望。

地方對下放軌道交通項目審批權期待已久。城市軌道交通有望再度成為地方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的發力點。令人擔心的是,如果規劃實施中監管措施不能同步到位,在地方的投資衝動下,容易出現未批先建、集中開工以及建設方案隨意調整等違規行為。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司長黃民表示,對城市軌道交通審批權下放,應該在規劃中加強約束,建設中加強監管,事後還要做好相關調控工作。「未來會逐步建立全國軌道交通投資項目資料庫,動態監測項目審批和建設情況。」

軌道裝備製造迎來新發展

城市軌道交通的大發展,勢必會給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近年來,隨著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有「地鐵搖籃」之稱的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城軌車輛技術實力不斷提升。他們曾經研製生產了國內第一批不鏽鋼輕軌車——天津輕軌車,國內第一批鋁合金輕軌車——武漢輕軌車,國內第一批70%低地板輕軌車——長春輕軌車,國內第一批不塗裝不鏽鋼地鐵車。

這些產品的多項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城軌客車製造水平已名揚海外。近幾個月,深圳、上海和成都等多個城市啟動地鐵車輛招標,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紛紛參與投標,地方地鐵車輛招標進入密集期。

海外市場方面,因國外地鐵普遍老舊,及中國軌交車輛具有明顯的技術和價格優勢,中國的地鐵和機車等產品海外訂單在國際上愈發受青睞。2014年10月,原中國北車以5.67億美元中標美國波士頓紅線和橙線地鐵,共284輛地鐵車輛。這是中國軌道交通整車裝備進入美國的第一單,中國地鐵藉此項目進入美國市場,到2017年的4月,這筆訂單的合作方美國馬薩諸塞州捷運署(MBTA)向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車)又增購了134輛新地鐵列車,據悉這次增購總價接近2.7億美元,由此有媒體評價現階段中國地鐵製造技術的對美輸出,預示著中美共促軌道交通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

除此之外,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深圳地鐵集團積極踐行「走出去」戰略,2014年12月2日,與衣索比亞鐵路公司簽署輕軌運營維護管理服務合同,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走出國門對外輸出運營管理技術和服務的軌道交通運營公司。

香港經驗值得借鑒

中國地鐵發展史上香港地鐵產業的發展備受矚目,香港地鐵成功的運營模式和管理,已走出香港進入內地、邁向世界。目前,港鐵掌管著中國內地4條鐵路線,包括北京地鐵4號線和14號線、深圳地鐵4號線(龍華線)及杭州地鐵1號線。其在2011年、2013年投得的兩個物業發展項目,幫助內地城市再次認識了「鐵路加物業」的運營模式。

全年載客量19億人次、10條線路87個重鐵車站、鐵路網總長220餘公里、年利潤116億元(港元,下同),從數字看港鐵,處處驕人成果。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說,港鐵已在39個車站上蓋發展綜合物業項目,共同負責管理10萬餘套住宅單位、200多萬平方米的寫字樓和商場。

對乘客而言,「鐵路加物業」已超越商業模式,成為一種服務模式。乘客出站後,可以直接利用地下通道到達商場或寫字樓,免去了在路面風吹日晒的煩惱,也可省去等待紅綠燈的時間。

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自豪地表示,多年來,港鐵一直憑藉此種運營模式發展鐵路項目。不同於其它多數地區地鐵虧損、靠政府「救濟」的狀況,港鐵年年盈利,更沒有動用一分「公帑」,「在鐵路沿線取得土地、物業發展權,令我們有充足的資金興建新的鐵路項目。」

如此承諾,港鐵也確實做到了堅守。在已發表的2016年施政報告中特別提到,港鐵正在建設中的4條新線路將於未來3年內陸續完工,屆時將擴展港鐵網路至270餘公里,覆蓋全港七成多人口。

關於我國地鐵產業的前景,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城市化進度的加快,軌道交通的市場化改革也將不斷深入,投資主體與中支渠道都將逐步實現多元化。可以預期的是,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各大城市都將擁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線網,未來地鐵交通工程將與其他大型建築物,地下自然的延伸發展等相結合,將會更加註重立體開發,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的多功能性,健全四通八達的地下城,形成地下交通,地下商業地下疏散幹道的有機融合。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將導致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軌道交通規劃建設以及運營手續的相關人才設備和設施等資源供給出現緊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說哭四千小學生的「教育家」,奇葩言論不輸丁璇吶
對AI的研究和利用,國象領先中象一個車
《反家暴法》能不能防住家暴?
柯潔事件後聶衛平發聲被歪曲原意 斥責媒體添油加醋
年度大囧!崔永元不識微博CEO,稱他是新來的

TAG:觀察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外國人鏡頭下的中國052D,美國拍出科幻范,俄羅斯拍出立體感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1980年代中國生活的寫照
外國攝影師眼中30年前的中國食物
外國人拍到中國三十年的生活,感嘆中國的發展速度
首次公開!外國攝影師拍下150年前中國人的生活,令外媒驚嘆
又一樣中國美食火到國外了!中國賣10元一盤,外國年掙400萬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1980年代的中國百姓生活
100年前後的長城對比照 外國人研究中國又有新發現
走,到泰國工作去!打破40年僵局,泰國擬開放10大行業外國人就業
一位外國遊客拍攝的,9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
這外國人在中國待了20年娶了中國妻子,在華買大量明清傢具帶出國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中國真實老照片
外國網友討論中國實力水平,稱20年將反超美國,還划出年份
一個外國人眼中100多年前的中國!
外國人問:到2049年,中國能否實現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
外國打撈神秘古老沉船,結果發現了800年前的「中國製造」
2018年在華外國手游排行出爐 爐石傳說成為最吸金的國外遊戲
1850年的中國老照片:外國旅行者拍攝,應該是最早一批中國影像
一件在中國土了30年的老國貨,卻被外國人當成了寶
攝影盤點:1920年,外國人搞出的古怪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