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吃什麼」會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世紀難題?

為何「吃什麼」會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世紀難題?

專 欄

生涯小廚大曾

/ 欄目策劃 /

- - - -

壹心理主筆團

/ 聯合作者 /

- - - -

大曾 一個被心理學吸引而改行的廚子

四毛 一個無辣不歡的心理學吃貨

「成天加班,疲憊不堪的人,失戀痛哭的人,夢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卻日常樂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壓得透不過氣的人,因上司蠻不講理滿腹牢騷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歡欣雀躍的人——讓大家吃飽喝足、心滿意足,滿面笑容回家的治癒天堂。」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

You are what you eat.

從大學開始,我就一直被「吃什麼」困擾,直到現在成為上班族,每天問的最多和被問最多的問題就是「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夜宵吃什麼」........

「吃什麼」儼然成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世紀難題。

《孤獨的美食家》里說,上帝讓人必須吃飯才能生存。因此他用食慾促使人們開飯,並用吃飯帶來的快樂作為給人類的獎賞。

食物的目的不僅是好吃,它融入了生活的血脈,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將你的味蕾和情感連接起來。

每一種食物,都包含一種情感。

- 01 -

多少人是一個人吃飯的?

——獨自吃飯背後的心理狀態

現在年輕人所遇到的環境適應問題在一日三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剛來北京時,我這樣的北漂一族和土生土長的北京土著平時沒有差異,遇到晚上加班,差異馬上就顯露出來了。

家就在北京的同事會用電話跟家人打個招呼,「你們先吃,給我留點剩飯!」

你不知道那時我多羨慕他能吃到「剩飯」。

我這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沒電話可打,一般會點個外賣,或是等下班之後在家門口的小店開瓶啤酒,點一把烤串,算是一种放松和安慰……

有時,這種通過一個人吃飯來實現的放鬆和安慰,只能稱作「自我安撫」(self-stroking;Eric Berne,1955)。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時間結構(structure-hunger;Eric Berne,1955),把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定義為「退縮」的狀態。人在這種狀態或關係模式之下,只能給予自己少量的安撫。

而且一旦當一個人習慣處在「退縮」這種時間結構上時,他在扮演各個角色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滑落進這種狀態中——

比如作為學生,喜歡在宿舍里一個人打遊戲;

作為職業人,習慣在團隊當中一個人思考和工作;

作為家庭的一員,習慣在家裡待在自己的房間里讀書、聽音樂、看電影……

(大曾的私房菜)

- 02 -

「跟誰一起吃飯才香?」

——中國家庭飯桌上的心理支持

當年「X當勞」一句「媽媽的味道」引發了很多人熱烈回應,後來也有「外婆家」這樣模仿「家」的味道的餐廳.......

這樣的餐廳儘可能逼真的模仿家裡菜肴的口感和味道,但無法複製和給予的是那種只有家裡才能有的歸屬感。

比如,我老婆做菜很爛,我在到處找好吃的東西時,不知不覺地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美食評論家。不過吃過那麼多美食後,到頭來,還是覺得老婆做的那些「難吃」的菜最美味。

回想起上學讀書時每天都要上晚自習,中午和晚上都在爺爺奶奶家吃飯,六年里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菜花、土豆和茄子這些菜,主食是奶奶自己蒸的饅頭。現在,身邊各種蔬菜、禽類、肉類、水產應有盡有,卻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了。

為什麼家人做的飯就是不一樣?

從內心層面來講,家人為我們做飯時,他們處在「照顧型父母」的內心狀態,而我們則是享受的一種不計報酬的關懷和溫暖。

在餐廳里,做飯(售餐)的人則跟我們處在一種等價交換的心理狀態之下,所以感覺會完全不同。

除非是你大半夜的一邊生病流著鼻涕一邊吃飯,老闆看到之後專門跑到後廚煮一碗薑湯端給你,就像《深夜食堂》里一樣。那時,給你薑湯的老闆扮演的是家人所扮演的就是「照顧型父母」,這種關懷是你花再多錢也難以買到的。

所以,你才覺得,深夜的那碗普通的「薑湯」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湯。

- 03 -

為什麼你每天都在糾結要去吃什麼?

——年輕人的「吃飯選擇困難症」

為什麼年輕人會糾結吃什麼呢?原因很簡單。

(1)決策權被無可奈何的「甩」到了我們自己身上。

在家時我們吃著父母做的飯,不需要做出「吃什麼」的決策。

當我們離開家後,面對新的環境會有非常明顯的不適應感,地域、飲食習慣、生活需要時間來適應,一下子也不知道「吃什麼」好了。

相比之下,那些可以回家吃飯,或者家人給帶飯的人,則是被「剝奪」了這一決策的權力。

(大曾的私房菜)

(2)我們熱衷於追求食物的味道和「深度」了。

這個盛產吃貨的時代,網上出現了大量以「吃」為主題的貼吧、論壇、主頁,吃貨們沉迷美食,想方設法的吃,絞盡腦汁的吃,不僅可以舒緩壓力,還能提高生活質量。

如果食物很匱乏,沒有任何的選擇權,自然就不用糾結「吃什麼」的問題。一旦食物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對於本來就有點「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簡直要糾結死了。

除了味道,我們也開始追求食物的深度了。

世界各地的名廚吃過壽司之神的二郎壽司後,都會驚嘆這麼簡單的東西,味道怎會如此有深度?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極簡的純粹」。

食物傳達了什麼理念,背後有什麼故事,用什麼材料,工藝,調料,有怎樣的情懷........對有些人來說非常重要。

「吃」不再是一種本能的生理行為,而是一種生活品位的象徵,甚至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質。

(3)「瘦文化」下的「體象焦慮」。

一個人對自己的體象持消極態度,認為自己的身體難以令自己滿意或不符合社會審美時,就可能會產生體象焦慮。比如「胖」。

對瘦的極致追求直接導致了個體的減肥行為。大部分的厭食症患者起初只是想減肥,他們會給自己定下減肥目標。從那一刻開始,吃飯變成了一連串數字。厭食越來越嚴重,最終有可能演變成「進食障礙」

有些「進食障礙」的人不是糾結「吃什麼」,而是糾結「到底吃不吃」,覺得自己像一個怪物,「好像腦袋裡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勸你吃,一個則說別吃。」

1996年的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進食障礙流行病調查顯示,減肥是進食障礙發病機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大約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大約7%到12%是極端節食者。

- 04 -

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誰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的這種孤獨行為,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吃,絕對不是一件隨便的事。

一天順利的工作後,一頓飯決定著你的快樂能不能錦上添花,一天的碰壁與暗淡後,一頓飯可能是你能抓住的最可控的安慰。

在過往的研究中發現,飲食和人的情緒、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某些時刻,你想吃某種食物,絕非偶然。你對每一種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種特定的意義。

吃巧克力、蛋糕等甜品,渴望安慰和平靜;

吃酸奶等乳製品,渴望可以緩解抗憂鬱的情緒;

零食,當人在壓力大或快速思考時,是最想吃零食的時候,這時渴望能緩解壓力、憤怒和焦慮;

吃糖果,渴望快樂,填補空虛;

想吃辣,辣其實是一種痛覺,可以產生刺激和驅動的力量......

有人認為,食物有改變心情或能量的特性,可以使情緒暫時恢復平衡狀態。每一種食物,可能對應了當下不同的情緒需求。

當你感覺非吃不可時,這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想要擺脫空虛、壓力、憤怒.............等負面情緒。而你的身體自動對特定食物產生食慾,會協助你用那些食物帶來的能量轉化平衡你的情緒。

通過了解為什麼會對某一樣食物產生渴望,也許能了解自己和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也可以幫助人擺脫被食物綁架困境,活出更健康、自在的人生。

所以,吃什麼,和誰吃,怎麼吃,是最重要的事情。

- 05 -

如何才能不再為「吃什麼」煩惱?

(1)「一人食」:一個人吃飯,是自由的最高級。

當你糾結於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其實你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滿意的,但是一時間又沒想到。

這時,不要著急。先不要思考,就像五郎一樣,感受一下,認真地問自己:

再認真地考慮:

吃飯的店的氛圍很重要。正如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里說的:「我們把不便透露給親密人的憂愁,交付給陌生人,然後在毫無交際的人生里,尋求一種安撫和認同。」

好的餐廳就像是人生中的驛站一樣,有邂逅、有隔閡、有重逢、有分別,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來,有人走,一幕幕不斷上演。

人們匆匆路過,帶著各自的悲喜,短暫停留,然後各自上路。只有回憶,是參與過彼此生命的證據。

看一個人如何吃飯,就知道他如何看待孤獨,看待生活。

「孤獨的」五郎總是一個人去吃飯, 和我們很多人一樣。但五郎的孤獨則是一種樂趣,有人陪都不要。

彷彿在說,「對不起,我唯一想要的伴侶是食物。」

在日本,一個人吃飯稱為 " 一人食 ",把孤獨演化為一種審美、一種情趣、一種儀式。他尊重自己,每一頓飯都認真地吃,認真地生活,易驚喜,易知足,就是最高的自愈了。

「我擁有屬於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 , 一個屬於我一個人的小小世界。」

而一個人吃飯,就是自由的最高級。

(2)對著鏡子吃東西會感覺更香。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員中田龍三郎(心理學)等人日前匯總的實驗結果顯示,即使是一個人吃飯,如果邊吃邊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會比沒有鏡子時感覺味道更好。

中田認為其原因或許並非是味覺或情緒的變化,而在於「創造出模擬與他人『共同進餐』的環境,從而刺激味蕾感到更好吃」。

(3)找到最佳的決策人。

對於那些單身一族,或者步入婚姻仍然糾結的夫妻,之所以糾結「吃什麼」,就是因為期待有人能擔負起這個決策者的角色,但是身邊的所有人也都抱有這個期待!

「你想吃什麼?」

「你想吃什麼?」

「我問你你想吃什麼。」

「我不知道,你想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如此循環反覆.............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甚至是多個人,都處在一種思考吃什麼,但是又沒誰能最終拍板的情況。

怎樣不會過多糾結呢?

找到最佳的決策人。

無論是二人世界還是三口之家,只要其中有一個人開始擔負起「照顧型父母」的角色,就不用去糾結選擇了。

同事之間有一個特別有威信或懂得吃的人主動提出了去吃什麼,自然也就打破多人一起議而不定的僵局了。

在一種環境里,找一個最能做出決策,一個會吃、愛吃的人來擔當這個角色,「吃什麼」就不是問題了。

(4)自己下廚房

小時候我們去廚房湊熱鬧,大人會說:「小孩子來廚房幹什麼?去寫作業去!」但是當我們長大之後,或許爸媽可以找一個時間,認真的把圍裙交到我們手裡,然後說:

「你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下廚房了!」

父母不能照顧我們一輩子,我們也要學會慢慢從依賴過度到獨立自主的狀態,這種獨立,包含著多重的意義,除了通過工作實現經濟上的獨立,通過結婚生子實現門戶上的獨立,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通過下廚房,實現「飲食」上的獨立……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人吃飯,就勇敢去當那個決策人,如果你決策不了,就勇敢的下廚房吧。

(圖片源自:豆瓣電影)

You are what you eat.

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主題,反映的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吃,是現代人能享受的最高治癒。一頓美食,足以支撐我們懸而未決的人生。

因此,我們將開設【美食與心理】欄目,和你們一起探索食物和人內心的美好關係,飲食習慣對人心理的影響。

每期欄目,跟你分享美食和人生。一桌好飯,一個人,一段故事,一種人生。

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心」吃飯,開心生活。

【美食與心理專欄,你希望看到什麼內容呢?】

最後

好好吃飯,是一種生活方式。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從此,好好吃飯吧。

所以,你今天吃什麼?

開始你的第一堂心理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TAG:心理公開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瓶葯,為什麼會成為美國人哄搶的「神葯」?
不要告訴英國人, 這裡可能遲早會成為中國的一個省…啥路數?
「5年後,我們會成為怎樣的大人呢?」
不要告訴英國人,這裡可能遲早會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急著成為人生贏家?
沒有國籍但一直心向中國:這群人等待了一百多年終於成為了中國人
為什麼很多人會成為敏感肌?
外國人問:為何印度取代了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貧窮國家?
多少人看了這部動漫都想成為英雄!
世界主要的幾個大都市,哪個會成為百年後的世界中心?
17歲的我們,妄想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任何人
10年以後,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20年以後,會有哪些國家成為超級大國呢?答案令人難以置信
在你的童年裡,你最想成為哪個動漫人物?
火了 20 年,她緣何成為一代人心中不可撼動的「萌王」?
難道我們不忙點什麼就會成為這個世界的棄兒?
於曉光火了,他會成為第一個改變韓國婚姻觀的中國人嗎?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大統一的國家,而歐洲卻是分裂成許多小國?
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會成為超級大國嗎?答案讓中國人難以接受
這是為什麼?印度在這項上超越了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