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族宗教信仰的力量

民族宗教信仰的力量




位於吉林的烏拉街,是滿族人聚集地。這裡曾是女真人建立的烏拉國首都所在地,在大清時候,設打牲烏拉在這裡,當時人口就達到六、七萬人,可見是當時是非常繁華的重鎮。

烏拉街享負盛名的有「八廟四祠一街八大胡同」。

八大廟這些建築,在文革期間,幾乎全部被毀。只有其中的財神廟還剩有幾間,這有什麼來歷嗎?




這是烏拉部故城遊覽區中展示牌上畫的原烏拉街的財神廟。

我們以前文章介紹過滿洲的財神廟與中原的財神廟來源不同,滿洲的財神廟最早是來源於滿洲人到深山裡採集人蔘,而在山裡建的簡單山參廟,後來才逐步發展為財神廟。

烏拉街的財神廟建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位於外羅城南門外,前幾天小編去烏拉街現場進行考察,位置在烏拉街大清時期最繁華的商業街尚義街北邊。

烏拉街財神廟原有正殿3間,東西廊房各5間,山門3間。現正殿和山門在文革期間均已拆除,僅剩兩廊改為民房。

烏拉街財神廟之所以還剩兩間未拆,是因為這裡一直住這出家人。當然文革期間已經讓還俗,但還俗的人也需要居住呀,這樣因為一直有人住,所以才免造被拆毀的命運。







這是財神廟原大殿的位置已經另建有民居。







當地的族胞帶我們繞到後院,山牆上還寫著巨大的佛字。
















進入後院,雖看似很普通低矮的民居,但院落里卻有幾個佛龕,提示我們已經進入佛教之地。










其中一間黑暗的屋中設著簡單的佛堂。







在設佛堂屋旁邊的一間,就住這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一位尼姑。落實宗教政策後,宗教局給她調配到其他廟宇,也許生活居住條件各方面會好些,但這位尼姑,卻堅持這一種信仰,不肯離開這片滿族人的故土。




我很好奇這位尼姑靠什麼生活,詢問有關部門是否給她生活費。她說沒有。她指指院落,她在院落一片地上種了一些蔬菜。她就是靠自給自足生活。據她自己說,一天就是中午吃一頓簡單的齋飯。問她會不會餓,她說這樣簡單的生活已經習慣。

當然最近終於等到好消息,烏拉街要復建,其中也要復建歷史上的烏拉街八大廟,自然包括這座財神廟。這位尼姑堅持的信仰,終於將迎來一個好的結果。

我深深地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在支撐這位瘦小的身軀。

我想,我們的民族,要向未來發展,也需要一種信仰來給予我們力量。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滿族特色小吃 「薩其瑪」的真正來源
真正的了解歷史的泰州人和蘇州人為何反感明朝而喜歡清朝?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傳承「雷鋒信仰」 托舉「民族力量」
維護祖國統一的強大動力是民族凝聚力!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趙小兵: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關乎民眾福祉,需要各界的更多支持
【簡易國學】中華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動力
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瑤族宗教與道教的融合
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
藏傳佛教的威力,居然改變了蒙古人的民族性格
漢字的生命力來自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兩會代表委員聚焦文化自信:構築文化自信堅實基礎 凝聚民族復興精神力量
政治捲入抑或社會分化:民粹民族主義影響民族團結的路徑
草原民族的生命力
文化興與民族強
因宗教信仰而愛狗的民族: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
知識武裝信仰的猶太民族
中華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服飾
黃河大合唱:振奮民族精神的不朽力作
金庸武俠文學作品中的民族觀念
熱點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競爭
真武信仰,是道教對民族文化真精神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