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北京到南京看端午龍舟賽,古人要走兩個月!

從北京到南京看端午龍舟賽,古人要走兩個月!

身在北京,想在端午假期到南京看龍舟賽

簡單!

買張高鐵票,只要4個多小時就到了

不過,這出門旅行的事要是放在古代

惡劣天氣、衣食住行……種種難題就迎面而來了

那麼,古人該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呢?

根據歷代史料、遊記、詩文匯總

我們虛擬了一位明朝人物楊二郎

講講他從北京到南京看端午龍舟賽的故事

看古人怎樣旅行

整行裝有備無患

三月的癸酉日,初三。這是明代北京城再平常不過的一天。但對於居住在這座城市東南一隅的楊二郎來說,卻非同尋常——一次期盼已久的「南京端午龍舟游」啟程在即。明朝時,南京秦淮河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賽久負盛名,楊二郎早就渴望一睹百舸爭流的風采。

「把行李擔出來。」楊二郎向隨行的的一名小廝喚道。古人旅行甚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喜好遊歷的官員鄒迪光,在游蘇州諸山時,從者四五人。而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游太湖時,雇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僕從。

「來啦,公子。」只見小廝挑了沉甸甸一擔行李走到了外院。為了解決一路上的衣食住行,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楊二郎的行李里都備了些什麼?

旅行怎麼穿?

古人旅行,尤其是長途旅行,動輒數月,天氣陰晴不定,薄厚衣物有備無患。此外,防雨的蓑衣、斗笠、便於行路的鞋子也必不可少。在西北一些風沙較大的地方,則需要準備斗篷與束口的衣褲。諸如《客商一覽迷醒》這類的商旅書籍,還提醒旅人根據穿衣打扮辨識他人性格身份,由此看來,出門在外穿著還必須得體恰當。

小廝肩頭扁擔的一端是一個衣篋,裡面裝了衣、泥鞋、雨衣、斗笠、被、枕、手巾、足巾、洗漱用具、剪刀、梳子、蠟燭。另一端的行箱里擺放著一些餅餌、茶葉、棋子、摺疊棋盤和中藥,比如:熟艾、大黃、芒硝、甘草、乾薑、蜀椒,按照《千金要方》、《醫說》等眾多醫書的說法,這些都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大多有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的作用。另外空了大半個箱子,是為裝載沿路購買的特產、書籍等。

楊二郎的行李委實不少,但卻十分必要。莫說唐代以前與旅遊相關的資源,比如旅店、餐飲等比較匱乏,即使在商品經濟發達,旅行成風的明代,除了城市和江南部分地區外,服務行業仍然稀缺,出門在外難免遭遇「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尷尬。即使有旅店投宿,水平也良莠不齊。有些設施、服務都十分簡陋,僅能提供棲身之處,不僅洗漱用具都需自備,飯食也要自己動手。明人於慎思游鑒山時,山中既無人家也無旅店,只得宿歇在池邊茅草藤樹下。明代文學大家袁中道在《桃園遊記》中,就記錄自己一次出遊桃園的尷尬,最後因「薪米漸不支」,而草草結束了旅行。

執「攻略」行遍天下

楊二郎是從通州碼頭出京的,事先雇好的船家早已候在那裡。明朝時,租賃交通工具出行十分普遍,不過那時不叫租賃,而曰「買舟」,其實指的就是租用船隻。買的,只是個使用權。

旅行怎麼『行』?

旅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行路文化。怎麼行安全,怎麼行舒適,怎麼行便捷,都是古人出行考慮的重點問題。乘車、坐船、騎馬、驢、騾、牛、駱駝,是常見的出行方式。

清代繪畫《撫遠大將軍西征圖卷》中出現的索道,則是山路旅行中的一種『捷徑』。(供圖/中國國家博物館)

楊二郎選擇坐船出行,也是反覆思慮後的結果。隋唐時開通的大運河,使南北交通情況得到了有力的改善。雖然水路交通有劣勢,比如容易受到水流方向、天氣氣候的影響,但比起乘坐馬車的顛簸,和翻山越嶺的危險,水路旅行還是愜意得多。以至於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唐代文學家李翱在《來南錄》中,完整記述了一次他在元和四年(809年)正月從洛陽出發,遠赴廣州的行程。從書中所載的路線看,李翱繞了一個大圈子——他並沒有選擇直線距離最為便捷的襄陽道,而是幾乎全程水路,繞道東南沿海地區,經揚州、杭州至洪州,最後抵達廣州的。

到明代,水路交通的便捷就更為突顯。經過歷代的擴修疏通,明代的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全程已經達到了近1794公里,成了南北交通的不二選擇。楊二郎此行的計劃路線就是走漕運,從北京通州一路往南,經天津、河北、山東,抵達南京應天府。

楊二郎從未到過南京,這一條路線是如何規划出來的?原來,當時已經有了很多成熟的「旅遊攻略」。這類書籍最早脫胎於遊記類文學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遊記類作品,自唐代起不僅描摹再現了各地名勝風景,還詳細記述了「遊蹤」,即旅遊路線。於是,它們對旅人有了參考指導的價值。甚至開始有人將各地旅遊勝地從古至今的遊記、旅遊詩集結成冊,比如都穆的《游名山記》、王世貞的《名山記廣編》。這些書籍不僅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台游草》之後,立刻「投袂而起」,擼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覽勝去了。

宿客棧賓至如歸

轉眼間,船已經在和合水驛(今北京通縣東南張家灣)靠岸。所謂「水驛」就是水路驛站。

驛站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商代,最初是為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提供途中食宿、更換馬匹的場所。後來也逐漸為過往官員和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商人使用,屬於官辦性質的「國營旅店」。並由最早僅提供休憩場所和食物原料的「自助型服務」,逐漸演變發展為設備齊全,人員各司其職的驛館。不過,像楊二郎這樣的平頭百姓,自然是沒有資格入住驛站的。所幸明代的民間私營旅店已經非常發達,對於普通的旅人是最理想的選擇。

旅行怎麼住?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宋代繪畫《清明上河圖》中的建築,叫做『腳店』,也是一種臨時歇腳的住宿形式。(供圖/QUANJING)

「旅店」這個辭彙的出現,以及實體的普及,均始於唐代。那麼更早的商旅行人是如何解決住宿問題的呢?

中國最早的「民間旅店」稱作「逆旅」,據說在堯的時代就已經產生。《晉書》中說「逆,迎也」,「旅,客也」,故迎客之地其實在當時已經具備了為來往商旅提供住宿方便的功能。在東漢時還出現過一種叫做「義舍」的「公益旅店」,室內懸掛「義米肉」,旅人經過這裡時,可以根據需要自取。除此之外,在《周禮》中還可見到多種住宿形式:「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館,侯館有積。」這些都可以說是旅店的前身。

楊二郎一行人泊船上岸,揀了個規模稍大的客店,踱將進去。但見紅塵滾滾、車馬紛紛,眾多旅人行商,安置好行裝車馬,挨三頂五地進店安歇。

旅行怎麼吃?

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右頁《清明上河圖》中招幌上寫有『正店』二字的,指的就是宋代酒類專賣制度下的官方直屬酒類『零售商店』。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除此之外,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的藥物也是居家旅行的必備物品。(供圖/TPG)

《清明上河圖》中招幌上寫有『正店』二字的,指的就是宋代酒類專賣制度下的官方直屬酒類『零售商店』。

就這樣,楊二郎一行,一路兼程,飽覽美景,一走就走了兩個多月。眼看就要到南京,卻遇到了暴雨。

楊二郎焦灼無奈的心情,正如明人高啟在《江上阻雨》中所寫:「客程三日不得去,夢逐野鷗飛過江」。再耽擱下去,怕即便到了南京,也錯過了端午佳節秦淮河的龍舟比賽。二郎算了算所帶的旅費,還綽綽有餘,於是決定就近租一輛「包趕程」,換走陸路。

所謂「包趕程」是一種專門高速行駛、運載旅客的車輛。據《清碑類鈔》的記述,這種車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里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故曰「包趕程」。

錯高峰另覓幽境

話說楊二郎和小廝坐上「包趕程」,兩三天的功夫便到了南京應天府。

秦淮河本就有「燈船甲天下」的美譽,這天正值端午佳節,就更是盛況空前,萬人空巷。南京城的男女填溢秦淮河房,競看燈船。河上小篷船數以百計,篷上皆掛滿羊角燈,船隻首尾相接,似火龍蜿蜒,光照天地。從聚寶門水關到通濟門水關,人聲鼎沸,喧鬧達旦。楊二郎看得興起,也想尋覓租賃遊船,卻因為供不應求,只能徘徊等待。明代詩人顧夢遊有「一葉扁舟價十千,但恨招呼不能致」一嘆,描繪的就是秦淮河旺季的情景。

旅行怎麼玩?

自唐朝起,伴隨著旅行活動的頻繁,人們對旅行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游,還要游得雅,游得巧。古琴、圍棋、紙墨筆硯,甚至還有歌姬,都變成了隨身攜帶的『游具』,與景緻相互應和,增加旅行的樂趣。下圖明代畫作《南都繁會圖》中,汴京城繁華的景象是當時城市商業發達的寫照,這為旅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障。

扎堆兒的「假日游」,在明代已經十分普遍。無論是每年的正月元旦、傳統節日,還是各種神仙誕辰、民俗慶典,都成了出遊的好時機。明末詩人張岱還將「揚州清明」與「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並稱為四大旅遊奇觀,點出了揚州、杭州、南京與蘇州四座城市的最佳旅行季節。不過旅遊時段的集中,也帶來了物價的上漲。比如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就在旅遊旺季感嘆道,一個僅可放置一床的客房,每天盥洗還需自理,每月卻收租金數千錢。而像楊二郎手執千錢而苦苦尋覓的遊船,在平時不過是「銀二分」左右的價格。

於是,開始有人有意識地「錯峰游」,尋找一些人跡罕至的景緻。清代士大夫施潤章,有一次來到湖州,詢問知縣當地山水之最,知縣首推碧岩,理由就是人跡罕至。清人呂星垣在《龍井遊記》中,甚至因為在杭州西湖鬧中取靜,尋得了一處幽謐景緻,而得意不已。

— 本文節選自《中華遺產》2013年08月—

撰文/斯東?繪畫/於繼東

責任編輯/楊思 圖片編輯/吳西羽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旅行那真是so easy

不過,出門在外,有些東西還是必須要帶的

你出門旅行必帶的物品是什麼呢?

精選內容 別錯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讓人混淆的丹霞、彩丘、風城、雅丹
想在中國看極光?難!
守望珠穆朗瑪
且把山水話,江柳共風煙
和田河,玉石之河

TAG:中國國家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五月的南京,是最恣意的南京!
天國悲歌:太平軍北伐之戰,兩萬人從南京打到天津
再見,南京西站!又一個屬於南京人的百年記憶消失了
下月起,7趟「復興號」將經徐州,去北京、上海、南京等七城!
那年遊記:南京南京
這座城市離南京只45公里,最想與南京合併,南京人常跑去洗澡!
春天,南京人在玄武湖遛彎
中國人凡是講究個東西南北,有了南京和北京,東京西京在哪裡
日本大將從南京帶回十壇土,為何在東京修起了一座菩薩像
南京砸下190億蓋樓,高度看齊上海,打造南京人的「陸家嘴」
「夏雲」國慶節即影:到南京路看人去
南京十大冷門景點,80%的老南京人都沒有全去過!
史上這個朝代曾設立五個首都,北京稱為南京,知道東京西京是哪嗎
南京大屠殺後,這個人挖走南京10壇泥土,在日本造了一座觀音像
中國有北京南京西京,為何「東京」卻在日本?網友:這是一個暗示
今天起,南京不再叫南京,她將擁有三個洋氣的名字…
本周末到2月底 南京梅花山將迎來全面盛花期
中國有北京和南京,日本有東京,那西京去哪兒了?
從南京到北京,一覺醒來,我給周冬雨頒了獎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