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本是同根生的茶

本是同根生的茶

作為茶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古代有太多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過往。但中華大地歷經了無數戰亂,朝代更迭不斷,文化曾幾度遭遇湮沒。當今的學者們在探究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文化現象時亦如霧裡看花,難辨真偽。例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是陸羽所著的《茶經?六之飲》章節中的一段記述,唐之後的每個愛茶之人皆耳熟能詳,並樂此不疲的世代相傳,如今還有很多人在描述茶飲起始於中國時頻頻引用該句。

陸羽烹茶圖

而神農氏發現茶的記載相傳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十毒,得茶而解之……」。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傳說神農氏是距今5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000多年的上古時期的農耕部落領袖。據考證,《神農本草經》的內容早先都是靠口口相傳而留存於世的,集結成書大約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也就是說,神農氏發現茶這一歷史被明確地記錄下來時,距這件事可能的發生時間已經有近2800~2900多年之久了。而近些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浙江田螺山古人類生活遺址中發現了人工種植茶樹的證據,這比神農氏最早發現茶的記錄早了上千年。嗚呼!茶之為飲,始於何時?真乃千古之謎!

陸羽茶經

《茶經》可謂是一本千古絕書!在它之前,幾乎沒有關於茶的文字專著。因此,後世之人慾說茶史,必引用其內容。《茶經》問世後,茶人、文人在編寫關於茶的著作時,幾乎再也沒有跳出《茶經》的大綱。都是在說茶之歷史、茶之製作、茶器、如何飲、如何品,如何藏等,只是不同時代因飲茶方式不同,其編寫的內容隨之略有不同而已。時至今日,市面上的大部分茶學研究書籍和文章也依舊是這樣的內容,其中不乏大肆摘抄和引用前書內容的現象。

也因此,今天談及「茶道」這一提法時,很多人自然就會聯想到,茶道與茶、茶文化一樣創於中國古代的某個時期。但要舉出絕對確鑿和切實的例證,卻又乏善可陳,難以具體,只得將茶道的意義廣義化,使得皆大歡喜。

陸羽《茶經》第一頁

然而身居國內的我們對茶的歷史認知和對茶文化的理解,實際上正在經歷一個返璞歸真,一切從零重新開始的過程。何以見得呢?只看近十幾年來中國國內流行的茶席流程和茶具樣式,先學台灣,再學日本便可知。比如說,早期品飲鐵觀音所用的公道杯、聞香杯即來自台灣,後來的仿汝窯茶具和各類仿古顏色釉茶具同樣如此;幾年前開始流行的所謂體現「茶藝、茶道美學」的「茶席」亦來自台灣茶藝;近些年流行的出現在茶桌上的錫質老杯托、銅建水、老鐵壺、老火缽則是來自日本的飲煎茶法。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來梳理一下日本的兩種茶道。日本煎茶道是區別於日本傳統「抹茶道」的飲茶法。二者同用蒸青綠茶,只是煎茶道為瀹(yuè)泡茶葉,抹茶道則是沖點茶粉。抹茶道源於中國唐代煎煮飲茶法和宋代點茶法,抹茶在中國於明代初期被泡飲散茶法所取代,而煎茶道學習的正是明朝泡飲葉茶的方法。台灣的茶藝本源於潮汕功夫茶,又借鑒了日本煎茶道,後經台灣茶人思考與總結才變成現在的樣子。而潮汕功夫茶沖泡的主要是潮州出產的單樅茶,如今在中國潮汕地區只有進了表演茶藝的茶館,才能看到其大概的樣子。民間雖然對單樅茶的消耗量依然極大,俗稱「茶米」,但已經很難見到「紅泥爐、薄鍋仔、烏欖炭、羽毛扇」了。大多被電水壺或液體燃料爐、瓷蓋碗、瓷茶盤等器具所取代了。

日本茶道

如今,中國大陸流行或正在形成的「茶藝」和「茶道」形式,基本上就是將上述各類飲茶法以或單獨或組合的形式呈現出來而已。

我們再說回「茶道」吧。愛國心切的茶人們把「中國茶道」常掛在嘴邊,然而中國悠久、漫長的茶文化發展史上卻鮮有「茶道」的字樣出現。唐代詩僧皎然曾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詩文中的「茶道」真的與我們今天說的茶道是一回事嗎?學界至今仍沒有定論。同樣的疑問也出現在明代張源的《茶錄》中:「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有意思的是,中華書局在編輯《中華生活經典》系列叢書中《大觀茶論(外二種)》時,編著者沈冬梅和李涓選錄了明代許次紓的《茶疏》,而捨棄了同時代張源的《茶錄》。原因是「《茶疏》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茶葉的瀹泡法的具體步驟和方法——而不像張源的《茶錄》多為原則性描述,極具可操作性……」。雖不可否認張源的《茶錄》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內容,但作者本身過於文學化的描述確實有失客觀和準確。而從其對內容所述可知,張源所謂「茶道」乃是對茶葉喝茶在飲用之前的制、存、泡的要求,與精神追求和文化方面關係不大。

抹茶

「茶道」的提法在日本出現的時間其實也不算早,在茶道之前日本將點茶的過程稱為「茶の湯」,可譯為「茶之湯」或「茶的湯」。在日語中,「湯」說的是熱水,「茶之湯」的意思是茶室的主人要用心地燒好一釜溫度適宜點茶的熱水,把茶點出好的口感和味道來招待客人,讓客人能感到身心的愉悅並感受到整個過程中的美。日本茶道具體的形成時間為日本戰國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國明朝嘉靖年間,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居士。在那個內戰頻發的時代,千利休以其卓越超群的美學和哲學思想,使茶在武家之間流行且廣為流傳,並深遠影響了日本的上下所有階層的文化生活。

我們今天所知的日本茶道主要有三個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都是在千利休的後人千宗旦之後分出的,其中最大流派里的千家已傳至第16代坐忘齋家元。幾百年來,世代為三千家製作茶道具的各個傳世家族中,有10支得到了千家流派的肯定,後被稱為「千家十職」。以著名的「樂燒」為例,從其家族初代家元長次郎為千利休製作了第一隻千利休本人設計的茶碗以來,至今也已傳承至第15代,時間跨越了430多年。

千利休居士

在千利休本人設計的「樂」茶碗出現以前,「唐物」的天目茶碗,即「建盞」為茶道中等級極高的茶具。目前,在日本被定為國寶的陶瓷器一共有14件,其中8件來自中國,5件原產自日本,1件來自韓國。其中,來自中國的8件瓷器分別是:3隻建窯曜變茶盞;1隻建窯油滴釉茶盞;1隻吉州窯剪紙花茶盞;其餘3件瓷器均是龍泉窯青瓷瓶。8件瓷器中有5件都是茶盞,其中4件是建盞,由此可見日本對於建窯茶盞的喜愛。

日本把古代來自中國的黑釉茶盞均稱作天目茶碗。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日本出土的12至13世紀瓷器中多為青瓷和白瓷,所謂的天目茶碗大多產自中國福建普通民窯,鮮有真正意義上的建盞。學者猜測,這是因為在宋代,建盞是比較昂貴且稀罕的瓷器,其價值遠高於青瓷和白瓷。所以日本的來使和商人難以獲得。而作為國寶的建盞均是中國明代時流入日本的。那時中國的主要飲茶方式已從沖點抹茶改為瀹泡散茶葉。茶盞在中國已非必需品,日本卻始終保留著抹茶的飲法,茶盞仍舊是日本人青睞的器物,這些高質量的建盞極有可能是明朝皇家送給日本朝貢者的回禮。

靜嘉堂所藏油滴撇口建盞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曜變天目茶碗 日本藤田美術館館藏

油滴盞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

與日本茶道傳承至今400多年的歷史相比,中國的茶文化似乎更加源遠悠長,有確切的記載按序傳承至今的卻少之又少。自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舉辦首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至今,中國茶文化界尚無明確的代表性人物和成體系的門派出現。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茶文化圈亂象叢生,各類教授以表演為主要形式的茶藝、茶道學校日益興起。還有些茶葉生產及貿易行業的從業者也隨意的自立門派,脫掉工服穿起一身仿古衣裝,搖身一變成了唐宋茶法的傳承人,自稱唐宋以來該門派的唯一傳人。更有甚者,在國內某些一、二線城市,很多茶行業門店借著「傳統文化熱」針對兒童開設茶藝班、茶道培訓班。讓中、小學生穿起制式雜亂、時代不明的「古裝」學起了依然是表演意味濃郁的所謂茶藝。暫且不論其內容、理論是否可靠,或教授者自身內涵功底是否真實,單單兒童飲茶是否健康這一問題,就應引起社會的重視。

曜變茶盞 日本靜嘉堂文庫博物館藏

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的茶學者和愛茶人士們當以可考的史實和出土實物研究為基礎,輕利益、重藝術,真實地好好發力,把一個有邏輯、有依據、有追求、有思想的茶藝或茶道展現給世人,並使之健康的流傳於世間,成為留給後人有價值、有標準的文化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越名貴喝著對健康越有利嗎?
受潮的白茶,晒晒還能喝嗎?
喝杯功夫茶,沒那麼複雜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本是同根生 功效各不同
本是同根生,一村住兩「孫」
本是同根生,姐姐一起走
同胞姊妹:楊絳與楊必,雖是同根生,然而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
「再創世紀」姐妹同劇,一是主角一是龍套,本是同根生奈何命不同
本是同根生,這些是中國五大姓氏家族,你是誰家的呢?
本是同根生,配伍使用增療效
本是同根生,為何韓國朝鮮經濟實力差距那麼大?
一個草原上的兩個英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國之亂
49期詩詞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重耳傳》申生和奚齊什麼關係?兩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雖是同根生,白茶春壽眉和秋壽眉,卻有這三種不同,別記混了!
原來曹植的那句「本是同根生」,不是指曹操,而是因為她
看圖識葯:茯苓&茯神:本是「同根生」,又有何區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榮耀仍是華為一部分
遼足和大連足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聯發科為難中興,華為卻雪中送炭
不是同根生,長像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