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考了十八年科舉終與兒子同時中舉,曾國藩還送來一個匾額

他考了十八年科舉終與兒子同時中舉,曾國藩還送來一個匾額

(圖)科舉考試

1

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所以不管哪個朝代,天下一平定,武將的地位就式微。同樣,在科舉考試中,武舉也沒有文舉那般受到重視,即使尚武的滿清政府也不例外。到了清朝中後期,社會已視武人為一介武夫,但好武的曾意誠不以為意,依然痴心不改,三年一次的武舉,從第一次參加開始就一直堅持了下來,一次也沒落下。到咸豐九年的這一次,他已是第六次參加武舉考試了。從青絲考到有了些白髮,他無怨無悔。這一次,與以往不同的是,他還帶了兒子來考。

兒子叫曾谷豐,天資聰穎,悟性很高,能觸類旁通,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比如射箭,雖不能百步穿楊,但也十發九中。谷豐最擅長的還是大刀,能掄一百二十斤的,舞得虎虎生風。這讓曾意誠很是激賞與欣慰。

曾意誠先前的落榜,第一次就因為「舞大刀」太大意了,未能過關,第二次則因為最後一項的「拿石礩子」沒有一次性完成。石礩子是專為考試而備的一長方型石塊,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拿石礩子」就是要求將石礩提至胸腹之間,再藉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

後面的幾次落榜多因第三場的文化課考試不是這裡出狀況就是那裡有問題。文化考試當時叫考文,也稱「內場」。內場考試對大多數武人來說,比外場考試更難應付,既要讀諸如《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兵書,又要讀《論語》、《孟子》等經書。考文一考策,是問答題,題目多選自兵書;二考「論」,「論」是寫議論文,論題多出自《四書》。考官出題很刁,冷僻,怪誕。

不過,這次「考文」卻比以往要容易很多,只是默寫《武經七書》中的一段話。曾意誠自我感覺挺好,考出來如釋重負,他想,這次應該是能夠得中的了。

清時的武舉考試第一場考射箭,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第二場。第二場考技勇,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第二項舞大刀,第三項是拿石礩子,即弓、刀、石,這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

曾意誠見兒子曾谷豐考出來顯得很興奮,其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都形於顏色了,曾意誠當然為之高興。

發榜的日子到了,報捷的差役準時上了門,全村人都知道了,中舉的是兒子,曾意誠心情複雜,既高興,又慚愧。高興的當然是兒子初試便輕輕鬆鬆一舉得中,慚愧的是自己前前後後考了十八年,仍然名落孫山。父不如子,師不如徒,他的老臉還真有些不知道往哪兒擱。

這次考試是最令自己滿意的,也是最有把握的,怎麼還落榜了呢?他悲哀地想,看來,是自己沒有中舉的命啊!

可面對前來祝賀的村人與遠道而來的親戚,他還得打點起精神,將心裡的苦澀強力地壓下去,滿面春風地去迎來送往。

把客人送走,他堆出來的歡笑立即又被混雜著喜悅的羞愧難受所取代。

已經是點燈時分了,星星已布在夜空。突然,外面又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這聲音漸行漸近,竟然又是到自己家門!原來還是報捷的,曾意誠一時感覺有些疑惑,等報喜者念出他的名字的時候,他才明白過來。

他也中舉了。終於中舉了!

父子倆在同一天接到捷報,立時轟動了周邊的四鄉八村,而父子同科,也成了曾氏家族自遷徙到球源曾家這一偏僻山村的一件屈指可數的盛事。

2

曾意誠在科舉上的屢屢失敗,曾被無數親朋同情著,卻也為他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

而感動鄉人的更有他的扶危濟困、正直公道。

靠著祖上的積累與辛勤勞動苦心經營,他富甲一方,卻絲毫不會為富不仁,每有窮困,他都不會坐視不理。

在村人眼裡,他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每天一大早,他都要登上距離村子最近的那座山頭上去。

原來,他不是去吹風,不是去觀景,而是看村子裡的裊裊炊煙。如果哪家的屋子沒冒煙了,他便要去這家探問。不冒煙,意味著這家可能揭不開鍋了。那時的農村,農人家裡斷炊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

他問明情況,會當即叫家人從自家搬來糧食,給些錢物,讓這家渡過難關。

在球源曾家,他家最富,為了應對災荒之年或兵荒馬亂的歲月,他與其他富戶約定,不賣出一斤稻米,這不是屯積居奇,而是要用來救急。倉里有糧,心裡不慌,所以無論是人禍,還是天災,曾家村民沒有一個人是餓死的。

有一年,曾家村鬧匪亂,全村人幫著他與有糧人家將家裡的存糧運到山上,山勢險峻,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有了充足的糧食,匪患也就不足為患。

因為與人為善,樂善好施,曾意誠父子在曾家村不僅人緣好,而且威望高,一言九鼎。鄰里之間鬧矛盾了,都會請他去評判裁決。一次,有一家人多勢大,五六兄弟衝到另一家去鬧事,仗著人多,有恃無恐。曾意誠聞訊,叫兒子曾谷豐前往,在他們正要大打出手的當口,曾谷豐兩腳就將四五個人掃倒,平息了事端。曾意誠隨即趕來,與兩家調和,並將被兒子打傷的人送到診所看病。因為曾谷豐手下留情,並未使大勁,所以受傷了也是輕傷。曾意誠的誠意,既讓受欺的一家很是感激,也讓強勢的一家很是服氣。

曾意誠對鄉里鄉親,只要知道誰家有困難,就會及時伸出援手。就是對外鄉人也是能幫則幫,即使是乞丐,他也不歧視,慷慨施捨。所以他在球源一帶口碑甚好。

(圖)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3

因為父子同科的武舉人實屬罕見,同宗的曾國藩知道後,與九江總鎮都督府協商,決定給予他們一定的榮譽以示鼓勵,於是「父子同科」的匾額,便掛在了曾府的門楣。

其實,曾國藩與曾意誠在兩年前就有過一段短暫交集。

咸豐七年三月,曾意誠萬萬沒想到,在京城做著兵部右侍郎的曾國藩會路過球源曾家,曾大人是因為父喪而丁憂回鄉。更讓他感覺幸運的是,曾大人還在他家住了一晚。

這天晚上,曾國藩了解到曾意誠參加武舉的屢試不第,卻又屢敗屢戰的情況,很是贊.賞。

由於自從洪秀全金田起義以來,太平軍聲勢日隆,也就在這晚,曾國藩建議曾意誠未雨綢繆,利用球源曾家崇山峻岭的有利地形,在山上修建牆垛與瞭望台,組建民團自衛武裝,以應對太平軍的萬一進犯。

送走曾大人,曾意誠發動群眾,帶頭捐獻出大部分家私,由於他一呼百應的影響力,很快,在蜿蜒綿亘的山嶺上修築起了工事。

果然,翼王石達開的太平軍打到球源,曾意誠、曾谷豐父子親冒矢石,帶領民團憑險據守,曾谷豐更是一刀在手,獨立山頭,猶張飛在長板坡上橫掃千軍的氣概。太平軍見勢退去。

由於父子同科,加之有曾國藩這層關係,曾意誠父子被委以重任,父子二人同擔鹽政方面的工作。

食鹽向來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量大。即使在大部分生產和生活資料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鹽卻不能自給自足,尤其是江西,當然也包括貴溪,必須從外界獲得。在中國古代社會,鹽鐵茶酒是少數幾項大宗交易商品,但這些商品多數時期都實行專賣,鹽是其中實行專賣時間最長,範圍最廣,造成經濟影響最大的品種。

貴溪人要獲得這一生活必需品,通常要翻山越嶺到福建去擔鹽。每個人每次挑百把斤的鹽,早上出門到半夜才歸,雖然挑鹽挑得肩膀痛了雙腳軟了、腫了、流血了,能順利回來還是好的情形,可怕的是有去無回,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可能是害了疾病無藥可救,也可能是被野獸吃了,更大的可能則是被強盜土匪害了性命。

為了保證貴溪等縣市的食鹽供應,保證挑鹽擔鹽者的人身與財產安全,政府體恤民情,命曾意誠、曾谷豐父子擔負起鹽業安全的責任。因為他們既武功高強,又公正無私。

曾氏父子二人不辭勞苦,鹽路運輸上的安全形勢有了根本的改觀。

由於父子二人各方面的卓越表現,曾意誠被賜名為曾光彩,曾谷豐被賜名為曾虎彪。

曾氏族譜後記里有一條族規讓人印象深刻:「要有愛國愛民之心;要為國為民作貢獻。」曾意誠父子不正是因為有愛國愛民之心,並為國為民作貢獻,才彪炳史冊,光彩千秋的嗎?

*作者:張獻黨,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樹未倒而猢猻散,一覺醒來,項羽身邊僅剩八百壯士,悲哀
梁山好漢中唯一有後代的人是誰?
《西遊記》中孫悟空最不堪回首的一件「糗事」
史上最牛狀元,竟然靠當著皇帝面打架取得了頭名狀元
她是《水滸》中的性感尤物,卻被殺父仇人蹂躪,最終

TAG:魚羊秘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戲子也考上舉人了?此皇帝說了4個字,誕生中國科舉史上兩次紀錄
一個考不上科舉的人,後來當了大官,殺了30多個中榜的官員
9歲兒童科舉考試遲到,考官讓他對下聯,對出來後被保舉第一名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連中六元」的只有這一位,卻被誅了九族
被我們罵了那麼久的科舉竟維護了我國千百年來的統一
千年科舉,最牛的是哪一年?
他9歲能文,15歲中舉,科舉考試還得了第一名,為何卻被貶為縣尉
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卻無人上榜,還漏掉了一個大名人
中國最後一次科舉,他本是狀元,因名字起得不好,慈禧降他為榜眼
科舉史上,這兩個人一個奉旨做浪子,一個是狀元卻最終客死他鄉
此人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在街頭看一本書,從此不再考科舉,去建立一個天國
科舉史上年齡最大的考生,103歲,皇帝換了三個,他還沒考上進士
中國最後一屆科舉,慈禧一看狀元名字,大罵:此人只能是榜眼!
清朝有個人幾次考科舉都沒中,最後寫了本書罵盡天下讀書人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一生8次科舉不中,瘋癲成病,殺妻入獄
歷史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第二名卻被慈禧欽點為狀元,他是何人?
千年科舉,其中一屆無可匹敵,主考官是千年大文豪
除中國外,還有兩個國家也長期實行科舉,而且時間長達近千年
他被曾國藩舉薦,救過左宗棠,憑關係拿到了科舉考題,卻名落孫山
慈禧堅持不廢科舉,此人考了三次沒考上,一怒大清半壁江山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