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月份《Immunity》雜誌研究亮點一覽

5月份《Immunity》雜誌研究亮點一覽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本期谷君為大家帶來的是《Immunity》雜誌5月份的文章精彩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類病毒顆粒幫助鑒定一類靶向HIV V1V2區域的中和性抗體

目前鑒定出的大部分HIV-1特異性病毒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性,導致誘導產生過程十分複雜。靶向HIV-1 膜蛋白V1V2區域的中和性抗體則具有較長的凸起環狀結構,使得它們能夠穿透HIV的糖基化保護層。然而,由於環狀結構的產生需要許多特殊化的重組事件,因此,尋找不依賴這種結合方式的中和性抗體成為了備選方案。如今,研究者們利用類病毒顆粒以及構象穩定的膜蛋白三聚體分作為B細胞的誘餌,成功地分離得到了一類靶向膜蛋白尖端的中和性抗體(N90-VRC38.01-11)。晶體結構表明該抗體與V1V2區域有特異性的結合,而這一結合不依賴於其凸起的環狀結構。這一研究提供了一種更加常見的HIV廣譜中和抗體的產生手段。

2. HIV C型膜蛋白在"Helix-to-Coil"區域的甘氨酸替換能夠提促進其結構的解析

目前我們對於HIV的膜蛋白(A/B/G)結構解析促進了許多中和性抗體的產生,然而,感染性HIV的主流亞型-C型膜蛋白的高解析度結構目前還沒有得到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是C型膜蛋白三聚體的結構十分不穩定。如今,研究者們通過將C型膜蛋白三聚體進行特定區域的甘氨酸殘基替換,能夠顯著提高其穩定性,並且得到了3.9埃的結構。這一發現能夠大大加快其特異性中和抗體的研發速率。

3. E-1d蛋白信號軸特異性調節淋巴細胞的屬性以及抑制胸腺天然淋巴細胞的發育

天然以及後天淋巴細胞的發育受到E蛋白以及其相互作用蛋白Id的共同調節,但這些因子是如何調節早期T細胞前體(ETP)以及天然淋巴細胞的的發育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者們利用多種遺傳學手段,證明了E2A與E2B能夠共同調控T細胞的命運,並且抑制ILC的轉錄活性。這一過程主要受到NOTCH信號以及TCR相關信號的調節。E2A與E2B共同作用於ETP以維持T細胞特異性的增強庫。綜上,作者認為E-Id信號傳遞軸決定著天然以及後天淋巴細胞的命運。

4. 小鼠cMoP的人源類似細胞亞群:一類向單核細胞定向分化的克隆前體細胞

單核細胞能夠在穩態或炎症反應過程中向巨噬細胞或樹突狀細胞轉化。從而促進宿主抵禦外界侵染的能力。此前小鼠水平的試驗表明CMoP(Common monocyte progenitor)能夠定向向單核細胞發生轉化,而如今研究者們在人類的臍帶血中鑒定出了一類常規的粒細胞-單核細胞前體(cGMPs),這類細胞能夠定向向單核細胞發生轉化,但不會像髓系細胞或淋巴細胞發生分化。總之,這一結果擴展了我們對目前人類髓系細胞分化通路的認知。

5. 小鼠單核細胞基因組水平的檢測發現Ly6C陰性細胞依賴C/EBPβ轉錄因子的表達

單核細胞是一類循環的,生存周期較短的單核類巨噬細胞群,主要由兩大亞群組成。Ly6C陽性的單核細胞具有分化上的柔性,能夠分化為組織特異性的巨噬細胞以及樹突狀細胞。鼠源的Ly6C陰性單核細胞在血管內皮"巡邏",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負責血管的支撐與修復。研究者們最近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的手段驗證了Ly6C陽性與Ly6C陰性的細胞亞群是能夠發生轉化的,本質上同源的細胞群體,而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異質化"的過渡態細胞群體。Ly6C陰性細胞群體的產生依賴於C/EBPβ轉錄因子的活化。具體地,C/EBPβ能夠與Nr4a1啟動子結合同時單核細胞存活因子的表達。

6. 桿細胞對於II型ILC的誘導以及寄生蟲感染的清除十分重要

幹細胞對於清除腸道線蟲感染十分重要,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尤其是感染早期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研究者們發現Spi-B缺陷型小鼠體內桿細胞的數量有明顯上升,進而促進線蟲的清除。這一現象伴隨著II型ILC的產生。在線蟲感染髮生之際,幹細胞能夠快速激活產生IL-33,而這一過程受到凋亡長表皮細胞分泌的ATP的誘導。此外,分泌IL-13的II型ILC的數量也有明顯升高。這些結構表明幹細胞對於誘導II型免疫反應十分關鍵,其分泌的IL-33對於II型ILC的誘導也有重要作用。

7. 干擾素lamda介導了第一階段的抗流感病毒免疫反應

干擾素lamda,也叫III型干擾素,它們具有相似的同源特性、表達特徵、信號通路以及抗病毒的功能。通過對小鼠流感病毒模型進行研究,研究者們發現干擾素lamda是抵抗流感病毒侵染的第一道防線,而且不會引發炎症反應。當感染加重之後,I型干擾素則加入戰場開始發揮作用。然而,I型干擾素則會帶來包括炎症反應在內的負面效應。中性粒細胞能夠受到I型以及III型干擾素的調節,但III型干擾素並不會引發炎症反應。相應的,缺失干擾素lamda的小鼠其I型干擾素的產生量有明顯提高,並有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干擾素lamda有可能是一種不會破壞機體穩態的抵抗流感病毒感染的有利武器。

相關會議推薦

參會和媒體合作 :

梅歡歡

徐親親

贊助和大會諮詢:

陳瓊

蘇雯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谷 的精彩文章:

2017年5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RNA時代:初級讀物
5月是世界肝炎意識月,盤點肝炎研究進展
2017年5月CRISPR/Cas亮點盤點
2017年5月26日Science期刊精華

TAG:生物谷 |

您可能感興趣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熱點研究
一文概覽2017年Facebook AI Research的計算機視覺研究進展
New Macbook 12inch with Retina 研究性報告
「消費者報告」New Macbook 12inch with Retina 研究性報告
兩篇Nature Genetics報道中國棉花變異基因組研究
RPA軟體之Automation Anywhere研究
一個UX案例研究—Foursquare
一個UX案例研究——Foursquare
Diabetes:新研究發現調節leptin表達的lncRNA
Cerveau Technologies, Inc.與日本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簽訂研究協議
SAFe案例研究:Standard Bank
Cambridge Analytica研究員回擊Facebook
Nature communications:體內活性氧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Science評論「抵制Nature子刊」事件:為什麼AI研究者熱愛arXiv與OpenReview?
研究人員發現SpectrePrime和MeltdownPrime新變種
基於 Unity/OpenAI Gym/PyTorch/TF 的深度強化學習研究框架
研究指 Google Assistant 表現甩開 Alexa 和 Siri
從 Vision 到 Language 再到 Action,萬字漫談三年跨域信息融合研究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最新研究揭示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Science評論「抵制Nature子刊」事件:AI研究者熱愛a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