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時誰被推為一代「文壇宗主」?並非李白杜甫

唐朝時誰被推為一代「文壇宗主」?並非李白杜甫

核心提示:張九齡的文壇宗主地位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與當時文人結交廣泛,多有提攜。……第二個方面是他對詩歌發展的貢獻。他屬於從初唐到盛唐詩風的過渡人物,他的詩作整體而言,承前啟後。

唐朝時誰被推為一代「文壇宗主」?並非李白杜甫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辛上邪,原題:《張九齡為什麼會被推為「文壇宗主」?》


文學史常有變故,有些人在此時被盛讚、被譽為翹楚,到了彼代便銷聲匿跡,比如張九齡。他經歷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啟下,樹儒家典範、創山水紀行詩之新格局,開李杜風氣,被推為一代文宗,如此偉業卻隨時間湮滅,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名句為人所重。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張家落籍曲江(今廣東韶關),隨著與當地人通婚,張家成為「土著姓」。在重視門籍的唐代,這樣的出身非常不利於他的發展,雖然才華出眾,但在與張說通籍後,他才得以逐漸步入「正途」。張九齡「七歲能文」,十三歲時,上書廣州刺史的王方慶,王方慶誇獎他「此子必能致遠」。張九齡又被稱作張曲江、曲江公、始興公、始興伯、張文獻公,他的傳世文集為《張曲江集》。


二十歲時,張九齡考過了鄉試,702年,又進士及第。因其才華出眾,受到負責考試的考功員外郎沈佺期的欣賞。703年,張說被流放欽州,路過韶州時被張九齡文章所打動,「燕公過嶺,一見文章,並深提拂,厚為禮敬」。707年,張九齡考取中宗的才堪經幫科,授以秘書省校書郎。712年,玄宗登基,開制科,張九齡考取道侔伊呂科,授以左拾遺。張九齡能兩次通過制科考試,足見其真才實學。

在近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以尚直守正、竭忠盡孝的「九齡風度」著稱,為時人敬仰,也為他帶來一次次波折。張九齡由於直諫宰相姚崇,勸其「遠諂躁,進純厚」,又指出地方吏治的不足而得罪姚崇,於716年秋稱病返家。回家後,他上書玄宗,請開鑿大庾嶺新路。朝廷下旨後,張九齡親自翻山越嶺去勘察,找出來最適宜的路徑、提出避險修路的主張,恰逢農閑,周圍的農民踴躍參與,道路按時修通。


718年春,張九齡應詔返回京城復職,上書勸玄宗重郊祀之禮而被受到玄宗賞識,被授以從七品上的左補闕。他善於考查人才,參與吏部選拔的評定,辦事公允,被提升為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720年四月,任命為專門負責評定官員勛績的司勛員外郎,次年被升為從五品下的散朝大夫。張說稱讚他為「後出詞人之冠」。


張說於721年9月出任宰相,722年,張九齡被轉為中書舍人內供奉。724年,47歲的張九齡受封曲江縣開國男,並進為中書舍人。張說可謂張九齡的伯樂、恩公,但張九齡對張說並非迎合諂媚,而仍是秉公辦事、直諫規勸。725年,玄宗封禪泰山,張說負責安排,他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提拔親信。張九齡在草擬詔書時,就發現了張說的這些不適當的舉動,對其勸告,但張說不屑於聽從,最終導致被彈劾。


隨著張說罷相,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外放冀州刺史。「九齡以母老在鄉,而河北道里遼遠,上疏固請換江南一州,望得數承母音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治所在今南昌)。俄轉桂州都督(治所在今桂林),仍充嶺南道按察使。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在任上時,張九齡處理了不少積壓的案件,無論訴訟大小,經他判決都令人信服。


729年,張說復拜相位,次年病逝。張說死後,玄宗任命張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733年,張九齡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常密有陳奏,多見納用。」本年,由於母親病逝,張九齡奔喪南歸。按照規矩,應守孝三年,但十二月,張九齡即被「奪哀」起複。被授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34年,任正三品中書令,兼修國史。735年被封為始興縣開國子,加金紫光祿大夫。玄宗說:「張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

從擔任中書令到被貶荊州,是張九齡仕途最輝煌、也是最艱險的一段。當陰險惡毒、毫無學識、善於諂媚的李林甫逐漸高升後,張九齡成了他的眼中釘。在朝政上,李林甫每每迎合玄宗,而張九齡耿言直諫,因此越來越不得玄宗歡心。737年,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被當朝暴打(也有一說為決殺),由於是張九齡推薦的周子諒,所以貶張九齡為荊州大都府長史。玄宗罷張九齡,重用李林甫是一個分水嶺。「此後,儘管開元年號還持續了五年,但作為一個政治概念,開元之治卻從這一年就已壽終正寢了。」


張九齡被逐出朝堂後,玄宗還是較為思念,經常以九齡風度來評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否?』」739年張九齡被封為曲江縣開國伯。740年,張九齡請假南歸掃墓,五月七日病薨於曲江私宅。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張九齡在相位時,主張殺了安祿山,玄宗不捨得。日後玄宗逃難四川時,常常痛哭流涕地懷念張九齡,作《怨仙曲》,「遣使韶州祭之」。德宗建中元年,追贈張九齡為司徒,評其為唐代開國以來上等宰臣。


張九齡的文壇宗主地位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與當時文人結交廣泛,多有提攜。如王昌齡在秘書省時曾是其屬下,他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在荊州時請孟浩然做幕賓。任中書令時,與裴耀卿往來密切。這些人也都是張九齡的詩友,有詩作往來。第二個方面是他對詩歌發展的貢獻。他屬於從初唐到盛唐詩風的過渡人物,他的詩作整體而言,承前啟後。張九齡開創了感懷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體。他的詩風一改沈宋詩歌的浮靡,充滿高古情懷,「直通淵明」,朝隱的心態對王維的影響深遠。胡震亨在《唐音癸簽》贊日:「唐初承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獨開清澹之派。盛唐繼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風神也;高適、岑參、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台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蘭台說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蔡襄的書法文壇領袖歐陽修、蘇軾推為宋朝第一,深得宋仁宗喜愛,但卻列宋四家末尾,這是為什麼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影響力在日本文壇遠超李白和杜甫?
一度傲視唐代文壇的上官婉兒,為何會被李隆基稱為妖淫?稱必殺之
王世貞:大明最牛文壇盟主
曹丕為何率眾人在文壇才子王粲墓前學驢叫?
李敖和柏楊,文壇兩大「噴子」為何失和?李敖為何追著柏楊罵?
朱元璋贊他是:開國文臣之首,文壇領袖宋濂,小楷直追趙孟頫
這個文壇奇人,讓王朔、陳丹青、莫言都推崇備至
唐朝文壇的那些好基友
冰心暗諷徐志摩被林徽因害死,引梁從誡不滿,怒剛「文壇祖母」
高曉松、梁文道、周華健最欽佩的文壇大神,他講的故事你愛聽嗎?
蓋棺定論:台灣文壇第一鬥士——李敖
談歐陽修:文體兩開花,是文壇上的儒宗,但卻是朝堂上的醉翁
為了撩李白,古代文壇大咖們都對他做了什麼?
文壇逸事:王士禎與宋犖相爭相重
李煜站在了北宋文壇之巔,又跪倒在北宋政治的膝下
渭南文壇 | 李亞強:也談洋槐花
安陽文壇掃瞄之四:王興舟散文中的想像、哲理與韻律
唐朝的文壇之光:談談詩人中的「聖」「佛」「鬼」「仙」
古代明星和粉絲:李白是第一腦殘粉?蘇東坡靠「吃播」火遍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