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作者┆王亞欣


來源┆湖北品牌網


幾年前,《武漢晨報》曾發起「海選經典武漢話」活動,「不服周」從300多句常用的武漢話中脫穎而出,當選「最經典武漢話」。此外,「搭白算數」、「尖板眼」、「撩撇」、「過早」等經典漢腔也榜上有名。

在語言「選秀」的風光背後,不為眾人所知的是,許多武漢方言學家誓死「保衛」武漢方言。武漢方言專家、年過九旬的朱建頌老先生痛心疾首:「出於對武漢方言的尊重與傳承,我們急需搶救一些正在消亡的老武漢話。」


一種文化常常在它漸行漸遠時,我們才想起要去保護它。當年的武漢方言很受推崇,語言學大師章太炎曾一度主張以武漢音為漢語的標準音。僅僅百年光陰,武漢話就面臨存本土都被邊緣化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武漢話的失落與守衛


記者見到李佳時,他正對自己4歲的寶寶喃喃細語道:「等哈過了旱,我們就克幼兒園。」這位80後的年輕爸爸稱,這是背著孩子媽和爺爺、奶奶,才能自在講兩句武漢話,平時在家還得憋著說彎管子普通話。


李佳說,自己和老婆都是祖輩就在漢口居住的正宗武漢伢,對武漢和武漢話都有很深的感情。但幼兒園的老師說,小朋友在幼兒園得說普通話,家長最好配合,不然孩子連話也不會說,容易有自卑心理。「在家裡憋著說普通話,常常會鬧出『我們把手洗一哈!』、『不要把抖抖(肚肚)涼著了』的笑話。」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年輕父母,發現有著同樣困惑的家長不在少數。「寶寶在幼兒園裡都說普通話,連說了一輩子武漢話的爺爺奶奶們,也憋著彎管子普通話跟寶寶說話,有時候聽起來真的很彆扭。如果小朋友都講普通話,武漢話失傳了么辦?」許多武漢家長對此很無奈。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武漢話除了在兒童中全面「失守」外,隨著普通話的大力推進,外來人口的增多,武漢的年輕人,也習慣在上班時相互說普通話。


「以前外地人到了大漢口,總要想方設法學幾句武漢話,生怕被當做鄉里人看了。而武漢人到了外地還是一口漢腔,說起話來底氣十足。」土生土長的武漢的士司機張師傅認為,與20年前比,武漢話變得「夾生」了。

除了這些直觀感受外,一項調查也顯現出了武漢話的尷尬。「大楚網」曾在2010年11月7日「你喜歡武漢話嗎?」的調查中,只有不到三成的網友稱「非常喜歡」,一半以上的網友選擇了「不太喜歡,吵架似的交談……」對於武漢話中存在逐漸失傳的現象,六成的網友表示「沒有發現」或是「習慣了」。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新移民缺乏對原生態武漢方言的認知,正宗漢腔漢調有了斷層現象。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當今50歲以下的武漢人對武漢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認讀障礙。


武漢話曾伴碼頭文化而興


從北京來漢做生意的鄭先生說,到了武漢,聽得最多的不是「您家好」(您好),也不是「吃了冒」(吃了嗎),而是一句「拐子」(哥哥)。談生意時,對方常會丟出一句話:「拐子說么辦,就么辦!」頗有一種跑碼頭的江湖義氣。


鄭先生說的這種江湖義氣,是武漢人性格中重要的一筆。「漢腔最早出現是因為有了漢水。」明代初期,漢水改道,漢口從漢陽分離出來,崛起為新興碼頭,吸引周邊地區的人們來此經商、定居,最早的漢腔是以漢陽話為基礎的。


由移民組成的漢口因商而興,經濟的輻射力讓周圍市縣的人不斷湧入漢口,聚居在漢正街一帶。早期武漢人的生活非常苦,只有靠勤扒苦做才能立足。「三天走不出大漢口」,透露的是無奈和煩躁。專家稱,「不服周」曾當選「最經典武漢話」,就是因為這句方言最能代表武漢人的性格:永遠「不服周」,永遠有自強不息、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性格自古以來就存在於楚人的血液之中,不曾改變。


除了生存境遇艱難外,武漢的另—個特色是依水而存。碼頭文化的痕迹在武漢很深,「占碼頭」、「搶碼頭」是生活所迫,武漢人最憎惡的是「抽跳」(過河拆橋之意)。「搭白算數」是武漢人典型的性格,在沒有契約,看重誠信和人品的年代,一句「搭白算數」就是一張金字招牌,答應的事就算是打腫臉充胖子也要做到。碼頭上培養出來的武漢人,生性豪爽,看重江湖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特別是武漢男人爭強鬥狠也是聲名遠播的。


碼頭文化也讓武漢人的語言極粗俗,芝麻大的事情言必稱「老子」,小屁孩也「什麼娘都敢罵」,愛家鄉的武漢人只能自我解嘲地說,武漢人罵人不是真的罵,最多只是語氣詞罷了。如此受人詬病的「漢罵」,成了江湖生存方式的一種,粗魯而真實。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武漢真正確立九省通衢的地位是在1957年長江大橋通車後。「那時起,三鎮才開始在地緣、水緣上肌理相連,真正融為一家,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口音的融合。」


武漢話的三鎮合流,讓這一時間段的武漢話顯得格外生動。「不服周」的武漢人,叫吃早飯為「過早」,見了熟人誇對方姑娘「靈醒」(好看),這是在「抬庄」(恭維),問他吃什麼,他只說「撩撇」(簡單)點,見到誰都可以「岔」一下,最怕就是「掉底子」(丟醜)。只用幾句方言,武漢人的性格便立即躍然紙上。


這時的武漢人說起話來也底氣十足,武漢話變成了一種身份的標誌。武漢周邊人來到大武漢,常常不是被長江大橋的氣魄嚇到了,而是對聽起來惡狠狠的武漢話犯了難,若不會說幾句武漢話,不但會被看不起,連買東西都無法砍價。武漢人用武漢話傳達著驕傲之感,只不過這份自信早已被淡忘在了熙熙攘攮的碼頭上。


文化式微令武漢話「找不到北」


夜幕降臨時,長沙人流連在滿是長沙話的演藝吧里,廣州人看粵語電視劇、聽粵語歌,東北人自然是邊看二人轉邊嘮嗑,而武漢人呢?卻沒有太多可消遣的本土文化。


按說武漢有「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霸氣,有「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文氣,有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高校數量,但這座資質上佳的城市,卻有著與她的歷史完全不相稱的文化影響力。武漢可以容納南來北往的人,可它的文化輸出能力卻顯得十分弱小。


漢腔的衰敗原因首要是源於武漢經濟實力的不濟。改革開放後,國家採用了非均衡發展的方式,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央重點發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傾力打造長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點建設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90年代末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又提出了振興東北,所有的政策都與武漢擦肩而過。


2004年,武漢終於等來了「中部崛起」的呼聲,可這時傳統意義上中部經濟紐帶已然解體:湖南融入大珠江三角洲,安徽與江蘇、上海頻繁接觸,江西加強和浙江、福建的經濟聯繫,只有湖北和河南顯得茫然無措。武漢只能以城市圈的姿態,依託區域資源的優勢打開局面。可實事是,在「1+8」的城市圈中,武漢一家獨大,難以形成帶動整個區域的生產鏈,武漢想要恢復東方芝加哥的榮耀還面臨很多艱難。


若說武漢話的衰落全是經濟因素,也不盡然。臨近的長沙,與武漢同處中部,可長沙話隨著芒果台的「超級女聲」、「天天向上」等節目如旋風般刮過神州。長沙顯然並不比武漢更具有經濟優勢,可湖南文化卻顯現出一種向心力。


作家胡發雲曾說,武漢像一個沒有坐標的城市。現代與原始在這裡融合,先進和落後在這裡交織,武漢成了一個大門緊閉、門檻已棄的初級開放城市,「城市病」和「鄉村病」儼然並存。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武漢市多少年來以「攤大餅」的方式發展,20世紀初時,60平方公里的武漢,人口不過百萬。現在的武漢市,是市管縣後的區劃膨脹,這讓武漢的新移民少有主人翁的意識。武漢內在的文化品格中又有太多的「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的草根品格。這種劣根性表現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欺生排外、恃勇抖狠。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佔了眼前的這點小便宜,最後吃了大虧。


更讓人無奈的是,碼頭文化給武漢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市井之氣,這裡既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外來文化浸染又不深,唯一留下的「搭白算數」似的豪情也被現代商業的契約精神代替了。


武漢漸漸對自身不自信了,當他們稱別人為「鄉里人」時,流露的是對自身的茫然。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川鄂就曾說過,武漢的市民文化對精英文化處於一種強大的淹沒和壓制狀態。最典型的的就是武漢大學,今天的武漢大學之於武漢市,和北京大學之於北京,南京大學之於南京相比,它的精神輻射力小得多。珞珈山在很多武漢市民心目當中,不代表精神生活,而僅僅是三月份的櫻花——個旅遊的地方。


如今,曾經的碼頭文化已經沒有了經濟依託,精英文化又沒有根植的±壤。當驕傲不再時,越來越多的武漢人主動或被迫講起了彎管子普通話。武漢話也如武漢城市的地位一樣「找不著北」了。


需要搶救的其實是「武漢精神」


武漢話的衰落已成為現實,武漢話又該何去何從呢?


有專家稱,借鑒南京方言「乖乖隆地咚」已被當地一家商標代理公司申請註冊為商標的成功案例,武漢也應該對「搭白算數」等一些流行廣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方言申請註冊商標來保護。經典的漢腔可以隨漢產精品進軍全國消費市場。


專家的動議更多的是從語言學的角度考慮,可武漢話的保護並不是靠詳盡的辭典就可以解決。武漢人不需要躺在博物館裡的漢腔,也害怕它成為被時代拋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憑藉強勢的文化,武漢話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護和推廣。

最早讓武漢人有所慰藉的是武漢一批方言作品的推出。2006年央視春節晚會上,武漢的方言小品《招聘》 一炮打響,被譽為「開南方小品登全國大雅的先河」。2010年的《五十塊錢》也收穫了春晚小品的三等獎。


而讓武漢話大放光彩的是廣播電影電視中的方言劇。湖北經視從《經視故事會》發展到《咵天》到《阿星笑長開講》;武漢電視台的《都市茶座》經營6年後,進行全新改版,一天推出一個故事,講述武漢市民的「酸甜苦竦都市情」。武漢教育電視台創辦《新聞故事會》,先是用武漢話演繹別人的故事,後來也用武漢話講述武漢人自己的故事。電影《漢口夏口》以用武漢人、說武漢話、演武漢事為創意,成為第59屆戛納電影節唯一獲獎的中國影片。文化特產讓人應接不暇,武漢人意識到,保衛武漢話已經迫在眉睫。

「武漢精神」的失落與尷尬:武漢話,是誰拋棄了你?



可魅力歸魅力,實力歸實力,除了將方言轉化力生產力外,要讓武漢話得以提煉和包裝,還要在武漢文化的精神內涵中下功夫。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鏡子。網上有笑言,外地人最懼怕上海人和武漢人,前者是怕其「欺生」,後者則是受不了機關槍似的漢罵。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今天的武漢需要更文明的語言,「洗口」後的漢話會更親切。


在百句經典武漢方言中,「搭白算數」、「信得足」、「板命」都是老武漢人可貴的品質,可現今的武漢人更多的是在「鬧眼子」,「撮蝦子」。當按時發放工錢的包工頭都被推崇為「信義兄弟」時,武漢人不得不思考,曾經敢作敢為的武漢人到哪去了?


敢為人先、勇立潮頭也是武漢人不可丟棄的精神內涵。近些年來,武漢一直沒有能叫響全國的品牌,武漢的老品牌,鶯歌電視、荷花洗衣機、希島冰箱、長江音響,相繼淹沒在無情的商海浪潮中,並從此銷聲匿跡。一大批老「武字型大小」的中央企業苦苦掙扎,小「武字型大小」的市屬企業幾乎全軍覆沒。武漢想在商海中成為弄潮兒,從武漢話中找動力便是最佳選擇。


有著濃厚地域特點的武漢話,承載了太多武漢的風土和人情,武漢話是一代代武漢人鮮活的映襯,因其而生,因其而動。對武漢話的惋惜與搶救,也是對武漢發展時過境遷的徘徊和無奈,武漢人苦苦找尋的依舊是武漢的定位和出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北品牌網 的精彩文章:

困境中的湖北老字號:與其想著吃「遺產」,不如思考如何「活」

TAG:湖北品牌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地理答啦:武漢三鎮中你最喜歡的是武昌?漢陽?還是漢口?
什麼是武漢?——你可知武漢的歷史?
什麼是武漢!未來的武漢將是這樣的……
「武漢最美櫻花季?!」你怕是對武漢還不太了解……
什麼是武漢?
去武漢必吃「武漢熱乾麵」?網友吐槽:簡直是活脫脫的殺人利器
武漢在下雪,你那裡呢?
這是你不知道的武漢旅行,來看看你在武漢都錯過了什麼?
為什麼叫大武漢?這才是最佳的解釋
注意:你正在被武漢趕出三環。把你拋棄的不是城市,而是你自己
漢口裡的裊裊輕煙,老武漢的「江湖鑒賞」,你感受過嗎?
楊冪現身武漢,腿又細又白!網友:看小哥的眼神!
武漢自己人都嫌棄的熱乾麵,為何是武漢代表美食?當地人說出實情
武漢的未來在哪裡?
是什麼讓小米離開北京去武漢,是責任嗎?是愛嗎?
敢在武漢開這種店的都是勇士,味道一般很容易就垮了!
武漢,歡迎你!
魔性的味道!武漢這種花又開了,網友:那是生命的味道
在武漢,那些無法忘懷的記憶路邊攤,身為武漢人真幸福
七首詩詞,見證武漢絕代芳華,這就是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