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90後「文物修復師」用青春的匠心喚醒古老文物

90後「文物修復師」用青春的匠心喚醒古老文物


日復一日的細緻擦拭,年復一年的精心修復,只為讓「生病」的文物舊貌換新顏。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群90後「文物修復師」,憑藉巧手靜靜地修復時光碎片,用青春延長文物生命,用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吃透古籍修復技術


身著白大褂,手持鑷子,南京藝術學院文物鑒賞與修復專業古籍修復方向大三學生王婷立於修復台前,如同一絲不苟的醫生,為古籍動起了「手術」:用鑷子細細颳去書蟲分泌物,洗紙、塗糨糊,用相近的紙填補鼠嚙破洞……在王婷看來,古籍修復間就是她的手術室,古籍就是她的病人。「一天修一葉(古籍中一葉紙沿中線對摺,成正反兩面),甚至幾天修一葉。修復動作不可逆,每一步都要縝密思考,不恰當的操作會對古籍造成二次傷害。」修復古籍時,平時大大咧咧的王婷成了不折不扣的「細節控」。

九零後「文物修復師」的別樣青春


「時光流逝,我對古籍的愛只增不減。」王婷告訴記者,與古籍修復結緣,是兒時受父親的影響。孩提時代,每逢周末她便跟著父親在文物街上淘尋古籍,學習鑒別古籍的竅門。父親總是拿起古籍,興嘆文字的博大精深,感慨古籍的散佚與損毀。「高考填報志願時,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文物鑒賞與修復專業。」


「古籍能讓歷史活起來。等待修復的古籍有很多,我願一生與古籍結緣。想到經過我的手,它們能保留得更久一點,就很有成就感。」王婷還說,她有進一步讀研的打算,把古籍修復這門手藝學精、吃透,讓更多的珍奇善本重獲生機。



90後「文物修復師」用青春的匠心喚醒古老文物


解讀瓷中信息


在南京藝術學院瓷器修復室內,陶瓷修復方向的學生張慧正修補一隻青花瓶,這隻瓶子的上半部分已經裂成了七八塊碎片。張慧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水平豎起,把碎片部分一塊一塊拼回原位,手法細緻且熟練。


「將殘破的瓷器還原成原貌,其中大有學問。」張慧告訴記者,畢業後從事陶瓷修復工作的她,慢慢感受到自己知識體系的不足,反覆考慮後,她重新回到學校拜師學藝。「光有手藝還不行,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陶瓷修復師,各類知識的掌握也十分必要。」張慧說,陶瓷修復需要多學科知識的支撐,如美學、繪畫、化學、物理、生物學等,都會在陶瓷修復中應用到。「我除了向師傅學習手藝外,還拚命『惡補』各種理論知識和修復技術。」


「瓷器修復工作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修』。」張慧告訴記者,她從事瓷器修復,不僅想著如何讓文物「延年益壽」,也想在修復過程中解讀文物。「中國是『瓷國』,瓷器富含許多歷史與記憶的密碼。修復的過程也是觀察與發現的過程。印花、胎、釉、產地分析等都可以成為新的研究視角,以便解讀文物更深層次的信息,提高鑒別能力。」張慧說。

修畫更修心


「文物修復並不『高冷』,但很磨鍊人的耐性。只有耐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好文物修復工作。」南京非物質遺產專業學院書畫修復專業的張若菡告訴記者,煩瑣的修復步驟,需要慢工出細活,修一張書畫通常需要三到四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很多時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天氣、光線不對,就調不出來正確的顏色。有時一兩個禮拜都調不出來,讓人心如螞蟻在鑽。一旦調出合適的色彩,那種堅守後的喜悅無以言表。」這讓張若菡覺得,堅守非常不易,但很值得,只有一顆沉得下去的心,才能喚醒沉睡的珍寶。


「除了專業技能和超強的耐心外,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也不可或缺。」南京藝術學院文物鑒賞與修復專業書畫修復方向大四學生趙晨說,為了修復好文物,修復師需要做出的犧牲很多。趙晨伸出雙手,指尖布滿了細小的裂紋。他告訴記者,修復書畫時需要戴醫用橡膠手套,夏天時手掌出汗,在手套里悶一天,手經常又癢又脹。拼接粘貼用的各種膠,多數氣味刺鼻,嗆得眼睛直流淚。「有些文物在修復前,你根本不會覺得它很美。」趙晨說,有時將粘連在一起的兩張紙打開,會發現密密麻麻的黑色蟲卵和蠅糞粘在上面,必須用棉簽一點點刮掉。「遇上蟲害比較嚴重的,一刮就是一整天,吃飯都沒胃口了。」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吃再多苦也值得。」趙晨說,書畫修復很「磨人」,很多同學從這個專業畢業後,選擇從事其他工作,但他不會。對他而言,書畫修復是場修行,「越是身處眼花繚亂的都市,越需要珍惜傳統文化的縷縷墨香。我始終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有活力,更應承擔起中國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責任。與文物相伴,是我的青春,我更希望,這是我的一生」。


●記者短評

歷經時代變遷,許多文物進入了沉睡,需要匠人還原面貌,喚醒活力。文物修復,既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在南京,一群年輕大學生棲於靜室,在時光中打磨歲月的痕迹,還原古物的光輝。他們是青年文物修復師,他們用匠心守護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現古物光芒,用青春扛起傳承大旗。


因興趣而投入,因熱愛而堅守,因青春而無悔。這群90後年輕人,用最美的時光安心守在修復室中,成為一個個時間的匠人。巧手出天工,跨越千年歷史,這群年輕人傾聽文物的聲音,與文物完成對話,用修復傳承延續古物的生命力量,共同描繪出一幅璀璨絢麗的文化圖景。(文/鄭晉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80後」古宅修復者輾轉5省 用匠心喚醒老宅魅力
品讀 | 用植物喚醒心靈
白先勇:崑曲《牡丹亭》喚醒青年學子民族文化意識
大運河:喚醒「活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用語音助手喚醒了華為平板 M5 青春版
《動物管理局》陳赫喚醒超能力 王子文鳳小岳將訂婚
喚醒中華民族血性的冷兵器!漢族軍事文化的代名詞!
《爐石傳說》卡牌漢化記——喚醒童真的卡牌趣文
復古美學融合時尚經典!高品質工藝打造的摩托車,喚醒文藝風潮
「喚醒」沉睡在庫房中的文物!
一心喚醒老木件 「枯木逢春」匠心鑄就
原創|學會喚醒內心的光芒(深度好文)
喚醒沉睡的古書
英國人設計的古樸杯盞,喚醒失傳的宋代塗山窯工藝
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學夢
小海鷗貝殼塗料為您喚醒健康的家
149醫院用愛喚醒昏迷多月的植物人
喚醒「沉睡」國寶 記憶中的文化符號
埃及豔后木乃伊竟被金屋藏嬌,考古學家喚醒沉睡4000年王后墓
科學家研製神經刺激器,能喚醒沉睡15年植物人,是植物人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