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北京的風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的知識與眼界
以下為今日推送內容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於2017年5月4日,北京大風。
下面這段有關北京天氣的文位元組選自老舍自傳體長篇小說《正紅旗下》,這本書寫於1961-1962年間,未完成。
是的,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
在那年月,人們只知道砍樹,不曉得栽樹,慢慢的山成了禿山,地成了光地。從前,就連我們的小小的墳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樹,可是到我父親這一輩,這已經變為傳說了。
北邊的禿山擋不住來自塞外的狂風,北京的城牆,雖然那麼堅厚,也擋不住它。寒風,卷著黃沙,鬼哭神號地吹來,天昏地昏,日月無光。
青天變成黃天,降落著黃沙。地上,含有馬尿驢糞的黑土與雞毛蒜皮一齊得意地飛向天空。半空中,黑黃上下,漸漸混合,結成一片深灰的沙霧,遮住陽光。太陽所在的地方,黃中透出紅來,像凝固了的血塊。
風來了,鋪戶外的衝天牌樓唧唧吱吱地亂響,布幌子吹碎,帶來不知多少里外的馬嘶牛鳴。大樹把梢頭低得不能再低,干枝子與干槐豆紛紛降落,樹杈上的鴉巢七零八散。甬路與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飛起來,對面不見人。
不能不出門的人們,像魚在驚濤駭浪中掙扎,順著風走的身不自主地向前飛奔;逆著風走的兩腿向前,而身子後退。他們的身上、臉上落滿了黑土,像剛由地下鑽出來;發紅的眼睛不斷流出淚來,給鼻子兩旁衝出兩條小泥溝。
那在屋中的苦人們,覺得山牆在搖動,屋瓦被揭開,不知哪一會兒就連房帶人一齊被刮到什麼地方去。風從四面八方吹進來,把一點點暖氣都排擠出去,水缸里白天就凍了冰。桌上、炕上,落滿了腥臭的灰土,連正在熬開了的豆汁,也中間翻著白浪,而鍋邊上是黑黑的一圈。
一會兒,風從高空呼嘯而去;一會兒,又擦著地皮襲來,擊撞著院牆,呼隆呼隆地亂響,把院中的破紙與乾草葉兒颳得不知上哪裡去才好。
一陣風過去,大家一齊吐一口氣,心由高處落回原位。可是,風又來了,使人感到眩暈。天、地,連皇城的紅牆與金鑾寶殿似乎都在顫抖。
太陽失去光彩,北京變成任憑飛沙走右橫行無忌的場所。狂風和日落,大家都盼著那不像樣子的太陽及早落下去。
傍晚,果然靜寂下來。
大樹的枝條又都直起來,雖然還時時輕擺,可顯著輕鬆高興。院里比剛剛掃過還更乾淨,破紙什麼的都不知去向,只偶然有那麼一兩片藏在牆角里。窗楞上堆著些小小的墳頭兒,土極干極細。窗台上這裡厚些,那裡薄些,堆著一片片的淺黃色細土,像沙灘在水退之後,留下水溜的痕迹。
大家心中安定了一些,都盼望明天沒有一點兒風。
可是,誰知道准怎麼樣呢!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啊。


TAG:報刊文摘 |
※老舍筆下的老北京吃文化
※老舍:北平最美的時候
※老舍先生家的名菜:芥末墩兒,也是老北京城裡讓人陶醉的經典味道
※林兆華作品《老舍五則》蓉城首演 「老戲骨」李誠儒雷恪生再現老北京風情
※《芝麻衚衕》地道北京味兒,何冰劉蓓堪稱影帝影后,編劇堪比老舍
※《老舍五則》「歸來」,雷恪生、李誠儒飆戲力求地道京味兒
※老舍:我的母親
※老舍:養花
※揭秘:老舍為何最崇拜周恩來?
※偉大的母愛:老舍筆下的母親
※正紅旗之子老舍:最悲的悲劇,留在了太平湖底
※死亡的張揚:傑克?倫敦、老舍為何自殺?
※新·起點1|《龍鬚溝》:北京人藝奠基之作,老舍筆下新中國
※胡適、老舍、林清玄筆下的母親
※老舍:懶人記
※《茶館》:老舍,三個黑暗的時代,三位失去希望的老人
※老舍的苦戲
※老舍:《紅樓夢》並不是夢
※《老舍五則》登陸保利劇場 雷恪生李成儒領銜還原純正京味兒
※老舍走了,但北京衚衕里的人還在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