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盟不時發出雜訊,中國為何還支持歐洲「繁榮穩定」?

歐盟不時發出雜訊,中國為何還支持歐洲「繁榮穩定」?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今年以來,中美俄關係不時來點小波動,在三國互動的影響下,朝核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和不可測,阿以矛盾看似已讓位給敘伊地區的戰爭;歐洲則是一會兒「脫」一會兒「選」,折騰人們的神經,「歐洲一體化」遇挫、「難民問題」、「烏克蘭內亂」、「民粹主義高漲」等等。


早在去年年底,王毅外長在中國外交研討會上就曾用「變」和「亂」這兩個字來描繪當下的國際局勢。這精準的態勢把握,無愧「國民男神」的稱號。



歐盟不時發出雜訊,中國為何還支持歐洲「繁榮穩定」?


應該說,中國政府的外交判斷,既靈活,又有原則,在當今形勢下,還是比較遊刃有餘的。除了與美俄的頻繁互動,也一如既往地主張「一個繁榮穩定的歐洲符合各方利益」。但在有些國人眼裡,歐洲屬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繁榮穩定」後也只會和價值觀更相近的美國一條心;或者作為吃瓜群眾,似乎只想看戲,歐洲越亂越有看頭。


筆者在此想談談,當今世界的走向究竟是「三足鼎立」,還是「四平八穩」,對中國而言,如何更有利。


中美俄三國關係


在目前變幻紛亂的表相下,依然能看到國際格局的基本架構和歷史延續:中美俄三國的互動和較量。當代著名的地緣政治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和基辛格近日再次關注「三頭政治」 和「三國形勢」,他們站在美國的立場,一致認為密切的中俄關係對美國非常不利,有必要重新恢復三國之間的戰略平衡。


中美俄三國關係的平衡與失衡,既有歷史也有現實的原因。


二戰結束後即開始的冷戰將國際格局分成東西方兩大陣營。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交惡和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訪華後,世界由兩極分化轉為「三足鼎立」。與風險係數較大的兩極架構相比,三角關係更容易達成某種平衡。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際局勢雖然時有危機和熱點,但基本處於可控的狀態中。


這個相對穩定的「三腳架」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蘇東集團的分崩離析而出現傾斜。歐盟與北約的東擴讓西方佔得了戰略制高點,同時也讓莫斯科切身嘗到了「虎落平陽遭犬欺」的滋味。國際上一霸獨大的局面隨即形成。這期間,火藥味雖然沒有冷戰時期濃烈,但世界和平並未因此而得以鞏固。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世界當作了可以任意選購的自由市場:在經濟領域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運動;在戰略上用各種手段圍堵俄羅斯和中國。莫斯科眼睜睜看著自己在慢慢萎縮而無能為力,直到普京當政後才開始勵精圖治,在自我療傷的同時運籌帷幄奮起直追;中國則利用西方和俄羅斯自顧不暇之際,藉助西方原有的國際秩序和平台(如「世貿組織」等)大踏步邁向現代化,成功地將自己從一個貧窮大國發展成經濟巨人。


本世紀初,「基地」恐怖組織(Al-Qaida)動搖了美國一強獨大的局面,「9·11」在心理上重創了山姆大叔。在復仇心的驅使下,華盛頓錯誤地把「恐怖主義」視作自己的首要敵人,並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戰略決策(「以暴易暴」行動、對所謂「阿拉伯之春」的支持等),在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地緣政治的平衡。


而其中後果最為深遠的當屬借反恐之名以及出於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而加速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包圍(北約和歐盟東擴以及「亞太再平衡」),嚴重損害了三邊關係中另外兩大國的核心利益。結果,普京絕地反擊,介入烏克蘭危機,並巧妙拿下黑海之畔的克里米亞;北京則大力發展軍力,在南海建築退可守進可攻的安全體系。

關鍵是,在中美俄的三角關係里,中俄呈聯手態勢,相互借力;而奧巴馬當年的「綏靖主義」政策卻使美國在國際上不僅沒有減少敵人,而且還讓不少盟友對其領導力產生懷疑。


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 美國在2017年迎來了「川普時代」。川普上台後本來首先要推行的是親俄抑中外交,但「通俄門」的壓力迫使其刻意疏遠普京,轉而務實地尋求與中國在多個領域的合作。


中國通過「習川會」成功地獲得了一定的先機,掌握了某種主動權,也給中美俄的三角關係帶來非常微妙的變化:普京看到川普在拉攏習近平,於是宣布親自參加五月中旬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顯示中俄關係的密切性;同時加緊外交努力,謀求儘快舉行「雙普會」,讓俄美關係走出低谷。



歐盟不時發出雜訊,中國為何還支持歐洲「繁榮穩定」?



根據筆者的判斷,修補與俄羅斯的關係應該依然是川普的基本外交決策。他的這個戰略取向並非是建立在個人好惡基礎上的一時衝動,而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試圖修正業已傾斜的三邊關係。這說明,川普並不是一個外交「生瓜蛋子」,他發現了問題的實質。


站在三國各自不同的角度來看,中國與俄羅斯關係密切,呈背靠背的聯手態勢;與華盛頓的關係雖然存在種種矛盾,但基本上還是處於平衡點上,更何況「習川會」後雙方又建立了多個溝通與合作平台。反觀俄美關係,則是另一番景象:兩國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相處得非常糟糕,溝通基本停止,更談不上合作。因此,普京和川普都認識到必須修補雙邊關係,以恢復三角關係的平衡。這就是兩人拿橄欖枝互示善意的最根本原因。


當然,其他因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譬如,「二普」有著類似的政治理念,在管理和治國能力上也彼此欣賞,惺惺相惜。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為達到目而習慣採用的手段上,這與他們各自不同的職業經歷不無關係:前者從政前長期服務於克格勃,因此更看重諜報手段,從他這次下令介入美國大選一事可見一斑;後者是一位商業奇才,一直與金錢打交道,因而會更傾向於用商業手段來謀取利益。


需要明確的關鍵點是,「二普」都是聰明人,絕對不會為了緩和修補兩國的關係而與北京交惡,因為那樣就意味著三邊關係的再次失衡。


俄羅斯與美利堅的矛盾癥結在於此前西方逼俄太緊,因此川普在競選中對普京的處境表現出相當的「體恤」和理解,認為應該停止對俄制裁,甚至表示可以認可俄對克里米亞的蠶食(雖然當選後口徑有所變化)。對商人川普而言,只要停止或放緩對普京的窮追猛打和緊緊相逼,即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和配合,用商業術語來說無非就是「適當放利」「有錢一起掙」。

與中國的矛盾就不同了:雖然「習川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兩國關係,兩位元首之間也建立了不錯的私交,但這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中美之間的根本問題。對川普而言,美俄關係是讓利多少的問題,而中美博弈則是未來誰當老大、誰來制定國際遊戲規則的問題。


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南海問題的緩解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目前應該說正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境地。但是,傳統的「三足鼎立」關係畢竟已不能真實地反應當今世界的力量分配,從長遠角度看也未必能帶來真正穩定的國際秩序。對中國這隻「狡兔」而言,與俄美打交道並沒有太大的安全感,因此它還需另覓一個「窟」。而川普在外交上的「孤立主義」傾向或許正在給中國提供彌補這一缺憾的最佳機遇。


歐洲對中國是一個機會


川普的對歐新政嚴重衝擊了二戰以來一直確保西方引領世界的堅定基石——北大西洋兩岸的盟友關係,給歐羅巴這個古老大陸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今年年初,德國總理默克爾針對這一局面發表講話,緊急呼籲歐洲保持足夠的行動力,並作好在國際上承擔更多責任的準備。她在布魯塞爾這樣的外交場合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即便是北大西洋夥伴關係也沒有永恆的保證」(Ewigkeitsgarantie)。筆者關注國際政治這麼久,還是第一次切身感覺到歐洲對美國的信賴開始產生動搖。或許,中國需要的第三「窟」正在悄然形成。


除了上述原因外,中國希望歐盟成為另一極還有以下戰略以及現實考量:


第一,一個更加獨立於美利堅並與俄羅斯不和的歐盟能成為中國牽制美俄一張新王牌。


我們可以從以下例子中看出這張牌的重要性:川普競選總統和當選初期曾對歐盟(甚至北約)橫加指責,他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直接觸及到德國和中國這兩個全球化最大受益國的利益。


默克爾在不同場合(包括與川普會晤時)反覆強調全球化的重要性,表示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德國是歐盟的老大,默克爾的態度自然舉足輕重;同時,習近平於今年一月中旬率領七十多人的龐大代表團隆重參加瑞士的達沃斯論壇。他要以此告訴川普:你放你的狠話,我做我的實事;你不和我玩,總會有人和我玩。中德(歐)聯手的趨勢也是川普後來修正對歐新政的一個重要因素。


歐盟與俄羅斯因克里米亞和烏克蘭問題嚴重對峙,歐盟的制裁措施迫使莫斯科在經濟領域轉向中國,大大降低了雙方能源談判的難度,中國從歐俄關係的不和諧中獲利不少。

第二,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方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實現歐亞大陸兩端的對接,徹底打通橫貫一線的新絲綢之路。


很顯然,沒有歐盟的配合,這個目標很難實現;反之亦然,歐盟的經濟若要有持續性的發展,離開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和第二大經濟體很難想像。因此,「一帶一路」是一個將歐亞大陸建成自為一體互通互利「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構想,而其中「自為一體」的指向很明顯,其實就是要逐漸擺脫美國在這個廣大區域的影響力和操控力。要實現這個目標,中歐是彼此不可缺或的夥伴。中國在法國大選中為何支持馬克龍?首先就是因為他支持中歐聯合這個戰略目標,同時也因為他的對手勒龐傾向於對俄緩和、對美親和。


從價值和政治體制而言,歐美固然同屬一個陣營,不時搞些小動作,比如4月底,歐盟就出台了個所謂的《香港2016年度報告》,遭到我外交部的堅決反對與駁斥。


歐洲的這種小動作,當然會令絕大部分的中國人感到憤懣,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歐美兩家各自的關切和利益其實有著不小的區別,可以為我所用,譬如,在解決中東問題、國際貿易、環境和氣候保護等方面。


而且,歐盟以及歐元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歐洲在擺脫美國把控的路途上留下的兩個重重腳印。歐洲一體化若成功符合中國的利益,但並非「雙普」樂見的結果,一個分裂的歐洲對俄羅斯和美國更有利。


對世界和平來說,「四平八穩」的多級架構總好過「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於歐盟最終能否在國際舞台上完全成為獨立的「一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選民的理性。筆者有理由相信,在笛卡兒(法國)、斯賓諾莎(荷蘭)和康德(德國)這些哲人的故鄉,理性終究會佔據上風。


不錯,「川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給歐洲的右翼民粹政黨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可白宮這位新主人帶來的政治不確定性也正在引發歐洲人的反思。荷蘭人在今年大選中已經證明了這點,反歐的維爾德斯並沒有得到多數;本周日的法國第二輪投票也會再次證明這點,筆者堅信,欲與「雙普」建立聯合陣線的勒龐必將敗於支持中歐聯合的馬克龍。


當然,歐洲若要讓理性伸張,就需要有平和的環境,因此,但願今年歐洲能避免發生大規模的恐襲事件,否則將很難排除歐洲一體化進程出現「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果。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

您可能感興趣

此國和中國關係很友好,俄羅斯不能失去他,落難時中國伸出援手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讓中歐關係在新時代邁上新台階
歐盟又一大國選擇拋棄美國,特朗普:中國究竟哪裡好?
此國禁止出售航母給中國,現在卻要求互利共贏?
中國熱」期間,英國人紛紛來到中國,才發現乾隆盛世只是假象
又一項劉國梁、蔡振華時期政策被廢除!中國乒協新規定引發爭議!
越南古廟發現聖旨,越南舉國看不懂,韓國:不行還是求助中國吧!
又一大國和中國決裂!公然挑釁要「佔領」南海,中國如何反擊?
武器出口被中國逼得太慘,美國突然發飆,中國該如何應對?
平昌冬奧再出意外!韓國又曝出世界性醜聞,中國隊金牌更穩了!
讓世界各國出乎意料,美國最佳盟友,卻主動將大項目交給中國
此人是新中國的開國大將,卻在淮海戰役中臨時換帥,究竟為何?
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他讓中國真正不同於歐洲
當特朗普在互聯網上也強調「美國優先」時,中國這樣說……
中國近代受盡委屈,好在此國主張人權幫助中國,並非巴基斯坦
中國軍費不如美國高,為何研發的武器不遜色甚至更先進?真相令人意想不到
為何中國要參加美國舉辦的環太軍演?這幾件事沒中國不行
新中國最特殊的國軍將領,明明響應中央起義,為何還被定為戰犯?
英媒披露俄擬向中國出售最先進火箭發動機,美國不淡定了
你可能不信!歐洲邊緣還有一塊中國「土地」?國人可自由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