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七十)


傳統中國繪畫觀


傳統中國畫中「道」的部分千載不變,「術」的部分代代有變,這應驗了石濤曾說過的「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非刻意的變,形而上的認知,是歷代中國畫論提煉出的共同部分。本期「藝緣」專欄就和大家分享介紹傳統中國繪畫觀。

畫分「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界限。「逸」是宋之後,貫穿傳統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僅僅只是把「逸」看作是「文人畫」的產物,這認識是錯誤狹隘的。「逸」是筆墨文化成熟的標誌。「逸」關乎才情,更關乎境界和修為,歷代關於「逸」的論述很多,可以概括為六個字:


不象——不想也不願拘泥於物象,「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實在是心底不屑於那個「象」。


自由——忠實於個人真實情感。不做、不雕,不刻,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如是做出來、刻出來的或許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間的是「神」。


出塵——與「意識形態」無關,不為時風左右、不顧大眾需求,不為誰服務,當然它又絕然不是脫離社會,它是通過內省而達至善;人們要欣賞它就得需要提升自己,修養到一定境界才能有所解悟。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清 石濤 《水墨山水》


「逸、神、妙、能」這四格通常不是截然分開的,「神」、「妙」,「能」里也會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則是更突出了。歷代畫論稱之為「標緻特出」或「標格特出」,世人觀看就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這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形制、體裁、手法也無關,是浸透著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仇英畫得雖好,但不能稱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陳老蓮是「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些折扣,也是「逸」。只因石濤在「出塵」上有點欠缺,放不下,還不是真的自由。真的「逸」格多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


沒有出世的人有一顆求逸的心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濤呢,內心還放不下,嚮往著入世,身在塵外,心在塵中,如此狀態,在畫上能看出來。觀石濤的畫,時見浮煙漲墨,時見才華過人,時見清奇脫俗,時見隨世俯仰。這是一個自我矛盾的石濤。他的畫論卻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對中國畫的本質把握入骨,認識可謂深刻,但其「筆墨當隨時代」的說法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為標籤,甚至成為當今眾多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清 石濤 《竹石花卉》


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是隨著觀念來的。這個觀念源於古典哲學,宋代以後愈發確定,成為筆墨內蘊。歐陽修《盤車圖》曰:「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能夠「忘形得意」是很少的,意是大概,又是精神實質。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然後他又接著說:「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卧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此難可與俗人論也。」一句「難可與俗人論」便是問題的實質。


中國畫的筆墨觀念一旦形成,就把自己跟世俗的審美觀隔開了,這與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有關。在民間畫中不這樣,從彩罐到青銅器等一些實用美術中也不這樣,民間藝術、原始階段的美術更不這樣,雖然它們的藝術成就也極高。而為什麼到文人畫時卻強調「不與俗人論」呢?這不是退步而是進步,進入了中國筆墨藝術更本質的狀態。已脫離一般造型規律,有些疏離視覺藝術的常態。「得心應手」不只是熟練的意思,是獨有心得,再造自然。「神會」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這便註定悟性和心理修養的至關重要。惲南田《題石谷臨九龍山人》云:「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點拂橫斜處,天機在其中。」依照莊子思想,天機是「絕聖棄智」後的發現。明代項穆雲「苟非達人上智,孰能玄鑒入神」,清王昱說「坐破蒲團,靜參默悟」方能「天機活潑,迥出塵表」。黃休復雲「夫觀畫而神會者鮮也,不過視其形似而已」。如此看來,許多人一輩子也進入不了筆墨狀態了。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張大千《青綠山水》


中國歷代畫論說脫出塵表,就是跟社會品味拉開距離,不為大眾服務。然而中國畫又是最人性化的,因為它有兩大功能:養心修身之術和知世悟道之功。只不過針對大眾提出了一個門檻要求——大眾必須有必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國畫,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操守的,有境界感的人,才能進入中國畫。中國畫對畫家有人文要求,要「人」、「文」雙修。對欣賞者的要求同樣也要有「文」,「文」是進入中國畫創作和欣賞的門檻,也是溝通畫家和社會的橋樑。


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眾接受,是因為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心修身之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居可游,可靜心暢神,坐游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精神內守,恬淡虛無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凈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中國畫是一劑鎮靜劑,是慰貼人心的良藥。


中國畫啟示人修身養心,知世悟道。孔子說「見山思仁,見水思智」,醉心於看畫人遠離勢利,離善境更近。一時達不到,但能使人向而往之。「成教化、助人倫」,是藝術的社會功用。而最大的「教化」與「人倫」便是向善。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張大千《墨荷》


回到「逸」的悖論問題。趙汝珍在所著關於古玩方面的文章《品玩》中說:「中國人對書畫、文物的喜歡實系專制政體逼出的康庄大道」。在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獨善其身無所謂積極或消極,即便是董其昌官居高位,他也雅好書畫,閉門沉溺筆墨以調劑他入世的煩惱。這便是「逸」之所以為「逸」,同時還有一種平衡的作用。


藝術沒有復古問題,也沒有革新問題,「藝無古今」是謝赫說的。藝術無古今新舊,只有巧拙。《古畫品錄》雲「跡有巧拙,藝無古今」。東西不必二元對立,古今也不必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判斷,使我們困惑了將近一個世紀,做了很多傻事。黃賓虹,溝通了東西,也溝通了古今,這就是藝術的本質。中國畫之所以19世紀末以來出現了「衰退」,是因為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的始料未及的湧入。西方強勢文化湧入中國以後,使國人動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有人甚至連漢字也懷疑。至於元以後中國畫走向衰落的理論我認為是錯誤的,元明清是中國畫繼續的發展與成熟。「衰落」說是20世紀庸俗社會學的污染,二元論和階級對立學說害了中國畫。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關心中國畫是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這種學科的劃分就是西方思維。在柏拉圖時代,學問是通的,孔子時代學問也是通的。沒有什麼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這種分類。國人可以尊重人類所有的智慧。尊重並欣賞西方藝術,但更應愛本質上的中國畫,因為這個本質上的中國畫與我們的基因更貼緊。


時代精神無是非高下,藝術自有藝術的自身規律。科學帶來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的煩惱,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資源越來越少,對自然山川的嚮往必然成為人類的共識。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張大千《驚才絕艷》


「刻意求新」是不可取的,尤其在中國筆墨文化里。一刻便有做痕,一做便落下乘,刻意打造往往走向問題反面,違背藝術規律。中國畫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二字,是因為「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形成了自身的規律。中國畫論沒有「創新」這兩字,有傳承、繼承、獨到。人的基因有差異,準確地表達自己,個個都「獨到」。正確領悟前人智慧,又能夠在山川自然中有自己的感悟,便會「獨到」,真實表達自己,肯定是新的,不是「創」的,也不是「求」的,是流出來的,下意識的,是「水到渠成」,「刻意」、「苛求」,終不是高境。

石濤在他的《苦瓜和尚話語錄》特別標明:筆墨當隨時代。其實,筆墨可以隨時代,也可以不隨時代。筆墨即是一種永恆精神,表達自己就行了。山川永恆,在表達這個「永恆」的時候,因人而異,便有了所謂「個性」。但這個「個性」不是「貪奇」。昔人謂「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縱觀人類發展史,「時代總是短暫的」。「筆墨隨時代」是後人回望觀歷史的時候發現的客觀規律,而不是事先的「設計」,刻意追求「筆墨當隨時代」,丟了真我,也丟了自然。佛教說「自在」,大約是我自己在,這是最自然的狀態,筆墨的至高狀態大約就是這個「自在」。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黃賓虹《挹翠閣圖》


筆墨文化與人文關懷相連。培養獨立人格,學會閱讀思考,要有自我反省意識,要有責任擔當意識,藝術家只知名利是狹隘的,人都喜歡權利和金錢,但權利和金錢腐蝕著藝術。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有極可貴的擔當意識,這是傳統的重要部分。中正至大。人正筆才正,胸懷大了,筆墨自會不同。


沈宗騫在其所著的《芥舟學畫篇》中說「從事筆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識筆墨性情,又十年而規模粗備,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後才可幾於變化」,沈氏還為這三十年立下幾條從藝的原則: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道;四曰親風雅以正體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這簡直不是在單純地談藝術,是在說如何成為一個君子。這就是中國畫,就是中國筆墨的規律,這與西方人論畫真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這就是傳統。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齊白石《絲瓜蜜蜂》


文徵明說人品不高,落墨無法。人品與時代無關,我們自己說自己的時代精神多麼偉大是沒有用的,時代急功近利,並不影響我們個人的修為。當一個人具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識的時候,人格就漸漸獨立了。獨立人格是思考的基礎,對傳統的學習大約從這兒起步。

談中國畫決然不能離開書法,不只是技的層面,道的層面也一樣。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書法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基因,筆墨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密碼」。


王國維在《漢魏博士考》中說:「漢時教初學之館,名曰書館,其師曰書師,其書(課本)用《倉頡造字》《凡將》《急救》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漢人就學,首學書法,其業成者,得試為吏。」林語堂在《吾土吳民》中說:「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美學的基礎,中國的各種門類……對韻律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發展起來的。」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李苦禪《高瞻遠矚》


現在很多中國畫家說書法是書法,畫畫是畫畫,這實際上很可悲。古代的書法是中國最基本的文化形態,也視為一切藝術的根基。蔡邕說「書,散也」,它自由,不受於形,書寫的點畫提按之中情感表達,自由自在,這觀點來自於中國哲學、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情感,也因此造就了中國人特有的藝術。


把這個書法的觀念引進入到畫中,就是直接天地的中正觀,觀照萬物的通變觀,深入萬象的力度觀。黃賓虹管書法叫力學,這個都得體現到畫中去,這就是書法為畫所用的地方。傳統中國畫一從思想入,二從書法入,中國畫家一生都極重涵養,是養出來的。中國畫重藏不重顯、重涵不重露,就是哲學觀使然。


黃賓虹說畫求內美,非常人所能見。明代畫家惲向,其畫作備受眾人稱讚,回家便將此畫撕毀。他覺得自己畫膚淺了,一眼讓人看懂了。黃賓虹文中論及此事,認為惲向求內美,不務外觀。而對內美作品的欣賞是需要時日的,煉得一雙慧眼,如白石所說:「有眼應識真偽」,是需要休養和積累的。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近現代 王雪濤《牡丹蝴蝶》


傅雷在《觀畫答客問》里也說:「一見即佳,漸看漸倦:此能品也。一見平平,漸看漸佳:此妙品也。初若艱澀格格不入,久而漸領,愈久而愈愛:此神品也,逸品也。(在這裡,傅雷把逸與神並列,但逸還有更獨特處)觀畫然,觀人亦然。美在皮表,一覽無餘,情致淺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終厭。美在其中,蘊藉多致,耐人尋味,畫盡意在;故初平平而終見妙境。若夫風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如高僧隱士,驟視若拒人千里之外,或平淡天然,空若無物,如木訥之士,尋常人必掉首弗顧:斯則必神專志一,虛心靜氣,嚴肅深思,方能於嶙峋中見出壯美,平淡中辨得雋永。唯其藏之深,故非淺嘗所能獲;惟其蓄之厚。故探之無盡,叩之不竭。」這段話對中國畫認識之深刻,在20世紀極少有人達到,今天的畫家實在應好好自我反省,把這段話作為座右銘。


本期「藝緣」專欄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關注與支持,下期專欄將和大家分享中國畫大師稱謂需慎重,敬請期待。


作者/林永恆


編輯/王映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日報錦觀 的精彩文章:

TAG:成都日報錦觀 |

您可能感興趣

書畫藝術收藏:有志向的國畫家 應該認真研究油畫
國王和藝術品收藏
名人書法字畫收藏 一場文化藝術的感悟與熏陶
藝術品收藏無國界——鑒賞
畫家劉丹娜國畫作品,六尺精品仿古人物畫,喜歡的收藏
畫家孫婷國畫作品小六尺精品水墨畫《荷塘》,喜歡就收藏吧
德國人收藏的中國宣傳畫
畫家蔣清國精品國畫水墨山水畫系列,整理出大部分作品,喜歡收藏
中國畫壇頗具潛能和收藏價值畫家宮樹軍作品集
青年實力派畫家唐利中國畫水墨山水畫參展精品作品,喜歡請收藏
上海名家梅若老師國畫花鳥畫《草蟲畫冊》系列作品,喜歡請收藏
集歷史名家收藏於一堂,邦瀚斯中國工藝品及書畫專場即將舉槌
畫家田瑞教授國畫花鳥畫四幅圖宣紙未裱作品,喜歡請收藏和轉發
走進唐卡藝術:與畫僧土燈格拉、書畫收藏鑒定名家蕭運的座談
清華美院張國穩教授《荷花》國畫花鳥畫作品三幅圖,喜歡請收藏
貝米沙│藏於歐洲的中國現代繪畫——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京派繪畫收藏
元青花鑒賞暨《中國藝術與收藏》雜誌全球首發儀式
國畫山水畫,國畫家高老師四尺山水畫參展作品高清細節圖,請收藏
收藏藝術的另一種柔美形式——藝術家的法國絲巾
珠山八友瓷版畫——民國名家瓷版畫收藏投資市場價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