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朱耷《行書半截碑》

朱耷行書半截碑真跡。此冊為張大千先生舊藏。是八大山人書法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興福寺半截碑》是唐朝大雅和尚集王羲之帖中的字,為一位將軍立的碑。因出土時僅存下半截,故稱「半截碑」。現存西安碑林第二室。

王羲之帖在唐朝時已真偽難辨,集字雙鉤上石,難免失真。但畢竟可以追尋唐朝人認為的王羲之書體,是以可寶。據王方宇先生在《八大山人法書集》中介紹:「八大山人在辛酉(1681年)《山水軸》上有『禊堂"印,在癸酉(1693年)《畫鳥軸》上有『晉字堂"印。他臨《臨河敘》有十數次之多(現存原跡有十一件),可見他對王羲之的書法熱誠研習。此碑晚明萬曆年間在陝西發現,八大山人得其拓本必極興奮。是當時可據以為研習王羲之書法最新材料。但書寫此冊之時,己卯(1699年)他自己的書體已經形成,所書在字形表面上看,仍是八大山人晚年書法的面目,而晉人書法之氣質,卻蘊藏於內,難以點畫求之。」可見,欲參詳八大山人書法或王羲之書法,將此冊與原半截碑對照,必定大有所獲。

八大山人此書與原碑相較有兩點非常獨特:一是筆調短促含蓄,蒼勁古樸。用筆中沒有描頭畫角的做作與刻意,這與晉人書法的真諦恰好契合;二是墨色變化神采煥發。此冊用墨之妙,與用筆相得益彰。其枯、濕、濃、淡,自然調和,美不勝收,與原碑相比,更加有血有肉,生動活潑了。這些尤其值得我們在學習王字或「明清調」書法時玩味。

朱耷(1626-1705),字雪個,又字個山、道朗、個山驢、朗月、傳綮、破雲樵者、人屋、驢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寧獻王朱權的後裔。他的晚年書畫均署八大山人四字。這名號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嘗持八大人覺經,因號八大」;另說「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者也」。據《個山小像》八大的自署,少為世襲貴族。天性聰穎,八歲能詩。明亡時為諸生(秀才)。他二十歲時「遭變,棄家後避賢山中」。二十三歲「剃髮為僧」,釋名傳綮,號刃庵。三十一歲時「豎拂稱宗師,從學者常百餘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癲。至康熙十九年(1680)還俗。此後住江西南昌,以詩文書畫為事,直至去世。八大經歷明清之際天翻地覆的變化,自皇室貴胃淪為草野逸民,為避害而出家。但其詩文書畫極其出色,頗引人注目,清統治者又千方百計地籠絡他,「遂發狂疾」。他裝啞未狂,均因家國之恨使然。其內心之悲愴由此可見。對山人的種種奇行,當時人們都認為「其癲如此」。

八大山人書法成就頗高,但被畫名所掩,注目者不多。黃賓虹嘗稱「書一畫二」,確為至言。八大的書體,以篆書的圓潤等線體施於行草,自然起截,了無藏頭護尾之態,以一種高超的手法把書法的落、起、走、住、疊、圍、回,藏蘊其中而不著痕迹。藏巧於拙,筆澀生朴,此中真義必臨習日久才能有所悟。簡而言之,是用篆書的筆法去寫行草書,與《天發神恰似□碑》以隸筆寫篆書一樣異曲同工。

八大山人在中年時各體書風全貌的,莫過於《個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題了。他以篆、隸、章草、行、真等六體書之,其功力之深,罕與倫比,可謂集山人書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書法藝術水平達到頂峰,草書不再怪偉。如八十歲寫的《行書四箴》、《般若波羅蜜心經》、《仕宦而至帖》(即《晝錦堂記》帖),平淡天成,絲毫不加修飾,靜穆而單純,不著一絲人間煙塵氣。高僧書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師一人。

八大亦善篆刻,山人的印文往往別出心裁,變化有奇。八大也很注重印章的藝術本體,如:兩方「驢屋人驢」印,前一方白文方印把「人」放大,儼然一個鐵帳罩在屋上,造成的縱向線條與右側的橫向線條形成對比,右部又多圓形轉角,整個印面不板不滯,巧妙自然。後一方設計尤為巧妙,只用驢、屋、人三字,通過上下左右排列,表達出完整的含意。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朱耷《千字文》

朱耷《千字文》,大冊頁,高23.7厘米,寬13.2厘米。榮寶齋收藏。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位於南昌市區的八大山人紀念館和朱耷塑像

當代文人們說:「承啟大師八大山人不僅是影響中國300年,也是未來中國文人的精神範本。」上個世紀,余秋雨先生雲遊到青雲譜古道觀,興筆拂袖留了一篇文章。古道觀在30年前,經過政府修繕,成了八大山人紀念館。明末清初的書畫藝術大師八大山人,骨子裡留著沒落皇族的血統,在近300年的朱氏江山給了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數十年後,脫俗叛逆吸附滿天暉光,成為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一代藝術巨匠。透過冷氣逼人、嫉俗傲世的丹青,八大山人的撲朔迷離,隱晦幽澀的身世及作品,在世人的爭論中化為難釋之謎。想必,余秋雨先生當年在青雲譜面對那些怪誕冷峻的筆墨,也是霧裡看花。

濃霧鎖定八大真名?

「個山遺墨斑斑在,憑仗香花護古靈」。南昌南郊的梅湖畔,綠樹叢陰中若隱若現出青瓦白垣的八大山人紀念館,進入這座古木參天的館宅,一派樓台庭榭錯落有致,曲徑通幽鳥語花香的景象。人們欲意追風時,才品味出此地曾經彌散著眾多睿智者的苦悶。

八大生於1626年,卒於1705年,終年80歲。終日在清光緒年間的屋宇殿堂中追思故人的王凱旋,是八大山人紀念館副館長,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繪畫的忠誠衛道者。他說,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王朱權於永樂初改封南昌,出身在南昌的八大山人屬弋陽王族的書畫世家,根據周士心的《八大山人及其藝術》載,八大為寧王朱權的後裔,襲封輔國中尉。其8歲作詩,11歲描丹青,少時能懸腕寫米(芾)家小楷。由於明王朝的《國典》規定,天下江山歸朱家,因此皇室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否則本是江山的主人倒成了為主效力的奴才。於是,八大和朱家不少讀書人一樣,棄爵以民籍參加科考,16歲時,便成了鄉人稱道的「諸生」(秀才)。

八大姓朱但究竟叫什麼?中外學者有諸多爭議。其中有研究八大的學者李旦先生曾於1960年著寫文章說,青雲譜道院歷代傳說中稱,八大呱呱墜地,便生有一雙大耳,八大的父親朱謀給他取了乳名叫「耷子」,所以他本名叫朱耷。與八大同時期的新建人曹茂的《繹經雜識》中說了:「耷為僧名雪個」,這是發現最早的史料記載,其後清朝、民國時期的一些資料,也記載八大姓朱名耷,字雪個。於是,人們一直沿用到今天。

王凱旋說,但有學者認為,「朱耷」不過是八大應考秀才時,為了不讓考官們知道他是皇家子孫,按照當時的制度,由當局給他安了個「名」,即「庠名」,就像今日考生的數字代號一樣。也有學者提出疑問,作為龍子龍孫,「朱耷」一名有悖八大的「大明宗室」身份。作為寧王后裔,「譜名」才是本名,因此平民化的「耷」似乎有貶皇族的身份。明太祖朱元璋定下「家規」,子孫必須排輩命名,需有「五行」。目前,八大山人已被確認為是朱權之孫江西弋陽王的後裔,但到底是七世孫的「統」字輩的朱統,還是九世孫「中」字輩的誰人今人不得而知,並且青雲譜八大山人紀念館館藏的《個山小像》也就是八大的畫像中,有題跋「豫章先生四世孫也」,而這「四世」是被題跋者還是八大看出有誤圈去,更使後人陷入重重迷霧。

是僧是道眾說不一?

八大一生頗為坎坷和傳奇。1644年,就在19歲的八大憧憬「學而優則仕」時,李自成領著農民將火燒到了北京,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望大殿外風煙四起,刀光劍影,嘆大勢已去後砍了袁妃和女兒坤儀公主,逼死了周后,將自己弔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明王朝由此徹底完結。此時,吳三桂又引清兵入關,清王朝建立,八大山人由皇族子孫淪落成大明亡朝的遺民。

八大山人紀念館首任館長李旦先生著文稱,1644年5月,從南方和北京逃跑的明朝官僚惶惶奔到南京,擁昏淫的福王朱由崧在此建立了南明小朝廷,約1645年,八大山人的父親病死後,可惜朱由崧爛泥一堆,因為「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僅一年便垮台了。由此,一部分明朝遺臣們繼續紛紛南逃,在浙江紹興立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以海成立監國政權,另一部分遺臣在福建擁朱元璋九世孫唐王朱聿鍵稱帝。當時擁有數十萬兵馬的湖廣總督何騰蛟、江西6萬人馬楊延麟都受了唐王的封號,靖江王朱享嘉在桂林也高舉義旗,加上一小撮義軍突起,民意可用,本有點機會復明的盼頭,可惜唐、魯王叔侄間還沒有吃上熱豆腐,便勾心鬥角形象同水火,導致唐王被清兵活捉絕食死於福州,魯王兵敗亡命海上死於台灣。

1645年,清軍入南昌,住在新建的八大為避兵禍,離家出走,逃入奉新山中過了「一切塵世冥」的數年苦隱生活。23歲時,八大的妻兒也在兵荒中死去,萬念俱灰的在進賢介岡燈社的磐缽木魚與佛號聲中,剃落「父母受之」的頭髮。31歲時,已是高僧的八大到奉新蘆田建「耕香院」。根據《凈明忠孝宗譜》:「涵虛玄裔朱道朗字良月號破雲樵者,亦號八大山人」,37歲時,八大回到青雲譜,花了六七年時間建成青雲譜道觀,並取名朱道朗字良月。由此說明八大山人是青雲譜的開山道士。

江西美術出版社何如珍說,李旦的八大亦僧亦道之說,不久在學術界丟下一顆炸彈。有學者稱,從青雲譜主持朱道朗留下的片言文字看,朱道朗是明朝豫章寧藩王的後裔,推測八大晚朱道朗12或者14歲,比八大早先羽化16年。李旦的研究,是史料給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並認為李旦有附會之嫌。孰是孰非,一爭就是40年。看來,八大是否亦僧亦道或者根本就不是青雲譜的開山道士,只有等待更有力的證據挖掘了。

八大與青雲譜無關?

假設史料記載有牽強之處,朱道朗與八大不是同一人,就意味八大與青雲譜沒有直接關係,不知坐在青雲譜內400年苦樟和苦楮樹下追憶八大,悉心揣摩其筆墨的八大山人紀念館副館長王凱旋有何感觸。

王凱旋說,1958年,根據民國的《青雲譜志》記載稱,八大為青雲譜的開山道士,江西在北京方面的支持下,開始籌備八大山人紀念館,1959年10月1日建成後從全國調集了八大的一些真跡,並請國內的著名畫家摹制了一批八大作品,才對外開放。由於學術界對八大和青雲譜的關係爭論不休,1980年,八大山人紀念館改成了八大山人陳列館,而後又改成八大山人紀念館,這種「變故」究其原因,就是八大留下的是曠古之謎。

何如珍認為,僅從八大的字、號、別名來看便是多如牛毛,「朱耷」,「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等舉不勝舉。清兵入關後,八大削髮為僧時有「傳綮」、「刃庵」,還有「驢」、「驢屋」等號。在60歲以前,他使用的字、號還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卧屋子」、「弘選」等。「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後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這其中的是是非非,有多少可以蓋棺而論?

不過,八大除了雲遊四方之外,剩下的時間基本在南昌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在南昌的具體什麼地方,今人已是無法弄清。根據江西各地的地方志,八大的足跡在湖口、彭澤、九江、廬山、贛南的雩都、寧都以至更南邊的崇義、大余和弋陽等縣。據《永豐縣誌》載,他在永豐睦岡一秀才家住了3年。《貴溪縣誌》載:「山人遊蹤無定,居貴溪,獨數年,鄭靜庵禮以上客,故得其書畫為多」。在省外,他東至江浙淮揚,西登大別山至漢陽,北上洛陽至黃河邊,游遍長江中下游名山大川。34歲時在南昌西郊洪崖丹井旁隱居。36歲時,清王朝自覺不可撼動,才准許竄伏山林的明宗室子孫出山回歸家廬,八大與其弟將老母接到南昌城侍養,並看重了定山橋邊的梅仙祠建了青雲譜;60歲的時候,八大還俗,在南昌城西的惠民門親戚家寄居,新交了不少儒釋道藝友,與城北的北蘭寺和尚澹雪交情頗深,並為北蘭寺作過大型壁畫;75歲時,定居城東「寤歌草堂」。南昌這些曾留有八大身影的地方,除了備受爭議的青雲譜保留完好,只有北蘭寺還有遺址可尋。

如今,對八大深有感情的學者們認為,八大是否與青雲譜有關係,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八大的筆墨精神可以寄寓於此,讓它對中國文化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一癲一瘋東西相輝映?

作為東方的古代藝術家八大以其狂怪的筆墨震撼人心,而西方的凡·高也以扭曲的色彩和筆觸讓人淚流滿面。

據資料稱,八大的父親朱謀也善工書畫,名噪江西,只恨天生暗疾,此暗疾便指「啞巴」。八大可能受了遺傳,年少時便有口吃。由於國破家亡,朱謀病死床榻,八大便開始裝啞,並在門上貼了一個很大的「啞」字,遇到話不投機者乾脆不說,加上深受儒道的思想,以「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儒家「禮」來約束自己,導致史料三兩次記載八大癲狂發病。

順治六年(1649年),清兵攻破南昌,昌王一支90多口被殺,僅昌王一人逃出,八大在幾度恐懼中隱居,終於發了癲狂。他開始趴在地上大哭,而後仰天大笑不止,笑完又跳起來大哭大喊;或大聲唱歌,或在市上亂舞,市人怕被他擾,便把他弄醉癲狂才止。經過一年多的精神折磨,八大依舊恍恍惚惚,戴著布帽,穿著僧袍,拖著露出腳後跟的鞋子,舞動長袖在市上遊盪,引來孩子的追逐取笑。

第二次是康熙17年,清王朝為籠絡人心,詔徵博學鴻儒。臨川縣令胡亦堂將其請到官舍好吃好喝好招待,八大抵觸之極,勉強住了一年多,再次忽發癲狂,撕了身上的衣服,大哭大笑後走回南昌。此後,八大在作品上所書的「八大山人」很像「哭之」或者「笑之」,且將那種隱痛寄意於其詩「無聊笑哭漫流傳」。學者認為,無論八大是真癲還是假癲,起碼內心是極端矛盾和壓抑的。

而與八大相類似的,便是用生命在畫布上燃燒的西方畫家凡·高。

100多年前的凡·高為追求藝術幾近瘋狂。1888年,凡·高在極度壓抑下,用暴力攻擊了他的好友高更,之後割了自己的左耳,這是凡·高第一次瘋病發作,並因此被捕入獄並丟入精神病院。當他出來後,居民認為他的暴力傾向讓他們感到恐懼,便向地方管區報告,凡·高再次被捕。

與凡·高不同的是,八大選擇了遁入空門,而凡·高在與現實世界抵觸的時候,選擇了死亡。1890年5月,凡·高移居巴黎近郊後,仍然持續作畫,但兩個月後舉槍自盡,結束了流星般短暫的閃耀生命。

王凱旋說到此輕聲一嘆:八大與凡·高的藝術生命一直影響到21世紀,穿越時空,他們用瘋與癲的叛逆眼睛凝視世界,也許正是藝術大師的高明而又悲慘之處。

叛逆者到晚年想娶妻?

清初畫壇「四大畫僧」為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和浙江(弘仁),八大以精鍊放縱的筆墨,表現了他那倔強傲岸的性格,筆墨間露出對清王朝的不滿和憤慨,大氣磅礴,感人心脾,致使300多年的文士對其敬仰有之,並成就了一批大家。鄭板橋在題八大山人的畫時稱讚說:「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八大的詩畫有空靈、冷寂、蒼涼之美。畫中的鳥或一足著地,或縮頸鼓腹白眼朝天,畫中的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專家學者認為,八大的一生,其作品在變,其內心世界也並非「不移」。在八大57歲登南昌城南進賢門繩金塔,作《繩金塔遠眺圖》,並首次以「驢」落款時,已是他進入俗世動了俗念的第二年。在45歲前,八大入佛門後或入道觀,作為明皇室遺民,因為深得儒釋道文化精髓,內心的落差導致對清政權的極度不滿,只得潛心吟詩作畫,將滿腔悲憤寄寓其中,或集約不滿滿清者以說禪佈道為名痛說滿清壞話,筆墨淚痕感染了蒼天。45歲時,因為結識了浙江儒士裘璉,交往甚深,認識了裘璉的丈人胡亦堂。胡亦堂在臨川作詩「清光惟空負,強住玉壺中」,並注八大當時在座。胡亦堂也是性情中人,滿口說八大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只有在詩書酒畫中沉淪什麼的,此時,八大因與文人騷客交往過深,越發感懷浮世滄桑,導致其最後在臨川瘋癲發作。

據《個山小像》及其他史料載,八大在49歲的時候,清政府已准許明皇室子孫出山為清效力多年,其心理有了微妙的變化。康熙十三年端午後的兩天,八大的老友黃安平提筆為八大畫《個山小像》,有意思的是八大在四年的時間裡為自己的畫像題跋,表達身世與傷感。並且,這幅畫上,有八大自己蓋的一方「西江弋陽王孫」朱文大印。

研究八大的何如珍說,有學者認為,八大此舉是標榜自己的「金玉之身」,以求清政府對漢族知識分子待遇改變政策後,想過博取功名或者出人頭地,此前與縣令胡亦堂交往,可能就有「在清王朝欲覓一席之地」念頭。否則,八大不會走到哪,將這幅畫帶到哪。

第二件大事是,八大在59歲時,忽然想到要娶妻生子,延續香火,這可能是他57歲入俗世的真實動機。在古代,儒家思想「孝」講究男子需結婚生子,否則對不住陰曹地府的祖先。於是,八大拋開佛家訓導「慨然蓄髮謀妻子」。可惜,儒釋道思想相互衝撞,八大如一位走火入魔的武林高手,終未娶妻。

八大的墓葬究竟在哪?

日照青雲,寂園鳥悲。順治五年,清軍屠九江,圍南昌,抓壯丁老弱在南昌周圍掘壕築橋,酷暑施工,日僅一餐,飢、疲、病死者達10餘萬人。並擄當地婦女分發各旗,淫虐而死者不計其數。清兵還將當地人口擄走,裝船販賣至揚州,男女老少都按斤計價出售,使南昌成了人間地獄。而被困在南昌城內明將(後降清)金聲桓的兵將們也兇殘暴虐,有計劃有組織地殺人而食。他們預先派人在大街小巷的兩端守望,用隱語互相聯絡,其中隱語中的男人叫「雄雞」,女人叫「伏雌」,帶刀的人叫「有翅」,結伴而行的叫「有尾」,「聞無翅無尾,即共出擒而食之」。23歲的八大處身豺狼世界到入空門後或入道或還俗,一生坎坷,老年更加悲慘。

王凱旋說,孤寂的八大老年時,因病在南昌賣畫已無力糊口。在病中,他給友人的信中說:「只手少蘇,廚中便爾乏粒,知己處轉掇得二金否?」意思是,窮得鍋里沒米,可否借點錢買米。在這封信里還說:「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難」,可見八大大有身世滄桑之感、銅駝石馬之哀。最後,八大在孤寂清寒中死於寤歌草堂。

八大身後無子,只有一女,臨終有個嗣孫在一旁。八大死後葬於南昌西郊西山中庄,但至今沒有發現他的墓葬。李旦先生曾對此進行專門研究,根據《凈明忠孝宗譜》載,八大「葬廣度庵東南隅莫家山」。莫家山離青雲譜5里,也確實有「青雲譜開山始祖道朗諱良月朱真人之墓」,此墓為凈明道教十四代元孫陳章華等立。根據保留下來的墓地地契,寫有「該山葬有道祖朱良月」。於是,在學者認為朱良月既是八大的前提下於1959年6月進行挖掘,但只見朽木數小塊及腐釘幾枚,且墓穴不足一人長度,被認為是朱良月的衣冠冢。另《新建縣誌》載:「八大山人墓在縣西北三十里,地名中庄」。《西山志》也載:「八大山人墓在中庄,山人名中桂,明宗室,諸生」等文字,依次,中庄很有可能葬著八大,因為八大祖墳也在這裡,且八大生活於新建多年,死後葬於此也合情理。可嘆的是,人們至今沒有找到八大的墓志銘,只尋到八大的親朋好友悼念的詩句。

如今,青雲譜內的「八大山人墓」為上世紀50年代修的衣冠冢,在其旁,還有一墓,為牛石慧之墓。牛石慧傳說為八大的兄弟朱道明,在奉新山中「牛石巷」一名為「柏馥寺」出家,取名「牛石慧」,後隱居青雲譜。死後葬於青雲譜附近的樓牌山下,經過挖掘,雖見其骨,但未見墓志銘。墓葬於1951年遷入青雲譜。其字畫落款與八大一樣,將「牛石慧」寫成「生不拜君」。兩人的「牛」和「八」合二為一,就是「朱」字。

無論怎樣,青雲譜八大山人紀念館從另外一個層面上,還是讓八大山人終於找到了可以安頓靈魂的家園,而中國乃至全世界,也可在此靜謐中觸目、凝視這位曠世奇才的靈魂。

後記

何如珍對記者說,不幸的時代不幸的身世造就了一位畫壇奇才。這也是文學史常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八大精神」為今天乃至後世的畫壇昭示了一個基本的藝術法則:用真摯的感情去擁抱生活,樹立一個符合人類進步的價值原則,並為此執著而努力,讓人們從畫中、畫外讀出心靈的戰。八大山人的繪畫藝術,正是他個人的心靈史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史。近年來,由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王朝聞、薛永年、單國強、陳慧蓀等擔綱編撰的《八大山人全集》(該書榮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站在學術的前沿,梳理了學界與畫界的研究成果,記者認為,隨著新材料的發現和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研究和關注的人數增加和隊伍擴大,八大山人的謎團將一層層被揭開,「八大山人的精神」將代代被承傳。 (江南)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朱耷畫作

中國筆墨叛逆者八大山人探疑以及其書法作品賞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張永: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兼論民初會黨暴力活動的歷史作用
十年神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探疑